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8月23日晚,由高口碑紀錄片《生門》原班人馬打造的我國首部反映城管和攤販關係的紀錄電影《城市夢》在鄭州點映後,來自社會各界的專家和城管部門工作人員對電影進行了精彩點評。
王天成一家的境遇代表了以中原人為代表的黃河文明如何走出去的
在觀影過後的討論環節,大河網絡傳媒集團總編輯孟磊表示,《城市夢》看得一詠三嘆,頓覺人生艱難,在觀影過程中一邊是感動、一邊是震撼,感動是指《城市夢》團隊用數年堅持記錄了城市飛速發展下的個體樣本,而且抓了一個這麼好的熱點;感動則是《城市夢》表面上講的是王天成一家的境遇,但代表的是以中原人為代表的黃河文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出去的。「王天成一家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像我們祖先歷史上的南遷,中原人能在全國各個地方生根發芽開花,王天成一家三代人的努力讓孫女成為武漢人,是一個非常好的夢,每個人的城市夢匯集到一起,就代表著中國夢。」孟磊對片中一個鏡頭印象尤為深刻,「在電影結尾,武漢政府在路邊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光大人在背,小孩兒也背,還在教剛說話的娃娃背,這個鏡頭的意義太深刻了。」
文化學者,《客家萬裡行》策劃人齊岸民認為,包括鄭州、武漢在內的很多城市都是遷徙城市,中原人在遷徙過程中不斷把中原文化帶到外地,再經過一代代繁衍生息形成當地文化特色。「比如福建的客家人,剛開始建造的福建土樓是為了抵禦當地人的侵襲,現在客家人已經成了主人,土樓文化也成為當地特色建築。」齊岸民說,「王天成的第三代已經成為武漢人,影片反映的不僅僅是城管和攤販之間的矛盾,更多的是城市發展中的各種問題。」
鄭州電視臺副臺長魏金成認為,敢於做《城市夢》這樣的選題本身就是一份責任和擔當,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社會觀察,主創人員很有勇氣,「城市化進程是目前我國正在經歷的階段,其中不可避免產生矛盾,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中如何立足,這是個重要問題,很多農民工進城後的生存環境都很不容易,如何讓他們進城後實現美麗的夢想,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何來疏導矛盾,主管部門做出了很大的付出」。
有劇情,有張力,有溫情,這樣的紀錄片該如何定義?
雖然是真實記錄為主,但《城市夢》包含的元素很多,讓人關注的點也很多,比如王天成兒子王兆陽的戲就讓人印象深刻,一方面他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也因為被親情的裹挾而表面上與父親一起積極對抗城管執法者,另一方面他私下難以認同父親的言行,他也希望可以積極配合城管的工作而達成和解。另一場戲則是他帶著攝影組回到了生活多年的故鄉,這段戲不僅是展示了他的過去,也表達了回不去故鄉的現狀,並在故事、劇情上做到了緩和作用,為後來雙方達成協議埋下了伏筆。
齊岸民認為,很難從傳統概念去界定《城市夢》的類型,「看電影的過程中我一直在轉換思路,一開始以為它是紀錄片,看著看著就覺得是故事片,裡面幾個小專題又像是新聞報導中常用的專題片,《城市夢》把電影類型的界定混沌化了,但呈現了一個好故事。」因此《城市夢》也可以當作一部故事片來看,甚至它的戲劇衝突、張力比起很多劇情片還要明顯。
你印象中的城管和實際的城管有什麼區別?
在當晚的看片會後,很多觀眾被影片中城管人員的一句話打動,「他們(攤販)是生活的弱者,我們是工作的弱者」。作為城市文明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城管著實背負了太多誤解甚至罵名。
鄭州市城市管理局黨委副書記李平也是當晚首映會的觀眾之一,他認為這部電影題材雖小,卻反映了非常重要的國家生存問題,這也是他看過的涉及城市管理題材影視作品中為數不多的鏡頭感細膩的作品。李平表示,「整部影片比較平衡地表達了雙方的境遇,沒有說向著城管或者是向著王天成一家,以及結尾的戛然而止收得很好,沒必要讓觀眾看到誰勝誰負,其實觀眾心中很清楚」。
影片中有王天成掌摑城管隊員的場面,李平介紹,這在城管行政執法中是司空見慣的場面,現實中遇到的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城市夢》是這個時代非常需要的影片,公映後我們可能會請行政執法總隊和城市管理局的執法人員坐下來一起觀看。城市管理是城市治理體系中的組成部分,作為執法人員,我們這支隊伍必須不辱使命,懂得該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和責任有多重,這是很重要的。要真正幫老百姓解決問題,讓更多老百姓能夠了解城管主體單位的職責,我們也要擔起自己的責任,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擔起中國夢的重任」。
影片高度還原高大上的城市進程和普通人艱難生活構成的落差
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金東有過在武漢讀書的經歷,也曾在基層掛職鍛鍊過,對《城市夢》中的場景很有感觸。他認為城市需要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國家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來維護城市社會穩定,城市執法人員去執法是理所當然和職責所在。但是同時還要維護好城市弱勢群體的生存和發展權益,不能因為集體利益而漠視個體的訴求,因為公共利益是由一個個個體利益組成的。
文藝評論家,首屆杜甫文學獎獲得者劉海燕也有武漢求學的經歷。她認為《城市夢》讓很多不了解城管的觀眾體會到這個工作崗位的不易,普通人更關注的是擺攤小販的艱難生活,但是從來不會考慮基層城管的工作狀態。影片還原了高大上的城市進程和普通人艱難生活構成的落差,有種更深層次的解構,令人深思。
鄭州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副教授汪霞表示將會把《城市夢》推薦給學生們看,她說:「城市管理是一門重要學科,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更多的是關注城市規劃的物質層面,這些年從相關單位到我們在做城市規劃設計時都更關注城鄉進程中的人,特別是在2020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已明確要求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國家提出要釋放『地攤經濟』活力,讓城市更有煙火氣。早在2014年,城市規劃中有關人的訴求就是我們學生的研究課題。我會把這部電影介紹給同學們看,讓大家知道在做城市規劃時是為了誰,引導學生在做設計時更關注個體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