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新知速遞 第三十二期|鄭民華教授發現抑制結直腸癌增殖及轉移新機制

2021-02-13 瑞金醫院圖書館

Abstract】
Background: N6-methyladenosine (m6A) is the most prevalent RNA epigenetic regulation in eukaryotic cells. However, understanding of m6A in colorectal cancer (CRC) is very limited. We designed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m6A in CRC.
Methods: Expression level of METTL14 was extracted from public database and tissue array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relevance of METTL14 in CRC. Next, gain/loss of function experiment was used to define the role of METTL14 in the progression of CRC. Moreover, transcriptomic sequencing (RNA-seq) was applied to screen the potential targets of METTL14. The specific binding between METTL14 and presumed target was verified by RNA pull-down and RNA immunoprecipitation (RIP) assay. Furthermore, rescue experiment and methylated RNA immunoprecipitation (Me-RIP) were performed to uncover the mechanism.
Results: Clinically, loss of METTL14 correlated with unfavorable prognosis of CRC patients. Functionally, knockdown of METTL14 drastically enhanced proliferative and invasive ability of CRC cells in vitro and promoted tumorigenicity and metastasis in vivo. Mechanically, RNA-seq and Me-RIP identified lncRNA XIST as the downstream target of METTL14. Knockdown of METTL14 substantially abolished m6A level of XIST and augmented XIST expression. Moreover, we found that m6A-methylated XIST was recognized by YTHDF2, a m6A reader protein, to mediate the degradation of XIST. Consistently, XIST expression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METTL14 and YTHDF2 in CRC tissues.
Conclusion: 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e function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METTL14 in CRC and exte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RNA epigenetics in cancer biology.

【中文摘要】

背景: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是真核細胞中最主要的mRNA修飾。然而,m6A調控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發生發展的具體機制仍有待深入探索。在本研究中,我們具體探討了m6A在結直腸癌中的功能和機制。

方法:通過生物資料庫及本中心組織晶片研究METTL14在結直腸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通過過表達/沉默技術,研究METTL14在CRC細胞中的功能;通過RNA-Seq技術探索METTL14潛在下遊靶標;通過RNA pull-down及RIP技術驗證METTL14與下遊靶標的相互作用;通過「挽救」實驗及Me-RIP技術進一步探討了相關機制。

結果:臨床分析結果顯示,相比於METTL14高表達的患者,低表達METTL14患者預後明顯更差;通過細胞和動物實驗中,沉默METTL14可顯著促進CRC細胞的增殖和轉移能力;在機制方面,RNA-seq and Me-RIP結果顯示:長鏈非編碼RNA XIST (lncRNA XIST)是METTL14的下遊蛋白;沉默METTL14後有效抑制了lncRNA XIST 的m6A甲基化修飾水平,進而促進XIST表達;後續發現m6A結合蛋白YTHDF2可通過識別XIST的m6A甲基化位點使之降解;與體外實驗相一致;臨床數據結果顯示lncRNA XIST與METTL14和YTHDF2呈負相關。

結論:本研究結果證明了METTL14在CRC中的功能和預後價值,並進一步擴展了對RNA表觀遺傳學在癌症生物學中重要性的理解。

相關焦點

  • 瑞金新知速遞 第七十五期|吳哲褒教授發現垂體泌乳素腺瘤耐藥潛在新機制
    卡麥角林對DRD2具有很高的親和性,誘導DRD2蛋白的內化,胞質內的DRD2在KBTBD6/7的調控下被泛素化降解,減弱了CAB對AKT/mTOR通路的抑制作用。CRISPR-Cas9技術構建了KBTBD7基因敲除小鼠,發現在其垂體、紋狀體和心臟中的DRD2蛋白表達水平升高。另外,垂體腺瘤中KBTBD6/7的表達與DRD2的表達水平呈負相關性。
  • 大連理工大學發現抑制乳腺癌細胞轉移增殖機制
    原標題:發現抑制乳腺癌細胞轉移增殖機制 記者日前從大連理工大學獲悉,該校伍會健課題組發現了抑制乳腺癌細胞轉移機理,從而為治療乳腺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等雜誌。 據了解,與乳腺癌相關的死亡多數是由乳腺癌細胞侵襲、轉移造成的。
  • 瑞金新知速遞 第十五期|高研所李曉東副研究員發現損傷血管新生內膜形成新機制
    我們之前研究發現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表達增加伴隨巨噬細胞浸潤。本研究旨在確定外膜成纖維細胞(AF)衍生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是否通過增加滋養血管數量促進巨噬細胞招募從而參與新生內膜形成。方法與結果:在大鼠球囊損傷模型中,滋養血管數目增加並伴有細胞增殖和VEGF表達。內源性和PKH26標記的外源性巨噬細胞主要分布於血管外膜。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49期|王侃侃研究員發現長鏈非編碼RNA CRNDE促進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發生的分子機制
    功能分析表明,敲低CRNDE可誘導APL細胞分化並抑制其增殖,同時延長APL小鼠的生存期。機制研究表明,CRNDE通過結合miR-181家族並由此調節NOTCH2引發致癌作用。最後,我們發現高表達的CRNDE也與NPM1突變顯著相關,並可以導致NPM1突變AML細胞的分化阻滯。綜上所述,我們的發現揭示了致癌lncRNA在AML發展中的重要性。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83期|朱正綱教授發現下調CDH11的表達促進胃癌細胞轉移和紫杉醇耐藥
    【中文摘要】背景: 胃癌腹膜轉移患者的預後極差,而紫杉醇腹腔灌注治療已被證實對胃癌腹膜轉移具有很好的效果。然而,腹膜轉移患者經過紫杉醇治療後極易發生紫杉醇耐藥,從而導致病情進展和惡化。其中涉及的相關的機制目前並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將探索引起紫杉醇耐藥及胃癌腹膜轉移的的相關機制。
  • 瑞金新知速遞 第188期|馮煒煒發現FBXO2通過泛素化途徑降解FBN1蛋白調控細胞周期與自噬信號通路促進內膜癌增殖
    【中文摘要】F-box蛋白作為S期激酶相關蛋白1(SKP1)-cullin 1(CUL1)-F-box蛋白(SCF)泛素連接酶複合物的底物,介導了許多參與癌症過程中調節蛋白的降解。在該研究中,我們選取復旦大學婦產科醫院21例內膜癌及5例正常內膜組織進行RNA測序,發現F-box only蛋白2(FBXO2)在癌組顯著上調。根據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資料庫,高表達的FBXO2與腫瘤分期,腫瘤分級和腫瘤的組織學類型以及不良預後有關。體內、外實驗均證實敲除FBXO2抑制內膜癌細胞增殖,過表達FBXO2促進細胞增殖。
  • 瑞金新知速遞 第181期|朱正綱教授發表胃癌腹膜轉移患者腹腔化療港併發症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中文摘要】目的: 腹腔化療可將藥物直接作用於腹腔腹膜轉移病灶,已被應用於胃癌腹膜轉移的治療。通過皮下放置腹腔化療港可反覆多次進行腹腔化療。而腹腔化療港的正確放置及安全應用是實施腹腔化療的前提,本研究目的是分析腹腔化療港相關併發症及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
  • 科學家發現SIRT6激動劑可抑制肝癌增殖
    科學網報導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張健課題組與陳國強課題組合作發現了SIRT6的首個具有功能的變構激動劑MDL-800,並初步證實了SIRT6激動劑可以通過阻斷細胞周期來抑制肝癌增殖,研究為SIRT6作為新靶標的確認提供了證據,也為該靶標藥物開發提供了優質的先導化合物基礎。10月29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化學生物學》。
  • 高國全團隊二甲雙胍治療KRAS突變型結直腸癌研究獲進展
    中國結直腸癌患者的KRAS基因突變概率高達30%-50%,KRAS基因突變是導致腫瘤轉移、復發的關鍵因素。大量臨床研究表明此類患者未能從抗EGFR靶向治療中獲益,從而導致我國結直腸癌腫瘤相關死亡率呈現快速上升趨勢。目前針對存在KRAS突變的CRC的治療策略有抑制KRAS激活或抑制KRAS下遊促增殖信號通路MEK/ERK的活化,但均以二期臨床試驗失敗而告終。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01期|張愛軍主任技師發現分泌中期PIBF1/IL6/p-STAT3低表達抑制子宮內膜間質細胞增殖及蛻膜化
    在Ishikawa和子宮內膜間質細胞中(而不是在子宮內膜上皮細胞中),下調PIBF1的表達後能顯著抑制細胞增殖,抑制IL6的表達及STAT3的磷酸化。此外,在體外蛻膜化過程中將PIBF1下調後,HESCs中的IL6,p-STAT3,PRL和IGFBP1的水平降低。然而,以上這些細胞變化可通過PIBF1或IL6過表達恢復。
  • 科學網—發現一種肺癌增殖轉移抑制劑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藥學院周璐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沈瑛課題組和上海中醫藥大學陳紅專課題組合作,發現新型磷酸甘油酸變位酶
  • 瑞金新知速遞 第八十六期|馮煒煒主任發現組蛋白甲基化酶SMYD3通過SMYD3-H3K4me3-整合素途徑促進卵巢癌種植轉移
    【中文摘要】在卵巢癌種植轉移過程中,卵巢癌細胞從原發灶脫落並在腹水中形成懸浮球體細胞團,該過程的潛在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課題組分別將卵巢癌細胞在2D與3D條件下培養以模擬卵巢癌在原發灶與腹水中的生存狀態。卵巢癌細胞Hey和OVCA433的球體細胞較貼壁細胞增殖能力降低,粘附和侵襲能力增強。
  • Cell Death&Disease:lncRNA結合miRNA促進結腸癌增殖和轉移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SNHG7的表達在結直腸癌組織中顯著上調,特別是在一些惡性程度更高的病例中。與之相一致的是,SNHG7在結直腸癌細胞系中的表達水平也顯著高於正常的結腸細胞。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SNHG7的過表達能夠促進結直腸癌細胞的增殖,遷移和侵襲,而在缺少SNHG7的情況下癌細胞的侵襲和存活能力受到顯著抑制。
  • 瑞金新知速遞 第118期|沈璽教授發現阻斷腺苷A2A受體通過抑制炎症和氧化應激保護視網膜脫離後光感受器細胞
    運用免疫螢光染色等方法檢測小鼠視網膜A2AR表達,小膠質細胞增殖和活性,神經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聚集,促炎性細胞因子IL-1β表達和活性氧(ROS)含量變化。通過TUNEL檢測視網膜光感受器細胞凋亡情況。
  • 科學家研究發現Kras突變促進免疫抑制新機制
    在人結直腸癌中,35%-50%的患者會出現癌基因Kras突變現象,這與惡性腫瘤的入侵性和可轉移性息息相關。Kras可抑制癌症的發生,但是在突變後會處於持續活化的狀態,進而引發惡性腫瘤。2017年,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Ronald A. DePinho團隊建立了一個小鼠的結直腸癌模型,來觀察肉眼可見腫瘤以及腫瘤轉移後引發的病灶。  2019年3月21日,科學家Ronald A.
  • 瑞金新知速遞 第十三期|李彪教授發現逆轉胰腺癌化療耐藥新機制
    研究發現hENT1通過HIF-1α介導抑制糖酵解和改變的葡萄糖轉運,從而逆轉GEM誘導的胰腺癌化療耐藥。結果表明,18F-FDG PET雙時相顯像在第4次化療後能準確地鑑別胰腺腫瘤的耐藥情況以及hENT1逆轉耐藥治療的效果。同時進一步闡明了,從治療開始動態觀察滯留指數(RI)的變化也有助於評價治療效果。
  • 科學家發現腎癌腫瘤血管生成新機制
    腫瘤血管生成在腫瘤的形成和轉移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是現代治療腫瘤的一個重要策略。
  • 吳哲褒課題組揭示垂體瘤藥物治療耐藥的新機制
    原創 吳哲褒醫療組 瑞金神外醫哲褒揚今日(2020年6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吳哲褒教授課題組、上海生化與細胞研究所胡榮貴教授課題組合作揭示垂體腺瘤耐藥的全新機制—— KBTBD6/7介導多巴胺2型受體(DRD2)蛋白的泛素化降解調控垂體腺瘤對其治療的敏感性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09期|沈柏用教授發現長鏈非編碼RNA LINC00261受表觀遺傳學修飾並調控c-myc介導胰腺癌細胞糖酵解
    沈柏用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胰腺外科、胰腺腫瘤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機器人胰腺手術。
  • 科學家發現表觀遺傳靶標SIRT6激動劑可抑制肝癌增殖—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表觀遺傳靶標SIRT6激動劑可抑制肝癌增殖SIRT6自其功能開始被揭示起就一直是人類衰老、代謝等生理機制及肥胖、糖尿病、炎症、腫瘤等病理過程研究的「明星」分子。然而不同於大部分蛋白需要抑制劑,SIRT6作為表觀遺傳組蛋白去乙醯化酶一直期待能有激動劑突破,為延緩衰老、治療糖脂代謝類疾病及抗腫瘤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但目前尚未有可用於靶標功能研究和驗證的SIRT6小分子激動劑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