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讀聊齋,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故事,一個是「田七郎」,另一個就是「竇女」。前一篇是男人報恩,後者則是女子復仇。這兩個故事並無相同之處,卻都同樣慘烈震撼,讀得驚心動魄,讓人過目難忘。
竇女的故事原本是紅塵中最尋常的故事,不過是一段地位懸殊的男女愛情,不過是一場隨處可見的始亂終棄而已。然而,這故事來自「聊齋」,便有了不一樣的走向和結局……
竇女是個莊稼漢的女兒,不幸被官宦子弟南三復愛上。
後來,竇女有孕,催促南三復結婚。南三復覺得農家的女兒怎麼配得上他。就跟另外一個大戶人家結親。
竇女有孕生孩被父親發現,苦打。竇女託人告南三復。南三復置之不理。竇女只好對父親實言相告,竇父去找南三復,南三復不認帳。
竇父把小孩扔到野外,苦打竇女。幾天後,竇女發現孩子沒死,抱著孩子去找南三復,南三復不開門,不認竇女也不認孩子。
竇女抱著孩子枯坐一夜,第二天早上兩人都凍僵而死。
竇女抱孩子去找跟南三復結婚的女子,那個小姐就罵竇女,罵的很難聽。說竇女私通還有個私生子,說她髒,說她下賤之人。
好多女孩沒注意,她們以為她們是談了一場戀愛,卻不知道她們搭進了自己的名聲、信譽還有尊嚴。如果仍然不覺悟,就會繼續搭進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父母。
那個小姐嘲笑竇女,說,你想跟南家結婚,做夢,下輩子吧。像竇女這樣下賤的村女怎麼配得上南三復。
竇女太小也單純,根本想不到其實在那些官宦貴族人眼裡,她並不是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正常人。
她是下等人。
在上等人的眼裡,就如同動物,草木,玩物。不能算做人的。
南三復心狠,涼薄,寡義,但他自己未必以為如此。殘忍的對待竇女,根源在於他沒認為竇女跟他同等都是人。也就沒把她當人一樣看待,連她的痛苦思念,甚至生命都無動於衷。
該考試就去考試,該結婚繼續結婚。就算本區沒人會嫁給他,也會聘娶遠方其他縣的女子為妻。但是竇女,縱然曾是他心頭愛,也配不起他去提親。
什麼時候,社會會衍生出這樣可怕的現象。當階層逐漸固化,當門當戶對成為常識,所有的愛情都好像笑話。愛情成了吞噬人生命的惡魔。談戀愛就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僅僅是因為竇女是莊家人,就對她始亂終棄,一開始就認為她配不上自己,卻仍然侵佔了她,導致竇女的悲慘命運卻無動於衷。
是呀,他的良心到哪去了呢?他還是個讀書人。
他的良心就是被門當戶對的階層觀念蒙住了。他不是不愛竇女,就是覺得竇女不配做他老婆,就算生了孩子,不配就是不配。
大戶人家的小姐甚至把可憐竇女的丫鬟直接送進青樓。都說明了同一個問題,下層人不配稱為人。她們就是阿貓阿狗。
在小姐的眼裡,竇女算個什麼東西,還妄想高攀,跟南三復結婚,簡直異想天開,做什麼春秋大夢,下輩子吧。
好些人評論說竇女不自重,活該被拋棄。也有道理。穆念慈堅決不讓楊康近身,不與他苟且,也是楊康尊重穆念慈的原因之一。
但是竇女雖則年齡幼小,也言明在前,奔著結婚去的,南三復指天發誓要娶她的,才與之結合。
明明是想談個要結婚的戀愛,卻成為催人命的悲劇。竇女的悲慘命運跟竇女其實關係不大。因為人們的戀愛都是這麼談的。
竇女按照常人的邏輯來構想兩人的關係。南三復按照社會的邏輯來構想兩人的關係。錯了頻道了。
被父親打,孩子被扔掉,被小姐欺辱嘲笑,讓竇女的腦子清醒了一點。但是她還是抱著一線希望,希望南三復看在孩子的面上,給她一條生路。沒想到南三復根本連孩子都不理。
終於絕望而死。
死的很不甘心。不明不白的受欺辱,不明不白的被拋棄,不明不白的愛情結局。都是竇女不曾想到的。
很多女人在試圖挽留一段不可能的感情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賭上自己,用自己的眼淚、苦痛、身體甚至生命去引起對方的關注,希望對方能再愛自己一點。可是這可能嗎,那換來的,至多是憐憫呵!
竇女對待與處理感情的態度,是現實生活中多少人的縮影!當你滿心歡喜地愛上了一個人,當你全盤信賴於他,當你將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了他時,卻發現他不如你所想得那麼愛你。這時的你,總是在安慰自己:多給他一點時間吧,再等等,一切就好了。但最終等來的卻是他的辜負,面對離開的他,你又不顧一切地將自己低到了塵埃裡去挽留他……
愛情開始於感性,但發展卻需要理性。依據客觀事實而進行的理性分析,才是感情中最可靠的判斷,也是建立信任最可靠的來源。一個人在感情中的理性,是需要培養的。而這個培養的過程,很多時候,是你犯錯的過程。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回頭。一味依靠自己的感知,不管不顧地向前,到頭來,也只能撞得頭破血流。
一則警世寓言
這是一個充滿浪漫主義的神奇故事,是作者賦予她的神奇力量。在現實中,悲慘死去的竇女絕不可能以此復仇,唯有含冤九泉。
有人奇怪,南三復不願意娶竇女入門,為何不以柔和點的方式處理呢?比如可以贈送金錢補償傷害(他本來也不差錢);可以養為外室(雖然也不夠地道,但在那個年代是合法的)。無論如何,當竇女抱著孩子找上門來,也應該開門納入,怎麼那麼冷酷無情?
是啊,為什麼?原本有很多種解決辦法,南公子非要選擇最冷酷絕情的一種,以至於人神共憤呢?
他們不知道,世界上有一種人,自覺高人一等,眼裡就沒有比他低微的人。竇女於他來說,不過是偶然邂逅的尋常野花,得之容易,丟掉也毫不珍惜。相比即將迎娶門當戶對的妻子,竇女和孩子的生死,根本就不在他的心上。或者,他對竇女的不知進退,竟然一味死纏爛打也是特別厭煩,覺得他們活該凍死在門外。並且他也不怕出事,因為以他的人生經驗來看,就沒有用錢擺不平的事兒。
事實上,他也真的用錢解決了問題。
然而錢雖然能擺平官司,可人心是擺不平的。
作為一個文人,蒲松齡雖然對女性態度很好,但骨子裡還是男權意識佔統治地位的。在他的筆下,一夫多妻、多女戀一男比比皆是,只要男人不是太過分,都有不錯的結局。
南三復實在是太過分了,他都看不下去了,情不自禁以一隻如緣之筆,賦予做了鬼的竇女以超自然的力量,狠狠懲罰了這個負心害命的男人。
這也是一個充滿深意的警世寓言。
聊齋是一部奇書,作者在這部書中將一個個壞人寫死了,把一個個好人寫活了。通過虛構的鬼狐故事,揭露了的社會黑暗的一面,這些故事我們有時候能夠在我們的生活中找到他們的影子。
我以為,熟讀《聊齋志異》,便可識得世間百形百色鬼。
大作家莫言卻說:「世界上所有的猛獸或者鬼怪,都不如那些喪失了理智和良知的人可怕。」
信哉此言。願你懂得!
有閒的時候,翻讀聊齋,是我消磨靜夜時光的一種方式。
無論是儒林軼事,還是古代奇幻,每一部,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值得我們一遍遍品味研讀。不管時代發生什麼變化,歷史呈現在每一個小人物的命運上,卻總是會驚人的相似。
古人言:讀史使人明智。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歷史會給我們答案。
不只是我們可以讀,孩子也特別喜歡看《儒林外史》,看完之後語文寫作的素材都有了!老師最近還誇孩子作文水平大步提高。六本書,原文加翻譯,讓你閱讀起來暢通!
那些最真實的歷史,往往都保存在文學作品中,這兩部書,能為你還原一個鮮活的時代,願你讀來,有一份感悟和收穫。
這套書看完,人情世故起碼半通;看懂,可以小小縱橫於世俗社會。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