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封面文章:破譯犬類體型大小關鍵基因

2021-01-09 生物谷

    生物谷報導:美國康奈爾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最近鑑別出決定狗體型大小的關鍵基因IGF1,向弄清人類體型大小差異邁出重要一步。相關文章被選為4月6日《Science》封面文章。

    研究人員通過在骨骼尺寸變化較大的葡萄牙水犬(Portuguese water dogs)中對比個體DNA差異,發現小體型和大體型個體有差異的基因組區域。其中一個區域包括編碼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基因,於是研究人員在開始包括奇瓦瓦犬(Chihuahuas)、玩具更犬(Toy Fox Terrier)和博美犬( Pomeranian)在內的14種小體型狗和包括獵狼犬(Irish wolfhounds)、聖伯納犬(Saint Bernard)和大丹犬(Great Dane)在內的9種大體型狗中分析此區域。

     

圖左為獵狼犬,右為奇瓦瓦犬

    奇怪的是,大多數小體型狗擁有一段與大體型葡萄牙水犬相似的DNA片段,但大體積葡萄牙水犬、狼犬和豺狗等野生犬中沒有這段DNA。研究人員推測,在狗馴化歷史早期出現的一個基因突變,產生了「小狗」版的IGF1, 並隨著馴化過程逐漸在小體型狗中固定下來,提示IGF1在決定同一品種狗體型大小差異中的作用,與在小體型狗品種與大體型狗品種分離過程中的作用相似。

    「這麼多種小體積狗品種是由對同一個基因的同一種突變的選擇實現的,令人驚愕。這些結果提示儘管不同品系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甚至基因大小),IGF1作為一個一貫影響體型大小的基因,在眾多小體積品種狗的進化過程種發揮重要作用,」 Bustamante說,研究證明了家狗模式系統對鑑定重要基因(研究)中的作用。

    因為小體型狗品種相互間親緣關係較遠,研究人員認為小體型狗間的基因變異在進化歷史中出現較早,通過若干代的人工選育,現代狗已經成為個體間體型差異最大的哺乳動物。

 

Science 6 April 2007:
Vol. 316. no. 5821, pp. 112 - 115
DOI: 10.1126/science.1137045

ReportsA Single IGF1 Allele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Small Size in Dogs

Nathan B. Sutter,1 Carlos D. Bustamante,2 Kevin Chase,3 Melissa M. Gray,4 Keyan Zhao,5 Lan Zhu,2 Badri Padhukasahasram,2 Eric Karlins,1 Sean Davis,1 Paul G. Jones,6 Pascale Quignon,1 Gary S. Johnson,7 Heidi G. Parker,1 Neale Fretwell,6 Dana S. Mosher,1 Dennis F. Lawler,8 Ebenezer Satyaraj,8 Magnus Nordborg,5 K. Gordon Lark,3 Robert K. Wayne,4 Elaine A. Ostrander1*

The domestic dog exhibits greater diversity in body size than any other terrestrial vertebrate. We used a strategy that exploits the breed structure of dogs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basis of size. First, through a genome-wide scan, we identified a maj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on chromosome 15 influencing size variation within a single breed. Second, we examined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15-megabase interval surrounding the QTL in small and giant breeds and found marked evidence for a selective sweep spanning a single gene (IGF1), encoding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A single IGF1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haplotype is common to all small breeds and nearly absent from giant breeds, suggesting that the same causal sequence variant i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body size in all small dogs.

1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Building 50, Room 5349, 50 South Drive MSC 8000, Bethesda, MD 20892–8000, USA.
2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tatis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Y 14850, USA.
3 Department of Biology, University of Utah, Salt Lake City, UT 84112, USA.
4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B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CA 90095, USA.
5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eles, CA 90089, USA.
6 The WALTHAM Centre for Pet Nutrition, Waltham on the Wolds, Leicestershire, LE14 4RT, UK.
7 Department of Veterinary Pathobiology, 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 MO 65211, USA.
8 Nestle Research Center (NRC-STL), St. Louis, MO 63164, USA.

*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E-mail: eostrand@mail.nih.gov

相關報導:

狗的基因組測序完畢

美國繪製出狗基因組序列草圖

基因:讓人類和狗更加親密

科學家繪出狗基因草圖 與人類基因數量大致相同

狗DNA序列草圖完成 顯示狗與人類基因很相似

科學家利用DNA追蹤狗的家世 培養新品種

《Science》:犬類基因研究具有極其廣泛的意義

亞洲寵物犬後裔在澳洲「落魄」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Science封面論文:甲蟲胸節上的角與翅膀系列同源
    2019 年 11 月 22 日,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研究團隊在Science發表封面文章,論文題為「Beetle horns evolved from wing serial homologs」,以金龜科甲蟲前胸背部的角為研究對象,闡釋了前胸背部的角由翅膀的系列同源器官進化而來2。
  • 2021年第一篇《Science》封面文章誕生!|science|選擇性|滲透性|...
    與此同時,該論文登上了2021年第一期《Science》期刊的封面。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4/72  研究表明,密度波動對水的輸送是有害的,在不犧牲鹽選擇性的情況下,這使得,對納米尺度聚醯胺不均勻性的系統的控制成為最大化水的滲透性的關鍵途徑。  最具滲透性的膜(PA4)平均密度最低,密度分布最窄,這表明高滲透性的膜將抑制水滲透性的質量波動降到最低,從而在保持選擇性的同時使整體滲透性最大化。這與最大化氣體分離膜的滲透性和選擇性的策略是一致的。
  • 《自然》封面文章:科學家剖析土星大白斑
  • Science:穀氨酸受體類基因在花粉管中形成鈣離子通道且受雌蕊中的D...
    Feijó教授合作的研究論文「穀氨酸受體類基因在花粉管中形成鈣離子通道且受雌蕊中的D-絲氨酸調控」(Glutamate Receptor–Like Genes Form Ca2+ Channels in Pollen Tubes and Are Regulated by Pistil D-Serin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4月22日出版的SCIENCE雜誌上。
  • Science:人類特有基因決定腦容大小
    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所(MPI-CBG)主管兼研究小組負責人Wieland Huttner,及其團隊首次確定了一個只存在於人類的基因,並且這個基因與基底腦幹細胞再生、觸發大腦皮層摺疊相關。研究者將人腦幹細胞以不同亞群分離並進行了精確識別,便可知道在哪中細胞類型中哪些基因被激活。
  • JACS封面文章:單原子催化劑應用於類芬頓反應—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黃延強研究員、張濤院士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劉彬教授合作,首次將氮摻雜石墨烯錨定的Co單原子催化劑應用於類芬頓反應中相關研究結果以當期封面文章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上。   近年來,以催化過硫酸鹽(PMS)產生自由基來實現有機汙染物分子高效降解的類芬頓反應受到廣泛的關注,設計高效的催化劑以提高PMS活化效率和實現有機物分子的高效降解是PMS類芬頓反應研究的重點。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編 | 信儀智東西8月20日消息,近日,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製造出了一個長15毫米、重88毫克,只有甲蟲般大小的微型機器人「RoBeetle」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
  • 中國學者首次從Nature撤回封面文章:邢立達等人的文章描述不準確
    該物種的大小和形態表明了先前未知的生態。這一發現凸顯了琥珀沉積物揭示脊椎動物體形最低限度的潛力。同時,該研究被選為Nature 封面。2020年3月19日,對「史上最小恐龍」提出質疑的6位學者的評議文章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發布。同時,他們也經原始論文通訊作者同意,將其提交給了《自然》雜誌。(註:根據《自然》雜誌投稿規則,評論文章須徵得原文作者特別是通訊作者的同意)。此前,Nature封面刊登了中美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成果。
  • Nature盤點:2020年十大生命科學封面文章丨梅斯評述
    相反,一種抗病毒基因APOBEC3則發生了擴增,這類基因編碼的蛋白參與限制病毒感染和轉座子活性。因此,這些變化都有助於蝙蝠對病原體有更強的耐受性。這篇自然封面文章是一篇社論,在這篇社論中,研究員們回顧了與新冠肺炎有關的關鍵的科學知識。作者們首先介紹病毒是如何被發現的;它是如何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以及它影響人體的多種方式。
  • Science 封面: 7 大類腫瘤各有獨特細菌,乳腺癌腫瘤內細菌最多
    今日,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領銜的一支科研團隊發表的一篇癌症研究論文登上了Science封面
  • PNAS:細胞大小和壽命受到體型大小的影響
    最小到最大的哺乳動物的細胞,往往都是大小一樣的。現在,研究人員更仔細地觀察大象或小鼠等不同體型大小的哺乳動物體內的細胞,它們的壽命有什麼樣的差異。     這項研究是由佛羅裡達遺傳學研究所、哈佛醫學院和其它幾間機構合作進行的,他們共審查18 種來自不同體型之哺乳動物的細胞。
  •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2015-06-11 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 它雖然不改變基因序列,但卻可以遺傳給後代,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及癌症的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日前,北京大學喬傑、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在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的基因表達和DNA甲基化模式上獲得重要發現,相關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於《細胞》雜誌。  原始生殖細胞產生於胚胎發育早期,是發育為成熟的精子和卵母細胞的前體細胞。
  • Science 中文摘要 13 May 2016
    /content/352/6287/819 體型縮小越來越被認為是對氣候變暖的響應。一種需長途遷徙的候鳥(紅腹濱鷸,Calidriscanutuscanutus),它們正在北極腹地繁殖區經歷著前所位於的全球變暖速率,在融雪較早的夏季產下鳥喙較短、體型較小的後代。這種情況的後果體現在半個地球以外的熱帶越冬棲息地,在那裡,喙部較短的個體存活率更低。這與喙部較短的個體只能吃較少的深埋的雙殼類和較多的淺埋的海草根莖有關。
  • 解析生物巨大體型的奧秘,氧氣濃度不是關鍵因素
    在地球的生物史中,存在著一些體型巨大的「怪物」,到底是什麼原因控制著生物體型的大小呢?很多人認為空氣中氧氣含量是決定生物體型的關鍵因素,然而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簡單。這些巨蟲的體型遠遠超過了它們生活在現代的同類,於是氧氣含量的多少決定生物體型大小的關鍵依據
  • 才下Nature封面,又上Science封面—氣泡的頂刊之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大家可能還記得,前不久我們剛介紹了一篇Nature 封面文章,研究人員用肥皂泡和雷射,首次在世人面前展示了光的分支流(Nature, 2020, 583, 60-65,點擊閱讀詳細)。
  • 中國學者Nature子刊封面文章:首個蘭花基因組完整序列
    中國學者Nature子刊封面文章:首個蘭花基因組完整序列來源:生物通 2014-11-26  11月24日Nature Genetics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公布了植物界種類最豐富的家族之一:蘭花(orchid)的全基因組測序結果。
  • 【Science】長生不老不是夢!基因編程黑科技揭秘衰老關鍵機制!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微流體、計算機建模等技術,揭秘了衰老背後的關鍵機制。還通過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延緩了細胞的衰老。這一研究進展加快了人類逆轉衰老的步伐。 每個人都希望延緩衰老、永葆青春。
  • Science | 木乃伊與基因進化的研究
    在現代天花病毒和其他致命天花病毒中,失活的基因可以幫助減弱或逃避被感染宿主的免疫反應。丟失這些基因,評論因為它們可以幫助病毒。由於具有較少的活性基因,該病毒可能複製得更快,其傳播給另一個人的機會也隨之提高,並激起了失控的免疫反應,最終導致宿主死亡。此外,Antonio Alcami也強調到,他提出的假設只是為了促進討論和進一步調查。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先是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質疑文章。緊接著,一些國際同行也紛紛指出其標本分析的缺陷。
  • 如果螞蟻長得和人類體型一樣大小,它會徵服人類,成為世界霸主嗎?
    如果螞蟻長的和人類體型一樣大小,它會徵服人類,成為世界霸主嗎?這個問題有點意思,我們先講科學,再扯腦洞。螞蟻長大人類體型一樣大,會如何?螞蟻那麼小能舉起自身體重50倍的重量是不是很厲害,這是一般人類對它的第一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