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氧刺激了成年小鼠心臟新生冠狀動脈側支的形成

2021-02-12 JMCC期刊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James E. Faber教授的研究團隊在JMCC雜誌2020年9月發表了題為「Decreased inspired oxygen stimulates de novo formation of coronary collaterals in adult heart」的最新研究論文。

當發生急性或慢性冠狀動脈阻塞時,側支血管的形成可減輕心肌缺血。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一現象在成年小鼠中不會發生。然而,最近研究顯示,成年小鼠冠狀動脈結紮後,也會發生側支血管的形成。研究團隊利用左冠狀動脈前降支結紮術(LAD)對小鼠進行造模,LAD結紮後心臟出現較小面積梗死,全身性低氧會導致新生冠狀動脈側支的形成。接下來的體外細胞實驗發現低氧上調了心臟和大腦微血管內皮細胞(HBMVECs)中Rabep2、Vegfa和Vegfr2的表達,並且Rabep2的敲除使得HBMVECs的遷移受損。進一步研究發現Rabep2的缺失或Vegfa的敲除都抑制了側支血管的形成,而與全身性缺氧相比,Rabep2的缺失並不影響LAD結紮後缺血性損傷引起的側支血管的形成,證明單是缺氧就能誘導成人心臟形成新的冠狀動脈側支。綜上所述,缺氧導致冠狀動脈側支的形成,這一過程需要VEGFA和RABEP2,而這兩個蛋白對於發育過程中側支血管的形成也是必需的。這些發現為研究冠狀動脈側支的形成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型。

 

研究亮點:

1. 揭示全身性低氧刺激了新生冠狀動脈側支的形成,並與LAD結紮後出現較小面積梗死有關;

2. 揭示Rabep2的抑制損害了細胞的遷移,為Rabep2在動脈側支形成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個潛在的機制;

3. 這些發現為研究冠狀動脈側支形成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型。

低氧對成年小鼠心臟新生冠狀動脈側支的形成調控示意圖

原文連結:

https://www.jmmc-online.com/article/S0022-2828(20)30296-0/fulltext

相關焦點

  • 心臟解剖:左冠狀動脈的組成及其分支
    左冠狀動脈 左冠狀動脈從左冠狀竇發出以後,在肺動脈與左心耳之間,向左走行。左主幹較短,長度 約為0.1~2.8cm,1.6cm以上的較為少見,也有無主幹者。左主千在左冠狀溝內分為前降支和 左旋支。
  • 新生哺乳動物心臟受損後能自我癒合
    科技日報訊,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2月25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報告說,老鼠實驗表明,新生哺乳動物的心臟在受損後完全能夠自我癒合,這一發現可為治療人類心臟病提供新的思路。
  • 深度刺激可促進小鼠腦細胞再生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20日報導,加拿大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發現,用一種名為深度腦刺激的臨床幹預療法向大腦特定區域施加電脈衝,能使腦細胞再生,有望幫助提高認知能力並增強記憶
  • 心臟不好,到底該運動還是靜養?日常護心,試試這2大「強心劑」
    有些人認為患有心臟病應該多靜養,擔心運動會給心臟造成負擔;而有些人則認為應該多加運動,適當鍛鍊,才能使身體更健康。那麼,心臟不好,究竟該靜養還是多運動呢?1 得了心臟病運動和靜養哪一個更好?科學研究表明,正確的運動方式可以給身體帶來很大益處,且與心臟健康有直接的關聯。近期,權威期刊《循環》刊發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
  • 成年心內膜或可生成冠狀血管
    (記者胡德榮)上海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張輝課題組最新研究揭示,在成年心臟的心內膜細胞中過表達Kdr基因,可以促進心內膜細胞生成冠狀血管;心肌梗死後心內膜轉變為冠狀血管,可以降低心肌細胞的凋亡,減少心臟纖維化,改善心功能。相關論文日前發表在《細胞研究》上。
  • 神經所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樹突極性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11月25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研究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題為《蛋白激酶LKB1調控成年海馬新生神經元的極性樹突形成該工作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螢光標記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區域的新生顆粒細胞,以及雙向改變標記神經元中蛋白激酶LKB1的表達水平等手段,研究了神經元的形態建成機制,揭示了神經元極性發育的分子與細胞機制。
  • 抗血小板治療患者心臟手術前血小板功能的檢測|P2Y12|冠狀動脈|...
    目前心血管外科常用的血小板功能檢測方法心臟手術中常用的血小板功能檢測方法的主要特點如表3所示。其基本原理是評估P2Y12受體阻滯劑的抗血小板反應,因此測定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是各種檢測方法的要點。透光率比濁法(LTA)是目前的金標準,可測量ADP刺激後富血小板的血漿中透光率的變化。最終以最大聚集率報告血小板功能。
  • 大腦新生神經元:加速你遺忘的「催化劑」
    儘管仍有科學家懷疑這些研究的可信度,但該領域的研究方向已經從爭論成年動物大腦是否存在新的神經元,轉向到新生神經元可能具有什麼樣的功能[1]。2011年,哥倫比亞大學的René Hen團隊培養了一種能延長新生神經元存活時間的轉基因小鼠,它們的新生神經元數量也較普通小鼠更多。
  • 什麼情況下需要做心臟支架?手術後,做好這些護理很重要
    一般來說,在出現嚴重心臟方面疾病後,就需要通過合理的治療來改善病情,比如心臟支架手術。心臟支架手術又稱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即將球囊導管通過血管穿刺置入狹窄的血管,在體外將球囊加壓膨脹,撐開狹窄的血管壁,使病變血管恢復暢通,以預防冠狀動脈急性閉塞的治療。
  • 1970-1999年間兒童癌症成年倖存者的主要心臟事件分析
    1970-1999年間兒童癌症成年倖存者的主要心臟事件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9 16:40:41 美國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Daniel A Mulrooney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巨噬細胞來源外泌體介導心肌梗塞後心臟重塑的作用研究
    為了研究活化的巨噬細胞來源外泌體在心肌梗塞後心臟重塑中的作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蔡利棟,吳曉宇,丁羽等採用超高速離心分離提取溶血磷脂酸作用下巨噬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將其與心臟成纖維細胞共同孵育48小時,利用Edu細胞增殖實驗,Transwell實驗及免疫螢光等方法檢測溶血磷脂酸刺激(LPS)下巨噬細胞來源外泌體對心臟成纖維細胞的增殖,遷移以及分化的影響.選取正常C57雄性小鼠32隻,根據其是否結紮左側冠狀動脈前降支及是否進行心臟原位外泌體注射,將實驗小鼠隨機分為:正常組,假手術組,心梗+空白外泌體組及心梗組
  • 冠狀動脈痙攣症候群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
    CAS是一種病理生理狀態,因發生痙攣的部位、嚴重程度以及有無側支循環等差異而表現為不同的臨床類型,包括CAS引起的典型變異型心絞痛、非典型CAS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猝死、各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無症狀性心肌缺血等,統稱為冠狀動脈痙攣症候群(CASS)。CASS在我國並非少見,但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較少,缺乏臨床實踐的指導。
  • 乾貨|談冠狀動脈痙攣症候群的診斷及治療
    CAS是一種病理生理狀態,因發生痙攣的部位、嚴重程度以及有無側支循環等差異而表現為不同的臨床類型,包括CAS引起的典型變異型心絞痛、非典型CAS性心絞痛、急性心梗、猝死、各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無症狀性心肌缺血等,統稱為冠狀動脈痙攣症候群(CASS)。
  • 一文總結:腦側支循環影像學評價方法
    腦側支循環特點腦側支循環是動脈閉塞後動態招募的輔助血管網絡,可為缺血區提供殘餘血流。人腦有三級代償側支循環。一級側支循環:即Willis環,是連接前循環與後循環的通道;二級側支循環:通過眼動脈、軟腦膜側支血管和其他較小的側支動脈連接;三級側支循環:指缺血發生後不久形成的新生血管。
  • 最新研究反轉,成年人腦中仍有大量新生神經細胞
    一些研究人員發現,神經發生會在多種成年動物的大腦中出現,並在成年人類大腦中發現形成新神經元的跡象。1998 年,來自索爾克研究所的 Fred Gage 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五名注射了 BrdU(一種 DNA 標記物)的癌症患者的大腦,並在受試者的大腦海馬區發現了這種物質的痕跡。這一跡象表明,海馬區的細胞正在分裂,並產生了新的神經細胞。這成為成年人海馬區神經細胞能夠新生的第一份證據。
  • 冠脈CT成像上的冠狀動脈和心臟靜脈(圖譜)|臨床必備
    通過冠狀動脈CT成像觀察冠狀動脈的分布情況尤為重要,對於隨後進行心肌灌注顯像或有創性冠狀動脈造影(ICA)檢查具有指導意義。(一)解剖學術語的注釋對心臟及其相關結構是根據「Valentine」位置來進行描述的,即從心尖觀察。
  • 自然感覺刺激對腦發育的影響
    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已經擁有了幾乎她/他未來大腦中的所有神經細胞(即神經元),然而這些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還沒有完全形成。外界因素,特別是來自環境的各種感覺刺激,對發育早期大腦中神經元的生長與功能性連接的形成(即突觸的形成)至關重要。在人類的大腦皮層,這個過程一般在出生後的幾年內完成(如圖1),而在生長周期更快的小鼠中則可在幾周內完成。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成年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否可以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大腦是如何精確控制這些新生神經元的產生?這是當前神經科學領域頗具爭議的熱點科學問題。 在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大腦會通過重塑神經迴路來應對不同的外界環境的刺激。
  • PNAS:成年哺乳動物海馬新生神經元網絡調控機制
    成年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否可以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大腦是如何精確控制這些新生神經元的產生?這是當前神經科學領域頗具爭議的熱點科學問題。在所有的日常生活中,大腦會通過重塑神經迴路來應對不同的外界環境的刺激。神經發生作為神經可塑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持續發生在成年哺乳動物的兩個特定區域海馬齒狀回顆粒下去和側腦室室下區。
  • 雷射誘導小鼠脈絡膜新生血管中的microRNA
    脈絡膜新生血管是溼性老年性黃斑變性的特徵。脈絡膜新血管形成的形成主要涉及血管生成過程,該過程與炎症和蛋白水解相結合。脈絡膜新血管形成發病機制的主要原因是源自視網膜色素上皮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發生改變,其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主要負責臨床和實驗性脈絡膜新血管形成。短的非編碼內源性RNA分子MicroRNA(miRNA)在調節各種病理過程(包括炎症和血管生成)中起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