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Nature》劍橋教授用原位核磁共振揭秘電池反應機理!

2021-01-08 孜然學術

為了可再生能源和人們消費需求的平衡,發展大規模儲能越來越重要。由廉價和可持續的氧化還原反應材料製成的有機氧化還原液流電池,是一種具有極大前途的存儲技術。同釩基電池相比,更便宜且對環境的危害更小,但壽命更短且能量密度更低。因此,需要從分子水平方向去尋找提高性能的方法。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Clare P. Grey教授報導了兩種使用原位核磁共振(NMR)的研究氧化還原液流電池的方法,並將其應用於兩種氧化還原活性電解質中:2,6-二羥基蒽醌(DHAQ)和4,4′-二氧代(9,10-蒽醌-2,6-二基)二丁酸酯(DBEAQ)。相關論文以題為「In situ NMR metrology reveals reaction mechanisms inredox flow batteries」於2020年3月2日發表在Nature上。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81-7

需要改進研究氧化還原液流電池的表徵方法,以提高有機和無機化學物質的性能並且延長電池使用壽命。由於電解質中的一些氧化或還原氧化還原活性分子和離子具有較高的反應活性、對樣品製備的敏感性和較短的壽命,非原位表徵可能具有挑戰性。然而,氧化還原液流電池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其儲能和發電的脫鉤,這為原位觀察提供了不同的機會。到目前為止,已經使用了原位光學分光光度法和電子順磁共振(EPR)等方法研究了醌類和釩離子液流電池,但是考慮到仍有機會改進表徵方法,以解決每種方法固有的局限性,並探討不同的現象。原位NMR已經被用於研究苯醌和多金屬氧酸鹽氧化還原反應的電化學電池。

因此,在本文中作者報導了使用兩種使用原位核磁共振(NMR)的方法研究氧化還原液流電池。其一,當液體電解質流出電化學電池時,監測1H NMR位移的變化;其二,觀察在全電化學電池中正負極同時發生的變化。

通過水共振產生的1H NMR位移觀察到整個磁化變化和醌類共振的1H位移的譜線與荷電狀態(SOC)之間的函數關係,測量了兩個單電子對的之間電位差,確定和量化還原物和氧化物之間的電子轉移速率,確定自由基陰離子上未配對自旋的自由電子濃度。

圖1.兩個原位核磁共振(NMR)裝置的原理圖。(a)在聯機裝置中,電池包括5.0 cm2碳氈電極,其中陰極電解液和陽極電解液分別為K4Fe(CN)6和AQ,並被溶解於1M KOH的D2O中,通過磁鐵的流動路徑的體積為7.3 cm3,電解液進出時間為1.1min;(b)在工作狀態下,微型流動電池如放大圖所示,包括電池腔體(0.032 cm3)在內的流動路徑體積為7.8 cm3。

圖2.電化學循環過程中的原位2D1H NMR譜。(a)在100 mA的電流下,從100mM DHAQ和300mM K4Fe(CN)6構成的全電池獲取的陽極電解液的1H NMR譜,每個NMR的採集時間為75s,因此,每個光譜都是平均超過2.1%SOC的電化學過程的快照;(b)質子的示意與及DFT衍生的單獨DHAQ3·-的分子軌道的容積圖;(c)實驗確定的DHAQ3·-自由基的分數與SOC的函數關係。

圖3.電子轉移反應的NMR分析。(a)氧化和單獨還原AQs之間的自交換電子轉移反應;(b)總濃度為100mm的DHAQ溶液中5mM DHAQ3·-的變溫NMR;(c)電子轉移速率常數kex的Arrhenius曲線;(d)由100mM DHAQ和300mM K4Fe(CN)6構成的全電池的原位1H NMR和電壓曲線;(e)在不同自由基濃度和100mM DHAQ和100mM DBEAQ SOC下計算的kex。

圖4.電解質分解和電池自放電的原位NMR和質譜分析。(a)在100 mA充電電流下,在1.2V和1.7V之間100mM DHAQ的1H NMR;(b)在N2流動氣氛的放電實驗中,在D2O中100mM 2,6-DHAQ的1HNMR、電壓和電流曲線;(c)DHAQ4-的分解反應;(d)在一個階梯性電位保持實驗中,D2的原位質譜信號。

總之,本文通過兩種原位NMR測量技術來研究液流電池。在兩個基於AQ的氧化還原流動電池系統中直接觀察到自由基和完全還原陰離子的形成,其中它們的平衡濃度受兩個單電子轉移氧化還原過程的電勢控制。在特定循環條件下,能夠觀察到DHAQ4-分解為DHA3-/DHAL3-,但未觀察到DBEAQ4-的分解。DHAQ4-在水介質中再氧化反應和析氫反應的實時觀察表明,其他涉及溶劑水和或DHAQ4-降解副反應正在發生。同時,這些NMR技術使電解質分解和電池自放電能夠被實時監測,並表明DHAQ是通過一種電化學反應分解的,這種反應可以通過限制充電電壓來實現最小化,在理解液流電池中的氧化還原過程和其他電化學系統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文:Caspar)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公眾號合作轉載,未經許可謝絕轉發至其他平臺。

相關焦點

  • 燕大:先進的原位透射電鏡技術,揭示鈉空氣電池機理
    導讀:本文利用先進像差校正的環境透射電子顯微技術對Na-O2/CO2電池與Na-O2電池進行了原位研究,空氣正極為碳納米管(CNTs)或Ag納米線,揭示了電化學反應過程機理,表明C和CO2的存在顯著提高Na-O2電池的性能。
  • 燕大:先進的原位透射電鏡技術,揭示鈉空氣電池機理
    導讀:本文利用先進像差校正的環境透射電子顯微技術對Na-O2/CO2電池與Na-O2電池進行了原位研究,空氣正極為碳納米管(CNTs)或Ag納米線,揭示了電化學反應過程機理,表明C和CO2的存在顯著提高Na-O2電池的性能。
  • 西南大學《Nature》子刊:硫鈉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徐茂文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Metal chalcogenide hollow polar bipyramid prisms as efficient sulfur hosts for Na-S batteries」。
  • 科研人員研製出電化學-液體核磁共振聯用裝置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能源研究技術平臺核磁技術研究組自主研製一套電化學-液體核磁共振聯用裝置,實現二氧化碳電還原、乙醇和葡萄糖電氧化的核磁共振原位表徵,現向所內外開放檢測服務。電化學-核磁共振(EC-NMR)是一類結合電化學和核磁共振方法、可實現亞赫茲譜解析度或微米範疇空間解析度(磁共振成像)的原位光譜電化學檢測技術。
  • 燕大ACS Nano:先進的原位透射電鏡技術,揭示鈉空氣電池機理!
    導讀:本文利用先進像差校正的環境透射電子顯微技術對Na-O2/CO2電池與Na-O2電池進行了原位研究,空氣正極為碳納米管(CNTs)或Ag納米線,揭示了電化學反應過程機理,表明C和CO2的存在顯著提高Na-O2電池的性能。
  • Nature Energy最新綜述:CO2還原的影響因素及反應機理
    此外,作者還討論了原位光譜技術和計算模擬的最新研究進展。綜述內容本次綜述的目的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側重討論最近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領域的一些進展和挑戰,聚焦於最近出現的重要進展。該綜述的主題如圖一所示。這種低過電位下的可逆催化與雙電子過程的機理有關,該過程通常只涉及一個中間體,可以選取合適的催化劑進行催化。圖二展示了與CO2活化相關的氧化還原反應,方程(1)和(2)被稱為質子耦合電子轉移(CPET)步驟。在計算模擬中,通常基於該反應推導過渡金屬催化劑的產物選擇性。作者認為*COOH更可能是CO形成的中間體,而*OCHO更可能是生成甲酸的中間體。
  • 南科大等採用原位透射電鏡直接觀察電池反應過程!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谷猛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孫學良院士和麻省理工學院楊紹紅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報導了在原位透射電鏡(TEM)中觀察到的Na-O2電池中可逆氧還原反應(ORR)和析氧反應(OER)過程,並利用原位電子衍射和透射電鏡研究了反應機理和相演化。
  • 中科院團隊成功研製電化學-液體核磁共振聯用裝置
    近日,中科院大連物化所能源研究技術平臺核磁技術研究組(DNL2004)自主研製一套電化學-液體核磁共振聯用裝置,已成功實現二氧化碳電還原、乙醇和葡萄糖電氧化的核磁共振原位表徵,現向所內外開放檢測服務。
  • 約稿|鋰離子電池電化學原位XRD檢測技術應用解析
    據Technavio最新報告數據,鋰離子電池全球市場規模在2020-2024年期間有可能增長478.1億美元,且市場的增長動力將在預測期內加速。,傳統的研究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對電池反應過程,容量衰退機制,熱失控原因的深入理解與探索。
  • 西南大學徐茂文教授課題組硫鈉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徐茂文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Metal chalcogenide hollow polar bipyramid prisms as efficient sulfur hosts for Na-S
  • 光催化再登Nature,劍橋大學大神級科學家帶你玩轉光催化!
    通過將烷基加成到烷基-亞胺中能夠降低反應的複雜性,但是實施有一定難度,制約這種方案的原因在於:有機金屬烷基試劑和原位生成的亞胺之間的反應性較弱;一些金屬烷基試劑的鹼性非常強,比如鋰試劑、格氏試劑,會對亞胺α位的碳進行脫氫反應。反應性較弱的金屬烷基試劑,比如鋅試劑、鈰試劑的反應範圍較窄。
  •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研究進展
    尤其是負極表面重構形成穩定的固態電解質界面(SEI)膜的組分和機理一直是最重要和最困難研究課題之一。      鋰電池電極的SEI膜是電極材料和電解液在首次充放電過程中在固液界面發生反應生成的界面鈍化層。這種鈍化層是良好的鋰離子導體,同時是電子絕緣體。在電池循環的過程中,良好的SEI膜可以保證了鋰離子在電極界面順暢通行和有效地抑制電極副反應的持續發生以保證電池的長時間使用。
  • JACS: 原位透射電鏡直接觀察Li-O2電池的液相放電過程
    此外,對鋰氧電池反應機理的理解可進一步優化電池設計、電解質選擇和電極材料設計,以確保提高能量密度和可逆循環性,但這些都因為不能實現原位檢測而受阻。因此,液相電池的原位透射電鏡(TEM)觀察可作為一個合適的契機,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條件。
  • 【學術報告】固體核磁共振、順磁共振技術與電池
    上海交通大學MBA名稱:固體核磁共振、順磁共振技術與電池報告人:胡炳文,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物理系時間:2020年12月18日,星期五,10:30-11:30地點:霞光樓 200號 報告廳邀請人:李林森 化工系 副教授報告簡介
  • 固碳儲能新策略:Li-CO2電池反應機理探析
    (B) 在不同充放電狀態下的非原位FTIR光譜。清楚顯示不同狀態下Li2CO3和Li2O的形成/分解。(C) 正極放電至0.6 mAh(B點)對應的碳酸鹽量下CO2的生成速率。藍色箭頭表示注入H2SO4分解Li2CO3。餅圖表示CO2產量及存在的Li2CO3的比例。(D-F) CO2和O2在充電過程生成速率的DEMS結果。
  • 今日Nature Energy:超快鎂金屬電池
    該工作發現了一種能快速儲存Mg2+離子的正極反應機理,同時發明了一種基於醚類混合溶劑和弱配位陰離子(CB11H12 )的鎂電解液,使鎂金屬能夠在20 mA cm-2的高電流密度下無枝晶沉積。該電池實現了30.4 kW kg 1的功率密度,比之前報導的鎂電池的最高輸出功率高出幾乎兩個數量級。
  • 超分子材料Nature,姚彥Nature Energy,魔角石墨烯Nature述評丨頂刊日報20200720
    有鑑於此,美國休斯頓大學姚彥教授,巴-伊蘭大學Doron Aurbach綜述了多價金屬基電池的主要優勢以及對於這類電池常見的誤解。作者指出,提前對直接使用多價金屬作為負極材料進行判斷,對於電池技術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方面的潛在優勢至關重要,與此同時,針對這兩個方面都不能想當然,需要深入的分析和進一步的研究。2)作者隨後對電池負極材料、電解質和正極材料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總結,重點介紹了金屬負極的生長行為、庫侖效率以及正極儲存機理。
  • Nature子刊:一種新型鋰電正極材料!
    、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孫成華教授、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成會明研究員等,成功研發出一種具有陰陽離子雙重電化學活性的新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1077-0隨著可攜式電子設備、電動乘用工具、儲能等重點行業的快速發展,迫使鋰離子電池具有更高性能指標。然而,猶如水桶效應,鋰離子電池的性能短板在於正極,因此,正極材料的設計和開發是目前的研究重點。
  • 世界頂級材料計算專家Ceder教授Science/Nature 等頂刊匯總
    但是有一個例外是鈦酸鋰(Li4Ti5O12),該負極表現出非凡的倍率性能,明顯與其兩相反應和兩相中的慢Li擴散不符。Ceder教授聯合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王峰教授(共同通訊)採用原位電子能量損失譜實時追蹤Li+遷移,揭示了Li4+xTi5O12中Li的有利傳輸是由沿亞穩態中間相內畸變Li多面體兩相邊界的動力學路徑實現的。
  • 鈉離子電池及鋰硫電池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Nano Energy:原位電鏡觀察碳納米管集電器上電化學鈉電鍍/退鍍機理利用金屬鈉作為高能量密度鈉電池系統的最終陽極具有廣闊的前景。近日,廈門大學王鳴生教授(通訊作者)等使用無定型碳納米纖維(CNF)作為集電器,通過原位電子顯微鏡首次在納米尺度下對鈉電鍍/退鍍的動力學進行觀察。使用固態電解質,作者發現金屬鈉以納/微粒的形式在單一CNFs周圍所有可能的區域(甚至在其網絡)可逆的生長和溶解。值得注意的是,實驗證實了纖維內的鈉離子運輸,使得更多鈉均勻的沉積於網絡內部而沒有接觸電解液;這是無枝晶鈉電鍍的關鍵,尤其是在全固態鈉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