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們如何應對乾旱和寒冷的極端環境?

2021-01-15 騰訊網

撰文:LIZ LANGLEY

黑叉齒魚一次會吃掉大量食物,因為深海的食物非常稀少。

攝影:NORBERT WU,MINDEN PICTURES/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萬聖節來臨之際,全美國的孩子們都會挨家挨戶地討糖吃。然而,對許多動物來說,尋找食物並不是那麼容易——這需要敏銳的觸覺、非凡的體力和好運氣。

這就是有些物種進化出一種避免飢餓的獨特策略的原因:把食物儲存在體內。

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花慄鼠,其巨大的頰囊裡儲藏著在溫暖的月份裡採集的堅果和種子。花慄鼠屬於齧齒動物,共有25個亞種,它們沒有選擇為了抵禦漫長的冬天而長胖,而是把食物藏在隆起的臉頰裡。

在冬天來臨之前,一隻東部花慄鼠把橡子塞進頰囊裡。

攝影:TIM LAMAN,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儲存食物是一個相當高級的特質,」佛羅裡達諾瓦東南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家Tracey Sutton說。「對於生活在食物匱乏環境中的動物來說,這是一種重要的生態策略,」無論是寒冷地區還是偏僻的深海,都是如此。

研究這類適應性特徵還能幫助科學家了解野生動物如何應對環境變化,如氣候變化。

花慄鼠

種類:哺乳動物

食性:雜食動物

野外平均壽命:2-3年

尺寸:10-18釐米;尾巴:7-12釐米

體重:28-141克

以下是一些總是隨身攜帶食物的有趣動物,一起了解下吧。

蜜罐蟻

蜜罐蟻生活在全球各地的乾旱環境中,比如澳大利亞、非洲南部和墨西哥。在乾旱和旱季期間,有些蜜罐蟻會通過種植蜜罐來支持自己的群體。

一隻蜜罐蟻展示其充滿花蜜、汁液和蜜露的柄後腹。

攝影: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這些被稱為貯蜜蟻的特殊螞蟻用花蜜、汁液和名為蜜露的含糖物質餵飽自己,蜜露是由另一種昆蟲——蚜蟲分泌的。

貯蜜蟻會一直進食直到柄後腹填滿含糖的物質。之後,這些螞蟻會懸吊在地下蟻穴的頂部,把吸食的液體倒流出來餵食飢餓的同伴。

黑叉齒魚

黑叉齒魚是一種深海魚類,常捕食比自己更大的獵物,然後拖著軀幹下方裝著獵物的巨大胃部行動,其巨大的胃部有點像一個雜貨袋。

黑叉齒魚可以在海平面之下4公裡的深海生存,那裡食物相對稀少——也許這就是黑叉齒魚吃得那麼多的原因——一種很好的生存策略。Sutton說,在物種稀少的深海,黑叉齒魚有足夠的時間消化這些較大的獵物,不用擔心受到威脅。

人類從未拍攝到黑叉齒魚,Sutton說希望未來這一狀況能夠改變。

「我們對深海的了解主要是通過物種解剖,」他說,實際上大部分標本都是在死後得到解剖檢查的。

「觀察動物在大自然中的行為,哪怕是它們如何遊泳,都能幫助我們填補空白。」

鵜鶘

卷羽鵜鶘是體型最大的鵜鶘物種,原產於歐洲和亞洲。

攝影:MARCIN DOBAS,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就像回家前把所有的糖果都吃光的孩子一樣,鵜鶘不會把魚儲存在巨大的喉囊中,而是迅速把它們吞下去。鵜鶘的喉囊裡大部分都是水,在吞咽食物之前它們會將頭部後仰,把其中的水分排乾。

匹茲堡國家鳥類公園的鳥類學家Bob Mulvihill說,全世界共有7種鵜鶘,除了南極洲,其他大陸均可見,大多數鵜鶘都是「排成一排或組成一個群體,把誘餌魚聚集到一起,然後共同捕魚」。然後,鵜鶘們會利用大嘴巴作為鏟子,把魚圍困在它們之間,或者把魚群向海岸線驅趕。

唯一的例外是北美洲的褐鵜鶘,它們會潛入水下捕魚。

豬籠草把昆蟲和其他小動物困在其裝滿液體的捕蟲籠裡。

攝影:THOMAS P. PESCHAK,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豬籠草

豬籠草是一種豬籠草屬植物,原產於東南亞和澳大利亞最北端。豬籠草的葉子呈壺狀,用於捕捉昆蟲、蠑螈,甚至是小型哺乳動物。

有些豬籠草呈現出斑駁的顏色,看起來有點像美味的腐肉,能吸引獵物進入捕蟲籠。捕蟲籠光滑的邊緣和凸緣可確保掉入其中的動物無法出來。

捕蟲籠的底部是消化液,獵物在消化液中溺死並慢慢分解,從而使這些食肉植物在營養不良的地區繁榮發展。

畢竟,其中一個袋子必須「留一手」。

(譯者:流浪狗)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官V)

相關焦點

  • 科學認識乾旱和應對南方極端氣候的建議
    近10年來我國乾旱頻繁發生,極端天氣頻發現象尤為明顯,我國由南澇北旱變成了北旱南也旱。以前是南方局部地區季節型乾旱,目前是許多地區發生持續乾旱,乾旱成為天氣預報和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的焦點和難題之一。因此,應對氣候變化,抗旱節水及水資源高效利用將無疑成為我國當前和未來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 鳥類如何應對極端天氣
    新的研究表明,幾種鳥類已經改變了它們的行為,以應對氣候變化模型預測的更炎熱和更乾燥的天氣。這些反應根據極端天氣的持續時間和鳥類的特性而有所不同。隨著氣候變化,熱浪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正變得越來越常見。結合Daymet的高解析度天氣數據和全球公民科學倡議eBird的地面觀測,一個研究小組最近調查了北美東部109種鳥類對此類事件的反應。
  • 面對極端天氣 其他國家如何應對?
    中國南部地區將出現強烈季風降雨天氣,這樣的天氣還將延伸到東南亞和印度東部。近來,高溫、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頻頻在世界各地出現,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也愈發頻繁和嚴重。世界氣象組織近年來多次發布報告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極不尋常。各國應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 除了冬眠,沒有大衣和靴子的動物們如何避免嚴寒?
    任何在寒冷天氣遛狗的人都知道,狗狗會凍得瑟瑟發抖,狗爪子通常冰涼。事實上,野生動物也會像人類和寵物那樣,死於凍傷和體溫過低。  在美國北部,負鼠掉落的尾巴是寒冷天氣常見的佐證。在佛羅裡達州,罕見的寒流常常導致鬣蜥從樹上墜落,海牛也會因寒冷而死亡。  避免寒冷對於保護生命或肢體(如負鼠的尾巴)以及繁殖機會是非常重要的。
  • 科學網—研究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的響應規律
    本報訊 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研究員王正文、左小安和博士雒文濤等以內蒙古草原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植物群落功能性狀的響應能力在不同草原類型之間的差異及其原因
  •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規律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極端乾旱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不斷加劇,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了巨大影響。植物群落穩定性與植物群落的功能屬性或性狀緊密相關。群落功能多樣性實質上反映了群落內植物間的功能屬性差異,因此解析群落中物種內和物種間性狀變異能夠有效地反映群落內植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對新環境的適應,是理解群落穩定性與功能性狀格局關係的新視角,但目前相關數據和證據還比較缺乏。
  • 李澤椿:謹防極端天氣影響生態環境安全
    如何充分認識極端天氣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嚴重性,從哪些方面尋找對策?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在中國氣象局和重慶市政府共同舉辦的中國秦巴山區典型氣候研討會上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由於氣候變暖影響了大氣環流形勢的格局,近些年來極端天氣頻發,且變化規律複雜。極端天氣極大地影響了部分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與宜居環境,讓百姓生命財產遭受損失。據民政部門統計,今年6月至8月,暴雨洪澇、雷擊、風雹沙塵災害、地質災害和乾旱等氣象災害,給貴州省和四川省造成直接經濟損失98.91億元、296.06億元。  「生態與天氣氣候密不可分。」
  • 看看我省消防救援隊伍如何應對極端天氣
    看看我省消防救援隊伍如何應對極端天氣 2021-01-07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極端氣候工程地質:乾旱災害及對策研究進展
    迫切需要加大極端氣候工程地質作用及防災減災基礎研究,這對於提高我國重大工程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防禦及其應對決策能力,提升我國自然災害綜合防治能力,具有重要戰略和現實意義,這也是現代工程地質學科的重要使命和發展方向。
  • 人民日報:「防」字當頭應對極端天氣
    目前,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和各地都在積極行動,採取措施保護群眾、緩解災情,不斷夯實公共安全防線。   極端天氣頻發,可謂「環球同此涼熱」。印度罕見高溫持續半個多月,造成逾千人死亡;巴西北部出現乾旱,秘魯、智利等國家的部分地區則遭洪澇襲擾;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供水緊張,俄克拉何馬州和德克薩斯州卻遭遇暴風雨。面對越來越「任性」的天氣氣候,世界各國都嚴陣以待,奮力減災防災。
  • 世界氣象日 | 極端天氣來臨,我們該如何面對?
    頻發的極端天氣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極端天氣的增加將給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影響?人們又應如何應對呢?明天是世界氣象日,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常見的極端天氣有颱風、暴雨、熱浪、寒潮、龍捲風、冰雹、閃電、雪暴、乾旱、洪澇、大霧等。從發生概率來講,相對於可大量觀測到的天氣而言,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概率一般不超過5%。如果某個類型的極端天氣持續時間較長,比如一個月、一個季節,就被稱作極端氣候事件(如某一區域長時間降水極少形成的乾旱)。
  • 北極熊是如何適應極端的北極環境的?
    北極熊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而且作為熊科動物,它是唯一一位生活在常年冰天雪地環境中的熊,那麼,它是如何適應這種極端的環境的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份屬於北極的冬季,5月和6月是北極的春季,7月和8月是北極的夏季,9月和10月是北極的秋季。北極的全年平均氣溫為-15℃到-20℃之間,即使是最熱的夏季(7.8月份),北極的平均氣溫也僅有-8℃左右。因此,北極大部分地區被冰雪覆蓋,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
  • 科研進展丨極端乾旱下物種異步性是維持草原生產力穩定的重要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草地生態遙感團隊揭示了極端乾旱對中國北方草原地上初級生產力
  • 不可不知的全球六種最極端生物(組圖)
    這個生機勃勃的世界總是不斷帶給我們驚喜,科學家們發現,生命可以在最令人難以置信的各種極端環境中生存,在地球上一些條件最嚴酷的地方,仍然生存著一些不可思議的「極端生命」!
  • 外星生命或與地球極端環境微生物相似
    科學家認為尋找外星人的關鍵在於對地球生命的研究,尤其是那些處於極端環境中的生物。具有智慧的外星人可能距離我們非常遙遠而無法聯繫,但一些低級的外星生物被認為是非常有可能存在於我們附近,並有望被人類所發現,目前太陽系中就有這樣的天體存在,比如木衛二、火星等。
  • 這個夏天,歐洲乾旱亞洲水患澳洲酷寒……都有些極端
    中新網7月25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25日報導,這個夏天,全球多處出現極端天氣,日本經歷暴雨和酷熱,奪去多人性命,原本多雨水的英國卻正在經歷有紀錄以來最乾旱的夏季,南半球澳洲也在經歷特別寒冷的冬天。當地時間7月24日,日本高溫天氣下的東京街頭。
  • 極端天氣有可能成常態,我們如何應對?
    而信守「我們阻擋不了水位上漲,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必須保障」的鄱陽縣謝家灘鎮黨員幹部,開閘蓄洪變「孤臺」的莊臺,發揮突擊隊作用的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組成了更為堅強的守護。他們共同揮毫,成就了一幅智慧勇敢、不畏艱險的生動抗洪圖。這幅眾志成城抗洪圖中,有近年來大踏步前進的水利工程設施。尤其以三峽為代表的水利設施矩陣,發揮了強大的抗洪效應。
  • 豆瓣9.4,探索極地動物如何生存,它們比貝爺強大,卻也不堪一擊
    和一般的「動物世界」不同,《水深火熱的星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出發,探索了地球上最惡劣的生存環境,以及那些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動物。求生之王貝爺,自然也是親身上陣的,不僅參與拍攝,還參與配音解說。紀錄片總共分為6集,把地球上最深、最高、最冷、最熱、最潮溼和最乾旱的自然棲息地,都呈現在觀眾眼前。
  • 歐洲境內極端乾旱頻率可能上升
    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6日發表的一項氣候變化研究,科學家通過全球氣候長期數據分析與計算機模擬預測發現,歐洲境內極端乾旱的發生頻率將上升——如果溫室氣體預估排放量不會下降,那麼到本世紀末,像2018—2019年中歐乾旱那樣的破紀錄兩年期乾旱,發生頻率將大幅上升。儘管地球上的一些區域正面臨著洪澇災害,但在歐洲,部分地區已經歷了數年的降水不足。
  • 棚室蔬菜如何應對極端天氣
    後牆和棚腳處加蓋草苫或棉被保溫,通風口和棚門口處設置緩衝薄膜,有條件的可以在棚內再覆蓋1層薄膜,增強保溫能力。3、調控好棚內的環境條件提前準備寒潮天氣時使用的設備和工具,如增溫塊、自動加熱風機、火爐、補光燈等。遇極端天氣可臨時加溫、補光,不管使用哪種設備,首先一定要保證人身安全和蔬菜安全。寒潮來臨前保證棚室內較高的溫度、較低的溼度、充足的光照,是提高蔬菜光合作用、增強蔬菜抗逆能力的重要措施。一是提高棚內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