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真的有那麼多詞彙是從日本引進的?

2020-11-26 騰訊網

高曉松曾在一次採訪中說,現代漢語有超過一半的雙音節詞,都是從日本引進的。這句話引起了許多爭議,專攻中日語言交流史的陳力衛教授批評其「信口開河」。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這樣一句話,若我們不講「日本漢語」,我們幾乎都不會說話了。因為像「物理」、「化學」、「哲學」、「共和」、「文化」和「主義」等常用的雙音節詞都是近代從日本引進過來的。但問題在於,這些詞語真的都是從日本語境中變化產生的,還是中文本身就固有的?有多少詞彙是日本獨自發明創造的,哪些詞彙是中國先翻譯的,再傳去日本的?重新理解這些學科知識的漢語概念在近代「援西入中」的過程,對理解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8月18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東方歷史評論和大隱精舍主辦的「重審中國的『近代』」的沙龍中,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章清、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暨歷史學院教授孫江、日本關西大學外國語學部教授沈國威、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文化與語言系漢學教授阿梅龍、日本成城大學經濟學部教授陳力衛、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光哲和資深媒體人張彥武,在「學科、知識與近代中國研究書系」的發布會上,與大家探討了這些問題。

「學科、知識與近代中國研究書系」:陳力衛《東往東來:近代中日之間的語詞概念》、孫江《重審中國的「近代」: 在思想與社會之間》、沈國威《一名之立 旬月踟躕 : 嚴復譯詞研究》、章清《會通中西 : 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的基調及其變奏》、 [德]阿梅龍《真實與建構 : 中國近代史及科技史新探》

現代漢語到底引進來了多少日語詞彙?

章清提到,在中國近代史的「西學東漸」裡,中國開始從傳統社會轉向現代社會。在這個變化當中,現代學科和知識是西方影響中國的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當然,這種學科和知識的轉變過程,在西方的近代史上也上演過。這意味著,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圖景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因為,我們就是靠著這套學科知識去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

沈國威贊同這種說法。若現代中國人穿越回古代,我們是沒法跟古代人交流的,因為他們沒有今天大家言談交流中必備的科學常識,而這些常識是由語言詞彙構成的。在這些常識裡,八九成的詞彙他們都沒有聽過。

嚴複本人吸收了西方的許多思想和知識,並將其翻譯成中文介紹給中國讀者。嚴復為此創造了很多新詞,但很多新詞都沒能沿用下來。今天中國人較常用的「邏輯」、「圖騰」、「烏託邦」就是嚴復創造的,但這三個詞都屬於他無心插柳的結果。

嚴復

雖然嚴復創造的許多詞彙沒有留下來,但他並不是在做無用功。他是一個反面的參照系,他告訴中國人該如何接受新的概念和知識。嚴復沒有完成的事情,在五四期間完成了。在五四期間完成的漢語語言轉變過程中,日本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許多人都知道,現代漢語的許多雙音節詞都來自日語。但是,現代漢語到底引進來了多少日語詞彙?這些詞彙和概念的流變又經歷了什麼樣的過程?陳力衛認為,這些漢語新詞,它們經歷了先「東往」、再「東來」的過程。

《東往東來:近代中日之間的語詞概念》,陳力衛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6月版

在1854年,日本「黑船事件」之後,魏源的《海國圖志》,還有傳教士寫下的有關西學的書籍,如《博物新編》和《萬國公法》,先進入了日本。由於日本對美國不熟悉,他們急於收集西方殖民者的情報,就派人到中國去搜集有關西學的書。這一批從中國引介到日本的西學圖書,就成了當時許多日本知識分子的精神食糧,他們對此進行吸收消化,其中包括了許多西學的詞彙和概念。

「化學」,就是中國翻譯的詞彙。日本當時使用的是音譯,但中國的「化學」一詞在進入日本之後,日本人覺得中國人翻譯得很好,就決定使用這個詞,放棄了它們的音譯。當時,「化學」這個詞中國反而用得很少。後來,許多中國留學生去日本留學,就把這個詞帶回中國了,並以為這是日本人翻譯的詞。實際上,這個詞在中國早期的英華字典裡已經用過了。

許多詞彙經過這樣的周轉,哪些是日本原創的詞彙,哪些是先從中國流傳到日本的詞彙,就很容易分不清。陳力衛的《東往東來:近代中日之間的語詞概念》,就釐清了這方面的文化交流史。在這本書的前半部分,他主要研究19世紀的中文圖書如何進入日本的,分別影響了日本的哪些學科領域。

陳力衛

在《東往東來》的第二部分,陳力衛則研究了來自中國的留日學生是如何將日本翻譯的新詞帶入中國的。中國的許多學科的基礎框架,就受日本很大的影響。此外,陳力衛還研究兩國翻譯詞彙「交涉」的細節問題。比如,一開始「republic」在日本翻譯成「共和」,在中國翻譯成「民主」。兩國在文化交流時發現,這個概念翻譯的詞不一樣,但兩國都不想放棄掉自己翻譯的詞。最後,「republic」的中文用了「共和」,而民主就用在了「democracy」身上。

孫江認為,由同一個概念翻譯過來的新詞也許有很多,但它們都會經歷一個標準化的過程,最後沉澱出幾個譯詞或一個譯詞。嚴復當年反對把「religion」翻譯成宗教,他認為應該翻譯成教宗。因為教宗是一教之宗派,宗教即一宗之教,佛教裡就有許多宗。但是,嚴復的「教宗」,最後被日本人翻譯的「宗教」所淹沒了。

因為這是一個標準化時代,這些詞彙會通過大眾傳媒傳播開來,並進行標準化、大眾化。只有大家都用某種譯法,那這個詞才會成為強勢的概念。其中,這些詞彙的政治化也很重要。只有在政治化之後,這些詞才能在社會生活中佔據一個比較中心的穩定位置。今天大家使用的這些詞彙,大部分都是經過了政治化的過程。但是,中國並不是單純被動地接受這樣的詞語、知識和概念,我們也會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生產,孫江稱之為「衍生化」。

《重審中國的「近代」:在思想與社會之間》,孫江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如果懂日語,會對研究中國近代史起到深化的作用

阿梅龍說,在20世紀初的時候,中國人總是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發明和科學,因為比較重要的發明都是從西方來的。在1926年,美國學者卡特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的部分章節被翻譯成中文,「四大發明」這一說法才開始被中國學界了解,慢慢傳開,成為定說。

外國學者會去研究中國的科學傳統,中國人反而對自己的科學傳統並不是那麼關心。阿梅龍認為,中國人的煉丹術其實就很值得研究,中國的化學史學家也必須要研究自己的化學傳統。

孫江認為,如果研究者懂日語的話,這會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深化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孔飛力《叫魂》的想法,就來自於日本中國研究。在《叫魂》日文版的前言,孔飛力非常感激日本中國研究對他的恩惠。這個題目,最早是日本學者先研究起來的。孔飛力看了這些文章,再進歷史檔案館進行研究,慢慢琢磨出他自己的作品。

孔飛力

沈國威也認同這種說法,日本的有些研究走在了中國的前面,因為日本的近代化進程早於中國。在明治維新100年的時候,也就是1968年,日本就有許多回顧明治維新100周年的學術活動,其中,語言和詞彙就是日本學者回顧的主要對象。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語言發生許多重要的變化,日本學者都有許多研究。

沈國威經常對他的學生說,就算你是做中國研究的,你都要看看日本學者是怎麼做的,他們在學術上有什麼設想。假如你把這些設想移到中國,你都可以走在許多沒關注日本學術界的中國學者的前面。

當下對「全球史」的概念為什麼理解錯了

在學科建制上,中國有世界史這一學科,為什麼歷史學還需要全球史呢?章清認為,中國的學科體制很奇怪,世界史裡不包括中國史,所以,世界史理論上應該叫外國史。史學研究總是要建立一個研究對象,而這個研究對象長期是以民族國家為核心的。今天的世界就是由民族國家構成的,所以我們對世界史的研究大體上都立足於民族國家來展開的。這些民族國家的歷史加在一塊,似乎就構成了完整的世界史。

後來,許多歷史學家發現,這樣的分法有問題。湯因比在《歷史研究》的導言部分,就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反省。湯因比就說:「沒有一個民族國家可以自行說明它的歷史。」他舉了英國的例子,相對於歐洲其他國家,英國雖然孤懸海外,但無論是英國的宗教改革,還是工業革命,其實都和歐洲其他國家有密切的聯繫。正是基於對此的反省,湯因比用「文明」替代民族國家來支撐他的研究。

湯因比

此外,有一些現象是全球的文化現象。近代技術的發明,是靠什麼來實現這樣技術交流的?這些都是歷史學家需要關注的問題。其中,還包括一些與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物產。食物的傳播,就改變了世界上許多地區的生活。這些都構成了全球性的現象,所以歷史學家不能只以民族國家為單位,來處理這樣的現象。

孫江補充說,全球史現在是歷史學研究最熱門的領域。但有時候,中國的歷史學家用這個概念用得不準確,比如「全球史視野下的唐代研究」,還有「全球視野下的民主國家建設」,這種題目其實都錯用了「全球史」這個概念。

全球史的英文是「Global History」,嚴格來說,該翻譯成全球史學。在19世紀以後,蘭克史學似乎佔據了統治地位。一般認為,蘭克史學是實證主義史學。但孫江認為,蘭克史學最根本的特徵不是實證主義,而是民族國家。

在20世紀開始後,西方學術界不斷地想突破這個研究上的窠臼,所以出現了年鑑學派,還有對亞非拉地區的依附理論的研究。後來,全球史學誕生了。在這個意義上,全球史學是一個去邊界化的民族研究。

全球史學是去中心化的,同時,這也是它的超越性和局限性所在的地方。去中心化的最重要的特徵是反文明中心論,尤其是反歐洲中心論。因為,以民族國家為中心的歷史論述,一定有中心和邊緣,全球史學就是要消解掉這個中心。但是,它的超越性,也是它的局限性。在民族國家不可能消亡的前提之下,全球史學永遠是一個「烏託邦」,是實現不了的。

作者丨徐悅東

編輯丨宮子

校對丨翟永軍

相關焦點

  • 佛山蜻蛉日語:日語和漢語的關係都有哪些?
    有的同學說我看到日語中有許多漢字看起來好像不難,但是又聽說日語越學越難。那麼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其實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不會很簡單,但是相比較而言,中國人學習日語確實有很大的優勢,今天蜻蛉日語為各位同學詳細講解一下日語語言及它和漢語的關係。
  • 隔在中西之間的日本: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問題
    例如,雷頤先生在介紹美國學者任達的《新政革命與日本》一書的《「黃金十年」》一文中,便寫道:通過大量的翻譯引介,一大批日語詞彙融入到現代漢語之中。有意思的是,這些詞彙甚至迅速取代了「嚴譯」(按:指嚴復的翻譯)的大部分術語。
  • 沈國威︱二字詞、言文一致與漢語詞彙體系的近代重構
    近些年來,二十世紀以後漢語與日語的借貸關係,是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那麼百分之七十也好,百分之八十也好,這是某種統計學上的結果,還是直感上的推測?是僅限於政治話題的特例,還是現代語言生活中的普遍現象?日本關西大學教授、東西學術研究所所長沈國威的新著《漢語近代二字詞研究:語言接觸與漢語的近代演化》對這一問題做了深入回答。
  • 現代漢語的缺點有哪些?
    所以,這就要求語言具有詞彙的豐富性、形式邏輯的嚴密性等,形式邏輯的嚴密性是其關鍵。語言形式邏輯的嚴密性具有多重含義。一是指語言要語法嚴謹、不出現表達的模糊性和多義性;二是能夠有表達大信息量的能力,也就是讀者能夠有效讀取信息而不陷於思維混亂,比如能夠有效表達長句子。
  • 上海師範大學673現代漢語
    出版著作《現代漢語副詞研究》、《現代漢語副詞探索》、《現代漢語副詞分析》以及《現代漢語虛詞》、《助詞與相關格式》等;已在語言學雜誌及學報、論文集上發表學術論文130多篇;其中A類6篇,B2類12篇,CSSCI類34篇。
  • 可能是最全的現代漢語書單
    來源:i 語言 此書單是為《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編制的課程參考閱讀書目,包括同類型教材及緒論、語音、文字、詞彙、語法、修辭各章的參考書目,涵蓋了現代漢語研究的方方面面,對於擴充學習者的知識面,幫助學習者深入了解現代漢語理論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 如果漢語沒有了英源詞和日源詞,中國人會變啞巴?
    「有得傾」在粵語裡是「可以共同斟酌,或可以討價還價」的意思;「傾掂佢」則是「將其談妥」。圖/張海兒一百年間的現代漢語裡,有關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方面的詞彙,幾乎全是英源詞和日源詞包打天下,離開這些詞彙,中國人不會變啞巴,但是稍為複雜的思想和信息將無法表達。
  • 漢語詞彙的容量資源
    漢語常用字大約有一千五百個左右,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那麼這些字能夠組成多少詞彙呢?
  • 漢語文章要不要夾用英文
    當然這種交流吸收是按照漢語的特點完成的。     漢語處理外來語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音譯,一是半音譯半意譯,一是意譯。中國人最喜歡的是意譯,「見詞明義」。像「文明棍」這個詞現在演化成「手杖」就比較完善了。這是漢語造詞的一個特點,要有理據性。另外現代漢語雙音節的詞比較多,四字格的也很常見,很多成語都是四字格的。像你剛才說的「可口可樂」就符合這些規律,音意結合,四字格。
  • 讀《漢語史稿》|漢語的近親有哪些?
    除了漢語外,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英語,那麼我們就把漢語和英語做個比較。下面我們看一下漢語和英語在語音、詞彙和語法上各有什麼特點。▍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區別,我們這裡只列出了差異比較明顯的幾條。從語音上看,漢語有聲調,如「媽麻馬罵」之類,而英語沒有;英語有複輔音,如「spot」中「sp」就是複輔音,漢語的輔音有22個輔音,其中「ng」雖用兩個字母表示,實際上卻是單輔音-。從詞彙上看,漢語的語素多是單音節,英語的語素單音節和多音節都有不少;語素構成的詞,漢語多是雙音節的,英語則多是多音節的。
  •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最早的漢文對日本人來說完全是一門外語,讀音也按照漢語的讀法進行音讀,學習和使用起來異常困難。隨著日本對漢文化的引進和消化,逐步形成了稱為漢文訓讀體的文體,平安中期訓讀法逐步固定下來並日益成熟,《法華經》、《禮記》、《史記》都被翻譯成漢文訓讀體。
  • 專家:學者舉報《現代漢語詞典》有思想僵化之嫌
    前日,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敏生、「五筆字型」發明人王永民、翻譯家江楓等一百多名學者聯合向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語委舉報,稱商務印書館今年出版的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收錄「NBA」等239個西文字母開頭的詞語,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法規。
  • 《現代漢語詞典》APP上線 李瑞英錄製標準普通話音頻
    《現代漢語詞典》APP在全貌呈現《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內容的基礎上,依據《新華同義詞詞典》《新華寫字字典》《通用規範漢字字典》等辭書內容開發了同義詞反義詞(10000多組)、同義詞辨析(3000多組)、漢字動態標準筆順(3500字)、字級等增值服務,邀請中央電視臺著名新聞主播李瑞英製作了全詞典69000個字詞的標準普通話音頻。
  • 漢語有多神奇?兩個意義相反的字能組成一個煥然一新的詞語
    那麼,在現代漢語中是否還有這樣的轉義複詞呢?應該說是有的!在現代漢語的詞彙劃分中,從構詞法的角度把詞彙一般分為單純詞和合成詞兩大類,再由合成詞劃分出複合詞,而複合詞的定義一般是由詞根和詞根構成的詞。第一條標準排除了只由一個詞素構成的單音詞還有聯綿詞,也排除了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多音節複合詞,當然這類詞本身在古代漢語中就極少。第二條標準是最核心的標準,它規定了轉義複詞只能是意義相對於原來的詞素義有轉化的詞語。
  • 現代漢語詞典APP收費 網友:憑啥比紙質書貴那麼多
    現代漢語詞典APP收費 網友:憑啥比紙質書貴那麼多  Evelyn Zhang • 2019-09-23 15:29:28 來源:前瞻網
  • 英語中常見的漢語詞彙
    漢語詞彙很早就進入歐洲的語言。至少從17世紀開始,一些表達中國特有事物的漢語詞彙就通過音譯或者借譯的手段進入英語。全音借入是英語借入漢語詞彙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借入速度最快和最直接的方式。這種方式主要考慮英語與漢語拼音的音似。
  • 讀音如此相似,日語真的來自麗水古越語?
    由於麗水地區每個縣的都有自己的方言,要搞清楚哪些方言的詞彙和日語的詞彙讀音相近,得下苦功夫學習和收集不同的方言,作為語言方面的非專業人士,做個有心人,才能有研究成果呢!這種說法真的正確嗎?而現代浙江麗水方言則屬於漢語的吳方言,語法與古越語明顯不同,雖然對於外地人包括其它吳方言地區的人來說,晦澀難懂,但和其它吳方言語法一致,語音大體存在一一對應關係,絕大多數詞彙也是一樣的,即使極其少數獨特詞彙,也沒有什麼證據證明來自古越語(很多人連古越語語音都不了解,他們是如何斷定浙江某方言來自於古越語呢?)。
  • 中國人學日語和日本人學漢語,到底哪個更難?
    但是大家還是會好奇,中國人學日語和日本人學漢語,這兩者誰更難一些呢?,也一樣是震驚到不行~日本網民評論:1.學漢語的時候會跟日語的熟語弄混亂,同時會漢語和日語的人真的很厲害啊!2.明明從中國引進了文字,日語和漢語的語言體系相差太大。 方言 日本雖然也有方言,比如關西話、北海道方言之類的,都會和標準的關東話有一些差別,但是日本國土面積小,所以方言種類也沒有那麼多,只有13種,但是我們中國就不同了。
  • 漢語輸出:英語借走的十個中國原創詞語
    作為世界性的大語種,它成了現代與文明的標誌。有人跟風叫嚷:只要具備兩條就是「現代文盲」:一、不懂英語;二、不會電腦。其實,文化所涉及的領域形形色色,是否可以這樣說,不會寫毛筆字、不會算卦,就等於「國學文盲」?  憑人怎麼說吧,現代中國為了追求「和世界接軌」,幾乎把英、法、俄、德、日、意、西班牙和阿拉伯語,當成了通向世界、通向文明的惟一橋梁。
  • 《現代漢語詞典》出APP了收費98元,你會買單嗎?
    數位化帶來的便捷  對《現代漢語詞典》APP,記者在某應用商店裡發現,它可以免費下載,在頁面點開搜索框,便會彈出近期搜索較多的熱搜詞彙。目前,在該應用商店已有超過200人給出評價。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漢語詞典》APP並不是唯一的工具書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