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則門,拉大弓——從一首童謠說開去

2020-12-05 北京日報客戶端

1月19日晚上8點,「舊京圖說讀者群」進行了第四次群分享,「一把駁克槍」老師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的演講。《平則門,拉大工》——從一首童謠說開去……

主講人:趙振華,網名「一把駁克槍」。退休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餘代、四百年)。受家庭薰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餘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

「一把駁克槍」老師純正的老北京腔和淵博的北京民俗知識,聽得群裡朋友如痴如醉,於是群中志願者將老師的語音錄下,並且整理成文字實錄,分享在舊京圖說公眾微信號裡,希望更多讀者可以領略到老北京文化的魅力。

「舊京圖說讀者群」的朋友們,咱們又在群裡頭溝通、交流了。難得的機會,我很高興。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什麼呢?要說一首老北京的民謠,《平則門,拉大弓》。

老北京民謠分類

老北京的民謠,我給它分成兩大類。

一類是小孩唱的童謠。童謠又分為小孩說的和大人給小孩說的。這個收集整理了很多,包括美國傳教士何德蘭1900年收集整理的北京以及中國北方地區的150首童謠。

何德蘭收集整理的北京童謠封面

儘管他收集的童謠有些不是特別準確,或者說不正確,也不是特別全,但仍然十分難得。

另一大類就叫民謠,是大人唱的。《平則門,拉大弓》就屬於這類個民謠。

這類民謠又分幾類,一個是說各種建築的,一個是說各種行當的,再有就是說各種節假日,還有就是關於吃穿日用、婚喪嫁娶的。還有一類是關於新生事物的,比如有了三輪車比原來拉的洋車方便得多。

《平則門,拉大弓》是以地名為線索、為內容連線形成的民謠,類似這樣的民謠我收集了有十來首。這首民謠所含的信息比較多,前兩天加佳問我一首民謠能說40分鐘嗎?我說沒問題。

平則門,拉大弓

我先把《平則門,拉大弓》這首民謠,由頭到尾先說一遍,然後再一句一句的解釋。

《平則門,拉大弓》

平則門,拉大弓,前邊就是朝天宮。

朝天宮,寫大字,前邊就是白塔寺。

白塔寺,掛紅袍,前邊就是馬市橋。

馬市橋,跳三跳,前邊就是帝王廟。

帝王廟,繞葫蘆,前邊就是四牌樓。

四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底下賣估衣。

四牌樓南,四牌樓北,四牌樓旁邊喝涼水,

歇歇腿,抽袋煙,拐彎就是毛家灣。

毛家灣兒,紮根兒刺,北邊就是護國寺。

護國寺,賣大鬥,前邊就是新街口。

新街口,賣南糖,前面就是蔣養房。

蔣養房,別菸袋,前面就是王奶奶。

王奶奶,啃瓜皮,前面就是火藥局。

火藥局,有鋼針,前面就是北城根兒。

北城根兒,晾尿盆,拐彎就是德勝門。

德勝門兩頭縮,周圍都是窮人窩,

晴天一身土,雨天趟大河,

夏天光膀子,冬天縮著脖。

平則門

首先說平則門就是現在的阜成門。實際上平則門是元朝對這座城門的叫法。阜成門是明朝永樂年間建的,元大都老的城門叫平則門。明朝官方叫阜成門,城門上也寫著阜成門,但是老北京對於地名叫習慣了,是不以官方意志為轉移的,老百姓想叫多長時間就叫多長時間。

我小的時候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叫平則門還非常普遍,當然肯定都是老北京人了。你想想由明朝永樂年間改成的阜成門,到60年代,600多年了,可是老百姓還是這個習慣叫法,也不違法,也沒人敢管,沒人能管。

1917年,從甕城內拍攝的阜成門城樓。阜成門元代叫平則門,京西門頭溝的煤車多從此門出入。因「梅」與「煤」諧音,故煤棧客商在甕城門洞內募捐雕了一束梅花。西德尼·甘博攝

即使違法都沒人管。為什麼呢?宣武門在元朝叫順承門。我小時候仍有老人叫順承門,而且往往把順承門叫成了順治門。在清朝那是對順治皇帝大不敬,都有殺頭危險,可是老百姓就那麼叫了。

平則門拉大弓,前面就是朝天宮。

拉大弓是怎麼回事?平則門裡頭,有東弓箭營、西弓箭營。這個當然也是明朝就有的老地名,也是老的官辦生產弓箭的場所。

明清時期,內城有很多官辦的武器點,當然以冷兵器為多,阜成門裡面有弓箭營「拉大弓」就是暗含著說弓箭營。

朝天宮,應該說老人知道,有的新人不知道。元朝的時候,北京最大的道觀是白雲觀?剛才我在群裡發了幾個字,讓大家想一想這個白雲觀應該怎麼念?這個肯定要念「博應冠」,「雲」發輕聲的「應」。老北京人五六十年代,有一個算一個都這麼念。

比如,誰管「大柵欄」叫大 shan lan,那要笑掉大牙,顯然不是北京人。「博應冠」你要說白雲觀,也有點使人發笑,就是使地道的老北京人一聽,那你肯定不是北京人。剛才大家討論說,這個「白」發成「博」的音,是根據京劇道白,京劇道白分韻白和京白,如果說韻白上韻,「白」念「博」。

可是白雲觀是不是由於上韻念「博應冠」,我不能下定論。咱們知道還有白塔寺,白塔寺沒有一個人說「博」塔寺的。是不是?所以這個白雲觀為什麼叫「博應觀」有待專家們進一步發掘。

白雲觀是元朝北京最大的道觀。明朝宣德八年,也就是1422年,宣德皇帝在北京建了一個像南京朝天宮一樣的道觀,結果就把地址選在了阜成門裡面。

阜成門裡的朝天宮,雖然是參照南京朝天宮建的,但是它的規模可比南京朝天宮大得多。大到什麼程度呢?它有13進大殿,大小房屋3000多間,相當於半個紫禁城。

好傢夥!所以朝天宮建起來,白雲觀只能退居第二了,但是不幸的是,朝天宮只存在了不足200年,就被一場大火給燒毀了。大火是天啟六年,就是1626年燒的。1433年到1626年不到200年。

燒毀了之後,白雲觀又成了北京最大的道觀,朝天宮就留下一個地名。朝天宮那麼大規模,到現在留下了若干個地名,大家有住的離那近的可能知道,東廊下、西廊下,指的就是朝天宮的廊下;有宮門口、宮門口東岔、西岔,宮門頭條、二條、三條、四條、五條。這都是朝天宮曾經的輝煌。

朝天宮寫大字,前面就是白塔寺。

朝天宮怎麼還寫大字呢?

朝天宮天啟年間燒毀以後,有商家做買賣、住戶陸續蓋房。朝天宮的舊址上有這麼一個茶館,叫天祿軒。天祿軒茶館有點與眾不同,一般的清茶館就是喝茶,書茶館說書,當然後來發展還有二葷鋪,做點主食、副食,一般炒菜沒有,但是有現成的菜,連喝茶再吃。甚至有拉房纖兒的、攬活兒的,都在茶館裡邊,這是他們的營業場所。

可是剛才我說這個天祿軒呢,常年的有幾個文人,給文盲的老百姓寫信,逢年過節寫個對子、春聯。如果說哪個商家、買賣字號要開張,他們還寫個橫幅,這是他們掙錢的行當。

結果,老百姓一編這歌謠就想起來天祿軒這個特色了,就成了朝天宮寫大字,前面就是白塔寺。

白塔寺掛紅袍,前面就是馬市橋。

白塔寺大家都知道,阜成門裡的路北。白塔寺掛紅袍是怎麼回事呢?

1946年,車水馬龍的阜成門內大街。路中行駛的卡車上載著遣返的日本人。

阜內大街上最著名的一處古蹟是妙應寺,俗稱白塔寺。它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寺內的白塔建於元朝,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圖為1946年的妙應寺白塔。 赫達·莫裡循攝

妙應寺白塔。

白塔寺是元朝的建築,屬於藏傳佛教格魯派。格魯派佛教在中國西北非常普遍。在北京,有別的寺院的喇嘛、僧人到白塔寺做法事或者慕名而來,都要舉行一個儀式。要給這個碩大的白塔上獻哈達。

這個哈達不是咱們平常人、普通民眾獻的白色哈達,它是紅色的哈達,不是說給誰戴到脖子上,而是要掛在白塔底下的臺基上。

老百姓不知道那叫哈達,所以一看這種儀式,藏傳佛教儀軌很莊重、很嚴肅,只要來了人基本都是這麼一個程序,結果就來了一個就是白塔寺掛紅袍。

白塔寺掛紅袍,前面就是馬市橋。馬市橋是哪呢?馬市橋就是現在的白塔寺的十字路口。

白塔寺十字路口原來是一條河,元朝時是金水河。它由西直門南面一點的水關,引進高梁河的水進去,到了現在新開胡同這兒有一個橋,叫橫橋,由橫橋拐彎往南,準確的說是往西南方向,經過白塔寺十字路口繼續往南,在民族宮那邊還繞個彎,繼續往南,在宣武門西邊,出內城城牆流進南城牆外面的護城河。

這金水河呢,肯定研究老北京歷史的人都太清楚了。明朝時就斷流了,水由高粱橋奔積水潭、太平湖——就是老舍跳那個太平湖,從積水潭進後海、什剎海。後來水越來越少,明朝時叫大明濠。

大明濠裡的水基本是雨水和兩邊住戶的汙水,到清朝慢慢就更不成樣兒了。我小時候小學同學要去對過兒西直門,穿胡同就走到這條街道,當時正式名字是趙登禹路。可是,我們叫它北溝沿、南溝沿。以白塔寺十字路口為界限,南邊是南溝沿,北邊是北溝沿。

這個溝沿一直到一九二幾年才用拆皇城牆的城磚,改成了暗河,就是排洩城市廢水的暗溝,暗溝上面蓋上蓋板,建設了現在這條道。所以這條道呢,是按照原來河的走向建的。咱們看地圖可以知道,它可以稱之北京最長的斜街。

1901年東安門以北的皇城牆外側。

白塔寺有一個橋是石頭的,為什麼叫馬市橋呢?據我考證,在西四牌樓東邊到原來的西皇城,之間也就是300米左右,曾經在明清非常熱鬧。為什麼熱鬧?主要是賣馬的一個市場,所以就叫西馬市大街。為什麼叫西馬市大街?因為以東四為參照物,東四也有馬市——野馬市。

西馬市賣的馬都是從阜成門進來的,要經過馬市橋。買賣人拉著若干馬進來,做完買完之後往往也是經過馬市橋,再把馬牽出城。結果這個橋,上午牽進來,下午牽出去,就叫馬市橋了。

馬市橋跳三跳,前面就是帝王廟。

為什麼要跳呢?馬市橋是元朝有金水河的時候,用大塊石頭砌成的橋,經過幾百年,包括馬來回走、車來回走,就不平了。橋上坑坑窪窪,一下雨它就積水了。人要是走的話,就得躲著這個水坑,蹦蹦跳跳地過去。結果就是「馬市橋跳三跳,過去就是帝王廟。」

帝王廟也是明朝的建築。明嘉靖九年,嘉靖當皇上,自個兒覺得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他14歲時爸爸死了,他接的藩王,結果過一年正德皇帝死了,他是正德皇帝的堂弟,堂弟接了班。朝廷大臣們、遺老遺少,也是拐著彎地噁心他。他到北京來上任,讓他由東安門進去,按規矩皇子是走東安門,皇上應該走大明門。

嘉靖皇帝雖然15歲,但他心裡明白,我是當皇帝來的。當皇帝怎麼能進東華門呢?他就堅持要進大明門,結果最後進了大明門。圍繞這一系列的禮儀,他與朝廷大臣們明爭暗鬥,僵持了三年多,最終還是以嘉靖皇帝的勝利為結束。然後,他在嘉靖九年就建了帝王廟。

以上兩幅彩色照片來自法國肯恩博物館。1909年,法國企業家阿爾伯特肯恩僱傭攝影師,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彩色攝影技術,為全球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這就是當時的歷代帝王廟。

平民百姓嚴禁從帝王廟前面的正道通過,只能從阜內大街路南邊大影壁後的兩座葫蘆形門繞道走,所以北京童謠裡有「帝王廟,繞葫蘆」的歌詞。圖為1900年代的歷代帝王廟山門,可以看見行人從大影壁後面繞行。遠處是「景德街」西牌樓和妙應寺白塔。

1921年,歷代帝王廟前的「景德街」西牌樓。1953年,景德街牌樓因妨礙交通被拆除。在梁思成的呼籲下,牌樓構件、榫卯結構被完整保留。首都博物館新館落成後,景德街牌樓被重新安裝於首都博物館大廳內,其正面進行了重新彩繪,背面則保留斑駁古舊的原貌。奧斯伍爾德·喜龍仁攝

實際上,他有潛臺詞,追認他父親為皇帝。他父親原本是藩王啊。這個帝王廟原本是一個小寺院——太平寺。嘉靖皇帝信道教,不信佛教,就把這個太平寺剷平,建了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本身在南京。朱元璋洪武年間在南京有帝王廟,他等於參照那個帝王廟。在白塔寺東面路北建了這個帝王廟。

為什麼帝王廟繞葫蘆呢?因為建了帝王廟之後,一直到清朝末年,每年春秋兩季,皇帝都要到帝王廟給歷代帝王進香、上供。皇帝來的時候,老百姓不能見皇帝的面。

帝王廟外面有兩個牌樓,叫景德街牌樓,那是非常非常漂亮的牌樓。按梁思成說,這是北京最精美的牌樓,可是在50年代給拆了。當時拆的時候還都標上編號,可別磕別碰。結果文化大革命也湊不齊了,最後就在首都博物館裡面把兩座牌樓拼成了一座。在首都博物館裡邊搭了一座景德街牌樓。

老百姓在皇帝來的時候,以這兩個牌樓為界,由東邊來的,到東邊牌樓別往裡走了,得往南繞。現在,仍然可以看到那兒有一個非常大的影壁,長度得十幾米,得繞影壁後頭走。西邊來的,到西牌樓往南走,也得繞道,所以就叫帝王廟繞葫蘆。

後來,帝王廟成了女三中,文革男女分班打破了,成了159中學。

現在,文物部門早已經給收回、開放了。現在又在內部修繕,得過一年多、兩年才能開放。

帝王廟繞葫蘆,前面就是四牌樓,

四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底下賣估衣。

西四牌樓底下有賣估衣的。估衣大家都知道吧?侯寶林說相聲專門有賣估衣。

四牌樓南,四牌樓北,四牌樓旁邊喝涼水。

1930年代的西四牌樓。

1921年,西四牌樓。

民國時期,西四牌樓附近的望火樓。

為什麼四牌樓這兒要喝涼水呢?因為清朝這裡好多地方都著過火,後來朝廷也挺犯愁,就在北京內城建了三個望火樓,或者叫望火臺。在外城也建了兩個。

望火樓十幾米高,五六層,搭起來。樓梯在裡邊傳上去,平時就有人在上面瞭望。一看哪兒冒煙了,起火了,馬上就叫底下值班的人救火去。

救火,你沒水救不了火,所以望火臺底下有若干個大缸,一些簡易的消防設備。西四牌樓這個望火臺在哪呢?就在西四牌樓東面那個牌樓的南邊。南邊犄角外邊,或者說就是西四牌樓十字路口的東南角。所以,這涼水那肯定是隨便喝,有的是。

歇歇腿,抽袋煙,拐彎就是毛家灣。

毛家灣名氣不算大,但是作為我們這代人太熟悉了。林彪住在毛家灣。那會兒你要走到那兒想多待會兒都不成。林彪後來被毛主席指定為接班人了,讓他住進中南海,他都沒去,一直到九一三事件。

可是,這個民謠唱的是清末,所以毛家灣東邊是西皇城,現在叫皇城根,牆沒有了。皇城牆底下有一條土道,土道邊上有很多酸棗棵子,所以說這個民謠就是「毛家灣紮根刺,前面就是護國寺」。有酸棗棵子,扎刺是太平常的事了。

護國寺也是一個佛教寺院,當時西寺,它是相對於隆福寺說的,隆福寺是東寺。這個也是北京著名的廟會,非常繁華的地方。

護國寺,賣大鬥,前邊就是新街口。

鬥就是稱量糧食的鬥,實際上它也是為了諧音,順口溜能夠說得順暢。

新街口,賣南糖,前面就是蔣養房。

「賣南糖」,我覺得還是諧音。新街口確實有幾個南貨店,包括南紙店,賣南方蠟燭的,賣南方食品的,賣南方糖果的,所以就是「新街口賣南糖,前面就是蔣養房。」

1962年新街口丁字路口

蔣養房現在寬了,看不出來了。原來叫蔣養房的時間不短,得有幾十年,實際上明朝的時候,叫漿絳房,歸朝廷浣衣局管轄,一個洗衣服的地方。主要就是由人老色衰的老宮女再就業,給宮裡面洗衣服。後來這個浣衣局下屬的漿絳房不知道怎麼著,就叫成蔣養房了。

蔣養房,賣菸袋,前面就是王奶奶。

為什麼賣菸袋?我說現在拆了看不出來了,在60年代還能看出來,蔣養房是一條胡同。東西向的胡同,東邊拐一個彎,就跟那個菸袋鍋似的,如果俯瞰這條胡同,有點像根大菸袋。

前面就是王奶奶是怎麼回事呢?「王奶奶」我一說大家就知道,就是現在的積水潭醫院。積水潭醫院當初是檔次非常高的王府。曾經是康熙皇帝賜給他三兒子的。後來他四兒子雍正當了皇帝,就感覺這哥哥沒當皇帝,我當皇帝,他會不會心裡不滿呢?會不會要謀反呢?

1959年6月,剛建成的積水潭醫院。夏先恭攝

1959年6月,積水潭醫院。

這雍正也是有手腕的人,找了個由頭把這個王府就收回了,把這三哥慢慢就拿下了。後來到嘉慶年間,嘉慶把這個王府給了他的女兒。這位公主後來嫁給蒙古的一個貝子。老百姓就說是蒙古王爺,蒙古王爺的媳婦,就是王奶奶。

王奶奶啃瓜皮,前面就是火藥局。

啃瓜皮是怎麼回事?就是現在積水潭醫院非常之大,有山有水,蓋這麼多樓,當初比這還大。這個閒著也閒著,除了種花,奇花異草,還種了好多西瓜。肯定他也不是給老百姓吃的,老百姓只能看著眼氣。結果就說,王奶奶啃瓜皮,前面就是火藥局。

火藥局現在是沒有了,當初城裡面有好多都是做武器的,火藥局是這麼一個地兒。火藥局裡有鋼針,有的民謠唱著說,火藥局賣鋼針,這說的都有問題。

北城根兒,晾尿盆,拐彎就是德勝門。

老百姓早上起來尿一倒,城牆原來有臺階,我們小時候上西直門爬城牆,它一塊磚一塊磚是錯著的,有臺階的。老百姓不把尿盆擱屋裡頭,就給擱在城牆這兒了,到晚上再拿屋去。大老遠一看,有不少尿盆,就是北城牆晾尿盆。

德勝門兩頭縮,周圍都是窮人窩,

晴天一身土,雨天趟大河,

夏天光膀子,冬天縮著脖。

1916年,德勝門甕城內祈雪碑亭及環城鐵路道口,箭樓後抱廈西簷角已塌陷。

站在德勝門箭樓上望城外,護城河石橋,德勝門關廂,德外大街。

1919年,德勝門箭樓北面,護城河橋。此時甕城已拆毀,環城鐵道已修通,但在這個角度還能領略到原貌。

1921年德勝門箭樓東面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Siren]。

老北京人說,東富西貴,南貧北賤。德勝門就是北京內城的北城,「北賤」就驗證了,確實有很多窮人。

囉裡囉嗦給大家說了這麼多,這個打住吧,非常感感謝大家耐心收聽,再見。

主講:一把駁克槍

圖 | 京報集團圖文資料庫、北平心、陶然野佬、徐家寧、慶雲等

整理 | 郭嶽

編輯 | 黃加佳

流程編輯:劉偉利

來源: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相關焦點

  • 恐怖童謠,遠不止一首《小白船》︱原創
    而兇手殺人的手法和順序,與別墅內的一首童謠息息相關:Ten little Indian boys went out to dine;十個印地安小男孩,為了吃飯去奔走;One choked his little self and then there were nine.噎死一個沒法救,十個只剩九。
  • 當代童謠面臨生存尷尬 孩子們愛傳「灰色童謠」
    在北京一些兒童繪本館,外國童謠也受到青睞。約翰繪本館負責人劉老師說:「英文童謠朗朗上口,讀起來很好玩,孩子們連說帶唱確實挺喜歡的。」她認為,相比之下,國內童謠編得有點牽強,好玩好聽的太少了。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掛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許多小眼睛……」英國童謠《一閃一閃小星星》在孩子中間傳播久遠,知名度類似的英文童謠,還有《六隻小鴨子》、《我的小狗狗去了哪裡》等。旅居美國多年,曾在幼兒園任教的Carrio女士說:「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像《一閃一閃小星星》等童謠都是我小時候在中國唱過的,現在反過來教美國孩子,覺得非常親切。」
  • 原來童謠不單純
    這個遊戲叫「小間取」或者「子捕り」,一個小孩做「鬼」,蒙著眼蹲在中間,其他的孩子拉著手圍成圈,邊轉邊唱這首童謠。如果歌唱完時,「鬼」能猜出他背後站著誰,被猜中的人便要接替他的位置。かごめ(籠目)是雙關語,一方面是表示被封閉在籠中的意思,另一方面就是說圍住他,不要讓他出來。
  • 我的童謠記憶(上)
    一般與童謠合稱為兒童歌謠。以適合兒童接受、傳唱為特點,大多數表現兒童對社會生活現象個觀點。」作者認為,兒歌、童謠是成年人、文學家為兒童創作個、適宜兒童接受搭傳唱個兒童文學作品,好像兒童傳唱兒歌、童謠,也要承擔社會責任搭義務。讓兒歌、童謠蒙上政治色彩,增加了兒童個社會責任。
  • 這些被逐漸遺忘的老長沙童謠,與《月亮粑粑》一樣有趣
    一首童謠找了十幾個人才湊完整 蔡穎強的民俗畫工作室位於開福區撈刀河街道大星村,沿著往撈刀河的老路一直向北開,轉幾個彎就到了。院子外的光禿禿的喜樹還掛著去年的果,院牆上畫著還未竣工的童謠壁畫。這處佔地數畝的田產是祖父留下的。他住在開福區,畫畫時就到農村,到遠離城市的窮鄉僻壤,比較安靜、恬然。
  • 郵票上的童謠 | 獻給孩子的藝術詩畫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母親或長輩哼唱的童謠中長大的。一首首童謠,陪著我們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
  • 童謠:媽媽常說的童謠_專題文章_教育_太平洋親子網
    >童謠:媽媽常說的童謠2014-10-27 17:36:21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記得小時候,媽媽、奶奶、姥姥把小小的我們摟在懷裡,哄我們入睡的時候,嘴裡總能念出一串串的民間童謠。那些兒時溫馨的記憶,伴我們孩提時代枕邊的好聽童謠,現在正好可以派上用場了。  這裡我匯報一下我哄兒子睡覺時念的童謠,另外還有一些我上學時小朋友之間傳的歌謠!有興趣的爸爸媽媽,不妨來借鑑一下。  1.
  • 你還會說方言嗎?從方言童謠中尋找兒時的記憶
    語言這東西很奇妙,說著說著也就會了,不說不說也就忘了。從小時候熟練講方言,到學生時代方言夾雜著普通話,再到如今說起方言來磕磕絆絆,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就把鄉音丟了,讓我們一起從最初的方言童謠中尋找兒時說方言的記憶。
  • 童謠--武義新聞網
    □徐鬥齋  童謠包括古今,內分嬰兒童謠,幼兒童謠,童年童謠,遊戲童謠,特殊童謠和近代童謠六部份。歌詞中有加點的字,是因難寫出土話讀的字,只有用土話去讀,否則不押韻。  一、嬰兒的童謠11首   尚在母親襁褓裡呀呀學語時,母親抱孩兒坐在兩腿上,握住孩兒兩手,做請或謝的作揖動作,一邊唱:   1.花麥餅   請 請 豬(念利)屙狗屙花麥餅   2.金銀寶貝   謝 謝 金銀寶貝滿槽賴(即谷籮)   3.板壁開荷花   把孩兒放在兩膝上,一邊握住孩兒兩手臂向左右擺動作推磨狀
  • 優美動人的英文童謠歌曲,I see the moon
    跟大家分享一首在優美動人的童謠,I see the moon。這首童謠在歐美家喻戶曉,歌詞是一首小詩,簡單通暢,不管是讀起來還是唱起來,都能讓人感到一種優美的韻律。童謠唱法有幾種,我選擇的其實是改編的歌曲,不過內容大致是一樣的。
  • 童謠:動物兒歌童謠
    >童謠:動物兒歌童謠2014-10-11 09:24:36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小兔子乖乖  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  不開不開,我不開,  媽媽不回來,誰來也不開。  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  就開就開,我就開,  媽媽回來了,我就把門開。  小松鼠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找不著,  找到小松鼠。  松鼠有幾個,  讓我數一數。  數來又數去,  一二三四五。
  • 童謠:頂頂幫
    童謠,陪伴我們長大,給了我們對世事人情的最初認知。穿著開襠褲,手拿篾片木棍,滾著混沌鐵環,追著小黃狗,一群小夥伴跳躍在田間地頭,聲音稚嫩,語調拖拽,一天天唱,一天天長大---那熟悉的,陪伴童年的歌謠。這些漸行漸遠的場景,對正在失去童謠的一代代孩子們來說,漸如前世。
  • 童謠背後那些少兒不宜的故事……
    03《淺淺的》納粹軍官犯罪的歷史高高的鐵網呀 掛了新的絞首架拿槍的叔叔說是娃娃 帶著可笑的假髮紅色的河水呀 澆灌春天的面頰灰色的天空下 畫太陽吧溫暖媽媽的腳丫是不是我在泥土裡也會開花媽媽回來後 會把哪朵花輕輕的摘下請把我淺淺的埋在 那片開滿菊花的山坡下
  • 童謠:中國民間童謠_專題文章_教育_太平洋親子網
    >童謠:中國民間童謠2015-11-30 10:56:08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1-搖搖船  2-拉大鋸  拉大鋸,扯大鋸,  姥姥家裡唱大戲。  接姑娘,請女婿,  就是不讓冬冬去。  不讓去,也得去,  騎著小車趕上去。  3-小白兔  小白兔,白又白,  兩隻耳朵豎起來,  愛吃蘿蔔愛吃菜,  蹦蹦跳跳真可愛。
  • 80後爸爸媽媽必須知道的童謠
    作者:寶寶知道 MMYYFF11導語:童謠是為兒童作的短詩,強調格律和韻腳,通常以口頭形式流傳。許多童謠都是根據古代儀式中的慣用語逐漸加工流傳而來,或是以較晚一些的歷史事件為題材加工而成,對幼兒寶寶來說是個不錯的早教讀物。
  • 《小白船》之外,到底還有多少「細思極恐」的奇怪童謠啊啊啊啊!
    最近大火的網劇《隱秘的角落》中,《小白船》這首童謠為夏日增添了一絲涼意。本來承載著滿滿童年回憶的歌謠,搖身一變成了「人間陰樂」。反正阿信聽到這首歌,是再也回不去了。推理小說裡為什麼總是響起殺人童謠?……所以說,好好的童謠,為什麼有的聽起來這麼恐怖?《兩隻老虎》曾經成為了國歌?《小白船》原本是韓國的一首安魂曲,相信很多人都已經被科普過了。1924年,韓國作曲家尹克榮的姐夫去世,他以此為題材創作了《半月》(),既是為了記錄失去親人的寂寥,同時也抒發了當時痛失國土的痛苦。
  • 從小唱到大的童謠,背後都是不能細想的故事
    可是還有一類童謠,是實實在在的恐怖童謠,歌詞裡看似平平無奇的詞語組合,背後卻掩藏著血腥故事和真實案件,那才叫現實版「毀童年」。提到一首童謠引發的血案,阿加莎·克裡斯蒂的著名推理小說《無人生還》必然榜上有名。十個小兵人,外出去吃飯;一個被噎死,還剩九個人。九個小兵人,熬夜熬得深;一個睡過頭,還剩八個人。
  • 孩子為何喜歡灰色童謠
    家住莆田市涵江區陽光家園的程女士告訴筆者,讀三年級的兒子回家掛在嘴邊的一些童謠,內容多是「灰色調」的,但孩子總是說得聲情並茂、十分投入。在機關工作的吳女士說,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兒買的硬皮本上經常印著「有錢人終成眷屬」、 「度日如年,情何以堪」等「潮人潮語」,最近女兒回家又唱一首學校裡新流行的《真心英雄》:「在我心中,老師最兇,晚上補課到九十點鐘;回到家裡,老媽最兇,盯著作業從不放鬆……」這些看似調侃取樂、彰顯個性,但傳遞著不良情緒的灰色童謠,會不會在不經意間汙染著校園環境,侵蝕著孩子幼小的心靈?
  • 「隱秘」的兒歌火了:從小唱到大的童謠,背後故事細思極恐
    經典《鵝媽媽童謠》:背後的故事不可細想童謠本是寫給小孩子的歌,但某些時候它更像是成人世界的暗語。如果一首《小白船》已經讓人感到顫慄,那麼風靡歐洲的《鵝媽媽童謠》,則更不可細想。▲ 《無人生還》劇照故事講述了十個人在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上,按照一首童謠的預言,依次死亡的驚悚推理故事。小說中的這首童謠名叫《十個小兵人》:十個小兵人,外出去吃飯;一個被噎死,還剩九個人。
  • 開團| 毛毛蟲點讀筆,Sing Along歡唱童謠系列,可唱、可讀、可攜帶...
    原標題:開團 | 毛毛蟲點讀筆,Sing Along歡唱童謠系列,可唱、可讀、可攜帶的童謠書 我問了樂樂為什麼喜歡這隻點讀筆, 樂樂說:我喜歡這只可愛的毛毛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