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氫氦化合物不會在高壓下生成—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證實氫氦化合物不會在高壓下生成

 

本報訊(記者閆潔)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Ross Howie領導的團隊對不同組分的氫與氦混合樣品在超高壓條件下進行了系統性實驗研究。通過研究不同比例的氫氦混合物,他們證實,固體的氫和氦即便在高達250萬大氣壓的極端條件下也不會發生反應或混合。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從星際間的低溫真空到行星內部的高溫高壓,極端條件在宇宙中普遍存在。作為宇宙中含量最豐富的兩種元素,氫和氦是氣態巨行星——木星以及土星的主要組成元素。研究氫和氦在極端條件下是否發生混合或反應,對理解行星的成分和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表明,此前報導的氫氦化合物的合成,可能是因為初始氣體混合過程中空氣中的氮氣混入,導致原始樣品被汙染。

「氫氦反應因其對於行星科學的重要性而備受關注。最近的一項研究宣稱氫和氦在高壓下發生反應,引起了極大關注。我們通過對氫—氦體系的系統性實驗研究,排除了兩者之間發生化學反應的可能性。」Howie表示。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21.195702

《中國科學報》 (2018-11-20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水氧化還原揭示地幔深部化學新世界—新聞—科學網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胡清揚和劉錦通過雷射加熱及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技術,發現下地幔主要成分之一的鐵方鎂石遇到水或含水礦物時,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一種新的礦物相併釋放出氫氣
  • 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新聞—科學網
    「這個新粒子生成的新發現和提出的新機理對了解和預報霧霾形成發展有重要意義。」文章通訊作者李佔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人類活動產生的大氣顆粒物汙染多來源於由氣體轉化生成的二次性氣溶膠,因此新粒子生成對於區域大氣汙染和全球環境演化具有重要的影響。
  • 國際研究小組在高壓條件下發現鈉-氦化合物
    由北京高壓科學中心和南開大學參與的國際研究小組在高壓條件下發現了鈉-氦化合物。這一突破性發現在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相關結果於2月6日發表於《自然—化學》。 元素周期表上第二個元素He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元素。它是宇宙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是六種稀有氣體元素之一。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最近,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斌與重慶大學教授黃曉旭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高壓下發現了納米鎳持續強化的現象,以及3納米鎳在高壓下的強度可達到普通商用鎳強度的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論文通訊作者崔中利介紹,在微生物群落中,粘細菌具有多細胞群體行為特徵,是一種通才型捕食性微生物類群,被認為是高等的原核生物。
  • 在自然條件下發現+1價鈣離子二維晶體—新聞—科學網
    最近,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張磊、張朋、張勝利教授團隊聯合上海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浙江農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廈門大學相關團隊,基於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在還原氧化石墨烯(rGO)膜上直接觀察到了自然環境下生成的二維CaCl晶體,其中鈣離子的價態為+1。
  • 復旦大學證實ctDNA甲基化篩查技術有效性—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發文探討碳一分子溫和條件下催化轉化—新聞—科學網
    為了提高轉化效率,工業上多採用高溫、高壓等苛刻的反應條件,然而,這也導致反應能耗增加和不必要副產物產生等問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德會團隊應邀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文章總結了溫和條件下碳一分子催化轉化方面的研究工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EnergyChem上。
  • 華東師大首次實現燃料燃燒高精度計算機模擬—新聞—科學網
    發動機工作在高溫高壓的嚴苛工況下,很難通過實驗手段對其進行全景式的定量研究。而傳統計算模擬方法無法正確高效地處理燃燒過程中劇烈化學反應帶來的大量反應路徑的量子化學計算。 「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方法為構建具有量子化學精度、同時十分高效的模擬算法提供了可能。」
  • 科學家提出電催化一氧化氮還原合成氨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和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將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排放的一氧化氮電催化還原合成氨氣的新策略,為脫硝和電催化合成氨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研究發現天然高壓新礦物「毛河光礦」—新聞—科學網
    研究發現天然高壓新礦物「毛河光礦」   記者從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鳴團隊和上海高壓先進科研中心的科研人員合作發現了一種天然高壓新礦物——毛河光礦(maohokite)。
  • 鉀離子電池電解質界面膜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記者6月23日從河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波團隊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間與環境學院教授王偉團隊等單位合作,成功製備一種具有生成穩定合理電解質界面膜的柔性無定型碳纖維
  • 研究發現突破傳統二價金屬離子化合物認知新晶體—新聞—科學網
    自然條件下鈣離子的唯一已知價態是+2,相對應的所有種類鈣離子晶體都沒有磁性且呈現絕緣性。
  • 科學網—超高壓下可形成離子冰
    圖 1,冰在1400萬大氣壓下的晶體結構 冰是水的固態形式,廣泛存在於處於超高壓狀態下的行星內部。因此,研究超高壓下冰的存在形式(即晶體結構)對於理解行星內部構造以及行星內部物質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 研究揭示植物維管結構綜合表徵—新聞—科學網
    近日,德美兩國研究人員首次利用單細胞測序對擬南芥葉片維管細胞進行全面分析。相關論文刊登於《植物細胞》。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分離了植物細胞,並創建了一個包含葉片維管系統所有調節RNA分子的圖譜,從而通過分析代謝途徑來確定不同細胞的作用。 植物的葉脈管系統在將溶質從產生區域運送到儲存或使用區域起著關鍵作用。糖和胺基酸通過韌皮部從葉子運輸到根部和種子。
  • 研究發現水水循環對被子植物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水循環在波動光強下的重要調控作用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條件下藻類演變趨勢—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聚乙烯廢塑料溫和可控降解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聚乙烯廢塑料溫和可控降解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據鬱金泰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基因(FAM171A2),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前體顆粒蛋白(progranulin, PGRN)生成,影響PGRN水平,而PGRN是一種分泌型多功能糖蛋白,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均有分布,它參與了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如發生PGRN的功能障礙,就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
  • 研究揭示化石燃燒源水汽對關中地區冬季霧霾貢獻—新聞—科學網
    (a)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PM2.5濃度貢獻;(b) 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PM2.5濃度貢獻百分比; (c) 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關中盆地PM2.5濃度貢獻的空間分布; (d) 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關中盆地PM2.5濃度貢獻比例的空間分布 水汽作為顆粒物溼增長的重要媒介,其含量的升高會加速NOx、SO2等一次汙染物的液相氧化反應,促進新粒子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