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11日報導 英媒稱,在位於烏幹達西部的伊莉莎白女王國家公園的邊緣,農民們整晚奮力敲著鼓嚇走對他們來說最具破壞性的敵人——大象。在附近的布恩迪(Bwindi)雨林,小群倖存的草原象(savannah elephant)遠離了它們日益縮小的自然棲息地,適應了躲在樹蔭下的隱蔽生活。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0月10日報導,縱觀整個非洲,大象和人類正處於激烈的衝突之中。人類即將贏得勝利。100年前,這片大陸上生存著1000萬頭大象。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大象的數量銳減至130萬頭。大象的生存範圍也是一樣,象群的棲息地越來越小,分布的國家也日益減少。
報導稱,如今,非洲僅存40萬頭大象,將近三分之一分布在波札那這個相對安全的天堂。「大象的故事就是一個不斷後退的故事,」保護組織非洲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執行長派屈克·貝爾然(Patrick Bergin)表示。
如果說失去棲息地是大象最大的問題,那麼情況只會越來越糟糕。非洲是全世界人口生育率最高的地區。未來30年,非洲的人口將增加一倍,達到20億人。之後再過50年,非洲人口可能再次翻番。此外,這裡還存在屠殺。在20世紀,獵殺大象的是熱衷狩獵遊戲的白人。到了21世紀,是亞洲的象牙收藏者,他們的品味愛好和財富催生了盜獵產業。
這不是人類首次把哺乳動物推向滅絕境地。《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把我們稱為「生態系統的連環殺手」。劍齒虎曾經生存了3000萬年。它們與人類首次接觸後的2000年內,劍齒虎永遠地消失了。同樣的命運降臨在一系列物種身上,從猛獁象和乳齒象(大象的遠親)到大地懶。人類在發明車輪以前,已經毀滅了一半的大型陸棲動物。
報導稱,如果說人類是不可控制的連環殺手,那麼大象的命運無疑已經註定。它們將不可避免地走上美洲獅的老路。最樂觀的情況是,它們被逼到近乎滅絕的地步,保留在一些城市動物園和全副武裝的保護區內。或者人類能做什麼來使這種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維持在現有數量?有兩種策略可以阻止大象滅絕。遺憾的是,這兩種策略可以說是背向而馳。
一種策略是強化《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下1990年頒布的象牙貿易禁令。最近一次CITES締約方大會剛剛在南非舉行。
該策略存在明顯的缺點。從古柯鹼到卡拉什尼科夫(Kalashnikov)衝鋒鎗,所有禁令的結果都是可以預見的:價格攀升。這無法阻止偷獵行為,反而會刺激偷獵。即使出現奇蹟,政策起到作用、象牙失去了經濟價值,非洲農民也不得不對付毫無價值、四處獵食的象群。除了天生的優點之外,大象的價值只有在當地人從遊客身上獲得好處時才能體現。
報導稱,另一個截然相反的辦法是讓象牙貿易完全合法化。和貨幣貶值一樣,該策略是迫使「大象貶值」。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中將會湧入庫存象牙,當局可以實施「收穫」象牙的機制。希望在於這將使得象牙價格降到低於偷獵成本的水平。可以稱之為合法象牙。
「可持續收穫」方法有其優點。但是,現在再嘗試可能為時已晚。貝爾然稱,現在人類太多,而大象太少,象牙貿易合法化可能會敲響大象滅絕的喪鐘。
1997年和2008年兩次試驗性的拍賣,通過創造「可交換」象牙而為非法貿易注入了活力。不過,如果部分合法化這條路行不通,那麼長達25年的禁令也一樣。大象數量再次急劇減少。
但是更大的問題是人類和野生動物能否並存。非洲地域遼闊,超過美國、中國、印度和西歐的面積總和。但是對大象來說,世界正在縮小。
除非非洲各國政府通力合作保護原野和連接走廊永久地免受開發的威脅,否則關於象牙貿易的爭論只能成為餘興談資。這就像房間裡的乳齒象,豈能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