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向外國人介紹「叉燒」這樣東西,你會怎麼說呢?還有玉竹燉排骨、枸杞燉豬心飯、炒榨菜肉絲粉+湯……美食當前卻無法精準地用英語表述出來是不是讓人「很著急」?記者昨天從華師大獲悉,5位外漢女研究生歷時55天翻譯了學校2個食堂內的962個菜名,一份以青花瓷圖案做背景的菜單新鮮出爐。
下一步,外漢學院擬與後勤部門接洽,爭取將這些英文版的菜名亮相食堂,吸引更多的留學生在校園食堂「吃並光碟著」。
看不明白菜譜 加拿大女生每次只點炒年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選擇了華東師範大學作為他們了解中國,學習漢語的第一站。由於長期在漢語文化教學中心擔任兼職教師,該校對外漢語學院的研究生穀雨薇有了和外國留學生深入交流的機會。
上學期,她發現班上有一名加拿大女生,每次去食堂的「沙縣小吃」窗口都只點炒年糕,因為在近30道菜中,她只知道炒年糕,其他的菜名認不出也讀不出。
經調查,華師大中山北路校區有多個食堂,除去設有英文翻譯菜單的mana韓國餐廳和華菁園是留學生最愛去的餐廳之外,河西食堂和麗娃食堂相對來說品種更為繁多,也更具有中國特色。但問卷顯示,只有三成的留學生經常去食堂就餐,愛去mana和華菁園的理由為「I can understand the menu.(我看得懂那裡的菜單)」。
被校友畢了業還深深懷念著的「舌尖上的華東師大」,在留學生的心中卻印象平平。由此可見,「看懂那裡的菜單」是一個餐廳或食堂吸引留學生的關鍵所在。於是在寒假裡,穀雨薇組織了一支五人團隊一起開工翻譯河西食堂和麗娃餐廳的菜單,成員均為外漢學院的研究生。
翻譯反覆推敲 既保留本土特色也兼顧實用
她們以2007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北京市旅遊局出臺的《北京市英文菜單英文譯法》為參考,本著中英文菜單翻譯的基本原則,以寫實性翻譯為主,進行菜單內容的翻譯工作。
在翻譯時,小組成員們一方面注意用詞和語法的準確性,如滷蛋翻譯成marinated egg,叉燒翻譯成BBQ,同時又兼顧中國文化的傳播,將具有中國特色的菜品,如東坡肉、宮保雞丁等用拼音翻譯,不但保持了菜名的原汁原味,同時也能使留學生通過這些饒有趣味的菜名更好地了解菜名背後的中國文化、中國故事。
對於不確定的翻譯,團隊統統用紅色字體標註出來。最後,由本科為英語專業的校審負責人對全部菜單進行再校對,也會主動聯繫留學生當高參。比如,韓國的「石鍋拌飯」在網上有好多種版本的翻譯,隊員們看著也傻傻分不清狀況了,再經若干韓國朋友的鑑定,這才確定譯作「Bibimbap」。
又比如瓦罐湯的特別在於它的小罐子,木桶飯則別致地用木桶盛放。對於這些具有特殊「外貌」的菜品就需要輔以圖像,方能使留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它。
至於單看菜名看不出食材和做法的,團隊還專門在開學後親自買來品嘗或諮詢食堂員工後才確定譯文。「之前我們幾個都沒有吃過豪大大的『米血腸』,開學後對方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用糯米和豬血混合後炸制而成的,味道略鹹。我們理解之後才完成了該菜名的翻譯。」汪妍回憶說。
菜單完善以後 未來考慮上傳至手機APP軟體
在全組成員歷時55天的共同努力下,譯稿終於初步成型,文件共三十餘頁,共翻譯19個食堂窗口的菜單,合計翻譯菜名962個,為菜名註解58個。其中包括每道菜的中文名稱、漢語拼音、菜價以及英文翻譯。
由於菜單是供留學生閱讀使用的,所以,團隊採取了青花瓷圖樣為背景來進行菜單設計,旨在體現中國傳統特色。
「她們的專業和細膩,解決了外國學生面對紛繁複雜的中國菜名的大問題,使外國學生既體味中國料理的美味,還體會中國料理的美名和背後的文化。真是菜單翻譯一小步,文化傳播一大步。」對外漢語學院副院長湯濤對此的喜愛溢於言表。
據透露,該菜單還將進一步請教專業老師作最終把關,並擬與學校後勤部門合作,在食堂內推廣此菜單。另外,完善後的菜單還考慮上傳「i華東師大」等人氣APP軟體,更好地服務於有需要的學子。
》翻譯要點
●主料在前輔料隨後原則,於是,「土豆雞塊」可譯為Braised Chicken with Potatoes;
●有的添加對口感和醬料的描述,如「麻辣豆腐」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
●有的對食材形狀的進行描述,如「肉絲」Shredded Pork,「肉片」Pork Slices,「肉末」Minced Pork;
●一些體現中國餐飲文化的菜名使用漢語拼音來翻譯,如「東坡肉」為Dongpo Pork;
●中國人講究「食療」,很多菜品都具有獨特的功效,因此在翻譯這種菜名的時候就需要將其功效列舉出來,方便理解。對一些介詞的使用也需要區分開來,當主料是浸在湯汁或配料中時使用「in」,當湯汁或配料與主料分開、澆在菜上,則使用「with」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