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中絕世渣男故事之《竇女》,一篇讓人震撼的警世寓言

2020-12-06 花落花又落

少年讀聊齋,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故事,一個是「田七郎」,另一個就是「竇女」。前一篇是男人報恩,後者則是女子復仇。這兩個故事並無相同之處,卻都同樣慘烈震撼,讀得驚心動魄,讓人過目難忘。

竇女的故事原本是紅塵中最尋常的故事,不過是一段地位懸殊的男女愛情,不過是一場隨處可見的始亂終棄而已。然而,這故事來自「聊齋」,便有了不一樣的走向和結局……

竇女是個莊稼漢的女兒,不幸被官宦子弟南三復愛上。

後來,竇女有孕,催促南三復結婚。南三復覺得農家的女兒怎麼配得上他。就跟另外一個大戶人家結親。

竇女有孕生孩被父親發現,苦打。竇女託人告南三復。南三復置之不理。竇女只好對父親實言相告,竇父去找南三復,南三復不認帳。

竇父把小孩扔到野外,苦打竇女。幾天後,竇女發現孩子沒死,抱著孩子去找南三復,南三復不開門,不認竇女也不認孩子。

竇女抱著孩子枯坐一夜,第二天早上兩人都凍僵而死。

竇女抱孩子去找跟南三復結婚的女子,那個小姐就罵竇女,罵的很難聽。說竇女私通還有個私生子,說她髒,說她下賤之人。

好多女孩沒注意,她們以為她們是談了一場戀愛,卻不知道她們搭進了自己的名聲、信譽還有尊嚴。如果仍然不覺悟,就會繼續搭進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父母。

那個小姐嘲笑竇女,說,你想跟南家結婚,做夢,下輩子吧。像竇女這樣下賤的村女怎麼配得上南三復。

竇女太小也單純,根本想不到其實在那些官宦貴族人眼裡,她並不是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正常人。

她是下等人。

在上等人的眼裡,就如同動物,草木,玩物。不能算做人的。

南三復心狠,涼薄,寡義,但他自己未必以為如此。殘忍的對待竇女,根源在於他沒認為竇女跟他同等都是人。也就沒把她當人一樣看待,連她的痛苦思念,甚至生命都無動於衷。

該考試就去考試,該結婚繼續結婚。就算本區沒人會嫁給他,也會聘娶遠方其他縣的女子為妻。但是竇女,縱然曾是他心頭愛,也配不起他去提親。

什麼時候,社會會衍生出這樣可怕的現象。當階層逐漸固化,當門當戶對成為常識,所有的愛情都好像笑話。愛情成了吞噬人生命的惡魔。談戀愛就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僅僅是因為竇女是莊家人,就對她始亂終棄,一開始就認為她配不上自己,卻仍然侵佔了她,導致竇女的悲慘命運卻無動於衷。

是呀,他的良心到哪去了呢?他還是個讀書人。

他的良心就是被門當戶對的階層觀念蒙住了。他不是不愛竇女,就是覺得竇女不配做他老婆,就算生了孩子,不配就是不配。

大戶人家的小姐甚至把可憐竇女的丫鬟直接送進青樓。都說明了同一個問題,下層人不配稱為人。她們就是阿貓阿狗。

在小姐的眼裡,竇女算個什麼東西,還妄想高攀,跟南三復結婚,簡直異想天開,做什麼春秋大夢,下輩子吧。

好些人評論說竇女不自重,活該被拋棄。也有道理。穆念慈堅決不讓楊康近身,不與他苟且,也是楊康尊重穆念慈的原因之一。

但是竇女雖則年齡幼小,也言明在前,奔著結婚去的,南三復指天發誓要娶她的,才與之結合。

明明是想談個要結婚的戀愛,卻成為催人命的悲劇。竇女的悲慘命運跟竇女其實關係不大。因為人們的戀愛都是這麼談的。

竇女按照常人的邏輯來構想兩人的關係。南三復按照社會的邏輯來構想兩人的關係。錯了頻道了。

被父親打,孩子被扔掉,被小姐欺辱嘲笑,讓竇女的腦子清醒了一點。但是她還是抱著一線希望,希望南三復看在孩子的面上,給她一條生路。沒想到南三復根本連孩子都不理。

終於絕望而死。

死的很不甘心。不明不白的受欺辱,不明不白的被拋棄,不明不白的愛情結局。都是竇女不曾想到的。

很多女人在試圖挽留一段不可能的感情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賭上自己,用自己的眼淚、苦痛、身體甚至生命去引起對方的關注,希望對方能再愛自己一點。可是這可能嗎,那換來的,至多是憐憫呵!

竇女對待與處理感情的態度,是現實生活中多少人的縮影!當你滿心歡喜地愛上了一個人,當你全盤信賴於他,當你將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了他時,卻發現他不如你所想得那麼愛你。這時的你,總是在安慰自己:多給他一點時間吧,再等等,一切就好了。但最終等來的卻是他的辜負,面對離開的他,你又不顧一切地將自己低到了塵埃裡去挽留他……

愛情開始於感性,但發展卻需要理性。依據客觀事實而進行的理性分析,才是感情中最可靠的判斷,也是建立信任最可靠的來源。一個人在感情中的理性,是需要培養的。而這個培養的過程,很多時候,是你犯錯的過程。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回頭。一味依靠自己的感知,不管不顧地向前,到頭來,也只能撞得頭破血流。

一則警世寓言

這是一個充滿浪漫主義的神奇故事,是作者賦予她的神奇力量。在現實中,悲慘死去的竇女絕不可能以此復仇,唯有含冤九泉。

有人奇怪,南三復不願意娶竇女入門,為何不以柔和點的方式處理呢?比如可以贈送金錢補償傷害(他本來也不差錢);可以養為外室(雖然也不夠地道,但在那個年代是合法的)。無論如何,當竇女抱著孩子找上門來,也應該開門納入,怎麼那麼冷酷無情?

是啊,為什麼?原本有很多種解決辦法,南公子非要選擇最冷酷絕情的一種,以至於人神共憤呢?

他們不知道,世界上有一種人,自覺高人一等,眼裡就沒有比他低微的人。竇女於他來說,不過是偶然邂逅的尋常野花,得之容易,丟掉也毫不珍惜。相比即將迎娶門當戶對的妻子,竇女和孩子的生死,根本就不在他的心上。或者,他對竇女的不知進退,竟然一味死纏爛打也是特別厭煩,覺得他們活該凍死在門外。並且他也不怕出事,因為以他的人生經驗來看,就沒有用錢擺不平的事兒。

事實上,他也真的用錢解決了問題。

然而錢雖然能擺平官司,可人心是擺不平的。

作為一個文人,蒲松齡雖然對女性態度很好,但骨子裡還是男權意識佔統治地位的。在他的筆下,一夫多妻、多女戀一男比比皆是,只要男人不是太過分,都有不錯的結局。

南三復實在是太過分了,他都看不下去了,情不自禁以一隻如緣之筆,賦予做了鬼的竇女以超自然的力量,狠狠懲罰了這個負心害命的男人。

這也是一個充滿深意的警世寓言。

聊齋是一部奇書,作者在這部書中將一個個壞人寫死了,把一個個好人寫活了。通過虛構的鬼狐故事,揭露了的社會黑暗的一面,這些故事我們有時候能夠在我們的生活中找到他們的影子。

我以為,熟讀《聊齋志異》,便可識得世間百形百色鬼。

大作家莫言卻說:「世界上所有的猛獸或者鬼怪,都不如那些喪失了理智和良知的人可怕。」

信哉此言。願你懂得!

有閒的時候,翻讀聊齋,是我消磨靜夜時光的一種方式。

無論是儒林軼事,還是古代奇幻,每一部,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值得我們一遍遍品味研讀。不管時代發生什麼變化,歷史呈現在每一個小人物的命運上,卻總是會驚人的相似。

古人言:讀史使人明智。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歷史會給我們答案。

不只是我們可以讀,孩子也特別喜歡看《儒林外史》,看完之後語文寫作的素材都有了!老師最近還誇孩子作文水平大步提高。六本書,原文加翻譯,讓你閱讀起來暢通!

那些最真實的歷史,往往都保存在文學作品中,這兩部書,能為你還原一個鮮活的時代,願你讀來,有一份感悟和收穫。

這套書看完,人情世故起碼半通;看懂,可以小小縱橫於世俗社會。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中很有爭議的一篇故事,到底是真屍變,還是車夫的陰謀?
    大家好,歡迎來到詩文書畫匯,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473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在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所寫的短篇小說著作《聊齋志異》中,有一篇故事很有爭議。這篇故事想必大傢伙兒也都猜到了,正是那篇叫《屍變》的故事。
  • 為什麼說《聊齋志異》的出現,使「讀者耳目,為之一新」?
    先秦時期的神話、傳說和寓言,雖還不是小說,但已孕育著文言小說的胚胎,對小說的產生起了催化的作用。漢魏六朝時期,以鬼神妖怪為題材的「志怪」和記敘官僚、貴族、名士的「志人」小說,陸續出現。這些小說,有一定程度的人民性,又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對後代小說戲曲創作影響不小;但篇幅短小,故事粗簡,人物性格缺乏細緻的刻畫。
  • 論給我們帶來童年陰影的故事,我只服《聊齋志異》中的這一篇!
    說起世界上的恐怖文學或者影視作品真的可謂是數不勝數,較為世人熟悉的有日本的《午夜兇鈴》《咒怨》;美國的《死寂》《月光光心心慌慌》,中國的《山村老屍》《殭屍道長》等,這些恐怖影片看的都讓人心驚膽戰,驚呼刺激。但是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一部由清代作家蒲松齡所著的文言文短篇小說經典——《聊齋志異》。
  • 蒲松齡是蒙古族人,沒落貴族後裔,其身世比《聊齋志異》還神秘
    蒲松齡(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卒於康熙五十四年,即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蒙古族,是我國清朝偉大的文學家。以其巨著《聊齋志異》與法國的莫泊桑、俄羅斯的契訶夫並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知識淵博,才華橫溢,而且精通醫術和養生之道。他秉性耿直,憤世疾俗,一生際遇坎坷,不被重視,許多作品流失海內外。
  • 《聊齋志異》中一則黑獸的故事
    《聊齋志異》中,有位李老太爺叫做李敬一的講了這樣一則故事。說某公在瀋陽,於山頂上舉行宴會,俯視山下,看見有隻老虎銜著東西來,用腳爪在地上扒開一個洞,把東西埋藏在裡面後便走了。某公便派人下山偵察,發現埋的是一隻死鹿。他們便把鹿取出來,重新把洞口填好。
  • 《聊齋志異》之四十千
    這件事,欠帳的人可以看一看以資借鑑並引以為戒。從前曾有一直沒有孩子的老人問高僧,這是什麼原因?高僧回答說:「你不欠人家的債,人家也不欠你的債,哪裡能得來孩子呢?」可以這樣說,生好孩子是來報恩的,生壞孩子是來討債的,各有造化,自帶風水,所以生了孩子也不必過於歡喜,孩子有問題也不要過於悲哀。講的這個故事來自柳泉先生的《聊齋志異》之「四十千」。
  • 反類型災難電影《呼吸》:情感懸置的警世寓言
    原標題:《呼吸》:情感懸置的警世寓言近日,法國電影《呼吸》登錄國內院線。再次觀看,仍然驚嘆於導演的先知先覺。作品對病毒煙霧突然淹沒巴黎的影像想像,讓人不僅想起在全球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它既是敗氣症患者的維生之所,又是一種警世的隱喻。表面上,不過是一種高科技產品,但將其放置於影片的科技環境中,並與故事中母女探討煙霧時所堅信的科學信念相聯繫,不難發現它的實質是對科技、科學的疑問——人類發明了無菌氧氣艙、數字眼鏡、電和電池,這些本來為人類提供方便的發明卻讓人類越發依賴,更無法避免病毒煙霧的威脅。
  • 45 文史哲II《西遊記》《聊齋志異》,《指環王》《哈利波特》
    比較中國的《西遊記》和《聊齋志異》,歐美的《指環王》和《哈利波特》》作者:六度陳偉偉【◆1.我們中國人更懂魔法一些】看了一點電影《指環王》,有些感慨。西方電影《哈利波特》《指環王》和我們中國的《西遊記》《聊齋志異》比較,哪個想像力更豐富一些,我發現還是我們中國人更懂魔法一些,也更懂妖魔鬼怪一些。
  • 《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聊齋志異》裡塑造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狐狸精。她們大部分都是美貌聰慧、溫柔多情,集女性優點於一身的完美人設。有意思的是,這些白富美們總是青睞那些一貧如洗、屢試不中的書生,甚至女追男也在   原標題:《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聊齋志異》裡塑造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狐狸精」。她們大部分都是美貌聰慧、溫柔多情,集女性優點於一身的完美人設。
  • 《聊齋志異》邑人和黑鬼
    早年間,淄川縣有一鄉民,趙某,一向無賴霸道,屬於滾刀肉一類的人,村裡人對他的態度是惹不起躲得起。一天早上,突然來了兩個人把他架著雙臂帶走了,他們來集市上,看到一個屠夫正在將半扇豬肉掛到肉架上,那兩個人就使勁地把他往肉架邊推擠。
  • 《聊齋志異》:蒲松齡為何多次寫到「於七之亂」?它究竟是什麼
    讀《聊齋志異》,會發現書中至少有兩次直接寫到於七之亂,一次是《野狗》篇,開頭一句便是: 於七之亂,殺人如麻。
  • 《聊齋志異》黑獸和鴝鵒
    孫某,瀋陽人,一次和朋友相約爬山,在山頂聚會。站在山頂往下眺望,發現一隻老虎嘴裡銜著東西走來,到了一棵樹下,用爪子在地上挖個坑,將嘴裡銜著的東西放進去埋好,而後離開。孫某派僕人過去查看埋的什麼東西?結果,僕人挖出來一隻死鹿,於是把鹿抬走,把坑重新填土埋上。
  • 新聊齋故事:鬼夫妻復仇
    (本篇為新編《聊齋志異》之第054期)在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先生所寫的著作《聊齋志異》中,記載著很多怨鬼復仇的小故事。在這些小故事中,蒲松齡先生用簡短的文字,生動形象地將故事情節描繪得如同現今大片一樣精彩,令今人無不拍手稱讚!
  • 蒲松齡先生的聊齋俚曲是什麼樣子,和《聊齋志異》一樣神秘嗎
    在山東省淄川區,由蒲松齡先生所編寫的聊齋俚曲也是展現當地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聊齋俚曲,因蒲松齡先生誕生,因此它的名字也和蒲松齡有很大的關係。聊齋俚曲又稱蒲松齡俚曲,是蒲松齡結合自己一生的閱歷,融合了明清俗曲的精華,從宮調和南北曲的曲牌中取出來之後連套成曲,共完成了15部俚曲的創作。那麼為什麼蒲松齡先生成為了創作俚曲的主要人物呢?在我個人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 《聊齋志異》老龍船戶
    《聊齋志異》老龍船戶,一個城隍都幫著破案的故事康熙年間,朱輝蔭剛到廣州做巡撫時,有很多關於客商遊人失蹤的案子。有時一人出門,忽然沒了蹤影,有時幾人同行,也都離奇失蹤。這些人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官府的人收到狀子,開始還派人四處查詢,張貼告示,行文追輯,可是卻毫無頭緒,這種狀子一多,官府有些力不從心,漸漸地鬆懈下來,時間一長,很多案件就積攢下來。
  • 聊齋夢幻化神奇——著名畫家於受萬畫聊齋之夢
    三百年來《聊齋志異》奇書,近五百個短篇故事猶如蒲松齡先賢的夢。而聊齋人物做的夢,就是夢上加夢,虛幻叵測,夢裡夢外奇趣環生,愈發引人品味遐思感慨萬千。當代著名畫家於受萬先生長期工作於聊齋故裡,數十年沉浸於聊齋文化氛圍之中,進行了全面研究,致力於對《聊齋》的藝術升華。
  • 如何看待《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對其自身命運三苦的解讀?
    《聊齋志異》是一部志怪小說,其作者蒲松齡出生也有幾分神奇。 苦行僧轉世是蒲松齡在《聊齋自志》裡杜撰的宿命故事。 的確,蒲松齡一生充滿坎坷!19歲應童子試,雖有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補了個博士弟子員,但只是名震一時。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
  • 聊齋志異中最諷刺的兩篇小說,可讀著讀著卻一陣心酸
    這人就派了個人過去看埋的是什麼,派去的那人挖開坑發現是一頭死鹿,於是就把那鹿取走,又依著原樣把坑埋好。不久後,只看到一隻黑獸走了過來,那黑獸長著幾寸長的毛,老虎在前面引導著,就像邀請了一位尊貴的客人,又如同下級對上級的阿諛奉承卑躬屈膝,將那黑獸引到了坑邊,隨後黑獸蹲坐在地上,目露兇光,仿佛在等待著什麼。
  • 《聊齋志異》最恐怖的一篇,活人活不起,死人死不起,還被怪物吃
    《聊齋志異》裡的《野狗》篇,篇幅很短,描繪了一個恐怖至極的片段。 起故事立意之高,設定之奇,仿佛看到了好萊塢狼人大片兒的影子。 哦不,應該是好萊塢大片兒有《野狗》的影子,畢竟蒲松齡的作品要早二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