當我們在慶祝嫦娥五號圓滿完成任務時,日本科學家也同樣激動,因為他們發射的隼鳥二號探測器回來的比嫦娥五號還要早。不同於別的探測器,隼鳥二號完全是為了針對小行星而設計的探測器,它的任務是要在一顆小行星上著陸,開採樣本,再返回地球,和嫦娥五號開採月球樣本有異曲同工之妙。
隼鳥二號於2014年12月3日升空,2018年6月,順利著陸小行星「龍宮」,2020年12月6日,隼鳥二號返回地球,總路程約52億公裡。它的回收艙降落在澳大利亞的南部,已經被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回收。
奇怪的人造物
拿到回收艙後的第一要務,自然是儘快打開艙門,把裡面的小行星樣本拿出來仔細研究。小行星碎片的模樣有點像煤炭,黑乎乎的。讓科學家感到欣慰的是,隼鳥二號帶回來的樣本大約有5.4克,看起來有不少,實際重量就這麼多。
其實原本的目標是帶回來0.1克,這就算是成功了。畢竟隼鳥一號只帶回來了空氣,搞的日本科學家有點崩潰,隼鳥二號只要比它好就行了。
隨後科學家開始系統清理小行星樣本,不料發現在一堆黑乎乎的小行星碎片中夾雜了一些亮晶晶的東西。
難不成是天然鑽石?小行星上有鑽石也是正常的。然而科學家把小行星樣本清理完畢後,一眼就認出了那個亮晶晶的東西,酷似一張褶皺的錫箔紙。
錫箔紙就是銀白色的,它顯然是人造物,怎麼會出現在隼鳥二號的回收艙裡?回收艙在轉移和保存小行星樣本時,都是密封的。按道理來說,除了樣本什麼都沒有。唯一的解釋,就是這個人造物是從小行星上帶回來的,探測器在開採樣本時,把它和樣本一起帶回來了。
小行星龍宮
根據現有資料來看,龍宮小行星是一顆碳質巖石小行星,距離地球約3億公裡。在隼鳥二號著陸之前,一直沒有探測器著陸過。如果說之前有別的探測器著陸過。那我們還能猜測,人造物是那時候留下來的,只是恰好被隼鳥二號帶回來了。
非要往地外文明上聯繫,比如它曾經和一個地外文明「擦肩而過」,也不是沒有可能。
當然,這些猜測的說服力不高,我們應該從更加科學的角度去分析。隼鳥二號的回收艙,分為三個區域,都裝了小行星樣本,酷似錫箔紙的人造物位於第三個區域內。科學家動用了光學顯微鏡,並沒有在前兩個區域內發現同樣的東西。
不過科學家已經有了大概的結論,那個人造物是隼鳥二號在開採樣本時,意外脫落下來的鋁。隼鳥二號開採樣本的辦法非常獨特,它配備了一顆「彈珠」,彈珠會被發射出去,撞擊小行星表面,從而收集撞擊產生的顆粒物。緊接著,隼鳥二號需要調動能源,利用彈珠的衝擊力,製造出一個大坑。
隼鳥二號深入大坑之中,採集小行星內部的原始樣本。這是在隼鳥一號失敗之後,日本科學家想出來的新辦法。缺點在於力量的控制不太穩定,容易波及到探測器本身。可能就是受到衝擊力的影響,隼鳥二號的採樣器震動起來,脫落了一部分鋁,之後連同小行星樣本一起被密封。
如此一來,就能夠解釋「人造物」的問題了。至於它會不會汙染到小行星樣本,會不會有部分殘留在了小行星上,都還是未知。希望答案是否定的,不然樣本就不再完美了。開採小行星樣本的意義,在於幫助我們了解太陽系的演變歷史,順便研究一下地球早期的水資源,是不是小行星送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