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者:臺灣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檢驗醫學科臨床微生物科 薛博仁教授
薛教授介紹了2015年臺灣抗生素管理計劃中微生物質控項目,包括:1.設有內、外部品管計劃並有完整執行記錄。2.設有相關品質指標,監測檢驗前、中、後之作業品質。3.設有相關作業流程,針對品質相關議題(如報告時效監測,客訴意見處理、檢體退件率、檢驗品質與安全調查等)有檢討之機制。4.針對分離出抗藥性微生物(CRE、CRAB、VRE、MRSA等)之(新)個案及無菌部位(CSF、血液、組織)分離出之菌株,應於微生物報告上註明及解釋,並立即通知臨床單位。5.儘速提供檢驗初步報告,提供臨床醫生做參考。6.每年應依據國內外指引(如CLSI等)定期檢討修訂,並與感染科醫師(或負責抗生素管理之醫師)及臨床藥師討論檢測抗生素敏感性試驗修訂內容,並做成記錄。7.內、外部品管監測結果發現異常時,應能執行問題調查與原因分析,並能針對須進行改善的事項,提出具體解決的對策。8.每一年度均針臨床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論壇對病人照護品質相關指標(如報告時效監測,客訴意見處理、檢體退件率、檢驗品質與安全調查等)進行分析,並有相關統計報告,且發現異常狀況時,能進行相關因應及改善方案。9.定期製作全院菌株抗生素抗藥性圖譜統計報告(統計期間歸人計算),並將信息公告給臨床參考。10.建立體檢採檢時間、實驗室收件時間記錄,並設有定期抽查制度,縮短檢體運送時間。11.檢討檢驗流程以縮短檢驗時間。12.建立可協助醫師正確使用抗生素之報告。
臺大醫院抗生素管理小組微生物檢驗室任務職責,提供快速正確的檢驗(含病原菌培養與微生物製劑感受性)報告給相關單位;提供醫療工作人員及檢體傳送人員微生物之相關教育訓練,包含檢體收集、運送及保存及微生物報告之判讀;參與抗生素相關治療指引之制定、抗微生物製劑感受性測定原則與結果分析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