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孟源】
在1970年代,肥胖症以及它所帶來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和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多囊卵巢綜合症等等)開始成為美國公共健康的頭號問題。
當時的代謝理論假設「一卡路裡就是一卡路裡」,與養分的類別無關,而每單位脂肪的熱量比澱粉和蛋白質高出一倍有餘,所以學術界認為肥胖症是由攝取過多脂肪而導致,再加上心臟病顯然與脂肪代謝鏈中的膽固醇(LDL,Low-Density Lipoprotein)有密切關聯。
於是在1982年,美國農業部(USDA)與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和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AMA)聯合具名發布了新的飲食指導方針,要求美國民眾把脂肪佔總攝取熱量的百分比從40%降到30%,隨後市場上出現了成千上萬的低脂食品,不到20年這個目標就達成了。
然而,雖然心臟病的死亡率受到控制,肥胖症本身(見下圖)以及代謝症候群的增長速度反而加快了。上圖是CDC(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所統計的糖尿病確診人數(藍線)和佔總人口比例(橙線)。在1982年,確診的糖尿病患只佔人口的2.6%,到了2015年已經增長到7.2%。
這張圖是超重(Overweight)佔總人口百分比的演化曲線;可以看出美國固然引領潮流,但是肥胖症其實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流行病(Epidemic),而且飲食文化越接近美國的,超重比例就越高。
為什麼美國的肥胖人口在減少脂肪攝取量的同時,反而快速增加?過去40年,美國人的平均攝取熱量的確也不斷增長,但是美國在二戰後的食品一直很豐裕,為什麼到了1980年之後才胃口大開,越吃越多?在2006年發表在《Obesity》期刊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連嬰兒在六個月大就已經有超重的趨勢,那麼現代的嬰兒食品比以往多出了什麼成分?
研究代謝學(Metabolism)的學者回頭去檢驗「一卡路裡就是一卡路裡」的假設,發現它大致是正確的,但是有一個例外,就是果糖(Fructose)。
果糖是三種小分子單糖之一;另外兩種分別是葡萄糖(Glucose)和半乳糖(Galactose)。我們食用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澱粉,它是一種多糖,由許多葡萄糖單元串聯而成。蔗糖(Sucrose)則是一種雙糖,由一半果糖和一半葡萄糖結合組成。進入人體消化道之後,澱粉和蔗糖都會迅速分解為單糖成分,然後被腸道吸收。葡萄糖是所有人體細胞都愛用的能量來源,只有20%會被送到肝臟轉化為肝糖(Glycogen),以備不時之需。
果糖卻沒有任何直接用途,100%必須由肝臟當作毒素一般來降解(這個比例甚至高於乙醇酒精所對應的80%),一部分被轉化為檸檬酸離子(Citrate),然後經由血液被送到人體脂肪細胞內進行「De Novo Lipogenesis」(自身脂肪合成,指人體代謝系統將其他分子轉化合成為脂肪的過程),另一部分成為尿酸(Uric Acid),還有一些淪為促生心血管疾病的膽固醇以及自由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後者也就是血脂和肝脂肪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