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嚴復:海軍高材生、翻譯天演論、北大校長,支持袁世凱稱帝

2020-12-05 巴州刺史之溫水

光緒三年(1877年)春,來自大清帝國福州船政學堂的一批年輕人,進入格林威治的英國皇家海軍學院,開始了他們的留學生涯。嚴復,就是這些留學生中的佼佼者之一。

雖然嚴復從海軍學院學成歸來後,並沒有親自帶兵作戰,但並不能掩蓋他在海軍方面曾經的優秀。在留學之前,福州船政學堂訓練船總教習就認為,嚴復是個非常機敏的海軍軍官和導航員。

同時,嚴復是僅有的6個能夠通過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入學考試的人之一,其他幾位則是薩鎮冰、葉祖珪、林永升、方伯謙、何心川,後來也都赫赫有名。而根據現存的學習檔案顯示,嚴復在學習期間的表現也是名列「最出色」的「上選」之列。

但由於命運捉弄和嚴複本人的性格,回國後卻逐漸遠離了海軍,轉而從事翻譯西方著作、新式教育、思想啟蒙等看似毫不相干的工作,並因為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向國人介紹進化論思想而聞名後世。嚴復還因此被譽為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但作為一個複雜的人,嚴復並非一直都是「先進的」,他堅信君主立憲和改良思想,堅決反對民主革命,並一度支持袁世凱稱帝,而落得被國人指責冷落的境地。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近代先驅人物的奮鬥、掙扎和迷茫

【一】被沈葆楨錄取,進入福州船政學堂

鹹豐三年(1854年)十二月十日,嚴復出生於今天福建省侯官縣蓋山鎮陽岐村的一個中醫世家。12歲那年父親去世,嚴復只能中斷在私塾的學習,也順便放棄了科舉考試的道路。

正當嚴復對未來感到迷茫的時候,一個不僅可以免費讀書,每個月還能領銀子的機會出現了。1867年,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學堂,規定進入學堂的學生夥食費全免,每月給銀四兩,成績列為一等者,可領取賞銀十元。

嚴復沒有錯過這個機會,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福州船政學堂,他寫了一篇《大孝終身慕父母論》的文章。主考官福州巡撫沈葆楨,對嚴復的答卷大為讚賞,他後來接替左宗棠負責船政學堂的管理。

學堂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船政人才,服務大清的海軍事業。嚴復學的是駕船,因為船政駕駛的技術以英國最為先進,所以必須學習英文。嚴復因此從誦讀「子曰」轉向學習英文ABC了,嚴復的視野也從此從經史子集,拓寬到自然科學知識。

5年後,嚴復從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因為成績優異,被派到軍艦上實習。1874年,因為西鄉從道在臺灣南部製造牡丹社事件,沈葆楨以欽差身份前往臺灣負責海防,嚴復也跟隨沈葆楨到臺灣參與擊退日本人保家衛國,這是他為數不多的親臨戰場。

【二】留學英國,深受郭嵩燾賞識

為了培養自己的海軍和船政人才,沈葆楨上書清廷,建議派留學生到英國學習先進的水師兵法。嚴復因此前往英國皇家海軍學院,與薩鎮冰等人一起學習船舶駕駛等技術。

留學期間,嚴復對一切新事物都充滿了興趣,如饑似渴地學習科學技術,各門成績都是優等。更為重要的是,他親身感受和接觸英國社會,對資本主義和西方現代思潮有了更多深入的了解。

英國的國力強大更是給嚴復帶來了思想上的衝擊,對照當時中國的落後和挨打局面,嚴復內心肯定是不平靜的。這或許也是他後來致力於介紹西方思想,開啟國人民智的緣由。

而嚴復的英語水平也非常爭氣,駐英大使郭嵩燾覺得他的英語比很多當時搞翻譯的人還要好。嚴復可以熟練地和英國人交談,博覽外文書籍,為他日後的翻譯打下相當紮實的語言基礎。

郭嵩燾在與嚴復的接觸中,認為他的才能不僅僅限於海軍領域,以嚴復的才識加以培養歷練,日後必能成為應對時局劇變的朝廷重臣,因此對他極為欣賞。

但很可惜,有遠見卓識、被西方稱為「所見東方最有教養者」的郭嵩燾,卻因為他的教養,被清廷的保守勢力給趕走。

光緒三年(1877年)七月,駐英副使兼駐德公使劉錫鴻,指責郭嵩燾有「三大罪」:「遊甲敦炮臺披洋人衣,即令凍死亦不當披。」「見巴西國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為小國主致敬?」「柏金宮殿聽音樂屢取閱音樂單,仿效洋人之所為。」

在今天看來,這三條罪狀簡直可笑至極,只不過是外交人員的基本禮儀而已。但國內的翰林院編修何金壽參劾他「有二心於英國,想對英國稱臣」。劉錫鴻也公然在使館中揚言:「這個京師之內都指名為漢奸的人,我肯定不能容下他。」

光緒五年(1879年),郭嵩燾與繼任公使曾紀澤辦理完交接事務後,黯然回國,稱病回籍。這對當時的中國和嚴復來說,都是一個損失。對嚴復而言,一個對他欣賞備至的前輩和領路人失去政治前途,也就意味著他的前途必定充滿了坎坷。

【三】回國任職,仕途坎坷

1879年6月,嚴復回國,擔任福州船政學堂教習。幾個月後,沈葆楨病逝,嚴復失去了又一個「伯樂」。而沈葆楨一手發展起來的南洋水師,也幾乎全部被李鴻章接收和控制,嚴復也失去了一個平臺。

第二年,經過陳寶琛的推薦,嚴復調任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但在北洋水師學堂期間,嚴復狂傲的個性很不受李鴻章待見,在李鴻章面前處處碰壁。加上嚴復思維超前,與李鴻章的思想也格格不入。

嚴復熟悉英國海軍制度,認為只學習西方的技術遠遠不夠,建立近代化的海軍制度體系才是根本。但在李鴻章看來,購置西洋器械,建船廠,造軍艦便可達成「自強、求富」的目的,至於海軍管理則不再重點考慮。

嚴復因此過於消沉,居然因此抽上了鴉片。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公事一切,仍是有人掣肘,不得自在施行。」

仕途不順、不受賞識,嚴復開始寄希望於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他一邊給北洋水師學堂的學生講解先進科學知識,一邊拜在吳汝綸門下苦練八股文章。

1885年,三十三歲的嚴復回到福建參加鄉試。他自信文章過人定能高中,但事與願違名落孫山。在三十六歲和三十七歲時,嚴復又兩次參加北京順天府的鄉試。四十一歲時,嚴復還回到福建參加鄉試。但四次考試,四次落榜。科舉這條路也不通。

【四】搞翻譯、辦教育,為大清寫國歌

1895年甲午戰爭,讓嚴復從科考的迷夢中驚醒。「天朝上國」竟敗給了區區日本。苦心經營幾十年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居然全軍覆沒。對於熟悉海軍的嚴復來說,清朝海軍的如此不堪一擊,還是太過震撼。

嚴復意識到大清國不得不變了,他在天津《直報》上刊登一篇《論世變之亟》。考察中西方的差異,他強調造成中西之間根本差異的根源在於「自由」二字。「顧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則自由不自由異耳。」

維新運動前,嚴復就在天津創辦《國聞報》,還受到光緒帝接見,之後又寫了《上光緒皇帝萬言書》,闡述變法主張。運動失敗後,嚴復也差一點成為迫害對象。但據說《國聞報》背後有日本人的支持,慈禧、榮祿才不敢輕舉妄動,嚴復逃過一劫。

此後,嚴復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辦教育和搞翻譯。1902年,赴北京任京師大學堂附設譯書局總辦。1905年,在上海協助馬相伯創辦復旦公學。1906年,任復旦公學校長,為該校第二任校長。同年,又被安徽巡撫恩銘聘任安徽師範學堂監督。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任首任校長。

但真正讓很多人記得嚴復的,是他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甲午海戰後,嚴復開始翻譯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一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至今流行。向來目空一切的康有為,看過《天演論》之後,發出「眼中未見有此等人」的讚嘆,稱嚴復「譯《天演論》為中國西學第一者也」。

其間,有幾個插曲值得一提。1905年,因為開平礦務局事務前往英國的嚴復,與孫中山見面並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孫中山說出「君為思想家,鄙人乃實行家」的話。

更有意思的是,1910年1月17日,嚴復終於圓了夢寐以求的科舉夢,被清廷賜予文科進士出身。1911年,嚴復還為行將就木的大清國創作了國歌《鞏金甌》。

但宣傳西方思想的嚴復,並不贊成激進的革命,始終堅信他的君主立憲制。他認為排滿革命無益於國家的強大,反而會造成國家的分裂。

嚴復翻譯西學,極力提倡擺脫儒學的沉重包袱,打破一切陳規陋。但當袁世凱提倡「尊孔讀經」時,他卻完全贊同。嚴復甚至公開建議,要以儒家倫理為主導力量,重建中國的價值體系和社會秩序。

更可惜的是,在楊度三番五次的遊說之下,嚴復居然加入「籌安會」,成為袁世凱恢復帝制的棋子,讓天下人大失所望。這成了他一生最大的汙點,即使他自始至終沒有參加「籌安會」的任何事務

嚴復進入「籌安會」,既被支持共和的國人看不起,也被忠於滿清的遺老遺少視為背叛,鄭孝胥就嘲諷嚴復「佳人作賊亦尋常」。

1916年袁世凱死後,國會要求懲辦禍首及籌安會六君子,嚴復避禍於天津。1920年回到福州養病,第二年孤寂離世。

相關焦點

  • 翻譯大師嚴復
    1879年畢業回國,到福州船廠船政學任教習,次年調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教務長),後升為總辦(校長)。嚴復還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範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等職。 回國後,嚴復從海軍界轉入思想界,積極倡導西學的啟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論》的翻譯工作。
  • 他是「學術大家」嚴復,日本留學歸來後,翻譯《天演論》
    他是「學術大家」嚴復,日本留學歸來後,翻譯《天演論》文/文化傳承你我他近代戰爭開始之後,清政府也逐漸開始認識到自身的沒落,以及和時代的格格不入,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效仿當年日本等國的遣唐使等形式,通過委派人員外出學習的方式
  • 嚴復:他做出名的作品,就是翻譯了《天演論》,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很多人從歷史課本上聽到的嚴復都是一個思想大家,翻譯了《天演論》。嚴復他出生在福州,福州雖然小但是它這個地方是一個港口,因此作為通商口岸之一它首先是受到了很多歐美文化的衝擊,對於在這裡的很多人思想上開始出現了巨大的改變,從這裡面也出來了一大堆有名的人物。
  • 翻譯天演論,嚴復為何執著於譯詞?
    而嚴復則側重人文社科類著作,如《天演論》《原富》《穆勒名學》等,在對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於1894年發表的《進化論與倫理學》進行編譯的《天演論》中,嚴復並沒有直接翻譯原文,而是加入大量評論,試圖激勵國民奮起抗爭。
  • 嚴復在《天演論》中提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對中國人的利弊幾何?
    嚴復翻譯《天演論》,對原文進行了大幅度的裁剪,而後提出了一種思想—即現在慣稱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下文簡稱社達)。此後,社達成為了清季民國人們口中的圭臬,這個理念幫我們走進了殘酷的叢林,迎來了相當的富強,可也讓許多中國人忘了一些東西。
  • 以西方近代思想,解讀「老莊道家哲學」,嚴復發現了什麼?
    是我國近代極具影響力的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出任北大首任校長。此外,在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任教期間,還培養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海軍人才。他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即《國富論》)、孟德斯鳩的《法意》(即《論法的精神》)等西學名著,將西方的先進思想介紹到中國,為近代中國開啟民智的一代宗師。
  • 嚴復的翻譯及世紀之交的語言困境
    ,林紓翻譯小說,嚴復則側重人文社科類著作,如《天演論》《原富》《穆勒名學》等,與林紓相比,嚴復翻譯的目的及所處語言環境有何不同?嚴復的著述活動是從1895年2月開始的,他當時大概已經讀了赫胥黎最新的論文。他第一篇時論《論世變之亟》就包含了「天演」的意思,只不過還沒有「天演」這個詞,他使用的是「世變」「運會」。接下來嚴復翻譯了《天演論》。在《天演論》的譯例言裡嚴復談到了「信達雅」,現在「信達雅」被當做翻譯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但是,我想也可以當做《天演論》翻譯的個案來看,說的是1895到1896年間嚴復所處的翻譯環境。
  • 魯迅先生何故盛讚《天演論》?
    2018年冬,吾球君在福州著名景點「三坊七巷」中,根據定位找到了這家 「嚴復翰墨館」。但它其實並不難找,因為佔地足足有3000多平方米。這不禁讓人感嘆,在這樣一個遊客絡繹不絕、寸土寸金的地方,居然還留了這麼一塊地方給了這樣一位前輩。相比較老鄉林則徐,嚴復並不太為人所熟知。不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正是由他引入中國。
  • 嚴復:創辦《國聞報》,翻譯《天演論》,促進國家發展
    嚴復,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而且他本人的名字叫做宗光,而且他發明的著作是非常有名,可以說是有名的翻譯家也是一個教育家。而且他還創辦了一個報紙,名字叫做《國聞報》。這個報紙詳細地講述了關於西方民主和科學的一些思想。而且還主要都在這個報紙上宣傳了一些對於維新變法的思想的看法。
  • 袁世凱如果不稱帝,中國會怎麼樣?
    但從1912年3月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到1916年6月病死,這4年多的時間裡,袁世凱破壞約法、解散國會、偽造民意,先使自己當上終身大總統,又悍然稱帝,幾乎沒做任何有利於共和的事。按照梁啓超的說法,「袁氏誠不失為一大人物,然只能謂之中世史黑暗時代東方之怪魔人物,而決非在十九、二十世紀中有價值的人物」,其人「純以個人利害為本位,而不知國家社會為何物」,因此「袁氏多統治一日,則禍亂之程度加深一日」。①時人對袁世凱稱帝之舉,大都無法諒解。
  • 他在光緒年就翻譯《國富論》《天演論》,字也讓人佩服
    嚴復,大家很熟悉的一個人,在初中學習歷史繞不開的一個人。翻譯了英國人赫胥黎所著《天演論》,給國人宣傳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常識。他還翻譯了亞當·斯密《原富》(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國富論》)嚴復天資聰穎,在《天演論》序言裡面,創造性的借鑑佛經的翻譯技巧,提出「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和標準。這個原則,所有高中生都會熟悉,因為英語翻譯題,好像講的那一套就是「信雅達」。天資這麼高的一個人,書法又如何?
  • 如果袁世凱沒有稱帝,還會發生軍閥混戰嗎?
    袁世凱當了大總統以後,因為稱帝,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抗。袁世凱沒辦法,在當了83天皇帝後,被迫取消了帝制,重新恢復了總統制。 但是,由於這一鬧,讓袁世凱的身體遭到了重創。袁世凱糖尿病加重,很快就一命嗚呼了。
  • 步嚴復後塵的翻譯家:伍光建名字不應被遺忘
    1877年,嚴復等人被派往英國,專門學習駕駛兵船技術。起初,他們是在抱士穆德學校接受以英文為主的預備訓練,隨後進入著名的格林尼茨海軍學院學習系統的海軍知識。嚴復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努力鑽研高等算學、化學、物理、海軍戰術、海戰公法及槍炮營壘諸學,最終取得「考課屢列優等」的優異成績。
  • 袁世凱臨死前說:「他害了我」,為何不說出是誰?令人唏噓不已
    正因為這樣,袁克定多次在袁世凱前面,慫恿他稱帝,但都被袁世凱拒絕了。我們都知道,中國要改朝換代,是需要法統的。這點在歷朝歷代都是如此,比如劉邦起義時,就說自己做了一個斬白蛇的夢。袁世凱此時要是想稱帝,就必須取得法統,也就是改朝換代的合法性。
  • 福州奇人:不懂外語,卻翻譯了183部西方著作,被譽譯界之王
    此公堪稱奇人,一生不懂 外文,卻翻譯了西方各國183部作品,且所譯作品生動有韻、輕快明爽,時人贊稱「林紓所譯作品不乏猶勝原著者」,足可見其文學功底之深湛。是以,林紓又有「譯界之王」之美稱,與好友嚴復並稱「譯界並世數嚴林」,一時雙璧。
  • 揭秘:袁世凱的臨終遺言暗含幾層意思
    原標題:揭秘:袁世凱的臨終遺言暗含幾層意思   原標題:揭秘:袁世凱的臨終遺言暗含幾層意思   原標題:歷史上的今天:袁世凱稱帝 他的臨終遺言到底是什麼?對於善於審時度勢的袁世凱來說,閱讀《順天時報》一方面可以了解中國國情,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窺測日本政界的對華態度,因此他每日必讀。正是看破了父親的心思,袁克定竟然偽造了一份宮廷版的《順天時報》,營造日本支持袁世凱稱帝的政治氛圍,天天刊載各方支持復闢帝制的文章,使其父誤判形勢。此事敗露後,袁世凱才明白自己一世精明,結果卻上了兒子的當。因此,當他被迫取消帝制之後,曾痛責袁克定「欺父誤國」。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天演論》警醒災難中的中華民族
    舉報   清朝末年,由於甲午海戰的慘敗,中華民族再次被推到了危亡的關頭,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不斷高漲,此時,著名的翻譯家
  • 袁世凱稱帝後,閻錫山在電報中究竟說了什麼?袁看後卻一病不起
    袁世凱稱帝之後,閻錫山在電報中到底說了啥?袁看後竟一病不起 人們常說亂世出梟雄,清朝末年民國初期,軍閥割據,戰亂不斷,當時的世道及其混亂。在那個時期最有實力最厲害的人物非袁世凱莫屬,他的老謀深算,心狠手辣是出了名的,誰見了他都得懼他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