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大家很熟悉的一個人,在初中學習歷史繞不開的一個人。翻譯了英國人赫胥黎所著《天演論》,給國人宣傳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常識。 他還翻譯了亞當·斯密《原富》(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國富論》)
嚴復天資聰穎,在《天演論》序言裡面,創造性的借鑑佛經的翻譯技巧,提出「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和標準。這個原則,所有高中生都會熟悉,因為英語翻譯題,好像講的那一套就是「信雅達」。
天資這麼高的一個人,書法又如何?

嚴復童年所受的啟蒙教育是以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為目的的。按照嚴復的正常的軌跡,應該是金榜題名,光大門楣。但是在那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年代,人生路徑路徑完全不一樣。嚴復之後入學船政學堂,學習西方的科學那一套知識,而後留學英國,中西文化都對他產生了影響。
雖然以現代觀點來看,嚴復幼年接受的傳統教育弊端很大,但是這種教育下讓他打下了紮實的傳統文化基礎,作為日常書寫的毛筆,自然也是用的熟。

從上面的一副對聯,可以看出他的書法功夫。對於墨法的使用,有很明顯的明清書法特點。用筆上藏鋒用筆,撇劃乾淨利落,豎劃為了避免單調大多呈現一定的角度變化,行筆中有意識地做出飛白效果。
上面是他的行書作品《點絳唇》:
韓魏 點絳唇 病起懨懨,庭前花影添憔悴。亂紅飄砌。滴盡真 珠淚。惆悵前春,誰向花前醉。愁無際,武陵凝睇。人遠波空翠。 公經國大手,而小詞乃以情韻勝人如此。
我特意給大家截了個大圖,讓大家體會書寫。雖然沒有很多大家那麼豐富的筆法。貴在氣息流暢,筆畫純熟。
嚴復的書法是帖學一脈,借鑑的素材比較多,涉獵頗廣,宋四家,趙孟,清代諸家都有學習借鑑。也學習過《集字聖教序》、《書譜》對王羲之和孫過庭的認識也比較深刻。 後面也臨習過《蔡明遠帖》(顏真卿書),《唐太宗文皇帝哀冊文》(褚遂良)。

嚴復認為:「以中國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於甲者將見於乙,恨於丙者將發之於丁。為今之計,惟急從教育上著手」
以上三幅作品,風格完全不同。嚴復的創作風格是多變的。這個源於他臨摹的對象不拘於一家。我佩服的不是他的書法,而是書法已經有如此造詣,但是他並不以書法名世。他是與孫中山、康有為同為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嚴復認為國家富強的根本在於思想的改造,主張從教育入手,這種想法是很先進的,他也著書立說,新辦報紙,1921年嚴復病逝於福州寓所,遺囑中謂:「中國必不滅,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事遇群己對待之時,須念己輕群重。」嚴復在彌留之際,尚不忘中國的富強,認為中國必然不會滅亡。
這種精神才是我們最該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