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分享丨火星探測機器人

2020-07-24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隨著學會的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分支機構的發展愈發完善,豐富多彩的分支活動與學術分享也頻頻呈現。CAAI認知系統與信息處理專委會常態化邀請年輕學者,結合本專委會自身領域研究精選相關文獻進行研究與再解讀,收穫不少好評,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火星探測機器人》。

今天12時41分,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天問一號」預計運行約90個火星日,大約地球時間的3個月。「天問一號」質量幾乎是中國「玉兔2號」探測器的兩倍。「天問一號」 火星機器人採用成熟的輪-臂式結構。由車輪、行進驅動機構、轉向驅動機構、差動機構和左右搖臂等組成。由承載車體的差動機構連接左右主搖臂,將機器人本體重力載荷傳遞到搖臂,再通過驅動機構和車輪,將載荷傳遞至表面。副搖臂可繞主搖臂上的鉸鏈轉動,左右主搖臂可繞差動機構實現兩側差動,使6個車輪始終同時著地,被動適應火星表面複雜的地形地貌。移動分系統設計為6輪全驅動,既可以提高機器人的附著牽引力,又可以應對個別車輪發生故障時能夠確保機器人仍保持一定的移動能力。 同時「天問一號」 火星機器人搭載了多光譜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火星表面此次探測儀、火星氣象測量儀、地形相機共6臺科學儀器。


學術分享丨火星探測機器人


在成功著陸之後,「天問一號」 火星機器人將進行「拍照留念」、探測物質和元素、探測環境和偵測火星淺層地質結構,以及探測火星氣象等。同時豎立在前端的桅杆頂端的全景相機,可以幫助機器人自主避障。


學術分享丨火星探測機器人


目前,美國在火星探測機器人方面仍處於領先地位。「索傑納號」、「勇氣號」和「機 遇號」以及「好奇號」相繼被送入火星表面,成功對火星進行了探測。其中,「機遇號」在火星上工作了15年,行駛裡程超過45.16km,是目前人類在地球以外天體上行駛距離最遠的探測機器人。


學術分享丨火星探測機器人


同時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研製的火星無人機將作為「2020火星車」的配置載荷前往火星。2020火星無人機的基礎構型正是JPL-2015火星無人機,重量不到1.8 kg,是一個小型自動旋翼飛行器,機身尺寸約9 cm,搭載了太陽能電池和鋰離子電池,兩個反向 旋轉的葉片能夠以每分鐘近3000轉的速度咬入火星稀薄大氣,這一轉速約是地球直升機轉速的10 倍。


學術分享丨火星探測機器人


宇宙的形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進化以及外星生命等科學問題,必須通過深空探測才能獲得答案。機器人是我們「問天求索」的先鋒,期待它們給人類帶來好消息


本文由CAAI認知系統與信息處理專委會供稿

相關焦點

  • 每經14點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天問一號著陸火星至少...
    每經14點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天問一號著陸火星至少還需再闖三關;美國費城因騷亂實施宵禁 每日經濟新聞
  • 用於火星探測的三主體機器人系統
    研究人員概述了描述火星探測系統的圖。圖片來源:Sasaki等火星也被稱為紅色星球,一直是眾多研究的重點,因為它的某些特徵引發了關於其可能可居住性的討論。因此,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其他一些航天局已向火星派遣了一些流動站和其他太空飛行器,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地質和環境。
  • 登陸火星,坎培拉在NASA毅力號火星探測任務中扮演重要角色!
    納格爾先生說:「探測車目前表現良好,本周它將開始從八個月的旅程中醒來,因此我們將確保不會和它失去聯繫。」「我們的一些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已經在這裡工作了30年,他們是最理想的隊友和最敬業的人,那些經驗和技能不能在大學課堂上學到。「我們總是說,我們所做的是創造歷史 – 那些載入史冊的時刻。」
  • 中國胖5再次騰飛,但大家知道空間探測機器人有哪幾類嗎?
    摘要:中國探月工程即將迎來一個嶄新的階段(「繞」「落」「回」),從月球帶東西返回地球,而實現這一整個過程,更離不開機器人,所以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目前用於或將用於空間探測及空間實驗的機器人。前言:在開始介紹今天的機器人之前,提前祝賀胖5發射成功。
  • 火星,中國人來了,期待更多形態機器人在火星上工作
    眾所周知,火星是太陽系中唯一勉強能夠算得上與我們的家園地球相似的行星,也是除了地球之外,唯一一個可能進化出生命的行星,也是唯一可能被地球話而作為地球人第二故鄉的行星,於是正因為這些原因,人類已經向火星發射了三十餘艘不同的探測飛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火星機器人或者火星車。
  • GitHub硬核創客自製火星機器人,免費開源模擬「好奇號」
    未來,人類有可能在火星生活嗎?隨著眾多探測機器人發射到火星探索未知領域,大家的期待值也逐漸升高。2020年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火星探測機器人「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火星探測機器人共攜帶了13臺科學儀器,遙感相機、淺層地表雷達等;7月30日,美國NASA「毅力號」踏上火星之旅。ATI開發了可靠耐用的定製款力和力矩傳感器,「毅力號」的太空探索任務;2011年11月,美國曾發射了火星探測機器人「好奇號」。該測機器人於2012年8月成功登陸火星表面。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背後,你不知道的專利秘密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火星探測迎來了「三國演義」
    其中,約有一半的任務由於部件故障、火箭發動機故障、軟體故障等原因宣告失敗,這就包括英國的「獵兔犬」火星登陸器和歐洲的「斯基亞帕雷利」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的墜毀。2021年,人類的火星探測迎來了「三國演義」。2月份,有來自三個國家的三個探測器飛臨火星。它們分別是阿聯的「希望號」、中國的「天問一號」和美國的「毅力號」。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火星機器人是如何工作的?
    2020年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機器人將承載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等重要使命,為中國打開火星之門,使我們真正進入深空「天問一號」火星機器人長這樣在成功著陸之後,「天問一號」火星機器人將進行「拍照留念」、探測物質和元素、探測環境和偵測火星淺層地質結構
  • 最新畫面曝光,NASA公布秘密機器人,不久將用於火星洞穴探測
    我們都知道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載人火星登陸計劃會在2024年-2026年左右發射,但是人類第一次上火星到底要幹嘛呢?除了帶人還得帶些什麼東西呢?我想,NASA最新公布的一款秘密機器人給了我們答案。NASA的科學家們在研究火星探索機器人,跟好奇號、毅力號不同,這一次上去的不是"車",而是"狗"。
  • 叩問蒼穹丨致敬參與首次火星探測的西電航天人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搭載13種載荷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完成研究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研究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研究火星表面物質組成、研究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研究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五項科學目標。
  • 火星探測知多少:為什麼中國看不起印度的火星探測器
    文丨南人北調火星,一個距離我們5500多萬公裡的紅色星球,那裡充滿未知和神秘,在人類沒有探測火星之前,許多科幻小說家覺得那裡應該有生物存在。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做一下普及,對火星探測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火星軌道探測,相當於放了一個衛星,印度的探測器就是這種;另一種就是降落火星表面並行走探測,後者更加複雜,中國剛剛發射的就是這種。
  • NASA的恆心號探測車和小直升機今天飛往火星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7月30日星期四上午,美國發射的Atlas V 541火箭上的Perseverance rover恆心探測車和Ingenuity小直升機從佛羅裡達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發射後不久,由NASA管理的恆心Twitter帳戶(@NasaPersevere)分享:「一起前進到火星。」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恆心探測車將檢查極地地區以尋找水的跡象。
  • 中國開啟火星探測之旅!@西工大航天人
    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圖自人民日報官微「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AI殖民「火星基地」?探訪火星「天問一號」智能上陣火星機器人v3
    作為AI機器人的一員,索菲亞看著率先發車火星的「天問一號」,心裡是那般的羨慕。隨著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進步,火星的第一個「居民」可能不是人類,而是一臺機器,這並非完全不可能。雖然當前的殖民火星計劃仍然只是「畫大餅」的階段,但人們早已將目光放於未來。開發火星,AI機器人不可少外太空的環境之惡劣,是阻撓人類太空人探索宇宙的頭號障礙。而機器人的適應性顯然比人類更強,因此開發AI機器人「登火」可靠性顯然更高。《連線》雜誌刊登了一篇介紹 AI 機器人「Justin」。
  • 我國制定空間探測時間表 2030年實現火星採樣返回
    此次制定的發展戰略中,形成了以深空探測、機器人和載人月球探測為主線的發展戰略,路線圖及重大航天工程建議。其中,在月球探測方面,我國目前正在推進探月工程的第三步,即在明年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我們還安排了兩次對月球南北極的探測,為未來在月球的深入探測和精確探測奠定基礎。  此外,中國航天正在將目標瞄準更加遙遠的火星。和月球探測一樣,火星探測也將完成火星的環繞探測、著陸和巡視探測,以及火星的採樣返回。
  • 探測火星究竟有多難?「天問一號」意味什麼?
    前有各國爭相探索月球,而如今,火星也成為了人類情有獨鐘的一個星球。但是探測火星並非是易事,自1960年來先後進行了44次火星探測活動,但是成功和部分成功的次數卻只有23次。今年七月,是火星探測期到來的時期,世界各國紛紛選擇今年七月對火星進行探測,而我國則是在今年首次參與火星探測。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帶你看看我們的火星機器人是如何工作的?
    2020年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機器人將承載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等重要使命,為中國打開火星之門,探測物質和元素、探測環境和偵測火星淺層地質結構,以及探測火星氣象等。
  • 深空探測:2020年開啟火星之旅
    我國還設想在未來十年內,利用機器人開展月球南北極探測。  楊宇光介紹,在月面大部分區域,晝夜各長達半個月時間,溫差達300攝氏度,對探測器的能源、散熱、保溫等都是嚴峻挑戰。但在月球兩極有兩種特殊區域:一是永久光照區,可以獲得持續穩定的太陽能;二是永久陰影區,可能存在大量水冰。
  • 人們為什麼如此執著於探測火星?
    每隔大約26個月,地球與火星會運行至最近的位置,此時發射探測器將節省大量燃料,2020年正是火星探測活動的窗口期。目前,已有多個國家宣布將於今年發射火星探測器,這其中也包括中國——我國已在2016年1月11日正式批覆了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向火星發射探測衛星的任務定於今年執行。登陸火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實上,這些火星探測器任務有一半都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