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溪驚現浙江省最小食草恐龍足跡!小恐龍腳印形似酒杯……疑似存在...

2020-12-06 環京津網

關於八仙的神話傳說,中國大地可謂隨處流傳。可是蘭谿市梅江鎮的兩處「八仙遺蹟」,非同尋常。經專家確認,居然都是1億年前恐龍留下來的遺蹟。

這兩處遺蹟,一處叫做「八仙下棋」,一處叫做「八仙醉酒」。

10月8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Lockley)教授等中美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浙江省中西部蘭谿市發現了重要的大型恐龍足跡,而這些足跡長久以來被人們解釋為「八仙下棋」的遺蹟。該發現對研究中國白堊紀中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以及民間傳說對古生物學的影響都有著重要意義。位於梅江鎮群聲村八仙崗的「八仙下棋」遺蹟,巖石上留下來的8個神仙「屁股印」,被中國地質大學專家邢立達證實是1億年前的巨型恐龍足跡。

一石激起千層浪。眾多媒體紛紛轉載報導此事。

馬鞍山頂航拍圖

10月10日,浙江自然博物院博士金幸生趕到現場。在「八仙下棋」處,他贊成邢立達對遺蹟的判斷。他對村民爆料的另一處「八仙醉酒」遺蹟,現場確認眾多「神仙小酒杯」是浙江省首次發現最小食草恐龍足跡,非常珍貴。

紅圈為「八仙醉酒」「神仙馬蹄印」所處位置

村民眼中的神仙器具

至少是3種恐龍的腳印

傳說中的「八仙醉酒」遺蹟,位於蘭谿市梅江鎮群聲村的馬鞍山山頂。馬鞍山海拔不高,山如其名,整個山嶺有一部分突然凹下去。跟「八仙下棋」遺蹟處在同一條山脈,相距數裡。

雖然馬鞍山海拔不高,但要從村裡爬上山頂,卻不是件容易的事。隨同記者一起上山的,除了恐龍專家金幸生、蘭谿市委宣傳部、文旅局和梅江鎮幹部外,還有當地幾名村民。村民嚴海軍的老家就住在馬鞍山下,打小在這裡長大。八仙崗恐龍足跡被報導後,他及時向記者爆料稱,馬鞍山上可能也存在恐龍足跡。

山路崎嶇陡峭,雜草叢生,經過1個多小時的艱難跋涉後,總算登頂。

「這裡有一個神仙坐騎的馬蹄印,過來看一看。」一登頂,村民們迫不及待地引著專家走到一塊巖石旁。這是一個5釐米直徑大小的小坑,極似馬蹄。「恐龍足跡。」觀察一番,略加思索後,金幸生很快做出了明確判斷。

眾多「神仙小酒杯」,就是省內首次發現最小食草恐龍足跡

「那邊還有許多神仙小酒杯。」山頂矗立著一座神仙廟,廟的後面有一處高聳的巖石,巖石頂上有一塊石頭,長約2米,寬約0.5米。記者看到,石頭上密密麻麻地分布著30多個硬幣大小的小石坑。石坑有點深度,看上去還真有點像杯子。這些小坑邊上有些平行的石頭縫,頗像傳說中「神仙用過的筷子」。

金幸生手握刷子,小心翼翼地將坑內的雜物清除乾淨,仔細辨認後,得出了同樣的答案:這些全都是恐龍足跡。

「這一帶,至少留下了3種恐龍的腳印。」 金幸生認為,這裡肯定生活了相當數量和品種的恐龍。具體情況尚待進一步探索考證。

「神仙馬蹄印」之一

形似酒杯的小恐龍腳印

省內尚屬首次發現

那金幸生是如何斷定這些就是恐龍足跡的呢?它們又都是如何形成的呢?

「你仔細看這些坑洞,都有恐龍腳爪的痕跡。」在金幸生的指導下,記者發現,雖然都呈橢圓形,但細心觀察發現,幾乎每個坑洞都有尖銳凸起的一頭,「按這個判斷就沒有錯。」

具體形成的原因,金幸生也做了詳細的介紹。

他說,恐龍一般都喜歡在河流、湖泊邊上活動,那些地方沉積的泥沙,不幹也不溼,踩下去就會有足跡,之後就乾燥了。後來又有新的泥沙把足跡掩蓋了,隨後由於地殼抬升,河流變成了大山裸露在外,上面的覆蓋層就慢慢風化掉了。「因為新覆蓋上去的一層泥沙比下面早已定型的泥沙更容易風化。久而久之,足跡就形成了。」金幸生說,不過,但從肉眼觀察這些足跡,很難判斷他們屬於什麼恐龍,需要更詳細的對比。

「之後我們會組織專家團再上來一趟,通過設備掃描,將腳印的形狀、長寬數據進行採集,再根據形態和這些數據與不同種類的恐龍進行比較。」

「我還是第一次見到,也是浙江省內第一次發現最小的食草恐龍足跡。」金幸生對發現這些「神仙小酒杯」非常興奮。他說,這些小腳印是成排出現,說明記錄下了一個恐龍行走的過程。不過恐龍也有成長過程,這些腳印也許是某種恐龍的幼體,也許這個恐龍本來就是這麼小的,這還需要進一步確認。

金幸生博士正在查看「神仙小酒杯」

疑似發現恐龍足跡群

有待進一步考證

事實上,除了山頂,馬鞍山還分布著眾多類似的巖石,不過很多都覆蓋著厚厚植被,有些上面甚至長起了竹子和樹。

既然山頂的石頭上有這麼多足跡,那說明恐龍在這一代活動過,其他巖石上會有類似足跡麼?

帶著這樣的疑問,下山途中,記者在幾位村民的幫助下,掀開了多塊石頭上的附著物,竟有意外的收穫。

在這些被掩蓋的石頭表面上,都發現了很多類似的坑洞,它們形狀不一,大小不一,但很多都有著相同的特點:恐龍腳爪的痕跡。

下山途中,記者和村民再次發現被植被掩蓋的眾多疑似恐龍足跡

金幸生看了記者傳過去的圖片後表示,應該符合恐龍腳印的特徵,但是需要到現場確認。

記者發現,這樣的石頭,山上到處都是。莫非馬鞍山一帶存在龐大的恐龍足跡群?一切有待專家們的進一步考證。

來源:浙江新聞(記者 杜羽豐 何賢君 蘭溪報導組 王瑩 曾玥 視頻 潘秋亞)

相關焦點

  • 恐龍的足印,為啥能保留一億年?我們研究了一下,還挺有意思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麗珍蘭溪梅江鎮群聲村八仙崗的「八仙下棋」,專家鑑定並發表論文,是一億年前恐龍留下的腳印。而就在不遠處,還有兩處「八仙醉酒」和「神仙小酒杯」遺蹟,經過初步現場鑑定,也是恐龍留下的,而且很有可能是浙江省內第一次發現最小的食草恐龍足跡。被村裡填掉的恐龍腳印。浙江怎麼會有這麼多恐龍遺蹟?
  • 山東郯城恐龍足跡化石:四道平行"腳印"是最重大發現
    受訪者供圖郯城恐龍足跡化石群中,一枚巨大的圓形蜥腳類恐龍足跡。邱明 攝  三年前偶然發現  去年正式開始考察  馬陵山,橫跨山東臨沭、郯城和江蘇新沂等兩省的3個縣,是一條低山丘陵,北南走向綿延60餘公裡,以形似奔騰的駿馬而得名,是一處國家地質公園。
  • 五歲娃發現恐龍足跡? 專家:真是恐龍腳印!
    ,為此,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等古生物專家,特地趕往四川通江縣毛浴鎮考證,沒想到結果還真是,而這也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小朋友楊哲睿從小喜歡自然科學,這次和父母回四川老家,聽外公說山石上有超大號"雞腳印",小傢伙看了以後推斷這是恐龍足跡。他說雞腳印沒有這麼大,看起來像獸腳類恐龍的腳印,獸腳類就是吃肉的恐龍,它用兩個腳走路。
  • 看到「雞腳印」,說出恐龍類別!5歲小男孩發現恐龍足跡!
    近日,四川一位5歲小男孩, 發現恐龍足跡, 成國內最小年紀恐龍發現者, 讓網友直呼「了不起」!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已發掘至少八種恐龍足跡
    福建省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發現地點位於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已發掘至少八種恐龍足跡。據介紹,2020年11月7日,在福建省直有關部門的倡議和指導下,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發起,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在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
  • 恐龍足跡化石群或有上千腳印
    一隻小型獸腳類恐龍由南向北留下了7個足跡。本報記者 邱明 攝      本報臨沂7月3日訊(記者 邱明) 6月17日,一支由多名學者組成的考察隊對外發布消息,在臨沂市郯城縣李莊鎮發現一處白堊紀恐龍足跡化石群(詳見本報6月22日A05版報導)。7月初,在該化石群南側約100米處的水塘邊上,又有數十枚恐龍足跡化石被發現,隨著這個化石群範圍逐步擴大,有學者推測此處的恐龍足跡化石可能有上千個之多。
  • 四川現60釐米巨型恐龍足跡 盤點史前十大恐龍(組圖)
    近日,瀘州市古藺縣桂花鄉恐龍足跡數量第三次得到刷新。記者了解到,繼前兩次發現500餘個恐龍足跡後,桂花鄉在小地名石廟溝、雷背、石花灣三個地點,又發現了70餘個恐龍足跡。中國地質大學博士生邢立達為探訪恐龍足跡第三次來到桂花鄉,據邢立達介紹,此次發現含蜥腳類、鳥腳類和獸腳類三類恐龍腳印。通過對腳印走向和大小的細緻勘察,發現了1億年前食草恐龍成群活動的證據和分布密集的中小型肉食恐龍足跡。
  • 福建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林斯乾 攝邢立達說,恐龍足跡是自己的分類系統,不同大類的恐龍,其足部骨骼結構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獨有的特徵會反映到腳印的形狀上,因此我們可以由此判斷造跡恐龍是肉食性還是植食性。根據恐龍腳印的輪廓及形狀還可以區分獸腳類、蜥腳類、小型鳥腳類、禽龍-鴨嘴龍類、劍龍類、甲龍類和角龍類等。
  • 四川現中國最長肉食恐龍足跡 69米石灘80個腳印
    繼去年8月巖壁發現恐龍腳印後,瀘州古藺縣再現恐龍迷蹤。在古藺桂花鄉,村民們發現,在當地一個名為石鳳窩的地方,有著不少恐龍足跡。昨日,中外權威專家對恐龍足跡進行了實地考察。  據專家介紹,此次發現的恐龍足跡近300個,至少含3個種類的恐龍,判斷為白堊紀早期遺蹟。
  • 古藺黃荊發現國內最清晰恐龍足跡丨專家還原一億年前的恐龍生活場景
    近年來,古藺縣境內及周邊地區陸續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出土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如2013年8月,古藺椒園發現侏羅紀早期的食草和食肉類恐龍;2014年7月,古藺桂花發現肉食恐龍行跡;2014年7-9月,敘永大石先後發現獸腳類恐龍和鳥腳類恐龍……
  • 1.3億年前的恐龍腳印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巴中市通江縣毛浴鎮一個小山坡的石板上發現了疑似恐龍腳印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
  • 肉食性恐龍?重慶歌樂山發現疑似罕見恐龍足跡
    萬萬沒想到,能在主城區發現恐龍足跡。7月9日,古生物學者邢立達通過微博發布重慶主城區發現侏羅紀恐龍活動證據的獨家視頻。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隨即聯繫上邢立達,此時他正在甘肅野外考察。他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早前,他從一位地質工作者處了解到,在重慶歌樂山上發現了「恐龍足跡」。
  • 重慶歌樂山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當時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
    攀巖愛好者在歌樂山峭壁上發現大片恐龍腳印,為1.9億年前中國最兇猛肉食性恐龍所留,填補亞洲卡巖塔足跡空白。重慶歌樂山地區發現的恐龍足跡群 | 邢立達供圖作者 | 劉森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展覽部主任責編 | 高佩雯清晨的陽光灑滿湖面,一隻恐龍開始了一天的覓食之旅。
  • 古藺黃荊發現國內最清晰恐龍足跡丨專家還原一億年前的恐龍生活場景
    7月中旬,古藺縣黃荊鎮原林村金魚溪發現實雷龍足跡;兩天後,黃荊景區長灘再次發現多組蜥腳類恐龍足跡。短時間內,古藺黃荊連續發現兩處恐龍腳印,引起了古生物專家的重視。,發現一塊被洪水衝翻的巨大石板,上面有一串「雞爪」一樣的神秘腳印;時隔兩日,古藺縣黃荊鎮自然資源站工作人員在黃荊老林景區巡查過程中,在長灘(小地名)又有新發現:一片巨型石板灘上分布著一排排錯落有致,像腳印一樣的印跡,每個腳印均能清楚地顯示出腳掌和腳趾痕跡,並呈現出一條行走路線的軌跡。
  • 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這次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對福建省的恐龍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專家認為,該發現對於研究晚白堊世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以及該時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要價值。
  • 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巴中市通江縣毛浴鎮一個小山坡的石板上發現了疑似恐龍腳印,經過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確係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
  • 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系延安首例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一事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據了解,這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
  • 5歲男孩發現恐龍足跡或將被博物館保存 母親:他愛看恐龍科普,我們...
    ,被稱為「國內最小年紀恐龍足跡發現者」。   據男孩睿睿母親苟女士稱,在帶睿睿回四川通江老家後,睿睿指出疑似恐龍足跡,苟女士通過微博私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古生物學者邢立達進行求證。經邢立達鑑定,睿睿發現的化石為白堊紀時期恐龍足跡。據悉,專家團隊已前往考察,證實其系獸腳類肉食性恐龍所留,屬於實雷龍足跡類。邢立達告訴荔枝新聞,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建議相關部門可以將足跡石塊在博物館保存與展覽,當地稱會考慮這個建議。
  • 《恐龍足跡》匯集近400張珍貴照片 恐龍用兩足還是四足行走
    甘肅永靖縣鹽鍋峽,世界上最精彩的足跡化石點之一:一群30來米長的大夏巨龍到古湖畔喝水。禽龍群喜歡跟著這些大傢伙,因為總能揀到點便宜。幾隻肉食性馳龍尾隨而至,打算捕捉那些老弱病殘做大餐,驚起岸邊棲息的水鳥和翼龍——一億多年前的各大類生物,將腳印留在了同一片湖灘上。足跡獵人根據這些足跡化石,復原出當時的熱鬧場景。
  • 韓國發現1.1億年前最小恐龍足跡 推測大小宛如麻雀
    原標題:韓國發現1.1億年前最小恐龍足跡 推測大小宛如麻雀   據美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研究人員在韓國挖掘現場發現1.1億年前如麻雀大小的恐龍足跡,足跡大小僅1釐米,據推算這種恐龍甚至可以放進我們的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