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種群數量最大的鳥類,也是餐桌上的美味——家雞

2021-01-12 澎湃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審核專家:冉浩

知名科普作家

一個小問題: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一種動物是什麼?

答案可能有些出乎意料,因為除了你家的貓咪和狗子,我們每天接觸到最多的動物,其實可能是——家雞。

沒有一種肉食能像雞肉一樣,煎炒烹炸燉多種做法均可,酸甜辣鹹各種口味皆宜。作為一種優質、價廉、方便獲取、營養豐富的蛋白質來源,家雞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愛。

美味的雞肉 來源丨《風味人間2》「雞肉風情說」

作為一種家禽,雞為全球人類提供了肉和蛋,成為人類主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

而雞也依靠著人類的飼養,成為雞形目中的贏家,年產量幾百億隻,成為數量最多的單一脊椎動物物種。甚至有一種基於演化角度的說法,認為不是人類馴化了雞,而是雞利用了人類。

那麼,作為「鳥生贏家」的雞,究竟是怎樣「傍」上人類,一步步被我們馴化,成為我們餐桌上的主角的呢?

1

家雞:誰是我的祖先?我們說的雞的標準中文名是「家雞」,學名為Gallus gallus domesticus,屬於鳥綱雞形目雉科。

雉科是雞形目中最大的科,其下又有個44個屬,而原雞(Gallus)正是其中一個屬。

通過上面的表格,比較原雞屬各物種和家雞的學名,根據生物命名的一慣法則,我們可以看出,家雞被歸為紅原雞的亞種。

此外,「domesticus」一詞意為「馴養」。由此,我們可以簡單地推斷家雞是由紅原雞馴養而來的,紅原雞是家雞的祖先。

不過事情似乎並沒有那麼簡單。

紅原雞生活在南亞和東南亞的森林中,我國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以及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均有分布 來源丨維基百科

早在達爾文之前的時代開始,雞的馴化史就一直是科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課題。

達爾文的祖父認為「紅原雞是家雞的祖先」,達爾文贊同這一觀點,他從外形、內部結構、生態習性等方面對這一說法進行了分析和論證。

隨著生物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通過線粒體基因組測序和全基因組測序,將家雞的起源指向了紅原雞。

隨後,生物學家們通過對BCDO2 (β-胡蘿蔔素雙加氧酶2) 基因序列的比對分析,發現該基因序列在灰原雞與家雞高度相似。

也有人通過微衛星標記進行檢測分析,證明了紅原雞是家雞基因庫的主要貢獻者,但其他種類的原雞可能對家雞的基因庫也作出過貢獻。

紅原雞腳上有個又長又尖向上微微彎曲的距,雄鳥毛色鮮亮,生性警覺,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來源丨網絡

所以,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是:基本可以確定家雞以紅原雞為馴化主體,但馴化過程中很可能存在多次和其他野生原雞的雜交。

考慮到早期的馴化雞很容易和野生原雞接觸,甚至不排除混養的可能,雜交應該是普遍存在的。

2

從野生原雞到家禽的猜想既然紅原雞就是家雞的祖先,那麼,紅原雞是怎麼一步步演化成家雞的呢?

關於家雞的馴化歷程,科學家們有這樣一個猜想:

許多年前,野生的紅原雞發現人類居住地附近有穀物和食物殘渣,於是經常到人類定居的村落覓食。

某一天,人們發現了覓食的紅原雞,被它美麗的外形吸引,就想辦法抓住並圈養它們,用於祭祀。

由於人類的圈養,紅原雞的很多能力發生了退化。

例如野生紅原雞的視力很好,以便於野外捕食和發現危險,被圈養後,紅原雞不需要捕食也沒有了威脅,視力就慢慢退化了。

同時,人類為了方便管理,有目的地進行了選育,將視力弱、警覺性差的個體保留了下來。

最後,被圈養的那部分紅原雞,在複雜而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慢慢演變成了家雞。

雞媽媽帶小雞,上圖為紅原雞,下圖為家雞 來源丨網絡3

哪裡才是家雞的馴化中心?找到了祖先,也大概推測出了馴化的過程,那麼家雞的馴化最先發生在哪裡呢?

根據達爾文的推測,最早開始馴養家雞的地區是印度,開始於約3200年前。

不過,上個世紀80年代的研究結果表明家雞最早在東南亞馴養,時間大概是距今四五千年。隨後雞的腳步一路向北,逐步擴散到中國、俄羅斯、歐洲、美洲。

2014年年底,中國農業大學和德國波茨坦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我國河北南莊頭遺址出土的幾根雞骨頭的線粒體DNA進行比對分析,發現我國華北地區可能是家雞的起源地之一。而這個馴化時間,可能要提前到1萬年前。

不過,有許多科學家質疑了「華北可能是家雞的起源地之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線粒體DNA數據,發現該序列中含有PCR擴增反應的引物序列,數據存在明顯的質量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日本的一些學者,對中國北方和中部地區18個遺址出土的「疑似家雞」的遺骸重新梳理,結果發現沒有一份能被明確歸為家雞!

德國慕尼黑大學牽頭的國內外學者通過重建全新世(Holocene)以來中國北方的古氣候條件,認為野生紅原雞不可能生活在北緯25度以北的地區。

不過,我國河南省的殷墟遺址曾出土過家雞的頭骨,證明了至少在大約3300年前我國就已經有家雞了。

最終,「家雞的馴化中心是東南亞叢林」這一觀點也未能成為定論,關於家雞馴化中心的課題仍待學者們繼續探究。

4

你愛吃哪種雞?家雞在馴化的過程中,還形成了不同的品系,我國常見的有三黃雞、白羽雞、烏骨雞、蘆花雞等。

其中,三黃雞和白羽雞養殖規模比較大(我國南方家養的土雞,和紅原雞相似度很高)。

三黃雞生長速度沒有白羽雞快,但肉質嫩,味道更好;白羽雞生長快、抗病性好;烏骨雞的羽毛呈潔白的毛球狀,全身皮肉卻都是黑色,味道十分鮮美;蘆花雞肉質細膩有嚼勁,色澤也很鮮亮,很受食客歡迎。

當然,在漫長的馴化過程中,中國吃貨們也根據雞的不同部位,研究出不同的烹飪方式。

可以說,雞把全身的每個部位都貢獻給了人類,你最愛吃雞的哪個部位呢?

叫花雞

白切雞

烤雞

炸雞

口水雞

辣子雞

辣炒雞胗

烏雞湯

以上圖片均來源網絡

所以,你最愛吃哪種雞?

來源: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地球上種群數量最大的鳥類,也是餐桌上的美味——家雞

圖文簡介

地球上種群數量最大的鳥類,也是餐桌上的美味——家雞

來源: 科普中國

相關焦點

  • 沒用的知識又增加了——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鳥類
    也是我們餐桌上的「常客」家雞作為一種當前被大規模人工飼養的鳥類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鳥類了>屬於鳥綱是鳥類的一種家雞被馴養至少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當前世界上每年有數百億甚至上千億隻雞在產蛋或者成為餐桌上的肉家雞的數量要遠遠多於自然界中其他的鳥類所以Duck不必擔心以後吃不到炸雞了那麼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
  • 專家: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是鳥類種群數量減少主因
    新華網蘭州5月14日電(記者王志恆)在第25屆「全國愛鳥護鳥周」活動啟動之際,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鳥類學會副理事長劉迺發指出,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鳥類種群數量減少的最主要原因。  在長期跟蹤研究鳥類種群數量變化的過程中,劉迺發教授發現,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是造成鳥類種群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 人類餐桌上的9大瀕危動物
    人類餐桌上的9大瀕危動物世界瀕危物種在不斷增加,在中國就有海南兔·雲南閉殼龜等,數量逐步減少。這些動物逐步減少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人類引起的。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人類餐桌上的9大瀕危動物。大鯢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的兩棲動物大鯢隸屬隱腮鯢科,大鯢屬,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它的叫聲像嬰兒的哭聲,因此人們又叫它「娃娃魚」。世界上多數兩棲動物已經瀕臨滅絕,在餐桌上已經少見。不幸地是,中國的娃娃魚作為世上最大的兩棲動物卻被非法捕捉,時常成為餐桌上一道佳餚。
  • 全新揭秘家雞家鴨的起源馴化—新聞—科學網
    王明山在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實驗室採集大圍山微型雞的實驗樣品 雞、鴨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家養動物,也是我國最重要的家禽種類,在飲食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像雲南汽鍋雞這些成果為人類深入認識家雞、家鴨的馴化過程提供了全新的視野,並有助於人類了解農業發展史,解讀這一地區人類與自然界的生態關係。 發現家雞真正的「祖先」 「家雞是目前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飼養數量最多的家養動物,其數量超過現有豬、狗、牛等家養動物的總和。據統計,家雞有約240億隻,比其它所有鳥類還多出一個數量級。
  • 5種被擺上餐桌的動物,第3種從數量眾多到極度瀕危
    蘇眉魚,一種熱帶地區近海海域生存的著名巨型魚類,因體型巨大味道鮮美,被作為名貴食用魚,如今蘇眉魚種群數量正逐漸減少,已達到瀕臨滅絕的狀態。貽貝,又稱青口,是我們比較常見的一種雙殼類軟體動物,因其營養價值很高,並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成為大眾化的海鮮品。
  • 現存「最大」的甲殼動物,重達40斤能活百歲,卻淪為餐桌上的美味
    」的甲殼動物,重達40斤能活百歲,卻淪為餐桌上的美味  螃蟹作為一種美食,深受廣大吃貨們的熱愛,不管是清蒸,還是水煮,亦或是紅燒都非常誘人,鮮嫩可口有勁道的蟹腿,細膩香甜極具營養的蟹黃,光是想想都足以令吃貨們流口水。
  • 南極溫度超過可怕的20度,企鵝數量銳減75%.今年對於地球也是地獄開局...
    磷蝦,南極的磷蝦,也是人們餐桌上的美食,打著亮麗的宣傳語自豪地告訴顧客它們是來自南極大陸的珍貴食材,人們慢慢將南極磷蝦視為常客,工業打撈船在南極水域工作得更加起勁坐在餐桌上享受人間美味的人們,肯定想不到他們搶了企鵝的食物,而無知的企鵝也肯定沒弄清楚自己的一部分食物消失去了哪裡。
  • WWF《地球生命力報告》:近半個世紀,野生物種群數量平均減少三分之二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約三分之二。
  • 聯合石家莊市電視臺調研滹沱河,野生鳥類種群和數量在大幅度增加!
    新朋友請關注老朋友請分享近日,華北環境前線聯合石家莊市電視臺調研滹沱河,各種野生鳥類在滹沱河中棲息覓食,種群和數量在逐年增加母親河滹沱河市區段波光粼粼,大片溼地中野生鳥類在此覓食,美麗滹沱河,大美石家莊!護飛行動:滹沱河野生鳥類種群和數量在逐年增加!隨著滹沱河綜合整治生態修復工程的建設,滹沱河呈現出大片溼地,各種野生鳥類的種群和數量在逐年增多。
  • 世界自然基金會:野生物種群數量在半世紀內平均減少了68%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9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
  • 從吃雞的歷史談起
    2000年以前,此後伴隨人類文明之間的不斷交流(貿易和戰爭),家雞開始逐漸到帶到世界各地……人們的餐桌上。直到陶器開始普遍使用,人們才開始烹煮雞肉,順便還可以喝上一口美味的雞湯。先秦時期,雞已經開始作為單獨的菜式出現在高檔宴席上了,周朝的八珍中便有雞的影子,此外雞還被列為六畜之一,《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 為六畜(杜預注六畜為馬、牛、羊、雞、犬、豕)、五牲、三犧,以奉五味。
  • 田鶇,為鶲科鶇屬的鳥類,種群數量稀少
    田鶇(學名:Turdus pilaris),為鶲科鶇屬的鳥類。種群數量稀少。田鶇體型略大的鶇,大約在26釐米左右。一般生活於營巢於茂盛的灌叢或樹木間。田鶇灰色的頭及腰部與慄褐色的背部成對比,下體白,胸及兩脅滿布黑色縱紋。田鶇兩脅沾不同程度的赤褐,尾深色。虹膜是褐色;嘴是黃色;腳是深褐。田鶇喧鬧,常成群棲於林地及曠野。
  • 這隻「奇妙的雞」曾和恐龍一起在地球上行走
    當時他並不知道,這塊小石板上有一個微小而完美的頭骨,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現代鳥類最古老的直系親屬,一種與恐龍一起在地球上行走的鳥類。 「奇妙的雞」 國際科學家團隊親切地稱它為「奇妙的雞」,在《自然》雜誌上這一物種被命名為「阿斯特瑞亞」,作者以希臘泰坦流星女神阿斯特瑞亞的名字命名這一新物種。
  • 最「倒黴」的國寶動物,數量超過的該國人口,結果被端上了餐桌
    提到國寶這個詞,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大熊貓了吧,但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國寶,可以稱之為最「倒黴」的國寶了,因為它們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都已經超過了當地人口的數量,並且它們的命運也十分悲慘,被端上了餐桌,那麼是哪一個國寶呢?
  • 很遺憾,你在餐桌上吃到的絕大多數雞都是外國雞
    想來也是,袁隆平院士研究出的秈型雜交水稻讓水稻畝產實現翻倍,早就可以養活中國人了。 不過作為肉食愛好者,單吃米麵怎麼行,紅燒肉、炸雞就是快樂的源泉啊。但國內雞肉的自給率明顯不如水稻高,原因就在於國內還沒有「肉雞產業的袁隆平」,高品質種雞完全依賴進口,也就是說我們吃的雞的爺爺奶奶和曾祖父母都在國外。
  • WWF地球生命力報告:全球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每年減少4%
    光明生物圈【WWF地球生命力報告:全球淡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每年減少4%】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9月10日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顯示,近半個世紀,全球野生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8%。其中,淡水地球生命力指數監測了944個物種、3741個種群,覆蓋了包括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魚類,其數量平均下降了84% ,相當於自1970年起每年下降4%,相較於海洋或森林,其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更快。專家指出,如果人類繼續忽視來自大自然的預警,我們的食物、生計、健康和未來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 雞全身都是寶,可以做成不同美味,極具食用價值
    每逢佳節在餐桌上每家每戶餐桌肯定會有一道菜,那就是雞,或許是炒雞也可能是燉雞也可能是炸雞,雞真的是一個神奇的食物,它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美食可以營養健康補身體也可以讓你過足火辣辣的辣椒癮,雞肉可以和任何一種食物搭配可以煎炸煮蒸都能滿足你味蕾的需要,尤其在這寒冷的冬季熱氣騰騰的雞肉香氣撲鼻而來,真的可以是冬日裡一道溫暖的午後陽光般
  • 如果家貓滅絕了,鳥類的數量將會怎樣變化?
    如果家貓滅絕了,鳥類的數量將會怎樣變化?憑藉著一幅可愛的面孔和天生的捉鼠天性,家貓備受人類寵愛,如今它們已經遍布全世界各地,總數預計超過5億隻,是貓科動物中數量最龐大的一個群體。但是,家貓是由野貓馴化來的,和其他貓科動物一樣,都為食肉動物。別看它們表面上很溫順,在捕食小動物的時候也顯得十分兇猛。各種鳥類、爬行類、小型哺乳類都是家貓的獵物。就算是在主人的照顧下衣食無憂的家貓也會經常捕殺小動物。那麼,如果家貓滅絕了,鳥類的數量將會怎樣變化呢?
  • 餐桌上的海中小霸王——龍膽石斑魚怎麼吃最好?
    餐桌上的海中小霸王龍膽石斑魚為石斑魚家族的老大哥,龍膽石斑魚有著各種石斑魚中最大體型,目前捕獲到的最大野生個體,體長達到了2.7m,重440公斤。由於有著極高的經濟價值,龍膽石斑魚曾遭受過嚴重的過度捕撈,整個種群數量也大幅度降低。
  • 除了袋鼠,澳大利亞國徽上還有一隻動物你認識嗎?
    鴯鶓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鳥,是現存世上除了鴕鳥以外最大的鳥類,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是鳥綱鶴鴕目鴯鶓科唯一殘存種。雖然鴯鶓與袋鼠一樣都是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原生物種,但它們曾今卻被大量獵殺。1932年,西澳大利亞州農民向軍方控訴當地土生土長的鳥類鴯鶓種群數量太多,成天四處蹓躂,導致了當地的食物與淡水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