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皰疹病毒增強複製感染能力機制

2020-11-23 生物谷

2014年12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維斯拓研究院(The Wistar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單純皰疹病毒1型(HSV-1)的感染會引發機體細胞染色體端粒的重排,該研究或揭示了諸如皰疹病毒等病毒如何利用端粒重排的模式來抵禦其它病毒並進行病毒自身的複製。

研究者Hilary Koprowski表示,我們都知道端粒在細胞一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我們想知道是否其在病毒複製或者保護病毒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中我們對HSV-1進行研究,該病毒是一種在健康細胞的細胞核中進行複製的攻擊性病毒,而染色體和端粒就位於細胞核中。HSV-1通常不僅會引發唇皰疹,還會引發諸如腦炎、失明等嚴重的機體疾病。在美國大約65%的人群機體中都有針對該病毒相應的抗體,但該病毒的潛伏性感染卻會周期性地激活來引發臨床病症,目前並沒有有效抑制HSV-1感染的疫苗。

研究者發現,HSV-1可以誘導包含RNA的重複端粒進行轉錄,隨後病毒就會降解一種名為TPP1的端粒蛋白,TPP1是一種負責保護端粒的蛋白複合物,當病毒降解該蛋白後就會引發端粒重複DNA信號的缺失;當TPP1被抑制後,病毒就會增加複製的能力,這就表示,TPP1正常情況下可以保護機體抵禦病毒的感染。

最後研究者Lieberman說道,本文研究以兩種重要的路徑深入揭示了端粒,首先我們發現部分病毒可以通過操控端粒來進行複製,其次我們揭示了類似TPP1的蛋白或許可以為機體抵禦HSV-1提供保護性作用,這些研究都為我們後期開發抵禦皰疹病毒感染的新型療法提供幫助。(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謝謝!

HSV-1 Remodels Host Telomeres to Facilitate Viral Replication

Zhong Deng, Eui Tae Kim, Olga Vladimirova, Jayaraju Dheekollu, Zhuo Wang, Alyshia Newhart, Dongmei Liu, Jaclyn L. Myers, Scott E. Hensley, Jennifer Moffat, Susan M. Janicki, Nigel W. Fraser, David M. Knipe, Matthew D. Weitzman, Paul M. Lieberman

Telomeres protect the ends of cellular chromosomes. We show here that infection with herpes simplex virus 1 (HSV-1) results in chromosomal structural aberrations at telomere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telomere dysfunction-induced DNA damage foci (TIF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HSV-1 induces transcription of telomere repeat-containing RNA (TERRA), followed by the proteolytic degradation of the telomere protein TPP1 and loss of the telomere repeat DNA signal. The HSV-1-encoded E3 ubiquitin ligase ICP0 is required for TERRA transcription and facilitates TPP1 degradation. Small hairpin RNA (shRNA) depletion of TPP1 increases viral replication, indicating that TPP1 inhibits viral replication. Viral replication protein ICP8 forms foci that coincide with telomeric proteins, and ICP8-null virus failed to degrade telomere DNA signal.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HSV-1 reorganizes telomeres to form ICP8-associated prereplication foci and to promote viral genomic replication.

相關焦點

  • Cell Rep:病毒感染過程中的CD8+T細胞
    2016年1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CD8陽性的T細胞在激活之後發生克隆增殖(clonal expansion)可以對病毒感染細胞或腫瘤細胞進行清除。CD8+T細胞的激活受到DC(樹突狀細胞)的嚴格調控,然而,DC在傳遞激活信號之前自身也需要成熟化:抗原呈遞能力增強,CD40等輔助因子表達量上升。
  • Cell Rep:IKKe調控T細胞NFAT激活的分子機制
    IKKe是一類誘導型的IKK,最初發現其參與了病毒感染引發的幹擾素釋放的過程。此外,IKKe還被認為是一類原癌基因,它參與了多種癌症的發生與惡化。更重要的是,IKKe參與了T細胞介導的NF-kB的激活。
  • 科研 | Cell Rep. :1型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時間蛋白組分析揭示細胞表面重構的內在機制:pUL56介導的GOPC降解
    原名:Temporal Proteomic Analysis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1 Infection Reveals Cell-Surface Remodeling via pUL56-Mediated GOPC Degradation譯名:1型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時間蛋白組分析揭示細胞表面重構的內在機制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皰疹病毒複製過程被我國科學家發現
    我國科學家利用超高解析度顯微鏡觀察到了微小的皰疹病毒複製的動態變化過程,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了近日出版的國際期刊《病毒學雜誌》上。單純皰疹病毒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病毒之一。它潛伏感染近90%的人群,重激活時會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輕者有口腔皰疹,重者會導致腦炎。據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卓然介紹,皰疹病毒的DNA複製過程是病毒裂解感染階段的核心事件。皰疹病毒是一種體積微小的球形病毒,直徑約為180納米。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特別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以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該研究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成功地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
  • 科學家利用超分辨顯微鏡觀察到皰疹病毒複製過程
    新華社昆明4月18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科學家利用超高解析度顯微鏡觀察到了微小的皰疹病毒複製的動態變化過程
  • 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被揭示
    他們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皰疹病毒引發的多種疾病,並改造皰疹病毒用於靶向治療。皰疹病毒是一類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病毒,在感染人體後能夠引發多種疾病,包括帶狀皰疹、出生缺陷、多種免疫系統疾病以及癌症。
  • Nat Commun:為何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在人類機體中會長期潛伏?
    Partin全世界大部分成年都會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當水痘被清除後這些病毒依然會保持休眠狀態,但其在個體後期生活中卻還會再度被激活,即在大約30%的人群中,帶狀皰疹還會誘發患者出現皮疹甚至更為嚴重的併發症,包括疼痛、失明或中風等。
  • 高福團隊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卡波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和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屬於γ皰疹病毒亞科,是與惡性腫瘤密切相關的人類癌症相關病毒。
  • JEM:揭秘單純皰疹病毒躲避宿主免疫系統感染大腦的分子機理
    2020年5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單純性皰疹病毒(HSV1,Herpes simplex virus)感染開始於機體黏膜表面,HSV1會在黏膜表面感染上皮細胞,當其從末梢神經擴散到中樞神經系統後,就會感染大腦並引發單純皰疹性腦炎(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這是一種罕見疾病,如果不治療的話死亡率較高;在很多病例中,
  • 病毒感染為啥難做特效藥?
    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在進行抗病毒藥物治療時,會對宿主細胞產生殺傷作用;另一方面,抗病毒藥物可能並不能進入到細胞內有效殺傷病毒。抗病毒藥物其實就是抑制病毒繁殖,由於病毒已經侵蝕了細胞,如果要殺死病毒,需要把細胞也一併殺死,因此是不可取的,目前來看藥物都以抑制病毒複製為主。專家表示,抗病毒藥物也不像抗生素那樣具備廣譜性。
  • 微生物所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卡波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和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屬於γ皰疹病毒亞科,是與惡性腫瘤密切相關的人類癌症相關病毒。
  • Cell:新研究揭示EB病毒潛伏感染新機制
    圖片來自Cell, 2021, doi:10.1016/j.cell.2020.12.022EBV在B淋巴細胞中建立終生的、潛伏的感染,可促使不同癌症類型的發展,包括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NPC)和霍奇金淋巴瘤。EBNA1是這些癌症的一個有吸引力的靶點,這是因為它在所有EBV相關腫瘤中表達,在腫瘤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活性,而且在人體內沒有類似的蛋白。
  • 藥抗病毒的作用機制
    王志玉(1996)報導,大黃醇提液中的蒽醌類對病毒有直接殺滅作用;李鐵民(1994)報導,甘草甜素對帶狀皰疹病毒具有直接殺滅作用;張其威(2005)報導.板藍根對皰疹病毒有殺滅作用而非抑制作用。  阻止病毒對細胞的吸附和穿入 張為民等人報導,黃芪巾A6組分對流感病毒包膜功能及病毒對敏感細胞的吸附和穿入有較明顯的阻止作用。
  • 載體表達的siRNA分子對豬圓環病毒2型複製的抑制作用
    ,揚州 225009)摘要:【目的】尋找一種基於RNA幹擾技術的豬圓環病毒2型感染的防控方法。【方法】根據豬圓環病毒2型毒株基因組核苷酸序列,設計了3條特異性小幹擾RNA(short interfering RNA,siRNA)分子,其中2條針對豬圓環病毒1型和2型複製酶基因(rep),1條針對豬圓環病毒2型核衣殼蛋白基因(cap),將合成的DNA片段退火形成雙鏈,分別連接到RNAi-Ready pSIREN-RetroQ ZsGreen 載體鼠源U6啟動子下遊,轉化大腸桿菌得到陽性克隆,測序鑑定後分別命名為
  • Cell:脂滴與病毒複製
    PV感染導致LDs與RCs之間形成膜接觸接著,為了深入了解PV感染期間LD形態和分布變化的機制,研究人員研究了病毒蛋白協調這些變化的可能性。發現異位表達的PV 2BC,2B和2C蛋白靶向LDs,表明LDs在腸道病毒的生命周期中起著關鍵作用。而2B和2C這兩種蛋白的LD靶向決定因素是由兩親性螺旋介導的。病毒蛋白對LDs的靶向提示LDs參與了腸病毒的生命周期,但是LDs在感染過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究表明,通過脂解途徑從LDs釋放FAs對於RCs的生物發生至關重要。
  • 口腔皰疹和生殖器皰疹病毒好像正在融合
    近日,科學家研究發現,口腔皰疹病毒和生殖器皰疹病毒之間發生的「性」關係,要比科學家們原先設想的更多,更為頻繁。  相關研究結果已經刊載於4月23日出版的《傳染病學雜誌》上。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這兩種單純皰疹病毒(編號分別為HSV-1和 HSV-2)之間相互融合彼此的遺傳物質,或者說進行「重組」的頻率要比科學家們原先設想的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