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一箭20星」精密定軌靠「北鬥」

2021-01-15 今日北鬥



2015年9月20日,長徵六號火箭成功將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其中6家設計單位中有4家選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九院772所自主研製的國產空間型北鬥導航定位接收機。該產品首次實現了北鬥導航系統在微小衛星上的高精密定軌,填補了小型化空間應用北鬥導航定位接收機的產品空白。


星載衛星導航接收機不僅能在衛星高速運動的情況下獲取衛星實時位置、速度、時間等信息,還能提供高精度的衛星信息觀測數據,實現精密定軌,是衛星平臺必須具備的傳感設備之一。不同於傳統大衛星的技術平臺,微小衛星無法沿用現有成熟技術,從衛星的總體設計到系統部件都需要技術創新,其體積、重量、能源等方面均有嚴格限制,長期承受宇宙射線幹擾,空間溫度極低,運行條件較為惡劣,對接收機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體積、高性能、高可靠的空間型導航接收機,是實現微小衛星精密定軌的關鍵技術之一。如何在降低重量、壓縮體積、減小功耗的情況下,確保接收機的性能和可靠性是對現有技術的重大挑戰。航天772所研製的導航接收機及天線,支持同時接收北鬥二代與GPS信號,可靠性高、重量輕(最小6克,最大不超過90克),特別適合微小衛星的應用。


(文/編輯 今日北鬥)


相關焦點

  • 論文推薦 | 張勤,燕興元,黃觀文,解世超,曹鈺:北鬥衛星天線相位中心改正模型精化及對精密定軌和定位影響分析
    北鬥衛星天線相位中心改正模型精化及對精密定軌和定位影響分析. 測繪學報,2020,49(9):1101-1111. DOI: 10.11947/j.AGCS.2020.20200289.為了保證北鬥衛星精密定軌的參考框架尺度儘可能與IGS14保持一致,就必須基於地面站實測數據進行在軌估計。儘管衛星PCV參數本身量級較小,但由於PCV和z-offset參數強相關,PCV會對z-offset參數估計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估計高精度PCC時不能忽略PCV參數。
  • GPS北鬥兼容的星載掩星探測技術
    定位天線接收GPS北鬥雙頻導航信號,用於掩星探測儀精密定軌;掩星天線接收穿過大氣及電離層的雙頻掩星信號;各射頻單元主要功能是低噪聲放大及下變頻處理;處理單元主要功能是定位及掩星信號捕獲、跟蹤、解算,以及雙頻載波相位、偽距等觀測量的測量。地面數據處理分系統由數據預處理和產品反演子系統組成。數據預處理子系統包括基於GPS北鬥雙頻信號的LEO精密定軌和電離層、大氣附加相位解算等功能。
  • 論文推薦| 陳秋麗:北鬥衛星太陽光壓解析模型建立及應用
    本文基於光壓輻射的物理機理、北鬥衛星物理參數、姿態控制模式等,建立光壓攝動綜合解析模型,以精密星曆和雷射測距數據為基準,驗證了綜合解析模型能夠獲得分米級的精密定軌精度。本文基於光壓輻射的物理機理、北鬥衛星物理參數和姿態控制模式,建立具有明確物理意義的光壓輻射綜合解析模型,以國際雷射測距服務中心公布的雷射測距數據和重疊弧段內符合兩種方式,通過精密定軌對綜合解析模型精度作了驗證;在綜合解析模型的基礎上,基於衛星角動量守恆定理和在軌遙測參數的變化,提出了綜合解析模型結合經驗修正項Da、Ya改善精密定軌精度的方法,可實現釐米級的精密定軌精度,顯著改善了衛星精密定軌效果
  • 論文推薦田英國:Swarm衛星天線相位中心校正及其對精密定軌的影響
    北鬥導航應用技術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 河南 鄭州 450001收稿日期:2016-03-29; 修回日期:2016-09-29第一作者簡介: 田英國(1987-),男,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低軌衛星精密定軌。
  • 愛星 吉星 萌星 北鬥三號衛星家族新特點
    雖然「萌星」「吉星」「愛星」都極富個性,但它們從不獨來獨往,而是通過星間鏈路技術,實現了星間數據傳輸和精密測量,從而大幅提高衛星測定軌精度,提升電文注入頻度,並減少對海外地面布站的依賴,有效降低系統的運行管理成本。中國北鬥獨創的「三種軌道」「三種衛星」的混合星座工程建設,在國際上亦屬首次。
  • 北鬥系統到底有多強?
    2020年7月31日,我國宣布1994年開始預研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終於完成全部組網星座發射任務,正式建成!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用北鬥指代),將中國人千百年來「尋路靠北鬥七星」的經驗變成現實,也在方方面面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本文將圍繞關於北鬥的九個經典問題,詳細解讀這個宏大工程的意義。一、為什麼有GPS還要做北鬥?
  • 北鬥靠什麼來「推前浪」
    而我國的北鬥導航系統,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結合GPS的技術優勢加上北鬥自身獨特的技術,迅速成長。諸如無源系統廣播信號、都卜勒、雙曲線測量法、碼分多址工作體制、星座與軌道分布等等系統設計以及短報文、高精度定位等等自主研發的技術,都能看出北鬥系統在未來的廣闊的導航定位應用市場能夠佔有一席之地甚至超越GPS。
  • 成都金牛區「星軌智谷」科創空間亮相,覆蓋北鬥+、軌道交通產業
    9月29日,紅星新聞記者獲悉,成都金牛區又一科創空間——「星軌智谷」高品質科創空間近日亮相。「星軌智谷」高品質科創空間,規劃面積約1平方公裡,覆蓋北鬥+產業園、中鐵產業園兩個特色產業集群,致力於實現北鬥+和軌道交通產業的智慧化迭代,帶動功能區產業提檔、城市升級。
  • 中科院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時空基準相關技術提供基礎性支撐
    首次提出並實現了「區域監測網+星間鏈路」的星地/星間聯合精密定軌技術,並特別設計了聯合定軌數據處理算法的穩健性和容錯性,發展了固定預報衛星軌道和監測站坐標、實時估計衛星鐘差的濾波估計方法。打造的北鬥系統地面段的信息處理系統部分基礎模塊,能實時修正誤差、多備份,以保持高可靠度,從而確保了北鬥系統空間信號精度堪與 GPS 比肩。
  • 二十六載終組網,十問北鬥你真行!
    在2007-2019年間共計發射了20顆(包含備份星),8顆為GEO衛星、7顆為IGSO衛星,主要服務亞太。5顆為MEO衛星,僅能提供有限的全球覆蓋。系統總體上服務於亞太地區。於此同時,衛星平臺也在不斷大幅改進,不同北鬥衛星(包含試驗星)在東方紅3號等衛星平臺基礎上反覆改進,演化出了10餘個版本,難度可想而知。目前北鬥二號大部分衛星依然在正常工作中,因而實際處在運行狀態的北鬥星座超過40顆,大幅超過了GPS的32顆,未來隨著北鬥二號部分衛星逐漸退役,總數會降低,但會維持在30顆以上。
  • 航天電子讓「北鬥」星光閃耀
    作為地面運控系統最核心的設備之一,監測接收機的性能指標將直接影響整個北鬥導航系統的最終精度,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北鬥地面運控系統的主控站、注入站和各類監測站均配備了704所研製的監測接收機,用以實現對導航衛星的精密定軌和星座狀態的監測,是北鬥二號導航系統精密定軌業務的主要數據源,為系統提供持續穩定可靠的服務,在北鬥二號衛星工程的建設實施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 北鬥為我們導航,誰為北鬥「導航」?丨中國科學院撐起北鬥導航系統的時空基準
    尤其是在區域地面布站等不利條件下,上海天文臺信息處理團隊首次提出並實現了區域監測網+星間鏈路的星地星間聯合精密定軌技術,並特別設計了聯合定軌數據處理算法的穩健性和容錯性。發展了固定預報衛星軌道和監測站坐標、實時估計衛星鐘差的濾波估計方法,並對衛星鐘差短期預報方法進行了論證優化。這些關鍵技術均已應用於北鬥三號即將開通的全球定位服務。
  • 夜空中最亮的星——我國北鬥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是繼GPS、GLONASS之後的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歷時20多年發展,距離北鬥全球組網只有一「星」之遙,因此,第五十五顆北鬥導航衛星的發射備受關注。原計劃6月16日10時左右發射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GEO-3因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技術原因推遲,最後一顆北鬥導航衛星在6月23日9時43分成功發射。
  • 北鬥全球系統建設明年將全面完成 目前在軌衛星已達39顆
    2017年底,隨著中國第三代導航衛星——北鬥三號的首批組網衛星(2顆)以「一箭雙星」的發射方式順利升空,北鬥三號系統建設步入超高密度發射期,同時也標誌著中國正式開始建造「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近日於上海召開的第八屆航天技術創新國際會議上,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楊軍向來自世界14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專家學者介紹說,目前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向全球提供RNSS(衛星無線電導航業務)服務,在軌衛星共有39顆。今年還將再發射5~7顆,明年再發射2~4顆衛星後,北鬥全球系統建設將全面完成。
  • 中國北鬥系統的強大,超乎你的想像,向中國科學家致敬
    這標誌著今年10次北鬥發射任務圓滿結束,其中8次為一箭兩星任務,共計布置了18顆衛星進入軌道,且所有發射任務均獲成功。世界四大系統中,美國GPS系統最快紀錄為一年6星,蘇聯/俄羅斯格洛納斯(GLONASS)系統為一年9星,歐洲伽利略(Galileo)系統為一年6星。毫不誇張地講,北鬥今年的建設速度是空前的,隨著2019年繼續布網剩餘衛星、且前期衛星陸續度過調試期正式服役,北鬥將徹底點亮全球。
  • 北鬥資訊_劉經南:北鬥下一程,奔向「星辰大海」
    日前,新華日報《科技周刊》記者連線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他是先後服務三代北鬥系統的「布星人」之一,也是北鬥三號系統衛星軌道精密定軌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實現「北鬥夢」的奮鬥進程,從他不懈奔走的「北鬥人生」中即可窺得一二。
  • 中國氫銣原子鐘居國際先進水平 應用北鬥導航更精準
    新一代技術指標居國際先進水平,同步應用於北鬥三號衛星  氫銣原子鐘,導航更精準(厲害了,中國科技)  本報北京1月18日電 (蔣建科、部英男、吳巍)日前,我國採取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了北鬥三號第三、四顆組網衛星,這兩顆衛星上均裝載了中國航天科工二院
  • 阿里安5一箭發三星,諾格在軌服務再出徵
    這是阿里安5首次一箭三星發射數噸重的靜地軌道衛星。該箭在執行靜地軌道衛星商業發射任務時通常都採取一箭雙星方式。這也是庫魯航天中心自新冠疫情暴發、導致發射準備工作於3月份暫停以來的首次發射。那裡的發射準備活動於5月份部分恢復。
  • 我國新一代氫原子鐘、銣原子鐘 同在北鬥三號應用
    日前,我國採取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了北鬥三號第三、第四顆組網衛星,這兩顆衛星上均裝載了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研製的一臺高精度銣鍾和一臺星載氫鍾,它們的技術指標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原子鐘是利用原子躍遷頻率穩定的特性來獲取精準時間頻率信號的設備,其研發涉及量子物理學、電學、結構力學等眾多學科,目前國際上僅中、美、俄等少數國家具有獨立研製能力。
  • 一箭13星
    一箭13星!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北航空事衛星一號和八一03星。NewSat9-18衛星是阿根廷Satellogic公司研製的10顆遙感小衛星,10顆衛星技術狀態一致,均搭載多光譜載荷、高光譜載荷,單星重約41千克,設計壽命3年,發射入軌後與其他7顆在軌的NewSat衛星組網運行,主要用於提供商業遙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