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有多可怕?研究發現:一直一個人生活,真的會孤獨死

2021-02-15 中外學術情報

研究發現,如果你一直一個人生活,最終可能會孤獨而死,而不是自然老死。

多年前,發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上的一篇文章,說明了這種情況。這篇文章名為Loneliness in everyday life :Cardiovascular activity ,psychosocial context ,and health behaviors,譯為中文是《日常生活中的孤獨對心腦血管活動、心理以及健康的影響》。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50至68歲的中老年進行調查後,發現孤獨感得分高的人,血壓也很高。

研究負責人路易斯·霍克利和克里斯多福·馬西發現,孤獨的人比社交活躍的人的血壓要高30個百分點,人們的血壓在50歲時差距最小,年齡越大,血壓的差距越大。

為什麼孤獨有如此大的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孤獨的影響與年齡、種族、性別、體重等自身狀況,以及是否飲酒、吸菸、服用抗高血壓的藥物等生活習慣,還與是否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等都有關係。

孤獨帶來的低落心情,對心理健康有較大的影響。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影響越來越大。

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減少體育鍛鍊也跟孤獨有類似的作用。

有多少隱形的孤獨症患者

研究發現,大約五分之一的美國人感到孤獨,這是一種讓人感到痛苦的情緒狀態。孤獨包括了不開心、壓力大、沒朋友和充滿敵意的感覺。

研究報告的合著者之一約翰·卡喬波說,孤獨者和其他人之間的主要心理差異在於,前者認為孤獨是被迫的,是由壓力的環境造成的,是具有威脅性的。他們消極應對,逃避壓力,而不願去正視他們的孤獨。

這些人也出現了酗酒、抑鬱、失眠和自殺等情況。

一些心理學家本來以為,孤獨會導致健康問題,是身體應付壓力時出現的自然反映反應。但是從這項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孤獨不一定會導致壓力,它對健康有直接影響。

未來,我們如何面對孤獨

從現在的社會趨勢看,未來我們的孤獨感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高血壓和心臟病也會更加嚴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已經來臨,因為各種原因,依然有人獨自生活,他們與親友之間也會更加疏遠。

如何應對它呢?

走出門,去認識一些新朋友,或者找一個體面的室友都是不錯的主意。反正絕對不要一個人待著。

https://www.livescience.com/697-loneliness-kills-study-shows.html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0022-3514.85.1.105

編輯/審核:Andy

你還沒讀研?快關注"考研揭秘"

更多重要優質信息,敬請關注:

本站分平臺-人民網/人民號「中外學術情報」;新浪微博「學術與高校」。

送福利!關注本號,1、後臺回高薪獲得本平臺為你監控發布的碩博高薪職業機會;2、回復公開課,獲取中外名校讀博/申博/訪學教程,各學科研究方法、科研軟體學習課程、英語學習和個人發展課程。3、回復交友,和來自中美歐澳日數百所名校單身碩士博士直接互動交流。

說明:本平臺多數文章為原創或首發編譯,或獲授權轉發。部分優選文章無法聯繫作者,若有不當,請及時聯繫我們處理。商務合作、開通專欄、發布成果、申請兼職、提出建議等可以後臺回復「」獲取本站編輯聯繫方式。

想讀博/發論文?點下面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習慣了|一個人的孤獨
    這個問句經常出現在我的生活裡。自從我選擇一種背棄常理婚姻觀開始到現在,這一直是身邊些許友人與我開始扯皮的」開場白」。一直以來我很膩煩這種幫教式的聊天內容,以至於我現在很少主動和別人聊起關於自己感情生活上面的事情。的確這是我這些年的生活寫照,也不該是我的代名詞。
  • 孤獨會讓人更孤獨?科學家發現,重回群體的焦慮會讓人難以適應
    在過去幾個月裡,世界上至少有一半人因為受COVID-19病毒大流行的影響而受到某種形式的封鎖,很多人不得不宅在家裡長達一個多月。毫無疑問,其中的許多人正在經歷社會孤立的影響。此前有研究表明,孤獨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與直覺相反的是,孤獨也會導致人們的社交欲望逐漸下降,進而會越來越孤獨,
  • 《孤獨的價值》:孤獨,並不是你不合群,而是不隨波逐流
    文 |晴風圖 |網絡不知道有沒有一些時刻,你覺得孤獨不已呢?覺得好像自己沒有別人快樂,看著很多人和朋友出去吃飯,和朋友聚會,總覺得自己老是一個人,與人格格不入。有時候我們就在想,是不是很可憐,過得很悲慘,甚至會抑鬱。但其實孤獨並沒有那麼可怕,孤獨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孤獨對我們來說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
  • 研究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到孤獨,老來孤獨?
    當人們想到一個處於孤獨狀態的人時,通常更容易想到老年人。但是,根據6月6日《今日醫學新聞》的報導,一項新研究表明,年輕人比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獨。最近發表在《個性與個體差異》上的這項研究還指出,在集體主義國家而非個人主義國家的人不太可能感到孤獨,人們感到孤獨的可能性較小,而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到孤獨。
  • 《太空旅客》太空孤獨
    假如這個世界就剩下自己還醒著,你會感到孤獨嗎?地點還是在一艘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宇宙飛船上。《太空旅客》就是這樣一部講述孤獨與寂寞的電影。前往殖民星球的「阿瓦隆」號飛船遭到小行星撞擊。一個人在光速行進的飛船上生活了一年,孤單與恐懼時刻陪伴著他。窗外是黑漆漆不著邊際的夜空,腳下是冰冷的地板,沒有生機。
  • 一個人寂寞孤獨的說說,越讀越難過!
    一、是不是我不善言辭,就活該孤獨。二、不要怪人家不秒回你,都是手機不離身的人,自己想想你重要嗎?三、一個人看鬼片,孤獨到背後那隻鬼都對我說別怕。四、我愛你很多,卻又選擇寂寞。我們的愛情,始於孤獨,適於孤獨,最後死於孤獨。
  • 《心是孤獨的獵手》:孤獨走向群體本就是妥協,因為孤獨才是常態
    我的思緒一直停留在辛格死前的那一幕,因為辛格的死帶走了他們四個人心底秘密與靈魂的依託,而所有的一切也終將成了迷一樣的存在。故事到這裡的時候,故事裡的人們好像並不孤獨的樣子,因為他們是群體一樣的存在,但當我真正讀完這本小說的時候,我才了解了人們為什麼願意把心底的秘密告訴啞巴,首先,辛格是啞巴不會到處亂說,其次,辛格是善良且平易近人的白種人,他只懂得傾聽並不發表任何意見。
  • 《質數的孤獨》:孤獨的,不僅僅是質數
    馬蒂亞的孤獨在於拒絕這個世界,愛麗絲的孤獨在於被周圍的人群排擠,兩人都不善於生活、不善於交流,兩人都孤單寂寞,卻因機緣而相識,因相似而相愛,之後暫別又重逢,卻因無法消除的孤獨,最後無奈分離。平凡簡單的故事,卻深深地打動人心,只因為愛麗絲、馬蒂亞的身上有我們的影子,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只因為這世上「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我們對孤獨毫無辦法。全書節奏舒緩有致,文筆簡潔俊秀。
  • 人間失格,不過是靈魂的孤獨
    你有嘗試過一條朋友圈沒有一個人點讚嗎?,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真的能夠睡一覺,休息一下,第二天就能完全走出來 更沒有人完全的想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常常對外說:一個人真的挺不錯的,無憂無慮,沒什麼煩惱 你信嗎?
  • 人類真的很孤獨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走在路上的時候就喜歡「東張西望」。我曾因此被男朋友狠批過幾次。
  • 孤獨等級TOP1
    最後愛麗絲回到屬於自己的那片世界,發出孤獨的鳴叫,它是世界上最孤獨最寂寞的鯨魚。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是一隻孤獨的愛麗絲,周圍人聲鼎沸,自己卻一直一個人做自己的事,一個人穿過人群,用盡一生不過是想尋找一個懂得自己的人。
  • 孤獨不是生活現狀,而是精神狀態?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孤獨改變了大腦如何表達人際關係。參與者與某人感覺越親密,他們的大腦在整個社會大腦中的表現就越相似。相比之下,那些感覺與社會脫節的人似乎有一個更孤獨的神經表現。,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的神經活動印記會非常相似。
  • 既然孤獨總是讓人難受,為什麼偶爾我們還是會想一個人待著?
    誠然,長期的孤獨有很多嚴重的弊端,比如會使人患上抑鬱症、給人帶來不可逆的認知損害等。在針對孤獨的一份研究中,霍爾特-隆斯泰德收集了大量獨立研究的數據。在這些研究中,研究人員對參與者的平均觀察調研時間長達七年。她發現相比於那些擁有「常規社交活動」的研究參與者而言,被社交孤立、孤僻或者獨居的參與者在研究期間的死亡機率高出了大約 30%。有趣的是,很多人在藝術和文學作品中將孤獨理想化。
  • 「孤獨星人」插畫:一個人的生活,是不是你的現狀呢?
    導讀:隨著現在生活壓力的增加,節奏的加快,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獨立人。他們除了工作以外的時間,更喜歡一個人生活,這組來自臺灣插畫師Felicia Chiao的「孤獨星人」插畫,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和你的現狀有沒有共同之處呢?
  • 日本孤獨經濟的崛起:論孤獨與財富的相關性
    利用這個轉型契機,孤獨經濟作為一枝獨秀靜悄悄地發展起來。一個民族的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這個民族開始利用孤獨發財掙錢。留給孤獨者的最後一絲尊嚴都蕩然無存。下面就來嘮嘮萬惡的資本主義是如何利用孤獨掙得第一桶金的。01一人食經濟《孤獨的美食家》播出以後,男主五郎收割了一大撥忠粉。
  • 誰也不能槍斃孤獨——評《質數的孤獨》
    孤獨是附麗於浩茫宇宙而存在的永恆命題,從人類誕生伊始,織成一張細密的羅網,覆蓋在萬物之上,直至世界終點。千人千面,而一千種人便有一千種孤獨。對於布考斯基來說「一天不獨處,我就會變得虛弱。我不以孤獨為榮,但以此為生。」而茨威格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寫到「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置身於人群之中,卻又得孤獨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 敢於孤獨並享受孤獨
    在這個燈紅酒綠的世界裡,住著非常多的「群居動物」,何謂「群居」?就是時時刻刻都要有很多人陪。如果某一天發現只有自己是獨自一人吃飯、上班、上學,會覺得這個世界對自己並不友好,因為它用別人的喧囂顯示自己的冷清。
  • 老人在敬老院死後9年才被親人發現:我在世上太孤獨,死都無人知
    01張愛玲曾在她的小說中寫過:一個人一生中會死三次,第一次是腦死亡,意味著身體死了,第二次是葬禮,意味著在社會中死了,第三次是遺忘,這世上再也沒有人想起你了,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死透了。有的人雖然活著,但已經被人遺忘,意味著遺忘是孤獨的底色,這種滋味不好受,甚至生不如死。張愛玲生命的最後旅程,竟也是被自己的話預言到了,死後幾天才被人發現。
  • 你用什麼來對抗孤獨?
    真的難過了,可以聽聽悲傷的歌曲《淚痕之外》,讓眼淚流出來,情緒就好多了。 如果覺得這樣做,治標不治本,要脫單才能解問題,那可以多參加一些線下興趣愛好活動,積極多認識一些人,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放棄努力。
  • 《百年孤獨》: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這樣的歷史又表現出一種徒勞,恰如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無法擺脫的宿命一般的孤獨。神秘而充滿智慧的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用梵文在羊皮卷上寫下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宿命: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