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自然課上就學過,南極住著企鵝,北極住著北極熊。對這兩種住在地球兩極的動物,我們都很了解,動物園有的是。。。
還有一群勇敢的人類,住在天寒地凍的北極——因紐特人(Inuit)。相比之下,對於他們我們卻知之甚少。
因紐特人屬於蒙古人種,他們的祖先大約一萬年前從西伯利亞遷徙過來。
要是在街上見到這倆孩子,應該想不到他們家是北極的吧…
在北極生活意味著他們要面對長達數月甚至半年的黑夜,零下幾十度的嚴寒,時不時還要和北極熊鬥智鬥勇。能生存繁衍至今,簡直是個奇蹟。但還是想問問他們祖先,當初為啥把家搬到那去?
人們其實更熟悉他們的另一個名字——「愛斯基摩人」,意為「吃生肉的人」。他們不喜歡被這麼叫,聽起來很低級,但這確實生動概括了他們的特點。
嚴酷的生存環境,讓愛斯基摩人養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他們以狩獵為生,馴鹿、海豹、海象、鯨魚是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他們的飲食文化中基本沒有「烹飪」一說,使用方法簡單粗暴,全部生吃。。。
在我們的印象中,他們的社會原始並且與世隔絕,但事實上人家捕獵方式已經很先進了,用的都是專業獵槍。
小船行進中就會看到海豹小小的頭偶爾露出水面,這就是他們的獵物了。
在因紐特人的餐桌上,擺著各種各樣的肉類,比動物園的北極館種類還全。
海豹的肝臟對他們來說是像鵝肝一樣的珍饈美味,當然,人家吃刺身。
每逢重大節日,他們的壓軸大餐是——北極熊。。。
讓小男孩目不轉睛的,是北極熊的頭,感覺它在笑誒…
雖然有嚴格的限制,但因紐特人每年可以合法捕殺大概30隻北極熊,也算是給每天挑戰極限的人們,一點小小的特權吧。
然而,和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種傳統食物相比,血腥的海豹肝和微笑的北極熊都很純良。。。
這種食物叫做Kiviak,醃海雀,是將生海雀塞進生海豹肚子裡發酵製成的。
具體的製作方法,大概是這樣的:
首先,需要捕獲海雀數百隻,這也是北極圈內少有可見的鳥類,體型矮小,長相軟萌;以及同樣可愛的海豹一隻。
材料準備好後,把海雀和海豹都殺光光,海豹開膛破肚,掏空內臟,大肚子裡能塞進幾百隻海雀。
接下來,將滿肚子海雀的海豹屍體埋在石頭堆下面,讓海雀在海豹胃酸的作用下充分發酵。
3-18個月後,海豹重見天日,這道「醃海雀」就做好啦!
因為已經經過了完全的發酵,海雀的羽毛,一擼就掉。然後茹毛飲血的因紐特人,就可以盡情享用手撕海雀了。
不知何故覺得塑料手套很違和,都手撕小鳥了咋還搞文明社會那一套?
據說口感奶酪般絲滑,口味翔般酸爽。這道菜被見多識廣的美食家們評為,世界上最「慘絕人寰」的食物。
而因紐特人中的英雄,還有另一種刺激的吃法:
將海雀的尾巴去掉,把鳥兒直接舉過頭頂,對準菊花,瘋狂吮吸已經發酵了的內臟甚至腦漿。
我,不敢想像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但喝過的人,看起來一本滿足。
不幸中的萬幸是,這種食物製作起來費時費力,所以只有在生日、婚宴等重要節日才能吃到。
萬一你有生之年來到北極,因紐特人向遠道而來的貴客,捧上這道他們視若珍寶的傳統美食,相信你一定能感受到他們的熱情好客,並永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