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與生物多樣性流失有關嗎?中國與這兩個國家合作展開研究

2020-11-30 北京日報客戶端

生物多樣性流失與疫情流行有何關係?氣候變化對傳染病的傳播模式會造成怎樣的影響?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下,還有諸多問題有待解答。中國研究人員將與南非和比利時同行合作對相關問題展開研究。

據中國駐南非大使館官方網站消息,南非國家研究基金會近日正式發布《中國/比利時/南非三方聯合研究項目申報指南》,項目徵集領域為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和公共衛生之間的相互作用。

消息稱,根據中國科技部、比利時科學政策辦公室、南非科學創新部合作協議及磋商情況,三方同意在2020年啟動聯合研究項目徵集工作。

據悉,中比南三方聯合研究項目旨在回答上述領域的四大科研問題,即生物多樣性流失與疫情「大流行」之間的關係,氣候變化與傳染病傳播模式之間的關係,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和疫情相互作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問題解決方案及工具研發。具體而言,可以是公共衛生、農作物、牲畜、野生動物及環境的相互作用,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退化、重大傳染病事件與土地利用和生態系統管理之間的關係,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的相互影響方式,糧食產量、營養質量、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等。

中方將為三方聯合研究項目出資500萬元人民幣,單個項目資助不超過200萬元;比方出資55萬歐元,單個項目資助不超過17.5萬歐元;南方出資500萬蘭特,單個項目資助不超過120萬蘭特。項目執行期不得超過3年。南非方面項目申報截止時間為2020年11月27日。

中國與南非自1998年建交以來,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截至2018年,兩國科技部門共資助9輪104個政府間聯合研究計劃項目,顯著促進了合作網絡關係的建立。中國與南非首個聯合研究中心——中南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聯合研究中心也於2018年在約翰尼斯堡成立。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白波

編輯:匡峰

流程編輯 吳越

相關焦點

  • 202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生物多樣性...
    202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生物多樣性合作研究項目指南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雙邊合作協議,2021年雙方擬繼續共同資助中美兩國科學家在生物多樣性領域加強和推進合作研究。
  • 大自然保護協會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在廣州設立了第一個保護區,到現在已經有2600多個保護區,這2600多個保護區是做生物多樣性保護唯一有效的工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保護區就是為了所有的人把這些生物多樣性資源保留下來。2600多個保護區,已經劃定了中國最好的地方,和中國最好的資源。
  • 馬勇:應將「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生物安全法的基本任務
    國防部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吳謙在會上指出,加強國家生物安全是各國的普遍做法,國際上對生物安全問題向來十分重視。這次疫情的發生,更加凸顯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在生物安全法出臺之際,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馬勇接受了法治周末記者專訪。
  • 薛達元|新形勢下應著重防範生物物種資源流失
    中國數百年來一直是西方發達國家掠奪生物物種資源的重要場所,許多物種資源以合作研究名義、旅遊者名義、合法貿易和郵寄夾帶等方式流失國外;同時,無序的市場貿易、邊境走私、智慧財產權保護佔有等方式均致使我國物種資源大量流失。 由於內外壓力的持續增大,中國生物物種資源面臨重大安全風險。
  • 李克強: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地方政績考核
    去年6月,國務院決定把「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中國國家委員會」更名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指導「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這表明了我國加強環境保護、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決心,也是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
  • 中國國家基因庫將與澳大利亞合作研究氣候變化下的樹袋熊保護
    中國國家基因庫將與澳大利亞合作研究氣候變化下的樹袋熊保護 中國國家基因庫與澳大利亞中央昆士蘭大學10月11日在澳大利亞布裡斯班籤署《中國-澳大利亞樹袋熊氣候變化生態基因組學聯合科研》戰略合作協議。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展望:以國家目標推動落實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COP15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2020後框架」),描繪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國際社會將此視為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歷史性機遇。回顧全球生物多樣性進程,無論是《公約》COP6通過的2010年目標,還是COP10通過的2020年目標,全球層面上未能實現上述目標的最核心問題在於執行。
  •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延期,會址昆明
    屆時,將有196 個締約方、聯合國有關機構、相關國際組織等官員參會,預計達萬人。級別高,國家領導人、部長以上高級別官員將蒞臨會議,預計上百人。會期長,標準會期兩周,前後近一個月。原定於今年10月15日至28日召開,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已延期,地點不變,目前籌備工作仍在有序推進。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丨全國首部!《雲南的生物多樣性》白皮書在昆發布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 建立了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林草局亞洲象研究中心、雲南滇金絲猴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平臺。建設了雲南自然保護區、雲南植物標本等一批資料庫。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開展了生態系統觀測及30多個物種的專項監測調查。
  • 《雲南的生物多樣性》白皮書發布:90%典型生態系統獲保護
    中新社昆明5月22日電 (記者 胡遠航)22日,正值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雲南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編制的生物多樣性方面白皮書——《雲南的生物多樣性》(下稱「白皮書」)在昆明正式發布。白皮書指出,經過多年努力,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全省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85%的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地處中國西南的雲南,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庫,及中國西南乃至東南亞的生態安全屏障。雲南省國土面積僅佔中國的4.1%,卻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態系統類型,高等植物及脊椎動物種數均超過全國的一半。
  • 荷蘭國家自然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Naturalis Biodiversity Center
    (LEIDEN),是一荷蘭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國家研究機構,科學家每天致力於描述,理解和保護生物多樣性。該自然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經過多年的商討Naturalis身份的核心:研究自然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展示研究活動,展示Naturalis的藏品以及體驗自然的豐富和美麗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功能。
  •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解析及未來展望
    「COP15」的主題是「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恰可以體現中國由內而外的政治驅動力——「生態文明」自2007年首次在中共「十七大」被提出,後來被提升到國家戰略。而2020年是中國「十三五」收官之年,意味著生態文明示範體系得以全面構建。「COP15」對於中國來說,有著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的重大意義。吉多・施密特-特勞布說:中國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是解決生物多樣性執行困境的創新性思路。
  • 生物多樣性
    野生動物瀕危程度不斷加劇,有233種脊椎動物面臨滅絕,約44%的野生動物呈數量下降趨勢,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下降趨勢明顯。    遺傳資源不斷喪失和流失 一些農作物野生近緣種的生存環境遭受破壞,棲息地喪失,野生稻原有分布點中的60%—70%已經消失或萎縮。部分珍貴和特有的農作物、林木、花卉、畜、禽、魚等種質資源流失嚴重。
  • ...上論壇: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應對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危機
    會議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之間的協同增效、不同公約之間的整合、中國生態保護紅線和國土空間規劃等議題,展開研討。2010年,中國提出構建以生態功能紅線、環境質量紅線、資源利用紅線為核心的三條生態保護紅線體系,將全國生態功能最重要、生態環境最敏感的區域優先保護起來,提升生態系統固態能力,為減緩氣候變化,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保證,這一做法和國際上通行的NBS的做法高度契合。
  • 中國國家基因庫將與澳大學合作保護樹袋熊
    新華社雪梨10月11日電(記者 宋聃)中國國家基因庫與澳大利亞中央昆士蘭大學11日在澳大利亞布裡斯班籤署《中國-澳大利亞樹袋熊氣候變化生態基因組學聯合科研》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對澳方的這一「國寶」聯合展開基因組學研究,為保護樹袋熊提供科學指導。
  • 生物多樣性公約
    、區域和全球性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轉自搜狐  承認提供新的和額外的資金和適當取得有關的技術,可對全世界處理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能力產生重大影響,轉自搜狐  進一步承認有必要訂立特別的條款,以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要,包括提供新的和額外的資金和適當取得有關的技術,轉自搜狐  注意到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國家這方面的特殊情況
  • 社會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研究
    所以我國在進入90年代後,加快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進程。           二、社會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           我國政府已越來越重視社會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組織和鼓勵社會公眾參與保護的機構和團體已開始建立,有關的法律法規已制定頒布。
  • 保護生物多樣性 建設美麗彩雲南
    昆明市啟動「助推生物多樣性保護 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市」等系列公眾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廣泛宣傳生物多樣性知識,同時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大會)在昆明舉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雲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樣的地形地貌、複雜的氣候條件等自然環境,孕育了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素有「動植物王國」美譽,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庫,是中國西南乃至東南亞的生態安全屏障。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離不開公眾的參與
    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聯繫。再過兩天,5月22日,是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林草科普|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瀕危植物調查-湖北篇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國家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和國際竹類登錄中心的專家,對湖北省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神農架和三峽庫區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景觀多樣性,是全球 14 個具有國際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關鍵地區之一,且在中國 35 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內,同時還屬於 19 個特有植物多樣性熱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