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背後的故事:一份遺囑,一份對未來科學的期待

2020-10-07 夜下讀青史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是一位創業者也是一位科學家,他發明矽藻土炸藥,生前和父親一起獲得了瑞典科學研究院亞斯特獎。

在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下稱諾貝爾)生命最後的時光裡,決定用自己的財產設立一個獎項,該獎項是為了獎勵對科學作出貢獻的人們。

為了設立該獎項,諾貝爾曾先後設立了三份遺囑(1889年、1893年、1895年),最後以1895年的遺囑為準,設立了諾貝爾獎。(1889年、1893年的遺囑在1895年遺囑生效後被銷毀)

在1895年的遺囑中,諾貝爾不再將財產分贈親友,而是直接將自己全部的財產作為設立獎項的獎勵金,希望以此激勵未來的對科學作出巨大貢獻的人們。

諾貝爾的遺書被公之於眾後,成為時的頭條熱點。有許多人對諾貝爾表示不解,認為諾貝爾的巨額財產分散在世界各地,根本無法設立一個靠譜的基金會。

為了讓諾貝爾遺囑中的獎項成為現實,遺囑的主要執行人朗納·索爾曼和呂多爾夫·利耶奎斯特(Rudolf Lilljequist)付出了巨大的努力。1897年4月26日,挪威會議終於通過並執行了諾貝爾遺囑,遺囑的執行人立馬成立諾貝爾基金會,按照諾貝爾遺囑中的內容設立了物理、化學、和平、生理或醫學及文學五個獎項。

在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也就是1901年12月10日,第一次諾貝爾獎亮相於整個科學界,該獎項和遺囑中的五個獎項一樣,分別是物理、化學、和平、生理或醫學以及文學五個獎項。

和其它五個獎項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並不在諾貝爾的遺囑之中,它是由瑞典國家銀行在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成立300年)捐獻了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會換來的獎項。因為該獎項官方名稱一直在更改,所以人們統稱它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相關焦點

  • 你知道諾貝爾獎,卻不知道諾貝爾的遺囑糾紛
    諾貝爾獎的設立,對推動科學事業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與和平,起到了巨大意義。它激勵著人們不斷勇攀科學高峰。諾貝爾生前經營油田業務,因此積累了大量財富,這也成為日後諾貝爾獎的經濟來源基礎。然而,你不知道的是,諾貝爾獎的設立,源自於一場家庭遺產糾紛。
  • 關於諾貝爾獎,這幾十位獲獎者背後的發明故事也值得了解
    適合觀看年齡:10歲+ 其實說到諾貝爾獎大家並不陌生,但知道獎項創始者故事的人卻不是很多。《天才簡史》這期紀錄片,就講述諾貝爾獎的創始者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這位天才傳奇的一生。
  • 屠呦呦青蒿素能得諾貝爾獎,以錢學森的科學成就,為什麼沒得獎?
    但諾貝爾獎的評選標準卻不是簡單以此為依據的,兩者之間的因果,我們來簡單分析下。錢學森的科學成就(歸國前)關於噴氣推進實驗室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可能大家並沒多少感覺,但NASA
  • 愛因斯坦諾貝爾獎背後的故事
    萊納德甚至還宣稱,如果愛因斯坦因為相對論獲諾貝爾獎了,他就歸還自己的獎牌。1921年,在萊納德和斯塔克的阻撓之下,諾貝爾物理學獎終究還是沒有頒給愛因斯坦。諾貝爾獎委員會決定將這一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空缺。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的法規,當某一年的諾貝爾獎空缺時,將會在下一年再度評定——如果下一年評定出了結果,則將前一年的諾貝爾獎授予之;如果下一年依然空缺,則徹底空缺。
  • 2020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背後的高校故事(一)
    2018年秋天的這個時候,唐曉武送女兒去日本京都大學讀碩士回國後,開始每年更新一份「21世紀諾貝爾獎排行榜」——集中了2000年以來的諾獎數據,按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的工作單位(退休時單位)、獲獎成果單位、博士大學、本科大學等四類信息,列出了一份特別的世界高校排名。
  • 你知道每年的諾貝爾獎頒獎時間嗎?
    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包括由諾貝爾基金會官方頒發的6個獎項,分別是:根據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和平獎如果一份工作成果是由兩個或三個人完成的,則應共同獎勵。在任何情況下,獎金數額均不得超過三人。」 獎金諾貝爾獎的獎金通過管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產來獲得,獎金總是以瑞典的貨幣瑞典克朗頒發,每年的獎金金額視諾貝爾基金的投資收益而定。
  • 【字裡行間】歷史上的今天· 諾貝爾和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根據科學家諾貝爾先生在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獎項,用於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它代表著一份偉大的榮譽。科學家愛因斯坦、居裡夫人、屠呦呦等都曾獲得諾貝爾獎。
  • 證明心靈感應,能獲得諾貝爾獎嗎?
    諾貝爾獎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全球最高獎。諾貝爾在遺囑中,將此剩餘財產劃分為五等份:一份獎給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一份獎給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的發現或改進的人;一份獎給在醫學和生理學界有最重大的發現的人;一份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最後一份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 2018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今起陸續揭曉 文學獎缺席
    中新網10月1日電 (張艾京)10月1日開始,2018年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將陸續揭曉。從1901年到2018年,諾貝爾獎已經走過117個年頭,成為國際上「每年必看」的大事件。不過,今年的諾貝爾獎有一個重大變化——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將取消頒發,只頒發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這5個獎項。  是什麼變故使得今年的諾貝爾獎「6減1」?
  • 高官獲評「未來科學大獎」的背後的故事
    高級官員也能獲評「未來科學大獎」得百萬美元獎金,小編一語驚人!在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頒發揭曉之時,就有這麼一位副省級官員獲此殊榮。官員與科學獎?這一切的背後究竟暗藏著怎樣的秘辛,小編便和各位朋友一起探究一下「未來科學大獎」官員獲獎背後的故事。
  • 霹靂布袋戲,一份匠心一份木偶情
    童話故事裡,因為說謊而被仙女姐姐懲罰會長「長鼻子」的匹諾曹,是大多數人聽過的國外木偶的故事。其實木偶這一表演藝術最早起源於漢,興盛於唐朝,在中國已經流傳千年並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發展起來。
  • 【嘉文品讀】家族傳承 | 除了諾貝爾獎,你還應該知道諾貝爾的家族...
    2020年,每項諾貝爾獎的獎金增加到了1000萬瑞典克朗,相當於750多萬人民幣。事實上,諾貝爾的遺囑最開始只有約3100萬瑞典克朗。但是這3100萬瑞典克朗並不直接用做獎金,而是用於投資,其中90%的收益用作評獎的獎金。這不禁讓人發問,諾貝爾的獎金為什麼一直源源不斷、不降反增?實際上,這與其背後的家族信託基金——諾貝爾基金會密切相關。
  • 揭秘背後基金會的生財之道
    諾貝爾生前共立了三份遺囑,最後生效的那份,是他於1895年(逝世前一年)留下的。他將財產的大部分作為獎勵,授與對人類社會有極大貢獻的人。至今,諾貝爾獎仍然是一份相當高的榮譽。有人批判他身為瑞典人卻把財產分給世界各國的人士,這種行為是不愛國的表現;有人質疑評選者可能有受賄之虞,無法達成任務;加上遺囑以事實上未存在的基金會為繼承人,且諾貝爾的工廠分散在各國,由完全不同的法律所管轄…針對這些聲浪與難題,遺囑的主要執行人拉古納˙梭魯曼不畏艱難,動員各國的財政、科學、法律專家來清理遺產及解決糾紛。
  • 諾貝爾獎已頒發124年,為何至今仍未花光,諾貝爾留下了多少錢
    成就是靠努力換來的,表面光鮮亮麗的背後有著異於常人的痛苦與努力。當然努力也是有所回報的,它可以讓你更加聰明,也可以讓你得到你想要的,甚至還可以聞名世界。諾貝爾獎不用說或許每個人都知道,它的名字是根據著名化學家、發明家諾貝爾所命名的。
  • 圖文:今天,諾貝爾獎100歲---回眸百年諾貝爾
    瑞典將以第100次頒獎紀念諾貝爾獎的百年誕辰。  1895年11月27日,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將全部財產(900多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10多億美元)作為設立諾貝爾獎的基金,每年取出基金利息,獎給對人類文化科學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諾貝爾獎分為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獎五項。  1901年12月10日,諾貝爾基金會舉行了第一次頒獎儀式。
  •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科研是一份興趣+許多歡樂
    北京時間10月5日傍晚起,2020年諾貝爾獎將陸續公布。儘管因為新冠疫情,諾貝爾獎委員會決定將今年的獎項頒布換成線上的形式,並取消年底的線下頒獎及晚宴,但科學的力量卻不會因此消減。在專訪中,維特裡希教授聊了自己的過去,也講述了對於諾貝爾獎的觀點。
  • 諾貝爾遺囑全文:設立五大獎項
    以下是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炸藥的發明者諾貝爾的遺囑全文。我,籤名人艾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經過鄭重的考慮後特此宣布,下文是關於處理我死後所留下的財產的遺囑:在此我要求遺囑執行人以如下方式處置我可以兌換的剩餘財產:將上述財產兌換成現金,然後進行安全可靠的投資;以這份資金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 又到諾貝爾獎得主上頭條的時候,給幼兒園小朋友科普一下諾貝爾獎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又要開始揭曉啦!2020年9月24日諾貝爾基金會主席拉爾斯·海肯斯滕表示2020年諾貝爾獎獎金將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110萬美元) 。 諾貝爾獎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
  • 百年來諾貝爾獎最大的兩個謎團:不公開!不透明!
    1895年11月27日,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在巴黎留下遺囑。遺囑只有短短幾十行字,寫在一張薄薄的紙上。 1896年12月10日晚上,諾貝爾在聖利摩的米歐尼德莊去世,終年63歲。在諾貝爾死後,人們才發現這份遺囑,由此,誕生了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