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在《天演論》中提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對中國人的利弊幾何?

2020-12-03 說書人國師

1859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1897年,嚴復在發表的《天演論》中提出「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兩者看似相差無多,但無論是在社會還是在生物角度看,兩者都不能一概而論。嚴復翻譯《天演論》,對原文進行了大幅度的裁剪,而後提出了一種思想—即現在慣稱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下文簡稱社達)。此後,社達成為了清季民國人們口中的圭臬,這個理念幫我們走進了殘酷的叢林,迎來了相當的富強,可也讓許多中國人忘了一些東西。

首先得明白什麼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簡單來說就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動物一樣,優勝劣汰,強大的生存下來,弱小的無情淘汰。這個要放在現在,在場面上當然是人人唾棄,畢竟「人人平等」,把人搞的跟動物一樣,那「人」何必再稱為「人」?我們身為人的優越感也不允許我們遵從動物的「叢林法則」。但是社達與動物界的叢林法則還是稍有不同,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與嚴復提出的「進化論」也是有區別的,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三者之間的差別。

達爾文的進化論針對於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大家都是慢慢隨著環境的改變慢慢進化來的,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套法則卻不適用於「高等生物」的人類,人類需要適應的環境和大自然的生物不同,我們不再是單純的適應「自然環境」,我們更需要適應的是「人類社會」。而且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更傾向於「適應」,說白了,大自然就是甲方,它是老爺說啥就是啥,它改變一點,作為乙方的生物就需要被動的去迎合它,隨著它改變一點兒。

而嚴復提出的針對於人類的「進化論」,更多的強調的是「生存」,只有強大的一方才能生存,弱小的滅亡也是「常情」。在人類社會裡,我們不是被動的去「適應」,而是主動的去變強。在人類社會這個「自然環境」裡,人類掌握了主動。只有主動的去成為強者,才能獲得生存的機會。「強者為尊」這就是嚴復提出的關於人類的「進化論」。

那麼人類是否適用於這一套人類的「進化論」呢?自然是不適用的。畢竟人類是有「道德」的,我們的同情心讓我們趨向於關懷弱者,「強大的」固然能活的更滋潤,但「弱小的」也絕不至於被「淘汰」。但在嚴復提出「社達」的當時,可不像如今朗朗乾坤,太平盛世。

嚴復翻譯《天演論》時,清政府正是強敵環伺,甲午戰爭戰敗,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後被列強蠶食剝削的時候。尤其嚴復還是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批畢業生,後來到天津任北洋水師學堂教習,之後又升為北洋水師學堂總辦。自己身處海軍界,北洋艦隊中又有許多他的同學,學生,朋友,自然對號稱「無敵之師」的北洋水師自然寄予厚望,哪知道在隨後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水師就像一隻紙老虎一樣,一碰就碎。

這對嚴復的打擊可不小,突然間許多同窗、學生、好友戰死,傾注了大量心血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他「夜起大哭」,「心驚手顫,書不成字」,但又能如何呢?這場戰爭打醒了無數中國人,他們一臉驚詫,悲痛、憤怒、不解茫然。中國的出路在哪呢?嚴復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既然武備不能救國,那就來文的吧。於是他拿起了手中的筆,在天津直報上發表了《原強》、《救亡決論》等文章呼籲變法。

嚴復是維新變法的忠實擁簇,「拿來主義」他用的也是純熟。1897年,43歲的他開始在《國聞報》上連載他翻譯的《天演論》,並提出了「信雅達」的翻譯標準。說來有趣,這「信雅達」的翻譯標準不僅適用於外文翻譯,也同樣適用於文言文的翻譯,相信大家在高中的時候也沒少聽語文老師嘮叨。這同樣也證明這條翻譯的標準哪怕到了現在也依舊沒有「過時」。然而嚴複本人翻譯的《天演論》卻並沒有遵守自己定下的這條翻譯標準。

《天演論》的原著,是赫胥黎所作《進化論與倫理學》。這本書其實更強調後面這個「倫理學」,原因是赫胥黎在看到英國奉行社會達爾文主義後,在國際社會上橫行霸道、在國內更是不體恤老百姓,於是他在這本書中痛罵野蠻殘暴的資本主義,同時呼喚道德、呼喚倫理,由此來創造一個和諧仁慈的社會。顯然這和東方的儒家精神是相符的。

但嚴復卻把赫胥黎的這一長段關於道德和倫理的論述刪去,只留下了關於進化論的部分,而後提出了適用於人類的「進化論」,即「社達」。基於此,嚴復的翻譯與原著出入就不少了,畢竟主題思想都給人家改了。但嚴復之所以「借題發揮」也不是沒有道理。

畢竟在那個貧弱的時代中,中國人認識到了:和流氓、強盜一般的列強講倫理道德是沒有用的。中國必須要走進叢林,適應叢林法則!要前進,前進,不惜一切代價的前進!因為如果不前進,你連講道德的資格都沒有。

《天演論》的發布警醒了人們:再不努力就要亡國啦!嚴復也沒把話說死,沒說一定就會亡國,大家努力變強還是有救的。通過競爭,變成強者,就能避免滅亡。這話點醒了不少人,《天演論》也因此大受歡迎,一時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都成了熱詞,魯迅對《天演論》愛不釋手,胡適更是因此改名「適之」,取得就是適者生存的意思。之後《天演論》甚至成為了中學生教材一般的讀物,其影響不可謂不大。

其實也不難理解,當時政府屢戰屢敗,又籤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已經把天朝的臉都打腫了。此時嚴復提出「優勝劣汰」,大家一想,可不是麼,就是因為落後,所以就一直在挨打,這教訓給的還不夠嗎,年輕人的心和血總是熱的,燃燒起來就形成了一股救國風潮。

「社達」驚醒了當時的國人,激發了他們「競爭」的熱情,就像一顆不起眼的石頭落入了一潭死水,漾起層層漣漪。死水也仿佛有了生機。對於當時的中國,「社達」有其可取的一面—警醒國人,激發了國人救國的鬥志。

但是回顧百年歷史,我們仍然發現:「社達」過於強調競爭,而忽略了合作。一味追求「強」,把西方文化奉為上等,看不起甚至丟棄了中國文化,尤其將追求「和諧」的精神拋棄、追求「同情」的精神拋棄,這屬於得不償失,道德的慢慢沉淪,多有社達思想的功勞。

而且長期把「洋人」當做應該學習的「強者」,造就了了不少「洋大人」,讓不少人丟掉了民族的自尊,崇洋媚外。其次信奉「優勝劣汰」也無形中也把「權貴」的不合理地位合理化了,未嘗不是在鞭策中下層人民更加賣力,而權貴階層更加穩固。

而到如今,今非昔比,國人已不需要看別人眼色過日子。我既非道學家,不想要復什麼「三綱五常」的所謂「國粹」,只是想要反思這讓中國進步卻又退步的思想。我們是時候丟掉一些「社達」的壞毛病了。

我們要什麼呢?簡單來說四個字:人文主義。

再縮小點、簡單點說:人總得有同情之心吧?

相關焦點

  • 《物種起源》:達爾文並沒有提出社會達爾文主義
    與斯賓塞同一時期的託馬斯·赫胥黎,也是一位達爾文主義者,他寫了一本書,被嚴復翻譯引介到中國,這本書就是有名的《天演論》。我們今天提到這本書,一定會想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句名言。但是,這句話既不是達爾文說的,也不是赫胥黎說的,甚至也不是嚴復說的。說出這句話的,其實是梁啓超。
  • 劉悅斌:社會達爾文主義在近代中國的是與非
    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提出生物進化論,被恩格斯稱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達爾文根據大量調查研究,證明地球上各種生物是在遺傳、變異、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的。
  • 社會達爾文主義給近代中國造成惡劣後果
    社會達爾文主義在近代中國的是與非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提出生物進化論,被恩格斯稱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達爾文根據大量調查研究,證明地球上各種生物是在遺傳、變異、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的。
  • 翻譯天演論,嚴復為何執著於譯詞?
    而回顧中國以往的翻譯歷史,嚴復提出的「信雅達」翻譯標準,直到如今依舊指導著翻譯人員的工作。現對於現代翻譯市場的商業化,在社會變革的時期,翻譯如同破除黑暗的火把,打破混沌的迷霧,實現民智的開啟。例如,嚴復與林紓都在晚清時期翻譯了大量西方書籍,其中不乏小說和思想論著等,其中林紓翻譯小說,悄然的在人們心中植入反對封建禮教,追求民主科學的思想。
  • 他是「學術大家」嚴復,日本留學歸來後,翻譯《天演論》
    他是「學術大家」嚴復,日本留學歸來後,翻譯《天演論》文/文化傳承你我他近代戰爭開始之後,清政府也逐漸開始認識到自身的沒落,以及和時代的格格不入,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效仿當年日本等國的遣唐使等形式,通過委派人員外出學習的方式
  • 多面嚴復:海軍高材生、翻譯天演論、北大校長,支持袁世凱稱帝
    嚴復,就是這些留學生中的佼佼者之一。雖然嚴復從海軍學院學成歸來後,並沒有親自帶兵作戰,但並不能掩蓋他在海軍方面曾經的優秀。在留學之前,福州船政學堂訓練船總教習就認為,嚴復是個非常機敏的海軍軍官和導航員。
  • 嚴復:創辦《國聞報》,翻譯《天演論》,促進國家發展
    嚴復,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而且他本人的名字叫做宗光,而且他發明的著作是非常有名,可以說是有名的翻譯家也是一個教育家。而且他還創辦了一個報紙,名字叫做《國聞報》。這個報紙詳細地講述了關於西方民主和科學的一些思想。而且還主要都在這個報紙上宣傳了一些對於維新變法的思想的看法。
  • 如何看待社會達爾文主義
    一:概念簡介被斯賓塞延展到社會的維度所提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是指由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派生出來的西方社會學流派。
  • 翻譯大師嚴復
    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嚴復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裡。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天演論》警醒災難中的中華民族
    1893年,68歲高齡的赫胥黎應友人邀請,在牛津大學舉辦了一次有關演化的講演,主要講述了宇宙過程中的自然力量與倫理過程中的人為力量相互激揚、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根本問題。這份講稿經過整理,即為《天演論》。
  • 嚴復:他做出名的作品,就是翻譯了《天演論》,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很多人從歷史課本上聽到的嚴復都是一個思想大家,翻譯了《天演論》。嚴復他出生在福州,福州雖然小但是它這個地方是一個港口,因此作為通商口岸之一它首先是受到了很多歐美文化的衝擊,對於在這裡的很多人思想上開始出現了巨大的改變,從這裡面也出來了一大堆有名的人物。
  • 嚴復的翻譯及世紀之交的語言困境
    嚴復的著述活動是從1895年2月開始的,他當時大概已經讀了赫胥黎最新的論文。他第一篇時論《論世變之亟》就包含了「天演」的意思,只不過還沒有「天演」這個詞,他使用的是「世變」「運會」。接下來嚴復翻譯了《天演論》。在《天演論》的譯例言裡嚴復談到了「信達雅」,現在「信達雅」被當做翻譯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但是,我想也可以當做《天演論》翻譯的個案來看,說的是1895到1896年間嚴復所處的翻譯環境。
  • 他是個鴉片鬼,卻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教出個民國總統,卻
    再提示一點,這個人他翻譯了《天演論》,說道這個90%的人都知道了,對,他就是嚴復!嚴復說是翻譯,也不完全準確,應該說半翻譯半評論,《天演論》的原作者是託馬斯·亨利·赫胥黎,原書的名字是《進化論與倫理學》(《EvolutionandEthicsandotherEssays》)看這兩本書的名字就知道,這兩本書的含義不盡相同!
  • 他是個鴉片鬼,卻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教出個民國總統
    嚴復之所以會把書名翻譯成《天演論》,並且在翻譯的同時加上了自己的評論和觀點,是在當時的清朝處於水深火熱背景下做出的,而且《天演論》一經出版,就獲得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天演論》從翻譯到正式出版,經歷了3年時間。
  • 魯迅先生何故盛讚《天演論》?
    1898年,嚴復迻譯的英國學者赫胥黎《天演論》刊行,一經問世,便產生了巨大社會反響。除此外,他還成功地翻譯了亞丹·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爾的《群學肄言》、約翰·穆勒的《群己權界論》和《穆勒名學》、孟德斯鳩的《法意》等西方哲學社會科學名著。最早讀到《天演論》譯稿的,便有桐城派最後一位宗師吳汝綸。在《天演論》翻譯過程中,嚴復便常與吳汝綸,以及錢塘夏曾佑相切磋。
  • 他在光緒年就翻譯《國富論》《天演論》,字也讓人佩服
    嚴復,大家很熟悉的一個人,在初中學習歷史繞不開的一個人。翻譯了英國人赫胥黎所著《天演論》,給國人宣傳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常識。他還翻譯了亞當·斯密《原富》(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國富論》)嚴復天資聰穎,在《天演論》序言裡面,創造性的借鑑佛經的翻譯技巧,提出「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和標準。這個原則,所有高中生都會熟悉,因為英語翻譯題,好像講的那一套就是「信雅達」。天資這麼高的一個人,書法又如何?
  • 達爾文,曾被多少中國人「誤讀」
    耐人尋味的是達爾文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並非緣於《物種起源》,而是與進化論相關的另一本書:《天演論》。嚴復譯《天演論》本是英國人赫胥黎維護進化論的著作《進化論與倫理學》。奇怪的是作為著名翻譯家,嚴復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遵守相應的翻譯規則——忠於原文,而是在借鑑部分原文的基礎上,添加了許多個人的理解與發揮。
  • 以西方近代思想,解讀「老莊道家哲學」,嚴復發現了什麼?
    他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即《國富論》)、孟德斯鳩的《法意》(即《論法的精神》)等西學名著,將西方的先進思想介紹到中國,為近代中國開啟民智的一代宗師。他所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後世的翻譯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