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LIZ LANGLEY
黑叉齒魚一次會吃掉大量食物,因為深海的食物非常稀少。
攝影:NORBERT WU,MINDEN PICTURES/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萬聖節來臨之際,全美國的孩子們都會挨家挨戶地討糖吃。然而,對許多動物來說,尋找食物並不是那麼容易——這需要敏銳的觸覺、非凡的體力和好運氣。
這就是有些物種進化出一種避免飢餓的獨特策略的原因:把食物儲存在體內。
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花慄鼠,其巨大的頰囊裡儲藏著在溫暖的月份裡採集的堅果和種子。花慄鼠屬於齧齒動物,共有25個亞種,它們沒有選擇為了抵禦漫長的冬天而長胖,而是把食物藏在隆起的臉頰裡。
在冬天來臨之前,一隻東部花慄鼠把橡子塞進頰囊裡。
攝影:TIM LAMAN,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儲存食物是一個相當高級的特質,」佛羅裡達諾瓦東南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家Tracey Sutton說。「對於生活在食物匱乏環境中的動物來說,這是一種重要的生態策略,」無論是寒冷地區還是偏僻的深海,都是如此。
研究這類適應性特徵還能幫助科學家了解野生動物如何應對環境變化,如氣候變化。
花慄鼠
種類:哺乳動物
食性:雜食動物
野外平均壽命:2-3年
尺寸:10-18釐米;尾巴:7-12釐米
體重:28-141克
以下是一些總是隨身攜帶食物的有趣動物,一起了解下吧。
蜜罐蟻
蜜罐蟻生活在全球各地的乾旱環境中,比如澳大利亞、非洲南部和墨西哥。在乾旱和旱季期間,有些蜜罐蟻會通過種植蜜罐來支持自己的群體。
一隻蜜罐蟻展示其充滿花蜜、汁液和蜜露的柄後腹。
攝影:JOEL SARTORE,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這些被稱為貯蜜蟻的特殊螞蟻用花蜜、汁液和名為蜜露的含糖物質餵飽自己,蜜露是由另一種昆蟲——蚜蟲分泌的。
貯蜜蟻會一直進食直到柄後腹填滿含糖的物質。之後,這些螞蟻會懸吊在地下蟻穴的頂部,把吸食的液體倒流出來餵食飢餓的同伴。
黑叉齒魚
黑叉齒魚是一種深海魚類,常捕食比自己更大的獵物,然後拖著軀幹下方裝著獵物的巨大胃部行動,其巨大的胃部有點像一個雜貨袋。
黑叉齒魚可以在海平面之下4公裡的深海生存,那裡食物相對稀少——也許這就是黑叉齒魚吃得那麼多的原因——一種很好的生存策略。Sutton說,在物種稀少的深海,黑叉齒魚有足夠的時間消化這些較大的獵物,不用擔心受到威脅。
人類從未拍攝到黑叉齒魚,Sutton說希望未來這一狀況能夠改變。
「我們對深海的了解主要是通過物種解剖,」他說,實際上大部分標本都是在死後得到解剖檢查的。
「觀察動物在大自然中的行為,哪怕是它們如何遊泳,都能幫助我們填補空白。」
鵜鶘
卷羽鵜鶘是體型最大的鵜鶘物種,原產於歐洲和亞洲。
攝影:MARCIN DOBAS,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就像回家前把所有的糖果都吃光的孩子一樣,鵜鶘不會把魚儲存在巨大的喉囊中,而是迅速把它們吞下去。鵜鶘的喉囊裡大部分都是水,在吞咽食物之前它們會將頭部後仰,把其中的水分排乾。
匹茲堡國家鳥類公園的鳥類學家Bob Mulvihill說,全世界共有7種鵜鶘,除了南極洲,其他大陸均可見,大多數鵜鶘都是「排成一排或組成一個群體,把誘餌魚聚集到一起,然後共同捕魚」。然後,鵜鶘們會利用大嘴巴作為鏟子,把魚圍困在它們之間,或者把魚群向海岸線驅趕。
唯一的例外是北美洲的褐鵜鶘,它們會潛入水下捕魚。
豬籠草把昆蟲和其他小動物困在其裝滿液體的捕蟲籠裡。
攝影:THOMAS P. PESCHAK,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豬籠草
豬籠草是一種豬籠草屬植物,原產於東南亞和澳大利亞最北端。豬籠草的葉子呈壺狀,用於捕捉昆蟲、蠑螈,甚至是小型哺乳動物。
有些豬籠草呈現出斑駁的顏色,看起來有點像美味的腐肉,能吸引獵物進入捕蟲籠。捕蟲籠光滑的邊緣和凸緣可確保掉入其中的動物無法出來。
捕蟲籠的底部是消化液,獵物在消化液中溺死並慢慢分解,從而使這些食肉植物在營養不良的地區繁榮發展。
畢竟,其中一個袋子必須「留一手」。
(譯者:流浪狗)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官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