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黃勇)「原來找油都是在中國東部的陸相盆地,現在中國科學家則是在中、西部的海相地層裡找油。」為期四天、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主辦的「第十屆國際奧陶系、第三屆國際志留系聯合大會」昨在寧開幕,大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南古所科學家陳旭研究員向記者介紹了這一新動向。
奧陶紀:古海洋裡生物空前發展
陳旭院士介紹說,在地球歷史上,奧陶紀和志留紀相連,距今5億多年至4億多年,是繼寒武紀之後、地球生物進化的又一重要歷史時期。古生代動物群的產生就是從奧陶紀開始的。奧陶紀初期,古海洋底層出現了底棲生物和漂浮生物。
志留紀:生物屍體留下油氣資源
記者了解到,奧陶紀共歷經了6500萬年,在4億4萬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由於地球氣候變冷和海平面下降等原因,發生了物種大滅絕。在隨後的志留紀裡,大滅絕中殘存的生物以及一些新生的生物,開始復甦。
「微生物、藻類植物、筆石動物等在奧陶紀的古海洋中都有所繁殖」,陳旭說,一場大滅絕將它們「毀滅」,但值得現在地球人慶幸的是,由於某種原因,志留紀時期氧氣突然變少,奧陶紀死掉的生物在深海缺氧的環境下得到大量保存,並在很長的時間裡不斷堆積屍體,保存了各種各樣的資源。油氣資源生成最重要的構成元素——烴源巖就是在當時保存下來的。
外國專家盯上中國自然條件
據悉,本次聯合大會將組織多個專題討論會,全面總結各國代表近年的有關奧陶系、志留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奧陶系、志留系生物地層學劃分對比,全球界線層型剖面與點位的確定與後層型研究,奧陶紀和志留紀生物群、古生態、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環境、古氣候、地球化學等。
國際奧陶系、志留系大會首次在亞洲召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年來中國古生物學者在該研究領域非常活躍,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研究成果,如先後在我國確立了三個奧陶系的「金釘子」。昨天,參會的就有來自美國、英國、德國、俄羅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地質古生物學家和學者96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