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歐洲旅遊會發現,我們愛吃的鯽魚鯿魚包頭魚,老外都是不入口的,一是不會吃,二是不愛吃,老外就沒有食用淡水魚的習慣。沒錯,他們只愛吃無骨大塊的魚肉。至於魚刺?鱈魚的那種是極限,不能再小,也不能再多了。
歐洲老外不會吃淡水魚這事,國人首先可以從烹飪技術上得意一把。
追溯到更久以前,我們在大搞清蒸爆炒的時候,西方人的烹飪技術還停留在燒烤生食階段。燒烤和生食,意味著食物有可能烹飪不到位,沒有全熟,也就意味著寄生蟲攝入的風險。淡水魚類是寄生蟲寄生的高發區,海魚雖然也有寄生蟲,但由於海魚生長環境與人類體液環境不同,海魚身上的寄生蟲是無法在人類身上寄居的——無疑,在烹飪技術不成熟的前提下,食用海魚是更安全的選擇。
當然,並非要吹中餐踩西餐。只是即使在今天,從烹飪手法來說,東方人確實較西方更為成熟和多樣化。
比如,其一,西餐中烹飪技法單一,以煎炸烤為主,較少使用爆炒和蒸煮;其二,西方人不追求「鮮」,我們追求的「鮮」,在西方人眼裡可能是門玄學。
把這些烹飪上的差異放到淡水魚的烹飪上來看,我們愛吃的清蒸魚,在西方做不出來,即使做出來了,老外可能也無法感受到那種「鮮」味。
除了烹飪技法之外,食物原材料的獲取也直接決定了食用習慣。
在魚的獲取上,歐洲諸國背後都有著古羅馬帝國的影子。而古羅馬帝國的終極領土追求,是把地中海變成帝國內海。從古羅馬身體上立足起來的西方諸國,有強大的航海文明和傳統,讓西方人更傾向於進行遠海和深海捕魚。
再從配料上來看,香辛料一直是西方的稀缺產品,直到十五世紀大航海,才從美洲和南亞進口食用香料,那時候也是權貴們的「特供產品」。所以長期以來,老外不懂得以蔥姜蒜處理淡水魚腥味的方式,也極少使用釀造類調味品(比如黃酒),加之淡水魚腥味重而魚身風味不如海魚足,因而「舍淡水魚食海魚」,是很順理成章的事。
不過,並不是所有西方國家都不吃淡水魚,許多不臨海的內陸國家,比如波蘭,奧地利,以及波羅的海沿岸,那裡的國民也會樂於食用從湖泊裡釣上來的淡水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