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期,B肝發病特點不同,肝細胞炎症早期有表現

2020-11-29 小番健康

B肝發病與年齡、性別、職業都有關係。從醫學統計上看,男性的B肝表面抗原攜帶率高於女性,而男性B肝表面抗體轉陽率低於女性。性別因素影響B肝轉歸方向,小番健康認為,主要與人體免疫功能以及激素水平有直接聯繫。

不同時期,B肝發病特點不同,肝細胞炎症早期有表現

男性B肝發病略高於女性,而伴隨著年齡增長,B肝發病也會隨著免疫狀態變化而發生變化。例如,屬於母嬰垂直傳播或幼年期感染B肝病毒,這是最初的B肝發病時期,幼年期由於自身免疫功能發育不健全,免疫系統無法識別病毒,導致B肝病毒持續不斷複製,這時血液中病毒載量很高,而肝損傷或許只是比較輕微。

免疫反應是引起肝損傷的直接原因,因此,HBV-DNA高負荷載量或是今後B肝發病誘因,但當下由於免疫細胞不識別,反而造成病毒載量與肝損傷不平行。小番健康提醒,這種B肝病毒與身體保持「和平共處」可以至成年後。成年後是B肝發病的真正高峰階段,這時由於自身免疫功能已經健全,開始識別並清除體內B肝病毒,肝損傷逐漸顯現。

而到了中年之後,隨著漫長的免疫反應,體內多數B肝病毒受到清除,這時的B肝發病反而在下降的。急性B肝其中存在少部分日久遷延,例如反覆出現的發熱、黃疸等,若無法及時清除則可能進展為慢性化。患上肝炎之後,人體所表現也不同,例如肝炎早期可以有腹瀉、腹脹症狀。

原因是,肝細胞腫脹壞死,肝臟分泌膽汁能力減弱,導致脂肪食物無法正常被消化,這時人體就會出現噁心、厭油膩表現;同時,隨著分泌膽汁能力減弱,可以見到肝功能中血清膽紅素增高,多餘膽紅素經過腎臟代謝出體外,這時我們會見到尿液顏色很黃,看起來像濃茶水顏色。

膽紅素增高,還會表現於人體皮膚瘙癢、發黃;肝臟雖然沒有痛覺神經,但肝臟外層有包膜,如果肝臟腫脹或持續炎症,腫脹就會刺激肝包膜,人體感覺到肝區不適。特別是在從事重體力工作之後,肝區不適尤其明顯。另外,作為非特異性表現,蜘蛛痣和肝掌出現,主要與人體肝臟雌激素滅活能力下降有關,滅活黑色素能力下降還會導致黑色素沉著,可以見到面色晦暗,無光澤。

人體凝血因子也會因為肝功能下降受到影響,表現為不同程度出血或者凝血困難,通常發生在肝病較為嚴重階段;若發展到嚴重肝病如失代償期肝硬化階段,還可以出現肝性腦病、腹水以及血氨升高。

相關焦點

  • B肝發病不易覺察,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動期,有不同程度肝損傷出現
    B肝病毒複製模板cccDNA,依然肝細胞作為天然複製場所,不僅能夠改變肝細胞結構,而可以激發自身免疫反應,引發急慢性肝損傷。B肝自然感染後,主要分四個不同階段,所表現出的輕重症狀也各不相同。B肝發病不易覺察,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動期,有不同程度肝損傷出現自然感染B肝病毒,可以分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複製期或非活動期、再活動期。小番健康提醒,一般處在免疫耐受期的B肝感染者,症狀輕微或無症狀,由於免疫耐受期主要特點為免疫不識別,這時肝損傷相對輕微,也不會出現明顯的肝功能波動和肝病體徵。
  • B肝表面抗體陰性是什麼意思 B肝早期有哪些症狀
    B肝表面抗體陰性是什麼意思?B肝早期有哪些症狀?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B肝表面抗體陰性是什麼意思表面抗體陰性說明沒有感染過B肝,沒有刺激機體產生抗體,也沒有注射過B肝疫苗,或者是注射了B肝疫苗但是沒有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可以去醫院注射B肝疫苗刺激機體產生表面抗體,具有免疫力。
  • B肝病毒攜帶者,多久會發展為B肝患者?30歲-45歲的習慣很關鍵
    所以,B肝病毒攜帶者發病與否,雖然與免疫有著直接的關係,但是與免疫能力的強弱無直接關係,而與免疫系統是否開始識別B肝病毒有關。有一種觀點認知比較合理。這也是為什麼,在胎兒時期、嬰幼兒時期(0-5)歲,感染B肝病毒慢性化概率較大,而5歲以後感染B肝病毒很少出現慢性化。那麼,對於感染B肝病毒慢性化之後,為什麼有些會導致免疫系統重新識別,而導致發病呢?既然潛伏下來,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免疫系統重新識破他們的身份呢?
  • C肝和B肝有何區別?總結了6點不同之處,還不懂的人趕緊看看
    B肝和C肝都是病毒性肝炎,是中國常見的肝炎疾病,B肝和C肝發病過程是不同的,但是往往C肝會比B肝更加嚴重,有可能會導致肝細胞的惡性,所以需要引起對這兩種疾病的重視,補充這兩種疾病的相關知識。
  • B肝解剖HCC通路,南非科學家開發,miRNA調控表達工具
    此外,B肝病毒(HBV)相關肝細胞癌(HBV-HCC)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棘手問題,其早期檢測和治療選擇有限。儘管miRNA在肝癌中的調節作用在早期就有了應用前景,但這一領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處於進展階段。
  • B肝抗病毒藥物,控制肝炎不再進展,前沿特點靶向性和低劑量
    B肝抗病毒藥物,控制肝炎不再進展,前沿特點靶向性和低劑量人們有時容易忽視定期複查B肝病毒標誌物,導致B肝持續進展到遷延性肝炎而毫無察覺。實際上,肝病早期大部分都不會出現明顯肝區不適、消化道出血、腹水等。
  • 保肝藥有什麼用,修復受損肝細胞,對B肝肝功能正常無意義
    小番健康認為,實際上這也是B肝病毒攜帶者的誤區,因為在肝功能正常時,吃保肝藥無效。保肝藥有什麼用,修復受損肝細胞,對B肝肝功能正常無意義保肝一詞,顧名思義,醫藥學方向指的是修復已經受損的肝細胞。保肝藥主要藥物成分中,主要就有對抗肝細胞膜損傷藥物成分,以及對抗肝臟炎症藥物成分。
  • 眼睛鞏膜發黃,慢性B肝早期表現,核苷類藥物使用要規範
    慢性肝炎早期往往與胃病症狀近似,例如,有的慢性B肝患者(CHB)已有全身乏力、噁心、厭油膩等,並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腹部飽脹感,通常會先考慮是慢性胃炎引起。眼睛鞏膜發黃,慢性B肝早期表現,核苷類藥物使用要規範慢性肝炎較為典型症狀主要有眼睛的鞏膜發黃、皮膚黃染以及尿液顏色加深,比如噁心、乏力等可以作為輔助判斷,慢性B肝病史且存在上述症狀,有助於提高對慢性B肝指標監測工作。小番健康提醒,有時慢性B肝出現沒有力氣、腹部飽脹感時,可以考慮隨訪一下肝科臨床醫生,定期檢查肝功能、肝膽脾B超、B肝兩對半。
  • B肝HBVDNA研究,HCC風險增加無關,呈非線性拋物線關係
    B肝HBVDNA研究,HCC風險增加無關,呈非線性拋物線關係研究人員描述了慢性B肝(CHB)患者的HBV-DNA水平和肝細胞癌(HCC)風險之間的非線性拋物線關係,和年齡、血清轉氨酶(ALT)、B肝e抗原和其他預測因子無關。
  • C肝和B肝哪個嚴重 兩者之間有何區別
    至於C肝嚴重還是B肝嚴重這個問題,吳主任介紹說,C肝和B肝都是有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的。不過因為C肝發病隱匿,很多C肝患者直到病情發展到肝硬化階段才發現。而且有研究表明,C肝更容易發展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因此我們可以說,C肝和B肝一樣嚴重,所以不管是C肝還是B肝,都要積極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 B肝進入機制探索,長期缺乏可靠體外模型,到原代人肝細胞應用
    B肝病毒一般特徵有哪些?B肝病毒屬於B肝病毒科,他只感染人類和一些非人靈長類動物的肝細胞。B肝病毒在血液中,有幾種不同形式。感染型的Dane粒子直徑為42nm,包含一個部分雙鏈環狀DNA基因組,基因組與一個由核衣殼和3個被稱為大(L)、中(M)、小(S)表面蛋白的多聚酶相連。
  • B肝在研新藥APG-1387,抑制肝細胞IAPs表達,誘導細胞凋亡化合物
    B肝在研新藥APG-1387,抑制肝細胞IAPs表達,誘導細胞凋亡化合物APG-1387,是基於已知的B肝全新靶點,原理上,1387通過誘導程序性細胞死亡,也可以理解為促使細胞凋亡的一種化合物。因此,小番健康認為,該全新靶點B肝在研新藥,也可以認為是一種宿主靶向途徑藥物(Host Acting Pathway)。該創新藥物,在臨床前的研究顯示,為何慢性B肝難以治癒。
  • 從炎症到癌症,大概需要幾年?醫生提醒:有5種炎症癌變機率高
    也就是說,炎症是損傷和抗損傷的統一過程。炎症一般表現為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過度的炎症反應還會造成自身免疫病。 「炎症」「癌症」一字之差,是否有聯繫? 凡能夠引起組織和細胞損傷的因素都可成為炎症的原因,比如物理因素,高熱、低溫、紫外線、放射線等。
  • 轉氨酶長期正常,HBV-DNA高病毒載量,B肝進展和轉氨酶平行嗎?
    在新版《慢性B肝防治指南》中,已將B肝病毒攜帶者重新劃分為活動性B肝和非活動性B肝。因為B肝病毒攜帶者的稱謂,實際上,在肝病醫藥界都不夠規範,如果沿用以前的標準,那麼,B肝病毒攜帶者都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文獻中關於許多肝穿刺病理檢測長期HBV-DNA陽性的B肝病毒攜帶者,最後發現一個問題,有部分B肝病毒攜帶者其實已有廣泛肝臟炎症壞死。
  • B肝肝硬化可以逆轉嗎?真相看這裡
    當B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時候,人體免疫系統就會對其發起「戰爭」,實際上蝸居在肝細胞內的B肝病毒本身並不會直接破壞肝細胞和肝組織,而是自家的免疫系統在識別B肝病毒並向B肝病毒發起免疫進攻時殃及了無辜的肝細胞。 如同打仗,敵人(B肝病毒)躲藏在民宅(肝細胞)裡,消滅敵人就得以犧牲民房為代價。
  • B肝在研新藥對不同效價,衣殼組裝調節劑,進行臨床前評估
    B肝在研新藥對不同效價,衣殼組裝調節劑,進行臨床前評估對不同效價的衣殼組裝調節劑(CAMs)進行臨床前評估,研究人員發現1類新型的皮脂膜作用的CAM既不顯著誘導的B肝核心抗原(HBcAg)胞漿滯留,也不與B肝核心抗原特異性適應性免疫產生不良相互作用。關注到,目前全球基於誘導幹細胞內空的或變異的HBV衣殼形成的衣殼組裝調節劑(CAMs)正在開發中。
  • B肝知識小科普——肝生化檢查能看出肝臟的哪些問題
    提到肝功能檢查,大家最先想到的是B肝五項檢查,即谷丙轉氨酶和穀草轉氨酶、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總膽紅素。 事實上,肝細胞有沒有損傷,疾病有沒有進展,除了要進行B肝五項檢查外,還需要做影像學及肝生化指標檢查。
  • NAT REV:炎症小體及 hedgehog 通路參與 NASH 肝纖維化的發病
    為進一步理解脂肪性肝病,人們將注意力集中於腸道微生物組經由位於肝細胞表面和胞質內的特異信號複合物對肝損傷和肝纖維化所造成的刺激上。結合hedgehog通路活性的增加和祖細胞的擴增,可闡明肝纖維化發病機制的新線索正逐步浮現。
  • 李君課題組發文揭示B肝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發病新機制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種在慢性肝病基礎上出現的急性肝功能惡化,伴隨肝臟和肝外器官衰竭的高病死率複雜症候群,內科綜合治療的短期病死率高達50-90%,其關鍵原因是發病機制不清。歐洲肝衰竭研究聯盟(EF-CLIF)研究發現系統性炎症反應是酒精肝、C肝等人群ACLF發病的關鍵機制,但我國B肝人群ACLF(HBV-ACLF)的發病機制至今沒有系統闡明。
  • B肝保肝降酶,有時候是在自欺欺人,滅病毒是治病關鍵!
    總之,意見應統一,消滅病毒是治病關鍵,下面我談談我對B肝降酶保肝的理解,個人見解,建議僅供參考!我的觀點是中藥治肝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中藥治B肝,對病毒幾乎是能力有限的,大部分都是保肝降酶的,類似於打醬油的作用,有時候降酶保肝是在自欺欺人,掩蓋真實而客觀的病情、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