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援引獲悉的內部文件報導:亞馬遜旗下的全食超市(Whole
Foods)對數百款產品進行提價,以「彌補包裝、食材和運輸等方面不斷增加的成本」。這是自亞馬遜收購全食以來,第二次上調其產品價格。去年12月份,超市內的550款商品也經歷過一波漲價。
然而在此之前,亞馬遜實際都有意壓低全食的商品價格。
在2017年8月28日,在亞馬遜收購全食超市的當日,亞馬遜即宣布全美460家全食超市的蔬菜水果大減價,隨後又在2018年5月為其Prime會員提供10%的折扣,打破了此前全食的高定價策略,重塑全食的品牌印象,並使此前全食產品庫存滯銷的局面蔚然一改,吸引了大量競爭對手的顧客開始嘗試全食的商品,成為當時亞馬遜向食品零售領域延伸的重要一步。
這一促銷策略帶動了全食的客流量和銷售額的增長,自被收購後,全食每季度的客流量都增長了約3%,同時銷售額也大大增長,單2018年第一季度的銷售額就達到了10億美元,比2017年同期的8億美元增長了25%。銷售的增長帶動了全食上下遊企業的增長,並進而對其零售商、供應商、生產商、以及食品鏈上上下下的利益相關者產生影響。
McGuireWoods律師事務所的食品和飲料律師Angela
Spivey在接受採訪時說:全食和亞馬遜的結合,是在「從頭到腳重塑食品行業」。通過銷售額的拉動,全食盤活庫存,吸引新用戶,原應形成一個良性的生產-銷售循環,卻為什麼會在三個月不到的時間裡,漲價兩次?
外媒獲悉的內部郵件顯示:此次提價是由於通貨膨脹引起的供應商針對產品收取的費用增加。基於通貨膨脹的漲價幅度從10美分到數美元不等,肥皂、洗滌劑、油類與堅果醬等商品的漲價幅度最高。根據獲悉的清單,平均漲價幅度為66美分。
而全食的公司發言人也稱:「全食超市已經停止銷售全部700多款商品中近半數合同即將到期的商品,同時有100多款商品已經獲得新合同。」同時指出:這700多款商品中,僅50款價格上漲。
在零售這門生意裡,價格仍是消費者看重的一個重要因素,亞馬遜的CEO貝佐斯顯然也知道這一點,亞馬遜創立的初心也正在於此。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全食是否建立了新的競爭力,以維持用戶忠誠度,避免其重蹈此前庫存滯銷的覆轍,或許這正是一個驗證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或許也可看為這是全食對市場反應的一次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