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位中外專家學者明天開始線上講授「行星科學」

2020-06-28 三榜


中科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新中心日前透露,2020年「行星科學」暑期學校將於6月29日在線上開課。

  該期暑期學校共邀請了來自法國、德國、瑞士、義大利、瑞典、澳大利亞、美國、中國香港、中國大陸近20位行星科學研究前沿的著名專家學者授課,學校將提供一個獨特的平臺,在講授行星科學知識的基礎上,追蹤學科熱點和前沿研究。

  該期暑期學校講課內容涉及行星科學的廣泛領域,包括宇宙化學、空間物理學、天體生物學、行星固體物理學以及行星地質學等。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現註冊報名的學員已超過900人,其中包括歐洲、美國、越南、印度、港澳臺等境外學員的參與。由於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本屆「行星科學」暑期學校主要以線上的形式(ZOOM)進行。每周一、三英文授課,周六中文授課,將持續一個半月時間。

  暑期學校由中科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辦,學校還將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科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新中心年度活動的一部分。據了解,中科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新中心有效整合了院內外相關領域的優勢力量,為地球科學和行星科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平臺。

相關焦點

  • 中外專家學者齊聚桂林探討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學發展
    圖為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學進展暨「數字廣西」國際研討會開幕式。 趙琳露 攝中新網桂林11月15日電(趙琳露)11月15日,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學進展暨「數字廣西」國際研討會在廣西桂林市召開。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士、英國等國家科學院的數十位院士、數百名專家學者與會,圍繞「地理信息科學走向大數據時代的可持續發展」主題開展研討交流。此次會議由桂林理工大學和武漢大學共同主辦,以新時代大數據為背景,深入研討遙感測繪地理信息科學的理論和實踐應用以及校企創新合作。
  • 20多位院士一致支持:新增「行星科學」一級學科!
    這一天的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第四屆學位評定委員會第11次會議,評審通過了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方案,20多位院士一致支持設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並決定啟動學科的培育工作。2020年12月8日,國科大決定將行星科學一級學科轉入正式建設階段。這一天,天問一號在太空中已經飛行了3.6億公裡。9天後,嫦娥五號攜帶1731克月壤樣品回到地球。
  • 千餘學者滬上聚焦地球系統科學 學科交叉成為主角
    原標題:千餘學者滬上聚焦地球系統科學   7月2日,「第三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千餘名海內外華人學者參加研討。   這次大會強調「回歸學術本位」,沒有開幕式,不設主席臺。與會者不論頭銜一律平等,出席大會的17位院士和學生一起參加討論,一樣在分組會上作報告。
  • 深入到心理學和腦科學去理解「講授」
    教學羅盤:jiaoxueluopan基於建構主義的整合教學模式國內著名教育學者、誘思探究教學論創立者張熊飛曾指出,「我們反對滿堂灌,但並不反對老師講授,這是學生不可缺少的獲得信息的重要渠道。講授要求『精講』。所謂的精不是指數量概念,而是質量概念,多講而切中要害,多也無妨;少講卻不得要領,少又何益?
  • 20名中外學者發論文質疑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
    新京報訊 (記者信娜)近日,國內外20名學者聯名撰寫的一篇名為《有關NgAgo的問題》(Questions about NgAgo)的學術論文在《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Cell)雜誌上發表。這也是首次公開發表的,專門針對無法重複韓春雨NgAgo實驗的學術論文。昨日,韓春雨回應,科學論文會用科學論文回應,會把近期實驗的發表出來。
  • 「植物人」喚醒正在探索新辦法,中外神經外科專家在滬「論劍」
    中外頂級神經外科專家劉建民教授、宋冬雷教授,Fakushima教授,黑巖敏彥教授、吳震教授、劉衛東教授等數十位專家出席會議 在腦血管畸形學術高峰論壇上,劉建民教授等神經外科專家圍繞該病的治療方式、治療發展方向等作主題分享,還針對三例典型病例進行了深度剖析,旨在為患者找到更佳的治療方案。 大量臨床資料發現,腦血管畸形是我國10-20歲的青少年突發腦出血最常見的病因。
  • 海內外千餘名華人學者共話「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熱點
    不舉行開幕式,不設主席臺,院士與青年學子一視同仁,純學術、重交流,用中文表達國際前沿科學;7大主題,19個專題,近600個會議報告,千餘名海內外華人學者,164個境內外單位,大跨度的學科交叉……7月2日,為期3天的「第三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光大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來自大氣、海洋、地質、生物、行星科學等多學科的專家學者齊聚
  • 線上線下來了20多位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
    線上線下來了20多位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今天啟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領導、上海市科委相關領導、復旦大學校領導及各級負責人、項目組成員和主要研究人員、項目特邀專家等共60餘人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參加本次會議。
  • 《解碼生命》時隔20年再版厚度翻三倍 17位院士近200位專家再解...
    圖說:時隔20年再版的《解碼生命》厚度翻了三倍 17位院士近200位專家再解生命奧秘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攝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20年前,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書籍《解碼生命》(第一版)為國人認識和了解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方法和內涵,理解該計劃對於解開人類生命密碼的重要性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活動在滬舉行
    央廣網上海11月3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錢俊妮)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聯合舉辦、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承辦的2020「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日前在上海舉行。
  • 50位青年學者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其中7位為河南籍學者
    讓科學成為時尚,讓創新成為年輕人的追求。11月14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50位國內科學家攜家眷走過紅毯,聚集在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他們是本屆「科學探索獎「獲獎者,每人將由騰訊公益基金會拿到300萬元獎金。本屆獲獎者的平均年齡約40歲,最年輕的獲獎者僅30歲。
  • 中外科學家共同致力於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
    此次研討會邀請線上、線下200多位中外科學家參會,為有效應對中亞區域各國對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提升中亞區域應對鹹海生態危機的能力,貢獻各國科學家的智慧。近幾十年來,隨著氣候變化以及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強度和規模的不斷增大,鹹海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鹹海湖面水位急劇下降,湖泊面積銳減到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同時,湖水鹽度增高,致使鹹海經歷快速的乾涸和鹽鹼化,嚴重威脅到區域的農業和糧食安全,居民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生態危機之一。
  • 中外腦科學研究者在滬解密大腦意識與科技關係
    中外腦科學研究者在滬解密大腦意識與科技關係 2017-06-09   中新網上海6月9日電 (記者 許婧)來自美國、德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的30多名腦科學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及中國研究人員9日在上海與公眾見面,對科技與大腦意識、身體及行為之間的關係等進行解密。  當天,「CSTS(世界大腦意識與科技峰會)科學家見面會」在上海舉辦,話題涉及人工智慧、神經經濟學、AR、機器人等領域。
  • 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兩周年
    地星學院院長、我所所長吳福元院士提出建設行星科學一級學科。2018年12月4日,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論證會在我所召開。當時參加會議的25位評委來自國內20家單位,其中包括3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員、3位院士,與會專家一致表示:基於學科發展趨勢以及國家深空探測戰略對人才需求的迫切性,需要抓緊建設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培養中國自己的深空探測人才。
  • 近200位專家學者「解碼」全面可持續發展
    會議期間,近200位國內外財經政要、商界大咖及專家學者和400多位嘉賓和代表圍繞「新變局下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機遇與挑戰」「WTO改革與未來的世界貿易體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球碳定價機制」等議題進行討論。  促進可持續性投資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表示,國際金融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各國需要更多的流動性和資源來應對危機和促進復甦。
  • 20位中外學者聲稱無法重複其實驗
    雙11晚上Cell Research那篇在斑馬魚裡否定NgAgo基因編輯功能的文章發表才四天,國內另一份期刊Protein Cell(該雜誌由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聯合創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饒子和院士擔任主編,副主編包括北京生科院院長康樂院士、副院長高福研究員、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主任許瑞明研究員,2010年創刊,最新IF:3.817
  • 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在漢揭曉 13位中外科學家獲獎
    Gallo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田志剛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教授等13位中外科學家憑藉其在生命醫學領域所做出的傑出成果和突出貢獻分獲「國際合作獎」、「成就獎」和「創新突破獎」。
  • 2020官洲國際生物論壇開幕 近20位國內外院士、科學家共話抗擊疫情
    11月16日上午,2020官洲國際生物論壇在廣州國際生物島正式開幕,並迎來鍾南山、裴鋼、徐濤等近20位國內外院士、科學家出席論壇,1000多位專家學者、企業領袖、創新人才齊聚。論壇上,生物島實驗室黃埔學院在眾多大咖的關注下揭牌。
  • 喜訊| 清華經管學院4位教授入選愛思唯爾2019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原創 品牌與傳播辦公室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20年5月7日,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清華經管學院共有4位教授入選此次榜單。
  • 科學也偶像!線上頒獎,科學家精神也很潮!
    這也正是「科學也偶像」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徵集活動的舉辦主旨。它由中國科協主辦,科技日報社承辦,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短視頻形式,拉近公眾和科學家的距離。9月28日,活動頒獎儀式在線上舉行。12座獎盃,12位科學界大咖作頒獎嘉賓,其中10位,是院士。這些短視頻裡的主人公,大多數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名人」。白芝勇,中鐵一局五公司高級測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