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AR在日本那麼火 為什麼不引入中國?

2020-11-30 車主之家

在日本汽車銷量榜前十裡,K-CAR經常可以佔有一半以上的榜單,甚至可以佔領七八個位置。為什麼K-CAR在日本那麼火?好在哪裡?為什麼不引進中國呢?

什麼是K-CAR?

K-CAR在日本稱為輕自動車,想要成為K-CAR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

1、長寬高分別不超過3400mm、1480mm、2000mm, 2、座位不超過4個 3、載重量不超過350kg 4、排量不超過660ml(也就是0.66L)。

無論是尺寸還是排量,K-CAR都略小於奇瑞QQ,比亞迪F0這些國內的微型車。不過K-CAR跟國內這些廉價微型車還是有不小區別的。

K-CAR跟國內的微型車有什麼不同?

1、空間超大

國人不喜歡微型車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的空間太小。但kcar的空間一點都不小,不僅是跟國內在售的微型車相比起來大,就算拿大一兩個級別的車來比,K-CAR也不一定會輸。

就拿本田N-BOX SLASH來說,這臺車的車廂內部長度和高度甚至比本田鋒範還大!3.4米長的K-CAR跨兩個級別擊敗4.4米長的鋒範,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不過K-CAR受制於1.48米的車寬影響,車內寬度確實會比較小,不過車裡也就四個座位,所以滿載時也不會感覺到很擠。

【沒找到本田N-BOX SLASH的空間演示,就用一張鈴木custom的圖來代替吧】

2、配置超高

國內微型車普遍配置都是超低,但K-CAR卻是逆天的高。還是拿本田n-box slash來說,它的頂配車型擁有6安全氣囊,電子穩定系統,坡起輔助,自動剎車;舒適配置方面還有自動空調,方向盤加熱,座椅加熱,電動摺疊後視鏡;駕駛配置方面還有換擋撥片。

這配置水平都到了國內合資a級車頂配的水準了。

3、科技超高

國內微型車為了壓低價格,用的基本都是10年前的技術。但日本各大車廠都把最新的技術放到了K-CAR上,像自動啟停、動能回收、混合動力都可以在K-CAR上見到。帶來的結果是大部分K-CAR的工況油耗都不到4L/100km,有些甚至不到3.5L/100km。

如果k-car引進國內,能大賣嗎?

先別急著罵豐田本田不把這麼好的車帶到國內,因為看完K-CAR的缺點以後,你就會知道就算引進國內,肯定也賣不動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1、價格太高

還是前面提到的本田N-BOX SLASH,它在日本的售價是132萬日元,折合8.1萬人民幣(為了閱讀方便,下文所有價格都折算成人民幣,匯率按0.0614:1計算),如果算上關稅,這臺車進口到國內起售價將會超過10萬。

就算是國產,K-CAR也不會便宜到哪裡去,畢竟本田飛度在日本的起售價還不到8萬。本田在日本一共有7款K-CAR在售,最便宜的一款價格也達到了6.7萬。所以,K-CAR的價格並不比飛度便宜多少。

2、國人對小車不待見

今年1-4月,國內緊湊級車的總銷量是226萬臺,而微型車的總銷量還不到7萬臺,這其中超過一半是北汽EC180、知豆這些有新能源指標的微型電動車。而傳統汽油車中賣得最好的就是奇瑞QQ,月均銷量也不到2000。

因為大部分國人對於微型車的影響都還停留在廉價、粗糙、沒面子,情願咬咬牙都要買大一個級別。所以,國內微型車已經到了頻臨滅亡的狀態了。

曾經在國內走高端路線的雪佛蘭斯帕克、大眾up在路上的能見度堪比國寶,我甚至懷疑銷量能不能超過法拉利。而再國內唯一走高端路線還賣得動的,就只有帶著奔馳光環的smart了。所以K-CAR引進國內後十有八九也是斯帕克和up的下場。

可能這兩點對於喜歡精品小車的人來說都可以接受,不過第三點,我是實在接受不了:

3、動力太差

前面提到了,K-CAR的最大排量被限制到了0.66L,不過沒有限制渦輪。可能有人會想,國內已經有一堆緊湊級車用上了1.0T動力也不會很差,0.66T拉動一臺微型車應該也不會差多少吧? 憑豐田、本田的技術,把0.66T壓榨出80馬力、90馬力確實都不是什麼難事。但是,K-CAR除了限制排量以外,還把最大馬力限制到了64馬力,而國內大部分的1.0自吸發動機都已經有70馬力了。

說到這裡,如果你還對K-CAR的動力抱有一絲希望的話,我還可以再用數據打擊你。舉個例子,大家應該知道本田S660吧,這臺車應該是K-CAR當中最運動的一款車。海外媒體實測它0-100km/h的加速成績是13.5秒,作為對比,軒逸1.6CVT的加速成績是11.2秒,比亞迪F0 1.0MT的加速成績是13秒。

就連一臺跑車都會被國內代步家用車秒殺,甚至追不上比亞迪F0,那些更重的兩廂車就更加不用說了。這樣的動力上高速的念頭最好都不要有。

為什麼K-CAR能夠在日本大賣呢?

1、政策扶持

在日本買車需要有車位證明,但是買kcar就不需要。在日本郊區車位月租600起,在市區車位月租要2000起。我沒找到買個車位要多少錢的資料,但可以肯定也不便宜。

另外,K-CAR的保險、年檢、各項稅費等都比普通汽車要便宜很多。算上租車位的錢,養一臺K-CAR比養一臺同價位普通車省了有一半的費用。

2、日本的街道狹窄

可能很多人對日本的印象都是東京那種超級大都市,城市規模、道路條件都跟上海相當。不過東京這種大城市在日本還是屬於少數,日本更多的還是很狹窄的道路。在這些路上,K-CAR的小巧靈活馬上就體現了出來。

3、K-CAR不需要跑高速

前面提到了K-CAR的動力很差,難道日本人受得了開這種車上高速?並不是,K-CAR在日本基本就是充當城市代步車,極少跑高速。在日本,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把K-CAR當成是家裡第二臺車,第一臺通常會是MPV、SUV或者轎車。當他們需要跑長途高速的時候,就用第一臺車跑。

當然也有人是把K-CAR當成家裡唯一一臺車,不過他們需要跑長途的時候,一般是用高鐵。雖說中國是世界高鐵總裡程最長,但是說到高鐵密度,日本卻超了中國不止5倍,超高的高鐵密度讓日本城際通勤非常便利,所以他們很少需要開K-CAR去跑長途。

相關焦點

  • 「K-CAR」在日本那麼火,為什麼不引入中國?
    本田S660為什麼K-car適合日本?那麼問題來了,既然K-car又小、動力又弱,日本人為什麼會買K-car?又或者說,K-car適合日本的原因,到底有哪些?最大的原因,是K-car受政策關照。因為日本不少地區規定,買正常尺寸的車之前,必須得有離自己住所兩公裡以內的車位,而車位價格或者租金都不便宜。
  • 日本有K-car,中國有五菱?
    殘酷的戰爭讓日本本土遭受到嚴重的經濟損失,一方面民眾無法承受高昂的燃料費用,另一方面大尺寸汽車普通民眾也負擔不起,無需求就無市場,這對於日本本國的汽車工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正基於此,日本政府開始出臺相關政策以振興汽車業,K-car標準也由此誕生。
  • 「小G」吉姆尼又火了一把!它在日本的名字叫K-Car
    這裡車叔又要畫知識點了,其實像吉姆尼這樣的小車在日本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叫做:K-car。 K-car在日本稱為輕自動車,有點像咱們國內的「面的」,但其實又有很大的不同。成為K-car標準相當嚴格,要滿足下面這四個條件: 長寬高分別不超過3400mm、1480mm、2000mm;座位不超過4個;載重量不超過350公斤;排量不超過660ml(也就是0.66L)。
  • 在日本非常流行的K-car,為何在中國卻無人問津,看看奇瑞就知道
    現在的汽車企業最關心的是環境保護問題,結果,國家對汽車的排放限制越來越嚴格,國家公布了國家六線、海南的汽油銷售限制時間,或者乙醇汽油的全國推廣和新能源車的持續支持,可以看到國家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被指責的三缸引擎誕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引起了消費者的不滿,在我們隔壁的日本,對環境問題也非常重視
  • 豐田推出比k-car更小的微型車,不到2米5長,竟售價10萬
    都說日本年輕人的物質欲望越來越不強烈了,"宅文化"發展甚至已經傳播到國內環境,可見其日本本土汽車市場的消費水平捉襟見肘。而消費者對於汽車的定義也只局限於實用代步,本土品牌也停止了對高性能車的研發和生產。至少對於日本來說,本土已經不是日系品牌的主戰場,紛紛將目光轉向有著更大市場的海外國家,而本土消費者注重的更多是k-car和家用代步車。
  • 很多人好奇k-car為什麼不合資生產?然而為什麼要推廣這種畸形車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是每個領域的半桶水對舶來文化的普遍態度,就像低級的K-car也會被吹捧一樣。日本最具特色的車型毫無疑問是「K級車」(k-car),這種車輛的特點是車身極小,車型以麵包車為主。而麵包車的主要作用又是客貨混裝,在行駛中過程中會是「質心不穩」「重心過高」的詭異狀態,那麼車輛失控的概率會不會很高呢?Kcar在其本土市場事故率雖然並不高,但其保證安全的基礎條件的國內不具備的,想了解是什麼嗎?
  • 油耗低、空間大的K-CAR為什麼沒有在國內普及?
    去過日本的朋友都知道,在日本大街小巷見到最多的車型就是K-car,小巧的車身對於國土面積較小的日本來說顯得相當合適,無論是道路的穿梭還是停車,K-car有著先天性的優勢。日本當局對其車身尺寸和發動機排量有明白劃定,車身長度不超過3.4米、寬度不超過1.48米、高度不超過2米,排量不超過660毫升,類似摩託車的排量,而且最大功率不超過47KWK。
  • 本田全新KCAR或引入,車身小空間卻挺大,還沒有B柱,裝貨都不怕
    Kcar車型算是日本市場上一道獨特的風景,這也是因為日本道路以及相關法規所導致,雖然中國地大物博,天寬路廣,但是隨著馬路上的車型日漸增多,交通越來越擁堵,停車越來越困難,靈活的小型車還是有著比較高的生存空間的。
  • 歐拉白貓:我賭中國的下一個風口,是日本K-car風
    嚴格意義上來說,白貓的定位已經不是簡簡單單一臺電動小車,別具一格的產品設計風格更像是引領一種潮流,中國電動小車真正的發展方向, 不應該只是簡簡單單的在低價基礎上拼產品的續航能力。如何在有效成本支撐下,打造更完美的出行體驗最為關鍵。空間,一定是白貓最強勢的優勢。
  • 寶駿「小怪獸」來襲,中國的K-car風來了?
    6月24日,新寶駿兩款「萌寵小怪獸」E300和E300Plus在線上市,作為兩款續航裡程305km的純電小車,「懵逼」的外形讓人眼前一亮,6.48萬元-8.48萬元的售價著實讓人感嘆,難道中國的K-car風要逆襲了嗎?
  • 以K-CAR之名,回看國內小車設計
    比如日本私家車須交車輛買價的5%購置稅,而K-car只需3%,除此之外自動車重量稅、自動車稅都相比普通轎車要低很多,最重要的是日本的購車這需要證明有停車位才可以上牌照,但在日本許多地區K-car車型是無需提供停車證明。這些等等因素都是K-CAR成功的關鍵。隨著國內汽車的普及,無時無刻的塞車和停車難的問題日益嚴重。在國內汽車呼聲最高的SUV、MPV群體中出現了「叛徒」。
  • 實拍本田K-car車型N-ONE,精緻小巧可愛,你喜不喜歡?
    角師傅從日本編輯處獲悉,本田汽車自11月20日在本土推出全新K-car,本田N-ONE後,該車大獲好評,本田預計訂單量在2000臺,結果數量飆升至8000臺。這次本田為其推出兩款特別版車型。
  • 國六新款北鬥星來了,中國市場為數不多的燃油K-Car
    鈴木曾經在國內是著名的小車之王,旗下的小車受到了中國消費者的追捧,皮實耐用省油便宜,這都是鈴木的優點所在,但是隨著汽車市場的發展,以及中國消費者喜歡大車等多方因素,鈴木最終撤離了中國市場,然而旗下的眾多車型卻通過無償轉讓等形式轉給了中方的合資公司。
  • 宏光MINI EV:別叫我"老頭樂",叫我"K-car"
    20世紀40年代後期,匱乏的資源儲備加之戰後的影響,日本為了使國民快速投入生產恢復經濟,K-car車型也就應運而生。為了提高企業意願,日本政府多次提高標準,其中1955年4月制定的K-car標準將長寬高的上限分別設定為3米、1.3米和2米。
  • 10萬起售的豐田Roomy,第一部國內成長的K-car,性價比如何?
    K-car是日本街頭最有亮點的車型之一,它雖然看著小,但是特點就是格外能裝,這一點本田飛度學習的非常好。不僅是在日本,國內很多中大城市的停車難問題也是由來已久,這讓很多車技一般的司機都不敢開車。深耕中國市場多年的豐田汽車好像是看到了這其中的商機,打算在國內推出一款好看實用又方便的K-car車型——Roomy,它因為看起來有點大哥艾爾法的神韻,所以又被很多人戲稱為小艾爾法。好消息是,為了抓緊落實Roomy在中國的引進工作,豐田已經國內註冊了「ROOMY」的商標,並有意將其國產化。這與更大尺寸的MPV比如別克GL8和本田奧德賽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商務車體系。
  • 人工智慧+KTV:純K引入優地機器人火遍朋友圈
    (原標題:人工智慧+KTV:純K引入優地機器人火遍朋友圈) 「我只是來唱個
  • 代古拉k為什麼叫這個名字?代古拉k名字有什麼含義?
    代古拉k是在從抖音上爆火的網紅,最開始因為抖臀舞得到了網友們的關注,代古拉k雖然不是專業學舞蹈出身,但是她很喜歡跳舞,在因為跳舞火了之後,為了給喜歡她的粉絲們帶來更多驚喜,代古拉k一直都很努力。隨著喜歡代古拉k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很好奇代古拉k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代古拉k的這個名字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 中國松茸那麼貴,松茸為什麼這麼珍貴,是因為日本人?
    中國松茸那麼貴,松茸為什麼這麼珍貴,是因為日本人?松茸被譽為菌中之王,乃是一種世界上純天然的珍貴食用菌類及藥用菌類,同樣也是我國的二級瀕危保護物種,主要遍布於四川、西藏以及香格裡拉等地。值得注意的是,它在日本可是被奉為「神菌」的食用料理,這就是松茸為什麼這麼珍貴的原因之一。
  • 跑車界的掃地僧,排量不到1L的鈴木K-car,如何做到9300rpm轉速?
    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加之鈴木車型更新遲滯,導致市場上一再產生鈴木要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言。可實際上,擅長小型車的鈴木,看其產品參數,總是讓人感覺意想不到。就以我們現在比較看重的油耗來說,像鈴木啟悅,官方給出的百公裡油耗是5.1L,但實際上就有車主開出4.3L/百公裡的超省油耗,要知道,這可是純燃油車,不是混動。
  • 累到自殺的日本人都不加班了,為什麼中國人還在拿命換錢?
    作為一個曾在日本加班到錯過末班電車、如今又在國內不用996的網際網路公司搬磚的社畜,心裡一直有個疑問:日本社畜vs996的中國打工人,到底誰更慘?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路姐。加班是主動的嗎?事實上前段時間,國內剛剛風靡過一陣關於日本公務員加班時間過長的報導:每月加班超過80小時,按工作日22天來算,意味著每天加班3.6小時。如果正常下班時間是6點,那麼實際下班時間就是晚上9:30之後。網友諷刺,考公務員還得來我國。日本社畜加班時間長早已臭名昭著,加班狗一陣狂奔仍然沒能趕上終電早已成為日劇名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