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洞察號」:從今天起,替人類聆聽火星的億萬年回憶錄

2020-11-22 騰訊網

  導語:看科技資訊,品鑑最新最全的科技新聞,了解當今科技發展水平。點擊關注,每天最新最全的科技資訊,輕鬆放鬆,華為再發新機,能否力克蘋果三星,走上巔峰。英特爾全線漲價,AMD逆勢翻盤?小米將發布新機,網友紛紛表示期待,魅族何時才能解決產能問題。英偉達全新顯卡性能到底如何,是否能吊打上一代產品?更多好看科技資訊盡在這裡,還不快來點擊關注,讓自己化身新一代科技潮人,最新最炫酷的科技產品盡在掌握,為你選購出謀劃策!

  北京時間11月27日凌晨,洞察號探測器在我們的紅色鄰星表面著陸了!

  它是人類向火星發射的第8個火星探測器,作用和前輩們大不一樣。它不像鳳凰號那樣專注於「聽風舞塵」(測聽大氣流動、分析火星土壤成分),也不像好奇號那樣天天優哉遊哉(其實並不)給地球發到此一遊的照片。它的主要作用,是弄清楚火星內部的物理性質——如它的巖石圈粘度、密度、熱導率等。

  火星地表的「世界地圖」。白點代表目前已經登陸火星的探測器的著陸點,INSIGHT是洞察號的預計著陸地 | NASA/JPL-Caltech

  斥資數億美元,把一個能裝進飛機肚子裡的小不點送到億萬公裡開外的火星,難道就是去測幾個物理參數麼?

  (是的。智慧文明就是這麼浪,這是咱的特權。)

  俗話說得好:「識人識面不識心」。人們對火星並不陌生:這顆紅色的光斑早在幾千年前就映在了老祖宗的眸子裡,早在幾百年前就在伽利略的鏡筒裡擴展成了一個兩極清晰可辨的球體——然而,就算在好奇號已然給人們傳回了大量火星表面照片的當下,人類也依然回答不了這麼一個很基本的問題:火星內部到底是什麼樣子?

  而這,就是洞察號的使命。

  一、靠「震」感知一個無法看到的世界

  入天外的地,難上加難。

  地球咱們都熟悉。這顆蔚藍色的行星,其實有著一個「雞蛋狀」的構造。一如雞蛋分為了蛋殼、蛋白和蛋黃,咱們的地球,也分為地核、地幔、地殼3個圈層。

  地球構造示意圖 | Surachit&Hat600,Wikimedia Commons

  這樣的知識就像常識一般印在人們的印象中,就仿佛人人都能看到地核、地幔和地殼一樣。但仔細一想,其實根本不對勁——人類迄今為止往地下打的最深的鑽探,也不過僅僅鑽了12公裡深。

  12公裡是個什麼概念呢?大概相當於北京西三環到東三環的距離。相比之下,地球大陸地殼的常規厚度是30-50公裡,而地球的直徑則是12567公裡。

  連地殼一半兒都沒有鑽穿,你還指望看到地球內部的世界?顯然不可能嘛。那人們是怎樣知道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呢?

  靠地震波。

  地震波是一雙「順風耳」,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世界。

  就像聲波是空氣的振動一樣,地震波便是大地的振動,它們都屬於機械波。機械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遞速度不一樣,遇到介質交界面時,則會發生折射和反射,和光的功能非常類似。既然機械波在地下也可以反射,倘若我們擁有一雙能夠「看到」(其實比喻成「聽到」更合適)機械波的「眼睛」(耳朵),豈不是就能知曉地下的輪廓和結構,知曉紛繁多彩的地下世界了?

  是的。所以人類派出了洞察號,讓它貼著火星地面去「聽一聽」那顆紅色星球上的地震。

  洞察號到火星,將探測火星地表之下的內部構造 | NASA/JPL-Caltech

  二、火星哪來的地震波可以聽?

  但另一個問題是:火星已經幾乎沒有內部地質活動了,哪裡來的地震波可以收聽呢?

  首先,「火星內部沒有地質活動」本身就是一個沒經過證實的推測,而不是科學事實。洞察號的前任們,從來沒有就相關問題開展過研究。洞察號這次去火星的目的之一,本身也是為了弄明白到底火星上會不會出現一些天然內部地震。

  其次,就算沒有火星內部活動,地殼的震動也是可以通過外界因素誘發的。在地球上,人們部署地震勘探工程時,便通過人工震源來釋放機械波。火星上顯然沒有人工震源,但有一些「熱心分子」會積極地前來幫忙——它們便是小行星。由於沒有大氣層的保護,每年都會有一些小行星能夠成功撞上火星地表,然後激發地殼,發生振動。對於洞察號來說,每一次小行星撞上火星,就是一次難得的「收聽機會」。

  另外,洞察號還攜帶了一個熱傳導測量儀,能夠搞清楚火星地核中的熱量到底要經過多久才能傳到地表。於是,洞察號一方面通過接收地震波在火星內部不同結構之間反射,勾勒出火星的圈層結構;一方面,通過計算熱導率來估算深部物質的組分。兩者一結合,火星的內部,基本上就對人類「開放全息」了。

  三、洞察遠方,實乃洞察歷史

  了解火星內部的圈層屬性,並不是人類的終極目的。根本的目的,是想讓火星講講它億萬年來的演化回憶錄。而這份回憶錄,或許寫滿了早年火星與地球一同共享、卻已經被地球忘卻了的故事。

  太陽系有8顆行星。這8位太陽神的巨子,有著不同的身份特徵。靠內的這4位,即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由巖石構成的。而靠外的4位,即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則主要由氣體和冰構成。

  8顆行星都是在45億年前的太初時代,由無數塵埃圍繞著太陽逐漸吸積變大而形成。有這麼一個常識,就是離太陽越遠越冷(廢話),所以靠近太陽的部分只有巖屑才能倖存下來,冰塵只能集中在遠離太陽的外側地帶。這就導致靠內的4顆行星最終形成了巖石質地的軀幹,而外部的巨行星則是冰核和雲氣的聚合物。

  地球和火星,這緊密相鄰的兩兄弟,都是巖質行星,共享著相同的起源和相同的原始組分特徵。但後續的情況用不著解釋也知道:一個生機勃勃、演化出了智慧生命;另一個荒蕪冰冷,幾乎毫無生氣。

  或許我們會說,這是「宜居帶」使然。的確,在太陽的溫度梯度下,地球確實落在能夠讓水維持液態的距離內。但根本的問題是,如果一顆星球連液體都「抓不住」、如果一個星球表面壓根就儲存不了熱量,縱然你落在宜居帶內又有什麼用呢?圍著咱們轉的月亮也在宜居帶內,可液態水能在月亮上保存嗎?並不能呀。

  事實上,是這麼一個根本原因,決定著行星最終的分化方向。它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物理變量,而是任何人都再熟悉不過的,我們對萬事萬物的最直觀印象——

  個頭兒。

  行星的個頭決定了它們最終分化的方向。圖為地球和火星的大小對比 | Wikimedia Commons

  四、一對兄弟,個頭不同,命運大不同

  行星的大小,幾乎決定著它們「生命」中的一切!個頭大,表明最初吸積時能儲集更多的內能;個頭大,表明內部放射性物質的絕對含量會更多;個頭大,表明裹在地核外頭的「隔熱層」非常厚,不容易放涼;個頭大,表明著引力大,能夠聚集更多地表物質,比如水圈和大氣圈等…… 一言以蔽之,大個子的行星更熱、更持久、引力更強。

  這就帶來了很多好處:熱量更持久,可以讓內部維持超長時間「待機」,也就是長時間維持內動力地質作用,然後驅動巖石圈分裂為板塊,誘發構造活動,不斷更新地表環境。引力更大呢,可以讓地表維持穩定的大氣層,從而為地表多變的氣候提供基礎條件。當地下和地表都具備了長時間活躍條件時,還要看第3個影響因素:只有個頭足夠大的巖質行星才能持續維持一個熔融態的外地核,從而形成一個包裹全球的磁場,保護著地表的水圈和大氣層不劇烈的太陽風給颳走。

  事實很明白:所有這些優勢,都是屬於咱地球的。可對於想追溯歷史的人來說,活躍就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了。活躍不息的地質運動支撐著生物圈38億年來的活躍;但地質運動——加上生物圈本身,都是愛折騰的主兒。今天滄海、明天桑田,40多億年來回變幻翻動,早把太初時代那些珍貴地質史料摧殘得面目全非。

  小不點火星呢,早在30多億年前就已經冷卻了。人類需要的恰恰是這份早年的冷卻。它凝固的地核,是歷史;它死氣沉沉的巖石圈,是歷史;它僵硬不動的地層,是歷史;它乾涸的湖盆、它永眠的火山,還是歷史。

  人類不是沒有想過,億萬年前的火星上,同樣有著持恆不撓的造山與填壑。所謂的板塊運動,是地球自家維持生命的無二珍寶。

  ——但前提是,你要確認它的巖石圈內部有遭受應力而褶皺的痕跡。

  人類不是沒有想過,億萬年前的火星上,同樣有著溫暖的季節與洶湧的大洋。所謂外動力地質作用,是今日地球自家表層活躍不羈的現實。

  ——但關鍵是,你要確認它的巖石圈淺部也有相應的沉積蓋層。

  人類也不是沒有想過,億萬年前的火星上,曾經萌生了最原初的生機。那第一抹曙光是否依舊存在,它沉睡在何處?人們期望過,猜測過,也一次次的試探過。

  ——但問題是,我們終歸沒在火星找到確鑿的能支撐早期生物存活的環境遺蹟。

  所以,問題太多,而真正看到的、證實到的,又太少。既然知道真相就埋在那裡,現在條件成熟了,何不過去看一看,瞄一瞄呢?一來二往,這眼界便有了突破。在這個節點上,名為洞察號的探測器飛了過去,並在火星上著陸,或許便是我們的歷史起源真正揭曉之時。

  結尾:各位科技宅們,看了今天的資訊分享,大家對於今天的報導感覺如何呢?對於最近發布的新科技,大家認為哪些是最讓人深刻的呢?也歡迎大家分享自己在使用科技 產品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可以把自己的用機小技巧分享給大家,讓更多跟你同路的朋友可以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快樂,好了,如果今天的資訊讓你有所收貨,也歡迎大家紛紛轉發分享,把更多好玩,有趣的科技資訊帶給大家,讓更多人了解到科技發展帶來的無窮魅力,好了,今天的報導就到這裡,我們下一期再見!

相關焦點

  • 一年前的今天,洞察號是如何成功著陸火星的?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haibaraemily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一年前的今天(2018年11月26日),NASA的新一代火星著陸器恐怖7分鐘說起來,NASA在著陸火星方面一直保持著遙遙領先的成功率,但直到今天,著陸火星依然是一件極其危險、生死難卜的事兒,即使是NASA也不敢掉以輕心。
  • 洞察號登陸火星 為期2年,深入研究火星內部
    洞察號登陸火星 為期2年,深入研究火星內部2018-11-27 22:11出處/作者:站長之家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經歷半年時間飛行4. 8 億公裡終於成功登陸火星。
  • NASA「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開啟首次火星內部探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今年5月發射的無人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再次向紅色星球發起挑戰。這個造價9.93億萬美元的無人探測器於北京時間27日凌晨成功抵達火星登陸點,並順利傳回首張照片。「洞察號」正在開啟歷史上首次勘探火星內部的探索任務。
  • 洞察號登陸火星 有什麼意義對人類有何影響?
    火星一直是人類探索的重要目標,因此每一次火星著陸都是一項極其困難而令人敬佩的偉大工程。今天凌晨 3 點,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經歷 6 個月時間飛行4. 8 億公裡終於成功登陸火星的消息著實讓人為之振奮。據悉,這是繼「好奇」號火星車之後,人類時隔 6 年再次成功登陸火星。
  • 洞察號拍攝了一系列驚人自拍照,還聽到火星神秘的風聲!
    洞察號在火星上聽到了一些風聲,三體人正趕往地球!講真,洞察號確實在火星上聽到了一些風聲,是真正的風聲,童叟無欺!據NASA報導,洞察號的傳感器在火星上捕捉到由火星大氣振動而引起的低沉的隆隆聲。據估計,這是2018年12月1日,火星上從西北吹向東南的一陣風,方向與該區域的塵暴條紋一致,風速大約5-7米/秒。這是人類首次傾聽到火星的風聲。對此,NASA還專門面向媒體和公眾開了個電話會議,進行通報。話說,洞察號在火星上已經待了十來天,除了聽到一些風聲,還做了些什麼?接下來給大家做個簡單匯總。
  • NASA洞察號檢測到奇怪的火星「信號」!地震多的不同尋常!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洞察號」項目首席研究員布魯斯·班納特(Bruce Banerdt)在聲明中表示,火星的地質活躍程度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性質與地球構造板塊邊緣和變形區域發生的地震活動非常接近——這也是人類首次確認紅色星球存在頻繁的地質活動。
  • 解讀「洞察號」探測器:填補火星探測最後的空白—新聞—科學網
    「洞察號」是世界第一個專門探測火星深層的太空飛行器,它將通過傾聽火星地震(或稱「火震」)和測量火星的熱量輸出來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從而揭示巖質行星的形成,更好地了解類地行星是如何誕生的。 儘管距離人類第一次探測火星已有數十年,但我們對於火星內部結構仍知之甚少。此前人類總計開展的47次火星探測都是研究火星全球、地表、大氣和磁場的。
  • 洞察號:「我到火星啦!」
    北京時間今天(11月27日)凌晨4時左右,NASA的新一代火星著陸器洞察號順利著陸火星。【前情提要連結】洞察號順利完成了預定的著陸計劃。/ NASA至此,從1960年人類第一次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以來,一共有15次火星著陸任務成功進入了火星大氣層,8次任務成功著陸並順利開展探測工作——8次任務全部都是NASA的。
  • 有驚無險成功著陸火星!你好 洞察號!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haibaraemily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北京時間今天(11月27日)凌晨4時左右,NASA的新一代火星著陸器洞察號順利著陸火星
  • 洞察號「吃瓜」,驚覺火星尚未「死透」!
    ,這個在命名上頗下了一番功夫的小東西一直在火星上搞它的「洞察」,為人類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觀測記錄。 當這些觀測數據以及相應的分析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 地球科學》2020年第2期上專刊發表時,人們第一次發現,火星或許曾擁有一顆極為活躍的地核,它的上空似曾飄揚著天鵝絨般流淌的極光;人們同時發現,今日的火星仍然有著頻繁激發的構造活動,看似沉寂的地殼內部,依然響徹著一個活躍地質時代的嫋嫋餘音;當這些地殼的振動穿越巖石裂隙進入洞察號的
  • 洞察號:火星,我來了!你的名字即將登陸火星
    【發射】   北京時間2018年5月5日19時05分,「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在加利福尼亞范登堡空軍基地搭乘Atlas V-401火箭發射升空!   又是一次火星探測之旅!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對人類來說充滿著神奇。整個太陽系除月球之外,人類展開最多任務的星球就是火星。從飛掠星球拍照、到進入火星軌道再到登陸器著陸,火星探索經歷了漫長的歷程,但是,對試圖拜訪自己的人類,火星一直不太「友好」,一半的行動都失敗了。
  • 洞察號攜240萬人「火星留名」,其中還有26萬中國人的名字!
    >實驗室使用的電子束光刻設備(圖源:duke.edu)在小小的矽片上寫兩百多萬個名字只是洞察號順便做的一件小事今天小編就帶各位小橘子一起梳理一下,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研製探測器的邏輯和思路。人類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歷史自1960年蘇聯發射火星1A號至今已經五十多年。
  • 美「洞察號」完成人類史上第八次登陸火星任務 傳回著陸後首張照片
    美「洞察號」完成人類史上第八次登陸火星任務 傳回著陸後首張照片(圖片來源:美媒)中國日報網11月27日電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經歷了長達7個月的飛行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
  • 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展開探測
    火星剛剛接收了最新的機器人居民「洞察號」。美國宇航局裝備了地震調查,大地測量和熱傳輸著陸器的探測器「洞察號」在距離地球近7個月,3億英裡(4.58億公裡)的旅程中成功降落在紅色星球上。「洞察號」的為期兩年的任務將是研究火星的內部深處,學習如何與巖石表面,包括地球和月球以及所有的天體形成。 「洞察號」於5月5日從加利福尼亞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
  • 火星上的洞察號傷痕累累,為了完成任務只能繼續工作,比人類靠譜
    中國發射的衛星洞察號已經登陸火星有一段時間了,距離地球146000000公裡,即便如此,洞察號還是輕輕鬆鬆的實現了跟地球上的通訊,前端時間,洞察號還經常傳回來多張照片,向地球上的科學家匯報火星的工作情況。
  • NASA洞察號著陸器的「鼴鼠」鑽頭終於深入火星土壤
    美國宇航局(NASA)的「洞察號」(InSight)著陸器在火星上進行了一次相當成功的運行,調查火星上的「地震」並聆聽紅色星球上的怪異聲音。不過,有一個問題是: 該著陸器的 "鼴鼠"熱探測器在火星的任務進展得並不順利。
  • 解讀|「洞察號」首探火星內部,猶如45億年來首次「體檢」
    「離地面400米、300米、200米、80米……」當著陸成功傳回「嗶嗶」聲(表示探測器還「活著,身體健康」)的一剎那,美國宇航局指揮中心的科研人員振臂歡呼、擁抱、鼓掌……用不同方式慶祝人類時隔6年再次成功登陸火星——這個人類關注和探測了近60年的紅色行星。
  • 黑暗中航行六個月後,「洞察號」探終於登陸火星了!
    作為 NASA 發射到火星的第 8 個探測器,洞察號的使命比「前輩們」更加艱巨:它要做的不僅是拍拍照片,收集土壤樣本,觀測火星氣候這樣的「簡單工作」,更要鑽入火星的地層之下,探索火星的內部結構,讓人類了解真正的火星。洞察號將從本周起,在火星服役至少兩年,並用它傳回的數據,為我們揭示火星「內心深處」,甚至是整個太陽系行星演化的秘密。
  • 挖入火星7釐米後,洞察號的「鼴鼠」消失了
    NASA的火星著陸探測器經過多代革新,從長期以來的探測地表情況轉變成了探測火星內部情況,而正在完成這個轉變的探測器正是NASA最新的著陸器「洞察號」。洞察號在兩年前發射升空之後就一直備受關注,科學家和公眾希望它能夠帶給人類更多關於火星內部的探測。
  • 洞察號到火星快1年了,都在忙啥?最近200天都在拯救「鼴鼠」!
    洞察號到火星快1年了,都在忙啥?最近200天都在拯救「鼴鼠」!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是美國最新發射的火星探測器,2018年5月5日凌晨4時05分,搭載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宇宙神V型」火箭順利的從位於加州中部地區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執行人類首個探究火星內心的探測任務,通過半年的飛行後,它於11月26日14時54分在火星上成功著陸,展開工作後的洞察號,一年多以來它已經為人類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2019年聖誕節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