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創辦《國聞報》,翻譯《天演論》,促進國家發展

2020-12-05 嚴又陵說歷史

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和恩格斯

觀歷史,知未來,大家好,這裡是「嚴又陵說歷史」。歷史不斷重演,未來就在腳下。

嚴復,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而且他本人的名字叫做宗光,而且他發明的著作是非常有名,可以說是有名的翻譯家也是一個教育家。而且他還創辦了一個報紙,名字叫做《國聞報》。這個報紙詳細地講述了關於西方民主和科學的一些思想。而且還主要都在這個報紙上宣傳了一些對於維新變法的思想的看法。讓他在西方學習到的社會政治以及經濟哲學,全部用用中國人可以理解的方法介紹到中國。

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引起中國人改革的決心。甚至對喜歡的一些著作進行細心的翻譯。並且提出了一些具體的翻譯標準。比如說「信,達,雅」。「信」就是要精準地傳達原文的內容,不可隨意更改。「達」就是只翻譯的文章要做到通順流利。而最後一個「雅」就是翻譯的文章也是可以有文採的,在文字上要運用典雅的這一種方法。而這條「三字經」也確實給我國帶來了特別大的影響。

而且因為他對這些著作的翻譯,給我們後世人們的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而且他的這種行為深深地體現了他對國家的熱愛。以及他深深刻在心裡的自主創新的精神。而且他當時在天津,為我們中國帶來了西方學術界的思想的改革創新。他對我們中國的影響是偉大的。比如說,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北洋水師軍幾乎全軍的生命都喪失了。當時中國其實面臨著非常大的危險,那就是亡國。

而當時的嚴復他擔任著北洋水師軍學堂的總辦。他對於國家擁有著一腔熱血。所以他在努力的尋求拯救國家民用是國家能夠變得富強的方法。所以他連續在天津的《直報》上發表各種的關於救國的文章。希望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找到治理國家是國家變得更加民主的方法以及道路。而就在他翻譯完《天演論》之後,可以說重新點燃了國人的希望。也點燃了啟蒙精神的希望。

而在他翻譯的這本書中,他藉助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以及達爾文生物的「進化論」中的優勝劣汰來表明其實,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生物上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人類固守成規。不懂得進行改變。可能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會導致最後的滅亡。所以他就因為這樣提出了,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的民主思想。使我們中國停滯了千年的社會能夠快速地走向民主社會。在當時的復法運動中,他是一個反對保守。

他堅持通過創新的改革方法堅持維新派思想。他不僅僅寫了文章說明在當代的中國進行維新改革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和時間的緊迫性。他利用他翻譯的書籍,闡述了時代在不斷的進步。而且之後一定會比之前更加進步。用這些思想作為救國圖強的理論依據。所以對當時產生了一個巨大的影響。所以在戊戌變法以後,他傾盡全力翻譯了西方的一些哲學以及一些主要的思想。可以說這成為了他教育思想的理論依據。

可以說他在留學期間,深深受到了西方學術的影響。所以他在發展我們中國的時候,也大力的提倡西方的教育思想。他竭力的反對洋務派的觀點。而且他能夠多次地將中國的學術思想以及西方的學術思想進行比較。希望經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認識到我們中國的不足。也讓我們能夠虛心的向西方學習。而且到最後他認為應該讓自由成為體制,讓民主成為國家的和諧根本。希望國家通過這樣的教育方針使國家能夠走出困境。

相關焦點

  • 多面嚴復:海軍高材生、翻譯天演論、北大校長,支持袁世凱稱帝
    但由於命運捉弄和嚴複本人的性格,回國後卻逐漸遠離了海軍,轉而從事翻譯西方著作、新式教育、思想啟蒙等看似毫不相干的工作,並因為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向國人介紹進化論思想而聞名後世。嚴復還因此被譽為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 嚴復在《天演論》中提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對中國人的利弊幾何?
    嚴復翻譯《天演論》,對原文進行了大幅度的裁剪,而後提出了一種思想—即現在慣稱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下文簡稱社達)。此後,社達成為了清季民國人們口中的圭臬,這個理念幫我們走進了殘酷的叢林,迎來了相當的富強,可也讓許多中國人忘了一些東西。
  • 翻譯天演論,嚴復為何執著於譯詞?
    如今,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和成熟,使得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翻譯市場再度迎來新的變化。而回顧中國以往的翻譯歷史,嚴復提出的「信雅達」翻譯標準,直到如今依舊指導著翻譯人員的工作。
  • 翻譯大師嚴復
    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嚴復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裡。
  • 他是「學術大家」嚴復,日本留學歸來後,翻譯《天演論》
    他是「學術大家」嚴復,日本留學歸來後,翻譯《天演論》文/文化傳承你我他近代戰爭開始之後,清政府也逐漸開始認識到自身的沒落,以及和時代的格格不入,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效仿當年日本等國的遣唐使等形式,通過委派人員外出學習的方式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天演論》警醒災難中的中華民族
    、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嚴復翻譯了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與倫理》,宣傳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並於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國聞彙編》刊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該書的問世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 嚴復的翻譯及世紀之交的語言困境
    ,林紓翻譯小說,嚴復則側重人文社科類著作,如《天演論》《原富》《穆勒名學》等,與林紓相比,嚴復翻譯的目的及所處語言環境有何不同?嚴復的著述活動是從1895年2月開始的,他當時大概已經讀了赫胥黎最新的論文。他第一篇時論《論世變之亟》就包含了「天演」的意思,只不過還沒有「天演」這個詞,他使用的是「世變」「運會」。接下來嚴復翻譯了《天演論》。在《天演論》的譯例言裡嚴復談到了「信達雅」,現在「信達雅」被當做翻譯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但是,我想也可以當做《天演論》翻譯的個案來看,說的是1895到1896年間嚴復所處的翻譯環境。
  • 嚴復:他做出名的作品,就是翻譯了《天演論》,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很多人從歷史課本上聽到的嚴復都是一個思想大家,翻譯了《天演論》。嚴復他出生在福州,福州雖然小但是它這個地方是一個港口,因此作為通商口岸之一它首先是受到了很多歐美文化的衝擊,對於在這裡的很多人思想上開始出現了巨大的改變,從這裡面也出來了一大堆有名的人物。
  • 步嚴復後塵的翻譯家:伍光建名字不應被遺忘
    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跨學科的知識不斷地充實著嚴復的頭腦,他也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為自己苦苦思索已久的問題找到了答案。  1879年,因福州船政學堂急需教師,嚴復被調回國內,出任學堂教習。1880年,嚴復又被調往天津,任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的總教習,開始長達20年的執教生涯。當時的學堂總辦雖為吳仲翔,但實際工作均由嚴復承擔。
  • 他在光緒年就翻譯《國富論》《天演論》,字也讓人佩服
    嚴復,大家很熟悉的一個人,在初中學習歷史繞不開的一個人。翻譯了英國人赫胥黎所著《天演論》,給國人宣傳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常識。他還翻譯了亞當·斯密《原富》(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國富論》)嚴復天資聰穎,在《天演論》序言裡面,創造性的借鑑佛經的翻譯技巧,提出「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和標準。這個原則,所有高中生都會熟悉,因為英語翻譯題,好像講的那一套就是「信雅達」。天資這麼高的一個人,書法又如何?
  • 魯迅先生何故盛讚《天演論》?
    1898年,嚴復迻譯的英國學者赫胥黎《天演論》刊行,一經問世,便產生了巨大社會反響。除此外,他還成功地翻譯了亞丹·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爾的《群學肄言》、約翰·穆勒的《群己權界論》和《穆勒名學》、孟德斯鳩的《法意》等西方哲學社會科學名著。最早讀到《天演論》譯稿的,便有桐城派最後一位宗師吳汝綸。在《天演論》翻譯過程中,嚴復便常與吳汝綸,以及錢塘夏曾佑相切磋。
  • 以西方近代思想,解讀「老莊道家哲學」,嚴復發現了什麼?
    是我國近代極具影響力的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此外,在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任教期間,還培養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海軍人才。他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即《國富論》)、孟德斯鳩的《法意》(即《論法的精神》)等西學名著,將西方的先進思想介紹到中國,為近代中國開啟民智的一代宗師。
  • 黃忠廉:翻譯思想≠翻譯理論
    翻譯思想如何發展為翻譯理論? 這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 1.翻譯思想與翻譯理論的混淆 翻譯家對翻譯的認識是翻譯學研究的寶貴財富,必然引起研究者的興趣。那麼, 傅雷與嚴復二人同是翻譯家,譯學界對其有關翻譯的思考是如何定位的呢?
  • 百年前的翻譯,塑造了今天的中國
    《萬國公法》的翻譯,嚴復《天演論》的翻譯,以及林紓對文學的翻譯,都表明此時中國開始了全面的學習,而不僅僅局限於宗教和技術。丁韙良與京師同文館其他教員的合影。圖/維基百科這個時期,法律、政治和文化的全面翻譯,打開了當時國人的心智。中國人開始去學習和理解世界,才開始真正與世界接軌。
  • 兒童也能讀《物種起源》《天演論》?這套少兒經典圖書的確不一樣
    本著「大人讀了不覺淺,少兒讀了不覺深,內行讀了不覺淺,外行讀了不覺深」的創作原則,苗先生又為小讀者編寫了《天演論》(少兒彩繪版),該書是一部為達爾文進化論的廣泛傳播掃清道路的偉大著作。它的作者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進化論支持者赫胥黎。
  • 嚴復:他翻譯過很多著作,非常認真,也有自己的翻譯標準
    學語言的人都知道語言不是一件很好學的事情,因為人從出生開始接觸的是母語,之後要學其它的話很困難,因此學的時候要聯繫很多,作為一個翻譯人才更是要知道很多當時的背景。嚴復作為留美學生之一他在外面學到了很多,在當時他除了日常要上的關於海軍的課外更是學了很多其它的東西,他利用空餘時間也是翻譯了很多著作。這時候他的經歷可視為一些學翻譯的人們提供了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