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通過合適共晶組裝單元構築氫鍵分子晶體設計可控光子材料

2020-09-26 小材科研

光碟機動機械智能響應材料因其在分子機器,人造肌肉和仿生學的潛在應用引起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然而,如何基於同一分子實現可控的光碟機動晶體宏觀運動仍面臨很大的挑戰。近期,化學學院閆東鵬教授研究組通過氫鍵共晶組裝方法,選擇同一主體分子4-(1-萘乙烯)吡啶,設計製備出兩種同構的氫鍵分子共晶材料,並對它們各自表現出的宏觀動態光機械響應和靜態光子學特徵進行深入研究。

圖1. 4-(1-萘乙烯)吡啶分別與兩種共組裝單元 2,3,5,6-四氟苯甲酸,2,3,5,6-四氟-4-羥基苯甲酸形成的分子共晶以及表現出的不同光刺激響應行為。

在紫外光照射下,4-(1-萘乙烯)吡啶和2,3,5,6-四氟苯甲酸形成的共晶表現出快速的宏觀跳躍及運動的行為,光照時間和晶體尺寸影響光敏反應的快慢;而對於4-(1-萘乙烯)吡啶和2,3,5,6-四氟-4-羥基苯甲酸共晶,光照後晶體依然完好無損,發射波長及強度並未改變。在365nm 雷射照射下呈現明顯的偏振各向異性以及光波導效應。北京師範大學閆東鵬老師團隊對兩種同構型的晶體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光學特徵進行了晶體結構研究發現,4-(1-萘乙烯)吡啶和2,3,5,6-四氟苯甲酸共晶因為光照過程中促使4-(1-萘乙烯)吡啶發生[2+2]環加成反應,而4-(1-萘乙烯)吡啶和2,3,5,6-四氟-4-羥基苯甲酸結構中,強O‒H…O氫鍵牢牢限制和鎖住4-(1-萘乙烯)吡啶分子運動,此外,後者共晶裡的氫鍵佔15.3% 明顯高於前者(11.4%)。因此,通過選擇合適共晶組裝單元構築氫鍵分子晶體為今後設計可控的光機械和光子材料提供一種有效的方法,也為開發出更多的光制動器和光子能量轉換晶態材料打開新思路。

圖2. (4-(1-萘乙烯)吡啶)與2,3,5,6-四氟-4-羥基苯甲酸共晶和(4-(1-萘乙烯)吡啶)和2,3,5,6-四氟-苯甲酸共晶不同的氫鍵作用力。

這一工作近期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研究得到了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英國皇家學會牛頓高級學者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等課題資助,文章的通訊作者為閆東鵬教授,第一作者是化學學院博士生李樹珍,博士生路博和方曉雨參與了該項工作。

來源:北京師範大學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9714

相關焦點

  • CCS Chemistry | 歡迎定製:有機異質結的積木式可控自組裝新策略
    有機異質結不僅具有異質結構本身固有的光伏效應和整流特性,同時還集成了有機半導體分子材料具有的分子結構可裁剪、可溶液處理、可低成本大面積加工等優異特性,在有機光電器件運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有機分子材料的自組裝過程中,對有機分子各向異性的結晶特性和分子間非共價作用的精確操控非常困難,因此有機異質結的可控合成存在著巨大的挑戰。
  • 滷鍵在超分子化學中的應用——滷鍵型共晶的構築及其功能性質
    滷鍵、氫鍵、π-π堆積、範德瓦爾斯力等非共價鍵作用可以驅動化學組分間的分子識別和超分子自組裝,形成有機共晶,在保留不同組分固有屬性的同時,通過組分間的協同效應獲得更多新穎的物理化學性質,從而構築出各種新型多功能超分子材料。
  • 諾獎得主《Nature》子刊:更快,更便宜的雙光子激發近紅外發射材料
    為了製備近紅外吸收或發射材料,通常採用幾種方法來調節這些材料的能隙。它們涉及不飽和分子中π-共軛長度的延長,金屬中心引入配位化合物,以及分子材料中電子供體和受體單元的結合。此外,雙光子吸收(TPA)材料通過同時吸收兩個光子,能夠將激發波長從可見光轉換到NIR區域。這種特性為近紅外吸收材料的製備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
  • 淺談共晶在藥物研發過程中的應用
    2、藥物共晶的本質共晶,本質上是一種超分子的自組裝系統,是熱力學、動力學、分子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及空間結合影響網絡超分子的形成,網絡超分子是影響晶體顆粒大小及晶體純度的重要因素。共晶體系中,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通過氫鍵、範德華鍵、滷鍵等非共價鍵相互結合。
  • 【分析】羧酸基吲哚方酸菁的可控組裝以及固相氨氣傳感器的設計
    X-MOL Tips(點擊閱讀詳情)納米材料的可控組裝一直是微觀領域的研究重點,
  • 光子晶體電浸潤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而光子晶體表面的特殊浸潤性設計會賦予材料更多優異性能及新應用,比如可有效加速光子晶體的傳感及檢測、可實現具有超強防汙的光子晶體光學器件等,因此光子晶體超浸潤性研究得到了廣泛關注。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具有超浸潤性光子晶體的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自組裝構築首例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材料
    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教授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王會副研究員和丁寶全研究員Nature Materials:聚組氨酸多肽自組裝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納米材料基於酶催化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起來的超分子自組裝,為酶的從頭設計與構造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在前期的工作中,研究者通過生物分子自組裝,構建了輔因子依賴性的類酶活性位點(Chem. Eur.
  • 武漢理工《Matter》:構築晶體內跨尺度分子篩單晶反應器
    Barrer首次人工合成了著名的ZSM-5沸石分子篩材料,自此沸石廣泛應用於石油化工領域。其中構築沸石分子篩晶體內等級孔道結構,開發等級孔道沸石分子篩單晶材料,是目前解決等級孔沸石分子篩基材料結構穩定性問題的科學途徑。
  • 【綜述】微結構可控材料的製備策略綜述
    微結構可控材料憑藉單元結構的尺寸、幾何構型、排列方式獲得不同於宏觀材料的優異性質,在微納功能器件、超材料、浸潤性表面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浙江師大首次提出 「光鎖」策略構建雙向光開關多重氫鍵作用
    發展光開關的多重氫鍵作用模式能夠為可控超分子自組裝和構築功能超分子材料提供一種基礎工具。然而,目前已報導的多重氫鍵自組裝體系卻很少能夠通過光刺激直接調控多重氫鍵作用的結合常數,實現對氫鍵分子組裝體結構和功能進行調控,且由於多重氫鍵的結合模式多樣、結構豐富,以及作用結構匹配性強等特點,從而使得發展普遍適用於多重氫鍵作用的光開關調控模式極具挑戰。
  • 理化所發表仿生光子晶體圖案綜述文章
    受這些特殊功能和現象的啟發,研究人員基於靜態識別、動態檢測、致動防禦警戒和組裝結構複製四個方面,利用球形和非球形(包括嵌段聚合物相分離、液晶分子組裝結構等)結構單元製備了各種各樣的仿生光子晶體圖案,並在傳感、顯示、信息安全、形狀記憶及其他領域得到了廣泛發展,引起了巨大的研究興趣。
  • 光子晶體
    為了明白光子晶體是什麼,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晶體。晶體是由大量微觀物質單元(原子、離子、分子等)按一定規則有序排列的周期性結構。晶體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如食鹽就是氯化鈉晶體,雪花也是晶體,而且具有多種不同的形狀。
  • 多重選擇性組裝用於三元MOF-on-MOF異質結構的可控合成
    將兩種或更多不同的MOFs單元組裝成MOF-on-MOF異質結構是一種有效的合成策略,可以製備得到具有複雜納米結構和組成的MOFs複合材料。然而,現有的MOF-on-MOF組裝體系大多集中於二元體系,限制了結構的多樣性。二元向三元體系的拓展有望進一步複雜化MOFs複合材料的結構與功能。然而,由於在開發組裝體系及理解組裝原理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三元MOF-on-MOF異質結構的可控合成仍是巨大的挑戰。
  • 杜建忠教授在均聚物自組裝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相比於合成較為複雜但廣泛研究的嵌段共聚物,利用合成方法更為簡單的均聚物作為自組裝構築單元的研究則較少有人涉及,也更有挑戰性。一般認為,疏水作用在均聚物自組裝中的作用會減弱,而分子間的非共價鍵作用如氫鍵、π-π作用、靜電作用和偶極作用等對均聚物自組裝則具有更加重要的影響。
  • 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獲進展
    基於酶催化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的超分子自組裝為酶的從頭設計與構造提供了有效途徑,研究人員在前期工作中通過DNA/多肽/多糖分子自組裝構建出輔因子依賴性的類酶活性位點(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19, 25, 12576-12582; ACS Catalysis, 2018, 8, 7016-7024; ACS Nano 2017, 11, 7251-7258.)。
  • 利用溶液中的流體行為調控晶體生長和材料組裝
    文章發展了一種通用的晶體生長和材料組裝的策略通過調控氣液固三相接觸線附近楔形溶液區域內的溫度梯度分布,在溶液區域內構建穩定的馬拉高尼單渦流體系,這種穩定的單渦流體系為材料的生長和有序組裝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環境。利用這一策略,作者實現了多種有序微納結構的製備。 利用溶液過程進行晶體生長和材料組裝具有簡單易行、靈活多變的特點,因而被廣泛地使用。
  • 「對蝦」眼中的奇異光子晶體
    此外,通過調控納米顆粒的尺寸、核/殼比以及堆積可以進一步優化絨氈層的背散射強度和光譜特性。這一天然的生物系統為採用球對稱雙折射結構的光子晶體的設計提供了靈感,並有望用於設計新的超薄反射器和非虹彩顏料。研究背景自然界中很多奇異的光學現象源自光與折射率呈納米級變化的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
  • 分子晶體與氫鍵
    分子量越大,組成分子的原子中的電子數越多,電子越多,所有偶極間之間的作用都會變強,也就是,分子量越大,分子間的作用力越大。那麼,熔沸點也會越高。通常說來,分子晶體,分子量越大,熔沸點是越高的。這個表中,就會發現,除了N,F,O的氫化物,其他的氫化物分子,都遵循著分子量越大,分子間作用力越大,沸點越高的規律。說明這三種氫化物之間,還有一種強於分子間作用力的作用——氫鍵。
  • 北師大閆東鵬團隊在熱阻型室溫磷光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分子發光材料由於其在照明、顯示和生物成像等領域的廣泛應用而受到關注。眾所周知,分子體系的發光通常對溫度較為敏感,溫度的升高往往會引起分子發色團的旋轉和晶格振動的增強,從而導致普遍的發光熱猝滅。這種熱猝滅效應嚴重阻礙了高效率發光,同時限制了發光材料高溫下在商業LED的實際適用性。在純無機發光材料中,通過引入中間能級或缺陷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熱猝滅效應。
  • 這篇Nature裡的「光子晶體」,讓量子計算機觸手可及
    1987年,物理學家Eli Yablonovitch預測,光子晶體材料(PBC)能夠通過當前微電路處理電信號的方式來處理光,也就是說,讓光可以像電子在半導體中作用的方式一樣得到操控!圖丨Eli Yablonovitch自此以後的30餘年,科學家通過直接微加工方式成功製造了各種一維和二維光子晶體材料,但三維光子晶體塊狀材料及其潛在應用(譬如下一代計算技術)卻始終停滯不前。從基礎物理說起我們首先簡要了解一下光子晶體和半導體材料的物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