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討論了個體如何作出決策,然後介紹了人們如何相互作用。所有這些決策和相互作用一起構成了「經濟」。最後一組3 個定理和經濟整體如何運行有關。
原理八: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商品和服務的能力
生活水平在國與國之間、在不同歷史期間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原因在哪裡?答案非常簡單。生活水平的幾乎所有差異都可歸因於國家間的生產力的差異。生產力(productivity)是指每單位勞動投入能生產的商品和服務數量。在生產力高的那些國家,大多數人都享有較高的生活水平;而在生產力低的國家,大多數人在貧困中掙扎。類似地,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的增長率決定了它的人均收入的增長率。
生產力和生活水平之間的基本關係非常簡單,但它蘊涵的意義深遠廣泛。如果生產力是生活水平的主要決定因素,那麼其它因素必定是次要的。例如,在20 世紀,美國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人將其歸功於工會和最低工資法。其實,美國工人不斷提高的生產力才是生活水平提高的真正英雄。再比如,有人認為日本等國家和美國之間的競爭加劇,導致了美國收入在1970 年代到1980 年代之間增長緩慢。然而,真正的罪魁禍首不是來自國外的競爭而是美國生產力在這一期間增長乏力。
生產力和生活水平之間的關係對於公共政策分析也有重要意義。在分析任何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該政策如何影響我們生產商品和服務的能力。為了推動生活水平提高,政策制定者需要提高生產力,措施是讓工人接受良好教育、有生產產品的必要工具以及能使用更好的技術。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過多貨幣時商品價格上升1921 年1 月,德國一份報紙的價格為0.3 馬克。然而不到兩年即1922 年11 月份,同樣報紙的價格為70000000馬克。經濟中其他商品價格上升幅度也大體類似。這個事件是歷史上最驚人的通貨膨脹例子之一。
通貨膨脹(inflation)是指經濟中物價總體水平的上升。由於高通貨膨脹對社會造成了各種各樣的成本,將通貨膨脹控制在較低水平,成為世界各國政策制定者的經濟目標之一。
造成通貨膨脹的因素是什麼?幾乎所有的嚴重通貨膨脹(膨脹率高)或長期通貨膨脹,都是由於貨幣數量增長引起的。當政府發行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在1920年代早期,當德國物價每個月平均上升三倍時,貨幣數量也是每個月增長三倍。
原理十:社會面對通貨膨脹和失業的短期權衡
儘管在長期,較高的物價水平是由於貨幣數量增加引起的,然而短期的物價水平升高更為複雜和更富有爭議。絕大多數經濟學家是這樣描述貨幣注入的短期效應的:
1、經濟中的貨幣量增加刺激支出總體水平提高,因此促進了商品和服務的需求。
2、長時間較高的需求會促使企業提高商品價格,但與此同時,它也會激勵企業多僱傭工人、多生產產品和服務。
3、多僱傭工人意味著低失業率
根據這一推理過程可得到本章最後一個權衡,它是經濟整體面臨的權衡: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
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社會的確面對著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權衡,這種權衡意味著,在一年或兩年時期內,很多經濟政策是顧此失彼的:政策降低了通貨膨脹卻增加了失業率,反之亦然。這種短期權衡思想在商業周期的分析中非常重要。
經濟周期(business cycle)是指,經濟活動——按照產品和服務的產量或就業人口數量等指標衡量——出現不規則的且難以預測的波動。政策制定者可以使用各種政策工具來調整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關係。政策制定者通過改變政府支出數量、徵稅量和發行貨幣量等,能夠影響商品和服務的總體需求。需求變動反過來又會影響經濟在短期經歷的通貨膨脹和失業組合。由於這些經濟政策工具潛在力量巨大,政策制定者如何使用這些工具來管制經濟(如果可以管制),一直是經濟學家不斷爭辯的話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