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出臺加強住宅小區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從理順管理體制機制、完善物業服務市場機制、形成社區共治合力等方面入手,推動住宅小區更宜居、更安全、更和諧。今年是這項工作的收官之年,目前取得了那些進展?碰到了哪些困難?今年5月至8月,徐匯區政協圍繞這一主題,深入基層開展調研,50多名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綜合各方意見看,管好住宅小區,關鍵在於剛柔並濟,在「剛性制度」的基礎上進行「柔性治理」。
強化黨建在治理中的「龍頭」作用
年初,徐匯區政協在與徐匯區委、區政府充分協商之後,將「推進住宅小區綜合治理」作為今年重點調研課題。這項工作由區政協社法委牽頭,7個專委會參與,50名對基層治理感興趣、有研究的區政協委員參加,形成了參政議政的強大合力。
自5月以來,課題組在區政協主席胡敏、副主席王萍的帶領下,以每周調研一次的工作頻率,深入天平街道、田林街道、康健街道以及部分商品房住宅區考察,與街道分管領導、居民區書記座談,並向黃浦區、嘉定區以及有關專業人士「取經」,力求全面了解徐匯住宅小區綜合治理工作的概況、主要短板,尋求對策。在6月28日的區政協十四屆二次常委(擴大)會議上,圍繞住宅小區綜合治理工作的長效化和常態化,參加調研的委員們踴躍建言獻策,得到副區長談琳以及區房地局、區民政局等相關部門的肯定。
截至目前,徐匯區共有937個住宅小區,共計提出了治理任務1.2萬項。其中,「軟治理」任務有5500多項,包括綜合治理機制完善、業委會規範運作、物業規範運作、居委會有效引領、居民有效自治、社會多方參與等方面;「硬治理」任務有6500多項,包括環境整治、安全設施改善、基礎設施提升等內容。
常委會上,區政協社法委副主任、課題組組長周瑩表示,他們調研發現,凡是綜合治理推進順利的居民區,都有一個共同點:居民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發揮良好,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公司三者之間關係比較和諧。因此,要使社區治理繼續保持高效、長效,關鍵是加強黨建在這項工作中的「龍頭」作用。
長期以來,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並稱社區治理的「三駕馬車」。在本市眾多住宅小區中,由居委會牽頭,「三駕馬車」齊心協力破解社區治理完整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
周瑩提出,當下居民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若要充分發揮,關鍵在於提升居民區書記整合資源的能力,發揮居委會的組織優勢,通過小區綜合治理聯席會議、物業聯席會議等平臺,將黨組織網絡嵌入小區管理各個領域。
提升居民區黨組織整合資源的能力、推動住宅小區長效治理,可以藉助相關法律法規支撐。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以下簡稱《居委會組織法》)第十條規定: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十八周歲以上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戶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組提議,應當召集居民會議。涉及全體居民利益的重要問題,居民委員會必須提請居民會議討論決定。在區政協委員、君合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合伙人黃榮楠看來,在小區內形成良好的法制觀念、實現重大決策由業主們一起制定,就要積極發揮法律所賦予的「居委會召開居民會議」的權力,而且讓居民會議作出的決議對全體業主具有約束力,這樣一來,居民與物業公司、其他組織之間的各種糾紛就可以得到有效化解。「以問題為導向,結合居民會議形成的有效決議,才能有效、長久地將小區治理推向正軌。」他說。
黃榮楠建議,居委會應按《居委會組織法》第十四條規定,分成若干居民小組,在發生突發事件時可以結合自身需要,及時高效地處理緊急情況,切實保障居民的切身利益。
除了發揮居委會組織優勢外,在黨建引領社區綜合治理過程中,還可以參照部分街道成功經驗,推廣小區聯合工會工作,完善小區綜合治理的「神經末梢」。
所謂的小區聯合工會,就是居民區內除樓宇企業以外的非公零散小企業聯合組建的工會,這類企業的特點是分布散、規模小、人員少,主要是小攤小販小店,很多是夫妻老婆店。
如今,徐匯區康健街道轄區25個小區成立聯合工會,覆蓋了478家單位,4181名會員,其中80%以上的會員單位是食品、銷售、理髮等小店鋪。工會主席、副主席由社工擔任,在發動入會過程中,工會採取「發現一家走訪一家、先服務再入會」的方式,在黨建引領下幫助會員單位搭平臺藉資源,使會員單位自覺成為小區綜合治理的主體,積極參與社區共治。
近年來,通過聯合工會開展工作,康健街道許多社區的難題得到一一化解,比如單位員工群租問題、小店經營場所問題、小店小鋪雜物佔道問題、居民受傷生活拮据問題等。
區政協委員、上海百事通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張寧表示,康健街道的小區聯合工會在黨建引領下,將工會作為載體,延伸了小區綜合治理工作的廣度及深度,將小店小攤小販由小區綜合治理的客體變為小區綜合治理的主體,形成了水乳交融、協商共治的社區治理新動力。「有了這一成功經驗,小區聯合工會模式可以嘗試在更大範圍推廣,作為促進住宅小區綜合治理工作的有效補充。」他說。
理順物業管理中的部門權責關係
如果說社區黨建是社區治理的基石,那麼物業管理就是社區治理的手臂。周瑩表示,當前物業管理是小區治理的重中之重,承擔了70%的小區管理服務工作。根據他們的調研,目前在部分小區物業運行狀況不容樂觀,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在物業監管上存在權責不清、有所缺位的現象;另一方面,部分物業服務質量與業主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一些物業公司仍延續了以前房管所對公房的管理模式,沒有採取針對商品房的管理模式。」她說。
如何進一步提高物業管理水平?區政協委員、區建交委副主任李國榮建議,首先要從管理體制上入手,理順兩個權責關係。
一是房管局和街道的權責關係。李國榮說,近年來,隨著街道體制改革,房管辦等派出機構下沉,歸屬街道「指揮」,這意味著房屋管理職責的下移,對於加強基層治理而言無疑是有利的。不過,從目前實際情況看,這一設想還處在「老的架構已經打破,新的規則還沒完善」的過渡階段,房管部門和街道在房屋管理的職責上還需要進一步對接。他建議,房管局進一步加強專業管理人才的培養和業務指導,為街道提供有效的服務和支撐。
二是理順街道內部自治辦和管理辦的關係,在街道層面整合物業、業委會管理的工作力量,統一指揮,統籌推進。
在提高物業管理水平方面,還可以更多藉助市場手段。區政協委員、上海中大國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周海敏提出,要牢牢抓住「市場競爭」,加強對物業公司的資質管理,抓住年檢、公開招標等關鍵環節,引入物業業績考評考核機制,提升物業服務的整體水平。
區政協委員、CathyStudio信曄工作室負責人葛信曄提出了「建立網格化物業互動機制」的觀點。他認為,當前小型社區物業管理成本較高,提高服務質量「有心無力」,因此,小型社區可以嘗試共享周邊大型社區、社會服務企業的物業管理資源,籤訂服務外包協議,有效降低人員成本,以提高服務質量。
綜合治理指標要細化量化可操作
在完善基層黨建、物業管理的同時,課題組認為,小區綜合治理的推進還有賴於頂層制度設計的完善。
據委員們調研,在小區中,相比環境整治、硬體改善等「硬治理」工作,社區治理組織有效運作、居民有效自治、社會多方參與等「軟治理」工作比較滯後。
據了解,由於「軟治理」機制不夠健全,缺乏細則、標準和指導,部分居委幹部紛紛反映「內容比較籠統、基層理解不同、操作難度較大」。
同時,由於管理部門責任劃分不夠精細,對各相關主體、責任部門及專業單位的工作職責界定比較寬泛、原則,對每個責任主體在具體事情上的職責規定不夠清晰,加上缺乏與績效掛鈎的監督考核機制,在解決跨部門、跨領域的複雜問題上,仍有相互推諉的現象發生。
據悉,在委員調研的一些小區,由於「軟治理」與「硬治理」沒有同步推進,導致在硬體改造項目上居民參與率和滿意度不高。
對此,不少委員提出,推進住宅小區「軟治理」,背後要有「硬制度」支撐,不能僅僅依靠幾個「明星書記」、「草根達人」、「社區能人」的工作態度和工作能力來維持。
在調研中,委員關注到了新修訂的《徐匯區住宅小區綜合治理測評指標》,他們建議這一指標體系中增加「軟治理」相關指標,不求多、全,但求精、實,使指標儘可能細化、量化、可操作、易考核。同時,建立完善推進住宅小區綜合治理的相關制度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