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醫院看病,極大可能做的兩個檢查是:抽血和CT,它們能幫助醫生快速的掌握患者病情。然而,患者聽說CT檢查有輻射,會致癌,很擔心自己檢查檢查著,就患癌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是CT檢查,它是怎麼工作的?
CT是利用X線束「穿透」人體某個部位進行掃描,由探測器接收透過該層面的X線,轉變為可見光後,再由光電轉換變為電信號,最後經計算機處理形成圖像的檢查。簡單地說,就是機器發出X線,穿透人體,到達處理器形成圖像。
CT有輻射嗎,會不會致癌?
可能有的朋友會想:「既然是機器發出的X線,還穿透人體,肯定會有輻射,有輻射就會致癌!」
是的,CT的X線確實有輻射,而且這個輻射還是明確可以致癌的電離輻射,但是
你知道做一次CT檢查的輻射是多少嗎?答案是2mSv-15mSv,咦,好像很多的樣子,別急,看看下面這張表
原來生活中有那麼多輻射啊,原來一個人什麼都不幹也有輻射啊,這麼一想,是不是覺得CT的輻射也無足輕重了?其實,最應該擔心的,是醫護人員,他們每天都接觸這些,跟他們面臨的輻射強度比起來,普通人一年做一兩次CT檢查所承受的輻射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說實話,大家真的不用擔心,也不要想著不做CT,它作為醫療手段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國家對檢查中的輻射劑量有嚴格的管理標準,遵循正規檢查原則偶爾進行一兩次檢查並不會對健康造成顯著影響。
最後田主任再跟大家說一點,雖然CT可以用於診斷很多疾病,但是有的疾病不用CT,用其他檢查也能診斷,如超聲、MR等,那我們就可以選擇別的檢查項目,減少不必要的輻射。
溫馨提示:孕婦12周之前最好不要做CT,之後根據病情來定;小寶寶需要選擇低劑量CT掃描;甲亢患者要謹慎選擇增強CT掃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