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社會劇烈變化的一幕幕中,留存和摧毀不斷的交織,讓人容易忘卻和更改觀念。伴隨著臺灣工業的騰飛,代工產業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新潮家電出現,迎合著世界電子潮流,炫酷的電子產品更新頻率也是令人咂舌。不過在臺灣民眾的群體記憶中,有一樣家電卻經久不衰,變成了時代的印章,那就是大同電鍋。
若問臺灣家庭最普遍的家電是什麼,一定沒人回答你是冰箱洗衣機電視機,所有人都會告訴你是大同電鍋。誕生半個多世紀,大同電鍋不但是眾多家庭三代的共同語言,也是新娘指定嫁妝,留學生的必備物品,房屋租賃者的法寶,返鄉移民的好禮。大同電鍋從造型、種類、顏色、功能、企業形象的變化,都反應了臺灣工業發展的歷史,甚至是反映了臺灣的社會史,移民史。
特殊的時期往往會造就特殊的記憶,特別是見證變革的社會階段。第一款大同電鍋,誕生於臺灣從農業社會進入輕工業社會的年代,在政府諸多政策下,電器、紡織、塑料等輕工業快速成長,在日治時代以營造業起家的大同,也投入家電品製造,打造出屬於臺灣的大同電鍋。在大同電鍋推出的時期,臺灣的人均收入還比較低,家家戶戶都用灶做飯,電鍋幾乎是奢侈品,但是大同及時了解市場環境,從華人的烹飪文化著手,貼近民眾追求簡單多功能的心裡,將宣傳口號角度偏向:大同電鍋一鍋多用,不止能煮飯,還能燉湯燜藥做滷味,這樣擊中了民眾的內心。
以不變應萬變,往往是一種對弈的最高境界。在大同電鍋幾十年幾乎沒有改變的外形正是因為迎合寶島人民的記憶,總有些品牌和產品為了抓住消費者眼球,進行一些浮誇的設計和外形改變,不因外界事物發展而盲目的跟風改變,往往是能夠堅持與品質專一的集中體現。
在臺灣,大同幾乎已經成了電鍋的代名詞,而大同公司推出的大同寶寶被各個年齡的消費者喜愛,後來大同將企業形象和大同寶寶合二為一,只要提到大同,就會立刻想到電鍋和大同寶寶。因為形象是一個重要的視覺符號,往往能夠直擊內心停留在記憶深處。
在記憶容易消散的年代,任憑一點風吹草動都可以影響整體的巨大變化,而大同電鍋於無聲處在臺灣的民眾記憶中生長,不斷加深,最終凝結成時代記憶中不褪色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