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東普魯士首府——哥尼斯堡,是當時名噪一時的寶地,不僅專門誕生偉大人物,如哲學家康德,還有網紅景點普雷格爾河坐鎮。
這條河橫貫其境,可把全城分為下圖3-1所示的四個區域:島區(A)、東區(B)、南區(C)和北區(D)。
圖3-1
其間還有七座別致的橋,橫跨普雷格爾河及其支流,將四個區域連接起來,引得遊客絡繹不絕。遊玩者都喜歡做這樣一個嘗試:如何不重複地走遍七橋,最後回到出發點。
然而,幾乎每個嘗試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的人,最後都精疲力竭,垂頭喪氣,他們發現不管怎麼繞都會重複。
本來獨眼巨人歐拉剛右眼失明,內心十分苦悶,但看到周圍的居民竟都為這個問題如此抓耳撓腮,覺得很有意思。因為就算不用腳走,照樣子畫一張地圖,把全部可能路線都嘗試一遍也能把人整得心力交瘁,畢竟各種可能線路加起來有種。
為解決這個問題,歐拉巧妙地把它化成了一個幾何問題,將四個區域縮成4個點,以 ABCD 四個字母分別代替4個區域,然後橋化為邊,得到了圖3-2。
圖3-2
再簡化些,就變成圖3-3。
圖3-3
這樣,難解的七橋問題瞬間搖身變為了孩子們最愛玩的一筆畫問題,如果能在紙上一筆畫完,又不重複的話,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
整整一個下午,歐拉躲在屋子裡閉門不出,桌上滿是丟棄的紙團,複雜的線條像股雜繩。許久過後,沾滿鉛筆屑的手指終於離開了歐拉的臉頰,他迅速地再抽出一張白紙,寫下:對於一個可以「一筆畫」畫出的圖形,首先必須是連通的;其次,對於圖形中的某個點,如果不是起筆點或停筆點,那麼它若有一條弧線進筆,必有另一條弧線出筆,如圖3-4所示。也就是說,交匯點的弧線必定成雙成對,這樣的點必定是偶點。
圖3-4
而圖形中的奇點(經過此點的線的條數為奇數的頂點),只能作為起筆點或落筆點,在此基礎上,歐拉最終確立了著名的「一筆畫原理」,即一個圖形可以一筆畫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1. 所有點都連通
2. 奇點的個數為0或2
顯然,從圖3-3中,我們可以看到奇點的個數為4,不符合條件2。因而,多少年來,人們費盡心思試圖尋找的經過七橋而不重複的路線,其實根本就不存在。
將七橋問題轉化為一筆畫問題,是一個把實際問題抽象成合適的「數學模型」的過程,這當中並不需要運用多麼深奧的理論,但想到這一點,卻是解決難題的關鍵。後來,我們將此種研究方法稱為「數學模型方法」,而這也是歐拉作為18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異於常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