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和李谷一在1984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花鼓戲《劉海砍樵》。
1982年創作演出的大型現代戲《八品官》。(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供圖)
1995年創作演出的大型現代戲《羊角號與BP機》。(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供圖)
2015年4月27日,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攜湘妹子張也闊別省花舞臺三十年,再度登上省花舞臺,共同演繹《亮相》。(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供圖)
2018年夏天,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資助項目大型古裝戲《蔡坤山耕田》正在進行排練。
湖南省花鼓戲劇院(現更名為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院長羅維。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袁思蕾 長沙報導
在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姜昆和李谷一表演了花鼓戲《劉海砍樵》,明快歡樂的旋律,湘味十足的唱腔,把春節的喜慶氣氛烘託得更加強烈。
那一年,是1984年,羅維在湖南省花鼓戲劇院(後簡稱「省花鼓」)剛工作兩年多一點。
而此後的三十多年,羅維一直沒有離開過省花鼓,他跟隨著湖南花鼓戲感受著時代變遷,見證並參與著花鼓戲的傳承與發展。
一場演出「一碗粉」 單純執著的堅守
「1977年我進藝校開始學習花鼓戲,1981年底畢業,被分配到省花鼓戲劇院,一直幹到現在。這四十年,花鼓戲劇院經歷很多。」
回首過往,羅維說,他是「文革」後第一批科班出身的花鼓戲「苗子」,當時和他一起畢業的有77個人,其中24個人被分配到省花鼓,他是其中之一。
「80年代初的時候,我的工資是三十四塊八毛錢,到後面是七八十塊,再到後面就是一百多塊了……」羅維回憶起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演出一場的勞務費是三毛錢,「就是一碗粉的錢哩。」
羅維說,當時覺得這已經很不錯了,當時在鄉下演出,木板、竹床、舞臺……通通睡過,現在回想起來,那是一段單純又快樂的日子。
儘管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政府對戲曲的財政投入遠遠不及現在,但羅維和他的同事們憑著對花鼓戲的熱愛和執著在舞臺上下發光發熱。
現在已是湖南花鼓戲國家一級演員的宋谷是1993年進入劇院工作的。在他的印象中,當時省花鼓不太景氣,正因為這樣,劇團的演職人員經常會出去接商業演出,企業慶典、婚禮都有涉及。
「那時候,排一臺戲,國家能有10萬的投入就很不錯了!」宋谷說,當時戲曲表演的市場非常小,一臺晚會下來,劇團的人演出的絕大部分不是戲曲,而是歌舞節目,很多時候,一臺晚會僅有一小段折子戲出演。
儘管如此,這一時期,省花鼓還是創作推出了不少叫得響的精品力作。上個世紀80年代的《牛多喜坐轎》《八品官》《喜脈案》,上個世紀90年代的《桃花汛》《羊角號與BP機》《鄉裡警察》都是緊貼當時生活,見證時代變化的劇作。
堅持「出人出戲」 靜心打造好劇好角
資金不足、戲曲行業不景氣的狀況持續到了2000年之後。隨著國家對戲曲事業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投入戲曲創作編排的資金也越來越多。「省花人」有了更多時間靜下心來琢磨一個角色、打磨一齣戲。
「這麼多年,我們一直都沒有放棄劇目打造。沒有國家扶持,我們也要自己投錢排戲。我們一直在堅持打造好戲、培養優秀戲曲人才。」羅維說,「出人出戲」是他和同事們一直堅持的工作宗旨,「我不希望省花鼓戲劇院在我們這代人手中垮掉。」
2013年,省花鼓迎來了建院六十周年,羅維計劃了四件事:出一本書,辦一次展,創一臺劇,成立一個戲迷會。
羅維介紹,計劃中的四件事,前三件事都「搞成了」,而成立花鼓戲戲迷會的事因為涉及的方面太多,完成之路還未結束。
那一年,全院人員上下一心,讓反映60年省花鼓風雨歷程的《亮相》成功亮相,看過這齣劇的人感嘆:沒想到從十幾歲到八十幾歲的參演者都能全身心投入創作排練,更沒想到60年來,花鼓戲為中國戲曲事業貢獻了如此之多的好劇!
而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羅維和他的團隊無論從管理上、還是思想上都漸入佳境。
省花鼓的「魂」 「省花路子」的未來
「『省花路子』這個詞是行內人和觀眾叫出來。」說起近幾年的工作成果,羅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說,歷代花鼓戲藝術家闖出了獨具特色的「省花路子」,形成了「省花」流派,在三湘大地上產生了深厚的觀眾基礎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創作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優秀劇目,湧現了一大批家喻戶曉的花鼓名家,從劇目、演員、唱腔等方面都形成了獨有的風格。
而這與省花鼓建院之初提出的「三學習」方針不無關係。
1953年,第一代「省花人」提出了「向傳統學習、向生活學習、向科學的表演體系學習」的工作方針,一代又一代的「省花人」承襲著這樣的精神把花鼓戲發揚光大。通過一齣戲、一部劇,讓一代代觀眾在歡笑中感悟生活、體驗生活。「一個院團必須有魂,這就是省花鼓的魂。」羅維說。
2015年7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戲曲人的春天到來了,湖南花鼓人也迎來了豐產期。
《亮相》《我叫馬翠花》《湘繡情》《桃花煙雨》《蔡坤山耕田》《連升三級》………從2014年至今,羅維帶領著他的同事們創作推出了不少口碑聲譽俱佳的力作。小人物的喜怒哀樂、社會的時代變遷,都在省花鼓的舞臺上被演繹出來。
在一次次的嘗試之下,羅維和他的同事們也更加堅信,把握經典,堅持花鼓戲的精髓才是最重要的。
「十年磨一戲,十年難磨一人。」進入戲曲事業發展新時期,如何培養新人、如何傳承省花鼓傳統成了羅維心頭擱不下的一件事。
羅維說,目前省花鼓在國家各項政策的支持下,有力推動著「戲曲進校園」活動。
這兩年,省花鼓每年都有十多場進校園演出,並且每次都針對各校特點,制定了專門的演出方案,很受學生歡迎。與此同時,省花鼓也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一批唱演能力俱佳的花鼓戲「苗子」承襲著省花鼓的優良傳統活躍於舞臺之上,他們就是湖南花鼓戲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