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霍金的離世再次引發大眾對於漸凍人的關注。現實生活中的「漸凍人」究竟是何種疾病?如何及早發現和治療?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副教授陳晟說,人們俗稱的「漸凍人」,就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ALS是一種運動神經元疾病。在脊髓中,有專門控制和調節隨意運動的神經元,醫學上稱之為「運動神經元」。當這些運動神經元發生「變性」「罷工」,就會導致運動乏力、肌肉萎縮,有時也會影響語言、吞咽和呼吸功能,造成嚴重後果。
前些年,「冰桶挑戰」讓「漸凍人」這個陌生的名詞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其實,「漸凍人」在臨床上並不少見,中國大約有20萬左右患者,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遞增。
「令人痛心的是,由於這種疾病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大約80%的患者會在發病後5年內死亡。」陳晟說,雖然ALS的臨床和病理特徵逐步被闡明,但受困於無法徹底揭開這一疾病的發病原因和機制,學界尚未找到有效的藥物來阻斷疾病發展。
「漸凍人」最早期的表現可能就是不經意發現肢體的肌肉萎縮。大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可出現咽喉部肌肉的受累,主要表現為飲水嗆咳、吞咽困難和舌肌萎縮,中晚期患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早期ALS最容易和頸椎病相混淆,肌肉萎縮也可以是頸椎病的表現。「區別在於,ALS不會出現肢體麻木,感覺異常等頸椎病的常見表現;而頸椎病不會發生飲水嗆咳、吞咽困難和舌肌萎縮。」
臨床上,通過肌電圖和頸椎MRI檢查即可鑑別這兩種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ALS可以有遺傳傾向。陳晟說,迄今為止已經有10餘種基因被發現與ALS有關聯。因此確診後,尤其是年輕的患者需要進一步做相關基因檢查和遺傳諮詢。
「迄今為止,ALS治療是不成功的,而且對於ALS不可治療的觀念也早已根深蒂固在不少神經科醫生的腦海中。」雖然也有可以延緩疾病進展速度和延長生存期的藥物,但價格昂貴,不少患者望而卻步。陳晟坦言,對於「漸凍人」來說,家庭護理和康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直接關係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