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也致癌?致癌的是筷子上的黃麴黴素

2020-11-23 人民網吉林站

原標題:筷子也致癌?

筷子,古稱筷箸,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先人們留下了眾多妙趣橫生的詠筷詩文。「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鹹中,能知味也否?」這是我國清代著名文人、美食家袁枚筆下的筷子,詩人以筷喻人,意味深長。明代程良規的《詠竹箸》歌頌了筷子無私奉獻的精神。詩云:「殷勤問竹箸,甘苦樂先嘗。滋味他人好,樂空來去忙。」詩人用擬人化的筆調歌頌了筷子樂於先嘗苦,再讓他人享用,甘於勞累的品德。筷子的文化和歷史源遠流長,作為國人吃飯的必備物品之一,我們天天都在用,可是,有關它的使用知識你未必都知道。最近,就有一則傳言稱,普通的木製、竹製筷子使用超過六個月以上,很可能會滋生「黃麴黴素」,進而誘發肝癌。這是真的嗎?

本期專家

王笑丹 吉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2項,發表國際科技論文SCI20餘篇,指導碩士研究生多名,2017年國家公派美國肯塔基大學訪問學者

市售筷子大致有五種

王笑丹:我國的筷子大致分為五大類,有竹木筷、金屬筷、牙骨筷、玉石筷和化學筷等等。

市場上常見的筷子主要有竹製、木製、陶瓷、金屬和化學筷子。其中木質筷子是由紅木、鐵木、雞翅木、檀木、香木等不同木材製作的。常見的金屬筷主要有不鏽鋼筷、合金筷。化學筷主要是塑料筷子、密胺筷子。還有價格昂貴的銀筷和牙骨筷等高檔筷子,這類筷子在市面上並不常見。

竹筷子天然環保安全無毒,一般家庭都會選它,經過碳化後的竹筷子不容易發黴,可長期使用。但竹筷子經過消毒櫃的處理後容易變形。

木筷子也屬天然材質,安全無毒,但木頭製品更容易發黴變質,使用時間久後容易引起腸道傳染病。

不鏽鋼筷子是金屬材質,美觀大方好用耐腐蝕不生鏽,但隔熱性差容易燙傷手。另外有些金屬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平日使用時不要長時間放在鹽、醬油、醋中,這些食物長時間接觸不鏽鋼會使不鏽鋼筷子中的有毒物質被溶解釋放。

密胺筷子是由密胺樹脂粉加熱加壓壓製成型。密胺筷安全衛生無毒無味不易破碎耐酸鹼,對油脂、酸、鹼及各種溶劑都具備優越抵抗性,耐溫性能好。但由於密胺塑料的特殊性,高溫下會出現開裂現象,有些不法商為追求利潤,直接用脲醛類的模塑粉作為原料來生產,而用脲醛製造的餐具,對人體是有害的。

銀筷子對人體無害,而且有殺菌作用,銀在水中可形成帶正電荷的銀離子,這些銀離子能將細菌吸附其上,令細菌賴以呼吸的酶失去作用,使細菌無法生存。銀是重金屬,理論上說對人有害,但其實銀是很穩定的,溶於水的銀離子也是極其微量的,所以不必擔心對人體有危害,盡可以放心的使用,但銀筷子價格昂貴。

致癌的是筷子上的黃麴黴素

王笑丹:家中的木製或者竹製筷子在長期使用後,容易滋生細菌或者發生黴變,很可能會給身體帶來疾病。但一般說來,多數黴菌並不影響健康,比如釀酒用的紅麴黴等,不少還被用於食品工業中。但有些黴菌在適宜的條件下會產生毒素,成為危害健康的兇手。木製或者竹製的筷子本身並不會長黴菌,但如果平時筷子清洗不乾淨,殘留的物質有可能滋生黃麴黴素。嚴重發黴的筷子產生的「黃麴黴素」就是在醫學界被廣泛認定為誘發肝癌的「罪魁禍首」。

洗筷子時別搓

王笑丹:我們平時喜歡整把搓洗筷子,這其實是不對的。簡單粗暴地搓洗筷子,很容易使沒有保護膜的竹質筷子變粗糙,產生凹槽裂紋。另外,不同筷子上的病原微生物等也很容易發生交叉感染,讓致病微生物殘留,並發黴腐壞。

清洗筷子的正確方法是用洗碗布少量清洗。用自來水衝洗筷子後,在柔軟的洗碗布上放些洗潔精,每次搓洗兩三根,更細緻的話就逐根清洗,這樣就能減少摩擦,保護筷子了。

一般來說,第一次使用的新筷子,只用洗潔精和清水是洗不乾淨的,新筷子在生產過程中容易沾染病菌,不仔細消毒就使用,容易把髒東西都吃進肚子。可以燒一鍋開水,水裡放3勺白醋,把洗好的筷子全部放進去煮10到15分鐘。白醋有清潔消毒功能,加之沸水的作用,自然能達到理想的殺菌效果。撈出筷子後,放在乾淨的毛巾上擦乾水分,再放進消毒櫃消毒,或放入微波爐裡中火加熱30秒,把它完全烘乾,防止溼的筷子發黴變質。

帶彩漆的筷子不適合水煮和微波爐加熱,可以使用高溫蒸煮來消毒,然後用幹抹布擦乾。不同筷子保養方法不同,購買時候記得看後面的標識。

應放在乾燥通風處存放

王笑丹:吃完飯後要立刻清洗筷子,不要長時間浸泡在水槽中。若是粘上飯粒或難以清除的油汙時,浸泡在溫水裡數分鐘後再清洗。

清洗時使用中性清潔劑輕輕搓洗,不要「豪爽」的用力刷,筷子表面容易受傷。

勿放入洗碗機洗,由於筷子重量輕,在清潔過程中易產生刮痕。

洗好後放置在陰涼通風處,陽光直接照射會加速筷子龜裂風化。

當筷子出現變形、尖端塗漆掉落、尖端發白長黑斑時應立即丟棄。

另外,把筷子放進筷籠的時候,要把筷子頭朝上放進豎立放置的筷籠中,筷籠要存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以防黴菌汙染。一定要選擇鏤空筷籠,防止積水。

筷子最好半年換一次

王笑丹:很多家庭使用筷子的習慣通常都是用到「天荒地老」,只要不壞,就不更換。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如果筷子上出現了非竹子或者木頭本色的斑點,表示筷子很可能已經發黴變質了,如果再使用這樣的筷子,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筷子使用壽命是半年左右,最好半年換一次。長時間使用會導致筷子藏汙納垢,肉眼下,可能看不出一雙木質筷子用過半年、1年和3年的區別。但如果把它們放在500倍的特寫鏡頭下,會看到使用半年的筷子,表皮脫落,有些地方已裂開,有明顯的小縫隙,且縫隙裡有黃色殘留物。使用1年的筷子,木頭表面已變色且溝壑縱橫,凹陷處有許多油汙。用過3年的筷子,已面目全非,看不出是木質的,表面像長了小蘑菇。筷子使用時間越長,檢出的菌落總數越高。除金屬筷子外,木質、竹質等筷子都會在表面形成細小凹槽,容易殘留細菌和清潔劑,所以建議半年就要換一次。(記者李曉靜)

(責編:馬俊華(實習生)、王帝元)

相關焦點

  • 發黴的筷子、案板會產生黃麴黴素?真正會致癌的,是廚房這2樣!
    就如同上文中提到的,黃麴黴素是一類致癌物質,1毫克黃麴黴素攝入就達到了可致癌的劑量,世界衛生組織早已經將黃麴黴素列入了一類致癌物,長期接觸可增加患肝癌的機率。 好多媒體都在報導,說筷子或案板用久了會滋生各種黴菌,嚴重會引發黃麴黴素,長期使用會誘發肝癌。 案板、筷子的確是容易長黴菌,尤其是南方這種溼熱的天氣,但即便長黴也並不是黃麴黴,而且絕大多數黴菌也不會影響人類健康。
  • 1毫克黃麴黴素,就是致癌劑量!家裡這些可能要扔掉
    ▲它是我們所知的最強的生物致癌劑,1毫克就是致癌劑量。1毫克黃麴黴素,就是致癌劑量!黃麴黴毒素,曾造成數以十萬計的牲畜突然死亡,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黃麴黴毒素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鉀的10倍,對肝臟組織的破壞性極強。
  • 警惕:一次性筷子很毒 常用竟會致癌
    摘要:在餐館用餐,多數人更願意使用一次性筷子,認為它更衛生,而不願用消毒櫃裡的筷子。你可知道,一次性筷子也應有保質期,經常使用過期的一次性筷子,一般都變質長黃黴了,這種黴,能夠誘發癌症。據專家介紹,一次性筷子時間長了會滋生各種黴菌,如果長期使用黴變的一次性筷子,輕者可能導致感染性腹瀉、嘔吐等消化系統疾病。嚴重發黴的筷子會滋生「黃麴黴素」,該物質已經被廣泛認定可誘發肝癌。據悉,溫度在100C~350C、溼度達15%時黴變竹籤上的黴菌均能成倍增長。
  • 黃麴黴素是致癌的一大「禍首」,它善於隱藏在4種食物裡,別大意
    提起黃麴黴素,很多的人可能都會感到非常的恐慌,因為這是一種很強的致癌物質,是致癌的一大禍首。其實這種毒素非常善於隱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裡,可能就有很多的黃麴黴素,希望你一定要擦亮眼睛。黃麴黴素是致癌的一大「禍首」,它善於隱藏在4種食物裡,別大意發黴的糧食我們的食物在放置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容易出現發黴的情況,而發黴的糧食正是黃麴黴毒素的「活躍地」。
  • 筷子發黴是黃麴黴素嗎,選用不會發黴的筷子:陶瓷筷子
    家中的木製或者竹製筷子在bai長期使用後,容易滋生du細菌或者發生黴變,會給身體zhi帶來疾病。但多數黴菌並不影響健康,釀酒用的紅麴黴等,不少還被用於食品工業中。但有些黴菌在適宜的條件下會產生毒素,成為危害健康的兇手,導致感染性腹瀉、嘔吐等消化系統疾病。
  • 筷子用久了真的會致癌嗎?
    針對網絡有關普通的木製、竹製筷子使用超過六個月以上,會滋生「黃麴黴毒素」進而誘發肝癌的傳聞,傳染病學專家說,這是極小概率事件,幾乎不可能,因此不必過於緊張。雖然黃麴黴毒素的確是一部分肝癌的誘因,但只有長期食用大量的黴變食物,攝入人體的黃麴黴毒素才足以達到致癌量。
  • 它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1毫克就致癌!
    1毫克黃麴黴素,就是致癌劑量!有毒!黃麴黴毒素,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鉀的10倍,對肝臟組織的破壞性極強。致癌!它還是我們所知的最強的生物致癌劑,1毫克就是致癌劑量。最讓人無奈的是,這種劇毒致癌物就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黃麴黴素藏在發黴的食物裡,特別是澱粉含量高的食物裡,花生、玉米等,澱粉在高溫和潮溼的環境下會滋生導致肝癌的黃麴黴菌。我們常吃的大米、小米、豆類,尤其是在高溫溼潤的環境下,一旦黴變也會陷入它的魔爪。
  • 黃麴黴毒素真的會致癌嗎?隱藏在這5種常見物品中
    黃麴黴毒素已經被列為一級致癌物質,主要存在于堅果、動植物以及土壤中。尤其是易汙染的糧油產品中如大豆小麥、玉米以及花生等,毒性非常強,嚴重威脅人們健康。黃麴黴毒素真的會致癌嗎?肯定能說黃麴黴毒素確實會致癌,到目前為止黃麴黴毒素是致癌性最強的。1毫克黃麴黴毒素會致癌,20毫克會致命,即使經過高溫也不能殺死。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菌的代謝產物,往往損害人們的肝臟,引起肝炎、肝硬化以及肝壞死,其主要症狀是胃部有明顯的不適感,腹脹,食慾明顯減退以及噁心嘔吐、肝區有出痛感,甚至會發生水腫昏迷,嚴重時會因為抽搐而死亡。
  • 致癌物黃麴黴素,主要存在於哪些東西中?如何防止黃麴黴素中毒?
    無論從患病人數,還是社會影響上來看,肝病都能稱得上我國的「第一病」。我國每年約增70萬肝病患者,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人因肝病離世,而人數還在不斷增加。肝病重在預防,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避開接觸一些傷肝的物質。
  • 藏在廚房中的致癌物:黃麴黴素!
    經過大量的分析實驗,發現該女士家日常用的砧板、筷子上都有黃麴黴素的存在!那麼,你對致癌因子——黃麴黴毒素了解多少?四、如何防治黃麴黴素黃麴黴素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防治方法主要為防黴和去毒,其次預防黃麴黴素的危害要從飲食習慣做起,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要嚴格注意食品安全,避免黃麴黴素的危害。
  • 黃麴黴毒素致癌,但真的沒有「解毒」方法嗎?醫生:有1物可幫忙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都聽說過黃麴黴毒素,比如說發黴的東西會有黃麴黴毒素之類。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黃麴黴毒素真正的危害,以及哪些東西會帶有黃麴黴毒素。下面醫生就和大家簡單的聊一下黃麴黴毒素。首先我們要知道,黃麴黴毒素以及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1類致癌物。它是一種毒性非常強的致癌物,是氰化鉀的10倍,更是傳統毒藥砒霜的68倍,對我們的身體危害非常大。而且黃麴黴毒素還極其容易致癌,只需要一毫克就可以達到致癌的劑量。所有說世衛組織把它列入名單也不是沒有道理。大家可能要說,既然黃麴黴毒素這麼可怕。
  • 致命毒物黃麴黴素,就隱藏在這些食物裡~
    它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黃麴黴素」。   黃麴黴素多大劑量可以致癌呢?   黃麴黴素1mg就是致癌計量。國內外對於食品中的黃麴黴毒素含量都做了明確的限量規定,例如我國規定糧食中黃麴黴毒素B1含量應低於10微克/公斤,乳及乳製品中黃麴黴毒素M1含量應低於0.5微克/升,嬰幼兒奶粉不得檢出黃麴黴毒素M1,代乳品不得檢出黃麴黴毒素B1。   我們有時吃到的苦瓜子、苦花生,就很有可能含有黃麴黴素。
  • 毒性是砒霜68倍,1毫克足以致癌,潛伏身邊的黃麴黴素有多毒?
    很多人以為不抽菸、少喝酒就能杜絕癌症,可我們往往忽略了,一種超級致癌物時刻潛伏在我們身邊,它就是黃麴黴素。今天我們來聊聊黃麴黴素,這個毒性是砒霜68倍的致癌物。很多人對黃麴黴素並不陌生,但沒幾個人敢說自己了解它。1、你真的了解黃麴黴素嗎?1993年,黃麴黴素被世衛組織劃定為一類致癌物,在自然界所有致癌物中名列第一。
  • 毒性是砒霜的68倍,1毫克就致癌!最容易出現在這些食物中
    黃麴黴毒素,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對肝臟組織的破壞性極強。它還是我們所知的最強的生物致癌劑,1毫克就是致癌劑量。1993年它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最讓人無奈的是,這種劇毒致癌物就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小心!這些食物裡都藏著黃麴黴素!
  • 這些食物暗藏致命毒物黃麴黴素
    1、發黴的一部分穀物黃麴黴素藏在發黴的食物裡,特別是澱粉含量高的食物,比如花生、玉米等,一旦黴變黃麴黴素含量就很高,還有我們常吃的大米、小米、豆類一旦黴變也會含有黃麴黴素。也就是說米飯變質了也一樣含有黃麴黴素。一旦米飯有異味就不要再食用了,因為已經含有黃麴黴素,所以愛吃剩飯的人更容易感染黃麴黴素。
  • 3種廚房裡暗藏的「黃麴黴素」,都是誘發肝病「元兇」,一定留意
    黃麴黴素主要在黃麴黴菌中產生,是一種強烈的致癌物質。世界衛生組織在90年代將其劃為一類致癌物。特備是對於肝臟,輕微的黃麴黴素都會導致肝臟癌變。"黃麴黴素"在食物中極易存在,所以,我們平時對吃的東西要特別注意。
  • 黃麴黴素可以致癌,萬萬沒想到它竟然是黃麴黴素的「剋星」
    黃麴黴素是一種存在於花生、玉米、大豆、稻米、小麥等糧食和油類產品中毒性極高,對人類的健康和生命會造成嚴重的威脅的物質,被列為三大致癌物質之一。體內黃麴黴素含量超過1毫克/千克,就可誘發癌症。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食品的多樣化,糧油食品的存儲周期不斷增長,黃麴黴及黃麴黴素汙染的糧油食品已大大增多;屢見報導的陳化糧中,黃麴黴素汙染是存在的主要問題。
  • 黃麴黴素是什麼?優食淨食機幫你解答
    筷子一旦出現黴變,就很容易產生黃麴黴毒素,而它竟是致癌物質?!黃麴黴素是怎麼產生的?它會出現在哪些食物中呢?其實,黃麴黴毒素是從黃黴素慢慢發展而來的一種代謝產物。而我們每天吃飯切菜用到的筷子、砧板竟是黃麴黴素最愛待的地方。生活中不注意,每天攝入一點量,日積月累,就是導致胃癌、肝癌、腸癌等發生。那我們蒸一蒸,洗一洗,是不是可以去除黃麴黴素了?其實不然,黃麴黴素是脂溶性的物質,而且要在280℃的高溫環境下才會裂解,這也就決定了無論是水洗,還是常用的烹飪方法,都無法有效去除食物中的黃麴黴毒素。
  • 黃麴黴會致癌?來八一下黴到底是什麼鬼
    荊楚網消息(記者徐芳、胡文勇)「一次性筷子不乾淨,愛長黴菌,有致癌物」,「大米變黃,是感染黴菌,快丟掉,吃了致癌」,「花生容易長黴,吃了對身體不好」……在關注食品安全的當下,經常會有人談黴色變。那黴到底是什麼鬼?9月30日,湖北省疾控中心衛檢所副研究員聞勝進行了生動有趣解答。  食物放久了難免會發生黴變,這主要是黴菌的「功勞」。
  • 加熱也滅不掉,如何避免吃下致癌黃麴黴素?
    什麼食物裡面會有黃麴黴素?食物在運輸、儲藏甚至是食物的加工過程中,都可能讓麴黴菌滋生。黃麴黴素較常見於花生及其製品(例如花生糖、花生粉、花生醬等等)、玉米、開心果以及幹豆類。另外,乳牛或是母雞在食入含有黃麴黴素的飼料後,牛乳和雞蛋再被人類食入,也會間接攝入黃麴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