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國內爆款1類新藥來襲

2020-12-05 生物谷

2018年是醫藥圈動蕩不安的一年,在疫苗、帶量採購風波過後,A股醫藥上演了冰火兩重天。仿製藥行業前途「黯淡」,迎來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不過2018年最讓我們欣慰的莫過於國內醫藥研發開始邁入了正軌,新藥研發的大環境得到了大大改善。我們迎來中國最璀璨的新藥時代,百舸爭流,萬物霜天競自由。


而且這種新藥研發儼然有了一種引力,相信未來多年內,國內新藥將浩浩蕩蕩,接踵而至,川流不息。繼上篇盤點了2018年上市的1類新藥後,這篇我將盤點2019年有望上市的1類新藥,如有遺漏紕漏,望請指正。此外,還有很多重磅1類新藥處於NDA、BLA階段,如用於心力衰竭的重組人紐蘭格林、治療高膽固醇的海澤麥布、

乳腺癌

的優替德隆……將在下期為大家奉上。


1、聚乙二醇洛塞那肽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是在艾塞那肽的結構基礎上進行胺基酸改造及經聚乙二醇(PEG)化修飾而研發的一種長效GLP-1受體激動劑,由江蘇豪森研發(江蘇恆瑞曾開展其臨床研究),用於治療2型

糖尿病

。2017年12月6日,洛塞那肽的上市申請獲得

CFDA

受理承辦,有望在2019Q1上市。


GLP-1受體激動劑優點在於其降血糖的同時還具有額外的心血管收益,而且可以減少食物攝取和延緩胃排空,有利於控制體重(

減肥

藥),低血糖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於胰島素。人體的GLP-1半衰期非常短,早期改造後的GLP-1受體激動劑半衰期有了一定提高,不過每天給藥的優勢還是不夠明顯。而近幾年上市的每周注射1次的長效GLP-1受體激動劑,無疑對於需要終生給藥的

糖尿病

患者來說是個利好消息,也成為未來治療的主流方向。


糖尿病

市場上,胰島素由於仿製藥的衝擊,市場表現大不如以往,DPP-4抑制劑受制於專利到期,市場份額日漸萎縮。GLP-1受體激動劑憑藉其臨床上的優勢,成為了

糖尿病

市場最大的增長動力,市場上春風得意。

禮來

公司的度拉糖肽和諾和諾德的利拉魯肽交相呼應,都具備了超級重磅的潛質。


目前國內GLP-1激動劑市場份額佔比遠低於國際水平,長效GLP-1受體激動劑市場潛力巨大。豪森的洛塞那肽為每周注射1次的長效GLP-1受體激動劑,這個本土糖尿病藥物無疑被寄予了厚望。


在國內競品這方面,諾和諾德的利拉魯肽為每日注射,市場反響平平。

禮來

的度拉糖肽雖然也進入優先審評階段,不過速度略慢於豪森的洛塞那肽。


2、卡瑞利珠單抗


卡瑞利珠單抗是由江蘇恆瑞有限公司研發,目前處於BLA申請階段,針對既往接受過至少二線系統性治療的復發/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患者,有望在2019年Q1上市。


PD-(L)1單抗的優勢一言以蔽之,就是一旦奏效能夠長期存活,不過缺點也非常明顯,在大部分腫瘤單藥使用,應答率不高,除個別

腫瘤

外:

黑色素瘤

、霍奇性淋巴瘤。


因此,國內藥企往往選擇了這幾類適應症作為首選,以此來提高審批速度,儘快進入國內PD-(L)1單抗市場。君實選擇了

黑色素瘤

,百濟神州、恆瑞、信達遞交的上市申請都是霍奇性淋巴瘤。


君實、信達、百濟神州都是現階段冉冉升起的研發新銳,雖然生物藥物研發實力不俗,不過與在國內根基甚深的恆瑞是難以媲美的。PD-1單抗除了要比拼性價比外,還更加注重新藥市場推廣的能力與臨床療效。


恆瑞,作為國內研發一哥,在

腫瘤

新藥上市、後續推廣、醫保目錄都積累了不錯的經驗。2014年上市了胃癌新藥阿帕替尼,2018年用於化療升白的硫培非格司亭(19K)上市,乳腺癌藥物吡咯替尼更是被譽為口服版的赫賽汀。


此外,PD-1在個別腫瘤適應症外,臨床都為聯合用藥。恆瑞公司積累的

腫瘤

產品線也為後續適應症獲批積攢了優勢。如2018年12月,SHR-1210聯合甲磺酸阿帕替尼一線治療

肝癌

的國際多中心III期

臨床試驗

即將在美國、歐洲和中國同步開展,也彰顯出了恆瑞在這次攻堅戰的信心。


3、艾維替尼


馬來酸艾維替尼是由艾森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三代EGFR抑制劑,用於治療具有EGFR突變或耐藥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現處於中國NDA申請階段,有望在2019年Q1上市。


EGFR突變是NSCLC最常見的驅動基因,大約17%的NSCLC患者發生EGFR突變,中國等亞洲國家突變概率高達30%以上。第一代EGFR-TKIs,主要採用與ATP競爭性結合的方式,對於在19號外顯子的缺失突變和21號外顯子的點突變(佔90%)的EGFR進行抑制。


第一靶向藥物雖然療效顯著,但2/3的患者都會在使用藥物1-2年出現抗藥性。其中50%的患者都發現了T790M的突變,針對T790M突變的抑制劑就是現在所說的第三代EGFR抑制劑。


目前,一代EGFR抑制劑受制於專利到期的影響,整體市場出現了下滑現象。2018年12月的帶量採購,

阿斯利康

降價65%才拿下了吉非替尼的市場,一方面是由於一代EGFR抑制劑已經日薄西山,競爭慘烈;更主要是隨著第一代的普及會貢獻出更多T790M突變耐藥的患者,為奧希替尼的市場提供穩定增長的動力。


2016年ESCO年會公布的臨床I/II期(NCT02274337)研究數據中,結果顯示ORR和DCR分別為41.7%和75.0%。在≥350mg阿維替尼組中,ORR和DCR分別為57.6%和87.9%; 與每天一次給藥相比,每天兩次給藥的ORR(分別為33.3和66.7%)和DCR(分別為77.8和94.4%)更好。


雖然,艾維替尼在臨床療效上表現出不俗的苗頭。不過它需要直面的是至今最好的EGFR抑制劑,奧希替尼通過一系列大規模

臨床試驗

已經榮膺了NSCLC一線用藥。此外,奧希替尼在今年醫保目錄談判中,降價71%進入了醫保目錄。


4、氟馬替尼


氟馬替尼為豪森醫藥自主開發第二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藥物能夠改善部分伊馬替尼耐藥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安全性、耐受性良好。


18年《我不是藥神》電影的上市也讓伊馬替尼和慢性髓性

白血病

(CML)一時在朋友圈廣為流傳,能夠將CML治癒的神藥名聲不脛而走。而如今,以前讓患者傾家蕩產、遊走於法律之間的天價藥——伊馬替尼,也因為專利到期,跌下神壇,價格大幅下降被納入了醫保。


18年12月底,豪森的伊馬替尼在4+7帶量採購中降價26%成功中標。此外,這次將獲批的氟馬替尼對野生型和伊馬替尼耐藥的Bcr-Abl突變細胞作用都強於伊馬替尼。一言以蔽之:不僅活性比你好,還能解決你耐藥的問題。


相信,豪森手握仿製藥伊馬替尼與升級版氟馬替尼,可以在國內CML市場競爭中遊刃有餘。


5、贊布替尼


贊布替尼由百濟神州研發,對復發/難治性套細胞淋巴瘤(MCL)及復發/難治性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或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的NDA申請已於2018年獲NMPA受理,有望在2019Q3上市。


不過,贊布替尼更加讓人嘖嘖稱讚莫過於它的臨床療效,有望成為BTK抑制劑中的best-in-class藥物。對慢淋白血病的

臨床試驗

中,贊布替尼的客觀緩解率高達94%(伊布替尼為87%),套細胞淋巴瘤(MCL)和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贊布替尼的客觀緩解率分別達到了88%和92%!服藥藥物兩年後,伊布替尼組有大約70%患者沒有進展,贊布替尼組更是高達90%以上。總之,贊布替尼對比目前最暢銷的BTK抑制劑依布替尼完全不落下風。


2016年,贊布替尼獲得FDA的3項孤兒藥資格認定,分別用於治療套細胞淋巴瘤、華氏巨球蛋白血症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2018年7月,贊布替尼獲得FDA的快速通道資格用於治療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2019年1月15日,百濟神州的BTK抑制劑贊布替尼獲

FDA

授予的突破性療法認定,用於治療先前至少接受過一種治療的成年套細胞淋巴瘤(MCL)患者,成為首獲美突破性療法認定的中國本土抗癌藥。


臨床療效的巨大突破、國際化的視野、

FDA

都為之傾倒,贊布替尼值得大家的譽滿之詞和豐厚的市場回報。


6、替雷利珠單抗


百濟神州研發的替雷利珠單抗,治療復發/難治性霍奇金淋巴瘤的上市申請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受理,有望在2019Q3上市。


百濟神州,憑藉一流的藥物研發水準、國際化視野,被譽為國內的「基因泰克」已經躋身為國內一線創新製藥之列,甚至在國際上也受到了諸多製藥巨頭的青睞。


百濟神州通過轉讓在研產品的開發權,與美國

腫瘤

巨頭新基公司共同開發其PD-1抗體,獲得了對方約2.63億美元的預付款、1.5億美金的股權投資、未來高達9.8億美元的裡程碑付款。後來由於19年新基被BMS收購後,這次的合作就此戛然而止,當時還對百濟神州的股價造成不少的衝擊。不過這也凸顯出百濟神州PD-1單抗的成色和其良好的市場前景。


同時百濟神州與勃林格殷格翰達成合作,勃林格殷格翰將在數年內擁有替雷利珠單抗的獨家生產權(期限有可能延長),而百濟神州也獲得了未來勃林格殷格翰在中國為其擴大產能的數項優先權。


在適應症獲批上,替雷利珠單抗雖然目前是四家單抗最晚的一個。不過其在多個重大適應症獲批上,卻處於前列。非小細胞肺癌、肝細胞癌和食管鱗狀細胞癌都處於臨床III期試驗。


之前也說過,霍奇性淋巴瘤只是進入PD-1單抗市場的入場券,決定成敗更多是後續市場推廣、臨床療效和適應症的數量。


7、甘露寡糖二酸


甘露寡糖二酸是由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共同研發,後來授權給上海綠谷製藥有限公司,治療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已經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受理,有望在2019Q4上市。


阿爾茨海默病未來強大的市場潛力和近乎99%的臨床失敗率讓藥企對它愛恨交織,近幾年不乏有多個製藥巨頭在裡面翻了跟頭:2012年,

輝瑞

和強生在2400人的試驗中失敗;2014年,羅氏的gantenerumab在大型Ⅲ期也以失敗告終;2016年,

禮來

公司AD藥物 solanezumab在Ⅲ期臨床試驗最後階段宣告失敗;2017年2月,默克宣布停止AD新藥Verubecestat的

臨床試驗

……


不信抬頭看,試問AD饒過誰,這些藥企的慘痛教訓仿佛曆歷在目,讓無數後來者多了一份敬畏之心。這其中很多一部分原因都是科研界對於AD的發病機制不太明朗,為β澱粉樣蛋白假說與Tau蛋白假說爭吵得喋喋不休。


而作為天然藥物的甘露寡糖二酸(GV-971)是從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類分子,或許有可能跳出之前研發的迷路中。不同於傳統靶向抗體藥物,GV-971能夠多位點、多片段、多狀態地捕獲β澱粉樣蛋白(Aβ),抑制Aβ纖絲形成,使已形成的纖絲解聚為無毒單體。甘露寡糖二酸還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失衡、重塑機體免疫穩態,進而降低腦內神經炎症,阻止阿爾茨海默症病程進展。


2018年7月GV-971的臨床三期試驗結果被公布出來,GV-971在認知功能改善的主要療效指標(用藥36周後阿爾茨海默症評定量表認知部分的變化情況)上達到預期,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和臨床意義。


甘露寡糖二酸的一旦上市,不僅對於國內新藥鼓舞巨大,或許也是十幾年全球AD藥物研發的慰藉。


8、恩莎替尼


2018年12月26日,由貝達研發的恩莎替尼在中國的NDA獲得NMPA受理,用於此前接受過克唑替尼治療後進展的或者對克唑替尼不耐受的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並於近日納入優先審評。


ALK突變在肺癌素有「鑽石突變」的美譽,雖然5%左右的ALK突變比例遠低於EGFR突變,不過患者整體生存期長,目前平均超過了4年之久。


作為肺癌靶向藥物起家的貝達,推出了國內首個靶向

腫瘤

藥物--EGFR抑制劑埃克替尼,市場上大獲成功,單藥造就了如今百億身價。不過一代EGFR抑制劑的專利到期也對貝達造成不小的衝擊,7年之後,貝達再次推出了國內首個ALK抑制劑恩莎替尼。


2018年3月,愛莎替尼的一項I/II期臨床數據公布,結果顯示針對新確診的ALK陽性肺癌患者,愛莎替尼有效率高達80%;針對克唑替尼耐藥的患者,有效率也高達69%。作為二代ALK抑制劑,愛莎替尼在療效、耐藥問題上超過了一代抑制劑克唑替尼。


不過它最大的競爭對手莫過於羅氏的艾樂替尼,艾樂替尼一線ALK獲批,市場快速增長,接著在國內獲批,已經成為了ALK抑制劑市場最大的頭牌。


貝達的愛莎替尼能否像它的前輩一樣,在療效稍顯劣勢的情況下,依靠價格和政策的因素,拿下較大的市場份額了?總體來說,愛莎替尼的上市可以讓管線單薄的貝達暫緩燃眉之急,為其進一步的飛躍奠定基礎。(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2019年 9個國產1類新藥上市!
    年底是盤點的好時候,2019年,共有9個國產1類新藥上市或即將上市,其中6個已正式獲批,3個處於"在審批"狀態,獲批是大概率事件。這9個新藥涉及糖尿病、癌症、阿爾茲海默症、感染等多個領域。
  • 海思科、片仔癀……98個新藥獲批臨床!東陽光藥第28款1類新藥來襲...
    (11.28-12.25)新藥上市申請審評審批狀態更新4款國產1類新藥獲批上市。1款國產1類新藥即將上市。索凡替尼膠囊是和黃醫藥自主研發的一種新型的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有望成為該公司第2款獲批上市的1類新藥。近幾年來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胰島素及其類似藥產品格局中,門冬胰島素30注射液一直佔據榜首位置,2019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2020H1增速達10%以上,市場潛力較大,甘李藥業的產品獲批上市,打破了諾和諾德獨家壟斷的局面。
  • 32個國內批產的「中國1類新藥」 誰更具創新實力?!
    1. 2019年~至今/國產1類新藥4個2019年至今,共有4個1類新藥獲得了國內藥監部門的批產,分別是GV-971、可利黴素、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本維莫德。毋庸置疑,最為引得國內製藥屆討論的即為GV-971。
  • 2019國產1類新藥IND排行榜!正大天晴、石藥、東陽光、恆瑞…
    作者:中華小吃2019年,創新藥開發依舊火熱,國產1類新藥IND數量繼續超過110個,再創新高;正大天晴8件IND獲國家CDE受理,位列所有國內藥企之首,緊隨其後為石藥集團、廣東東陽光、江蘇恆瑞等;所有IND基本信息及部分品種披露信息見本稿。
  • 2020年藥監局首次批准的國產1類新藥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深刻影響了社會發展和歷史進程。醫藥行業作為與疫情防治最緊密相關的行業,也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那麼,新冠疫情是否影響了中國創新藥的審評審批呢?回顧過去,2018年9款1類新藥在中國首次獲批*,創歷史新高,成為「中國創新藥上市元年」。2019年再創佳績,11款1類新藥在國內首批。
  • 2020年NMPA官宣批准上市的「中國1類新藥」
    而我國藥監部門,更是在這種前所未有的外部環境下,進一步保證了我國人民可以用到更好的創新藥物,並批准了多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1類新藥」上市。下面,將按官宣時間順序,一一介紹:1、鹽酸可洛派韋膠囊(2020.02)開發公司為北京凱因科技,一種NS5A抑制劑,通過抑制NS5A蛋白而阻斷HCV病毒的複製和組裝。
  • 2019年11月中國1類新藥臨床動態(上)
    一、1類化藥臨床審批概況2019年11月,共有9個中國1類化藥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原CFDA)的臨床試驗默示許可,具體信息如下表所示:2019年8月福建廣生堂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原CFDA)遞交了本品的臨床試驗申請(化藥1類)。2019年11月獲得臨床試驗默示許可,擬用於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
  • 2018年11月中國1類新藥臨床動態-下篇
    作者:孫穎我們在《上篇》已介紹1類生物藥臨床審批概況及相應藥物的信息,本文主要概述1類生物藥臨床審批概況、1類新藥NDA申請概況及相應藥物的信息。目前相同靶點的單抗產品尚未在國內上市,靶向PD-L1的中國1類生物藥有15個,具體情況如下:2.臨床試驗默示許可2018年11月,CDE在官網公示的臨床試驗默示許可品種中,共有6個1類治療用生物製品,其中1個為特殊審批品種,具體信息如下:1.注射用重組人神經生長因子
  • 2018年10月中國1類新藥臨床動態
    作者:楊雪薇1.1類化藥批准臨床概況2018年10月,共有10個申報臨床的中國1類化藥獲得了NMPA核准籤發的臨床試驗批件,即將開始臨床一期試驗。這是國內首個申報臨床的抗心衰1類化藥。其專利公開號為CN105963296A。
  • 2020 年這些新藥在國內獲批:抗腫瘤、罕見病藥物佔比近半
    據 Insight 資料庫不完全統計,2020 年 NMPA 共批准了 53 款新藥(詳見下表),其中進口新藥 32 個,國產新藥 21 個。 從數量上看,2020 年批准的新藥個數與 2019 年不差上下,似乎並未受新冠疫情的影響,這也可能得益於藥審中心審評效率的不斷提高。
  • 合成藥業重磅1.1類抗感染新藥HCP002獲得臨床批件
    合成藥業重磅1.1類抗感染新藥HCP002獲得臨床批件 來源:新藥匯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3-10   今日/總瀏覽:1/5264
  • 2018年11月中國1類新藥臨床動態-上篇
    作者:孫穎本文為2018年11月中國1類新藥臨床動態的上篇,主要介紹1類化藥臨床審批概況及相應藥物的信息。1類生物藥臨床審批概況、1類新藥NDA申請概況及相應藥物的信息將在下篇中概述。
  • 2款1類小分子新藥即將上市
    2款1類小分子新藥即將上市目前,石藥有2款小分子新藥處於即將上市階段,分別是左旋氨氯地平(商品名:玄寧)和PI3K抑制劑Duvelisib(商品名:Copiktra)。小分子1類新藥研發管線(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營收超10億的左旋氨氯地平異國將大放異彩左旋氨氯地平主要用於治療高血壓、慢性穩定性心絞痛及變異型心絞痛。該藥早已在國內上市,2018年營收11.5億港元,同比增長71.2%。
  • 首個全球研發中國首發1.1類新藥國內獲批上市
    作者:小藥丸近日,琺博進(中國)醫藥的羅沙司他膠囊在國內的上市申請已經審評完畢,預計獲準上市。作為腎性貧血(CKD)治療的口服創新藥物,羅沙司他膠囊是首個全球研發中國首發的1.1類新藥,將為中國的腎性貧血患者提供更便捷、更安全的治療選擇。
  • 危機來襲時,讀一讀新藥的故事吧
    新藥研發一線科學家、科普作家梁貴柏繼《新藥的故事》之後,最近又推出了科普新作《新藥的故事2》,在全球抗疫的背景下,重談新藥研發背後的故事,一窺人類健康事業的漫長旅程,提醒讀者居安思危,在危機來襲時不至於慌亂,對健康多一點常識,對疾病多一份警覺。
  • 方盛製藥1.1類抗癌新藥獲批臨床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祁豆豆) 記者從藥監總局最新獲悉,方盛製藥一款受理單號為「CXHL1301089湘」的化學新藥獲批臨床,目前辦理狀態變更為「制證完畢-待發批件」。
  • 華領醫藥上市成事實 全球首創糖尿病1類新藥2020年或將上市
    華領醫藥是一家中國製藥開發公司,目前致力於開發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的全球首創新藥口服藥物Dorzagliatin或HMS5552。上市申請書中提到,該公司的競爭優勢和投資亮點包括在臨床研發方面已經有達到概念驗證階段的全球首創新藥,具有影響全球糖尿病市場潛力。
  • 近年我國批准上市的「中國1類」新藥(生物藥篇)
    國家無論是「863計劃」、「973計劃」、還是今天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都對新藥研發寄予了厚望並給予了多方面的鼓勵支持,國內藥企亦不負眾望,共同肩負起新藥創製的重任。經多年厚積薄發,一個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藥產品誕生並成功上市,「中國1類」新藥家族正在逐漸壯大,我國新藥自主創新能力正在綻放光芒。此篇將集中介紹我國近年批准上市的「中國1類」大分子生物藥,希望對君有益。
  • 回眸2019:國內幹細胞藥物研發落地
    原標題:回眸2019:國內幹細胞藥物研發落地 新年伊始,回眸2019年,中國細胞藥物研發領域最大的進展是數個幹細胞藥物獲批臨床試驗默許。在CAR-T細胞藥物申報放緩的大背景下,未來可能呈現幹細胞和免疫細胞並駕齊驅的場面。
  • 2020盤點:164個「1類新藥」首次IND,正大天晴、東陽光藥…
    2020年,雖然全球疫情肆虐,但我國藥品行業的發展並未就此而中斷,尤其在創新藥方面,更是再創新高。截至12月20日,共164個中國1類新藥,以首次註冊申報IND狀態獲得我國CDE承辦,遠超過去同期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