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光緒年就翻譯《國富論》《天演論》,字也讓人佩服

2020-12-07 觀印山房

嚴復,大家很熟悉的一個人,在初中學習歷史繞不開的一個人。翻譯了英國人赫胥黎所著《天演論》,給國人宣傳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常識。 他還翻譯了亞當·斯密《原富》(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國富論》)

嚴復天資聰穎,在《天演論》序言裡面,創造性的借鑑佛經的翻譯技巧,提出「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和標準。這個原則,所有高中生都會熟悉,因為英語翻譯題,好像講的那一套就是「信雅達」。

天資這麼高的一個人,書法又如何?

嚴復像

嚴復童年所受的啟蒙教育是以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為目的的。按照嚴復的正常的軌跡,應該是金榜題名,光大門楣。但是在那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年代,人生路徑路徑完全不一樣。嚴復之後入學船政學堂,學習西方的科學那一套知識,而後留學英國,中西文化都對他產生了影響。

雖然以現代觀點來看,嚴復幼年接受的傳統教育弊端很大,但是這種教育下讓他打下了紮實的傳統文化基礎,作為日常書寫的毛筆,自然也是用的熟。

嚴復 對聯

從上面的一副對聯,可以看出他的書法功夫。對於墨法的使用,有很明顯的明清書法特點。用筆上藏鋒用筆,撇劃乾淨利落,豎劃為了避免單調大多呈現一定的角度變化,行筆中有意識地做出飛白效果。

上面是他的行書作品《點絳唇》:

韓魏 點絳唇 病起懨懨,庭前花影添憔悴。亂紅飄砌。滴盡真 珠淚。惆悵前春,誰向花前醉。愁無際,武陵凝睇。人遠波空翠。 公經國大手,而小詞乃以情韻勝人如此。

我特意給大家截了個大圖,讓大家體會書寫。雖然沒有很多大家那麼豐富的筆法。貴在氣息流暢,筆畫純熟。

嚴復的書法是帖學一脈,借鑑的素材比較多,涉獵頗廣,宋四家,趙孟,清代諸家都有學習借鑑。也學習過《集字聖教序》、《書譜》對王羲之和孫過庭的認識也比較深刻。 後面也臨習過《蔡明遠帖》(顏真卿書),《唐太宗文皇帝哀冊文》(褚遂良)。

嚴復 《祭歐陽文忠公文》局部

嚴復認為:「以中國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於甲者將見於乙,恨於丙者將發之於丁。為今之計,惟急從教育上著手」

以上三幅作品,風格完全不同。嚴復的創作風格是多變的。這個源於他臨摹的對象不拘於一家。我佩服的不是他的書法,而是書法已經有如此造詣,但是他並不以書法名世。他是與孫中山、康有為同為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嚴復認為國家富強的根本在於思想的改造,主張從教育入手,這種想法是很先進的,他也著書立說,新辦報紙,1921年嚴復病逝於福州寓所,遺囑中謂:「中國必不滅,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事遇群己對待之時,須念己輕群重。」嚴復在彌留之際,尚不忘中國的富強,認為中國必然不會滅亡。

這種精神才是我們最該學習的!

相關焦點

  • 多面嚴復:海軍高材生、翻譯天演論、北大校長,支持袁世凱稱帝
    但由於命運捉弄和嚴複本人的性格,回國後卻逐漸遠離了海軍,轉而從事翻譯西方著作、新式教育、思想啟蒙等看似毫不相干的工作,並因為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向國人介紹進化論思想而聞名後世。嚴復還因此被譽為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 翻譯天演論,嚴復為何執著於譯詞?
    如今,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和成熟,使得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翻譯市場再度迎來新的變化。而回顧中國以往的翻譯歷史,嚴復提出的「信雅達」翻譯標準,直到如今依舊指導著翻譯人員的工作。
  • 他是「學術大家」嚴復,日本留學歸來後,翻譯《天演論》
    他是「學術大家」嚴復,日本留學歸來後,翻譯《天演論》文/文化傳承你我他近代戰爭開始之後,清政府也逐漸開始認識到自身的沒落,以及和時代的格格不入,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效仿當年日本等國的遣唐使等形式,通過委派人員外出學習的方式
  • 嚴復在《天演論》中提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對中國人的利弊幾何?
    1859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1897年,嚴復在發表的《天演論》中提出「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兩者看似相差無多,但無論是在社會還是在生物角度看,兩者都不能一概而論。自己身處海軍界,北洋艦隊中又有許多他的同學,學生,朋友,自然對號稱「無敵之師」的北洋水師自然寄予厚望,哪知道在隨後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水師就像一隻紙老虎一樣,一碰就碎。
  • 他是個鴉片鬼,卻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教出個民國總統
    更準確的說,這句話是誰翻譯過來的嗎?這個人的名字說出來估計都知道,但是卻不知道這句話是這個人說的!再提示一點,這個人他翻譯了《天演論》,說道這個90%的人都知道了,對,他就是嚴復!嚴復之所以會把書名翻譯成《天演論》,並且在翻譯的同時加上了自己的評論和觀點,是在當時的清朝處於水深火熱背景下做出的,而且《天演論》一經出版,就獲得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天演論》從翻譯到正式出版,經歷了3年時間。
  • 兒童也能讀《物種起源》《天演論》?這套少兒經典圖書的確不一樣
    本著「大人讀了不覺淺,少兒讀了不覺深,內行讀了不覺淺,外行讀了不覺深」的創作原則,苗先生又為小讀者編寫了《天演論》(少兒彩繪版),該書是一部為達爾文進化論的廣泛傳播掃清道路的偉大著作。它的作者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進化論支持者赫胥黎。
  • 魯迅先生何故盛讚《天演論》?
    1898年,嚴復迻譯的英國學者赫胥黎《天演論》刊行,一經問世,便產生了巨大社會反響。除此外,他還成功地翻譯了亞丹·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爾的《群學肄言》、約翰·穆勒的《群己權界論》和《穆勒名學》、孟德斯鳩的《法意》等西方哲學社會科學名著。最早讀到《天演論》譯稿的,便有桐城派最後一位宗師吳汝綸。在《天演論》翻譯過程中,嚴復便常與吳汝綸,以及錢塘夏曾佑相切磋。
  • 嚴復:他做出名的作品,就是翻譯了《天演論》,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很多人從歷史課本上聽到的嚴復都是一個思想大家,翻譯了《天演論》。嚴復他出生在福州,福州雖然小但是它這個地方是一個港口,因此作為通商口岸之一它首先是受到了很多歐美文化的衝擊,對於在這裡的很多人思想上開始出現了巨大的改變,從這裡面也出來了一大堆有名的人物。
  • 嚴復:創辦《國聞報》,翻譯《天演論》,促進國家發展
    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和恩格斯觀歷史,知未來,大家好,這裡是「嚴又陵說歷史」。歷史不斷重演,未來就在腳下。嚴復,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而且他本人的名字叫做宗光,而且他發明的著作是非常有名,可以說是有名的翻譯家也是一個教育家。而且他還創辦了一個報紙,名字叫做《國聞報》。這個報紙詳細地講述了關於西方民主和科學的一些思想。而且還主要都在這個報紙上宣傳了一些對於維新變法的思想的看法。
  • 嚴復的翻譯及世紀之交的語言困境
    嚴復有一種所謂的社會關懷或憂患意識,這種意識可能是1877年去英國以後逐漸萌生的。嚴復在英國留學時就讀了培根,受到了英國經驗哲學的洗禮。他不再把形上之學看得那麼高大上,認為形下之學能改善人們的生活。嚴復的「科學=富強」就是從這裡來的。而小說在清末的語境下是一種雕蟲小技。林紓是不是想靠這個東西來匡扶社會,我不太清楚。至少嚴復不喜歡被人與林紓相提並論。
  • 百年前的翻譯,塑造了今天的中國
    在1858年籤訂的《天津條約》中,英國等國明確要求不能使用「夷」這個字形容外國,隨後美國、法國都獲得了自主聘用翻譯的權利。此時,語言的壁壘已經失效了。《天津條約》籤訂現場。他認為留學歸來的嚴復是對西方社會科學領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選取翻譯的書,都是極為重要,且當時的中國特別需要的書。比如《天演論》,他翻譯此書並沒有逐句翻譯,而是帶著大量的評論。
  • 清朝郡主裕德齡:教光緒學英文 做慈禧翻譯
    本版撰文/劉黎平  走上崗位:  穿西裝見慈禧 見面只握手  這是公元1903年的3月2日,對於17歲的裕德齡郡主而言,將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她將走上自己的第一個工作崗位。工作性質:翻譯,當時名為紫禁城女官;僱主:慈禧太后;工作介紹人:慶親王。
  • 翻譯讓人「頭禿」
    圖/ 肖振鐸翻譯讓人從音譯和意譯兩條大道當中選擇音譯,是第一步;選擇合適的譯字,是第二步。走對路就是翻譯家,走岔了,就不小心變成了幽默家。有人說,意譯為「傷感的」的sentimental如果改為音譯的話,就是「山東饅頭」。當你對著一個傷春悲秋的人說出「你真是山東饅頭」的時候,可能食不下咽的他或她會突然感覺餓了。
  • 步嚴復後塵的翻譯家:伍光建名字不應被遺忘
    亞當·斯密、孟德斯鳩、盧梭、穆勒、達爾文、赫胥黎、斯賓塞等人的作品,他都涉獵過。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跨學科的知識不斷地充實著嚴復的頭腦,他也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為自己苦苦思索已久的問題找到了答案。  1879年,因福州船政學堂急需教師,嚴復被調回國內,出任學堂教習。1880年,嚴復又被調往天津,任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的總教習,開始長達20年的執教生涯。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天演論》警醒災難中的中華民族
    舉報   清朝末年,由於甲午海戰的慘敗,中華民族再次被推到了危亡的關頭,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不斷高漲,此時,著名的翻譯家
  • 他發明了一個字,被女性痛罵了3年,如今這個字被收錄進新華字典
    比如說在民國時期有一位語言學家,發生了一個字,卻被中國女性連罵了3年時間。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常州府中學堂。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劉半農曾參加過辛亥革命,之後在在中華書局任編譯員,專注於翻譯和寫作。期間劉半農又投身於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在民國九年(1920年)劉半農遠赴歐洲深造,即使如此他依舊專注著國內的白話文改革。
  • 清朝郡主裕德齡:教光緒英文做慈禧翻譯
    原標題:清朝郡主裕德齡:教光緒英文做慈禧翻譯   原標題:清朝郡主裕德齡:教光緒英文做慈禧翻譯   本版撰文/劉黎平   走上崗位:   穿西裝見慈禧見面只握手   這是公元1903年的3月2日,對於17歲的裕德齡郡主而言,將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她將走上自己的第一個工作崗位。工作性質:翻譯,當時名為紫禁城女官;僱主:慈禧太后;工作介紹人:慶親王。
  • 慈禧為何砍掉光緒父親墓地的銀杏樹?
    ····················不知是誰在太后面前說起醇王府出了個皇帝就是由於醇王墳地的風水好,有這棵白果樹,「白」和「王」連起來,不就是個「皇」字嗎?慈禧聽了,立即叫人到妙高峰把白果樹砍了。按照這個說法,慈禧是在戊戌政變後,也就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後伐樹的。
  • 翻譯大師嚴復
    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嚴復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裡。
  • 他是個鴉片鬼,卻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教出個民國總統,卻
    更準確的說,這句話是誰翻譯過來的嗎?這個人的名字說出來估計都知道,但是卻不知道這句話是這個人說的!再提示一點,這個人他翻譯了《天演論》,說道這個90%的人都知道了,對,他就是嚴復!嚴復之所以會把書名翻譯成《天演論》,並且在翻譯的同時加上了自己的評論和觀點,是在當時的清朝處於水深火熱背景下做出的,而且《天演論》一經出版,就獲得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天演論》從翻譯到正式出版,經歷了3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