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DAU《列夫·朗道》裡重建「真相」

2020-11-25 騰訊網

多少人記得反烏託邦文學的開山之作、扎米亞金小說《我們》中的世界?在聯眾國裡沒有個體只有集體,所有人用編號表示,幸福也在精密計算後被分配,包括配偶。

《我們》對自由和身份的關係進行發問。一名新女性的出現打亂了主人公預設的精神世界,讓他產生和對自由的設想。小說以第一視角,通過主角歌頌國家的日記,記錄他在集權世界裡的體驗和思想變化。

近日在柏林電影節首映,俄國《列夫·朗道》(DAU) 系列影片重現了蘇聯集權社會的生存狀態。由傳記片轉為巨型社會實驗,《列夫·朗道》項目在建於烏克蘭的模擬蘇聯科研機構的場地裡進行,片場布滿了攝像錄音設備。暴力的施行與承受,將真實演繹逼到極限,通過鏡頭無死角展示,也滲透到出演者的個人生活。

對真相的窺探,在這場影視產業裡的狂野實驗裡,對於觀者無疑是一種消費。我們整理了選角助理分享的創作經歷,供大家參考交流。

《列夫·朗道》(DAU. Natasha) 劇照

《列夫·朗道》選角助理

阿賓娜·科瓦廖娃的講述

2006年,我作為選角助理加入DAU。他們跟我說,為了做到真實可信,電影需要招非常多的非職業演員。分配給我的任務非常不明確。他們只是說,要找看起來像是生活在前蘇聯時期的人

於是,我走遍了莫斯科的博物館、大學,給在那裡工作的人拍照。我還去了馬戲團,甚至跑去孤兒院。這就是我的主要工作——說服路人讓我拍照。在莫斯科,人們很抵制拍照,因為上世紀九十年代發生了很多瘋狂的事情,所以 2006年左右,大家對於媒體很排斥。就算只是說服他們拍照,留電話號碼,就已經很難了。人們會說,「這是什麼電影啊,我又不想演電影。你到底在做什麼?你究竟是誰?」 他們警惕性很高。後來,我們建起了巨大的非職業演員的資料庫,收集了很多人的大頭照和側面照,並記錄下姓名、工作情況和電話號碼。撒網式的調研似乎看不到盡頭。我真是跑了好多個單位,也不太清楚究竟他們想怎麼選角,參與者會經歷什麼。總之,整個過程挺詭異的。

其實 DAU 的創作過程是分為幾個不同階段的。最初,這的確是一個電影項目。雖然劇本嚴格保密,但起碼是有劇本的。原編劇是俄羅斯著名作家弗拉基米爾·索羅金(Vladimir Sorokine)。在 DAU工作的一年間,我受項目影響很深,所以到2007年就退出了。後來我聽說從2007年到2016年,這個項目已經超出了電影的範疇。在烏克蘭東部的哈爾科夫(Kharkiv),他們建造了巨型拍攝場地。「演員」們在其中過著平常的生活,科學家們到實驗室做實驗,去會議室開會。DAU也逐漸變成在這個非同尋常的環境中的生活觀察。場景重構了前蘇聯的世界,但又並非完全複製蘇聯的樣子,而是進行了藝術加工。影片跨度是從 1936 到 1968 年。那麼隨著政權局勢變化,(布景、服裝等的)風格也相應地改變。

場景平面圖,模擬蘇聯科研機構的巨大片場,建於烏克蘭

2016年的時候,我算是又重新回到項目上,採訪了50-60個參與者,每次聊一兩個小時,總共獲得了近100個小時的素材,從而了解了項目的不同側面。我發現有些做法的確是出格了。當然,情況的確比較複雜。他們告知參與者,這個項目的規則很靈活,可能會有不愉快的體驗,比如暴力、審訊、心理施壓等等。儘管提前告知,但參與者依舊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做出日常生活中完全不會做的事情。雖然項目也推崇這一點,所謂給予演員一定的自由,但有時過猶不及。某些參與者會覺得日常生活受限制太多,所以他們就放飛了自我。但這同時暴露了人性的黑暗面,或者使人成為黑暗面的受害者。

此外,無論經歷是好是壞,成年人可以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可是,包括動物、孩子、心理疾病的患者等等弱勢群體也參與了項目,他們是沒有自行選擇的權力的。這對他們而言是不公平的。不管是作為記者,還是普通人,這讓我產生了很多道德層面的問題。比如,在一個場景中,有幾個患唐氏症候群的嬰兒被關在籠子裡,後來他們被送去實驗室當「小白鼠」。雖然,DAU聲稱孩子得到了良好的照顧,可是作為年輕的母親,我依舊很不好受。這些孩子本身是孤兒啊。在烏克蘭,誰又能為孤兒發聲呢?就算孤兒院同意了,我還是覺得不對勁。這件事讓我很不舒服,大家試圖找藉口,把我覺得很糟糕的事情正常化。

角色設定

這讓我不得不離開項目,因為在這樣的環境對我來說很艱難。我的直覺明明告訴我這樣做是不對的,他們卻硬要扳成對的。

對於 DAU,我知道媒體反映有好有壞,但如果只看俄羅斯內部的反應,很有意思,是和西方不同的。西方的評價大多很批判,但我並沒看到俄羅斯官方給出什麼批判性的評論。俄羅斯國內的媒體都在說這個項目的藝術性多完整,能這 樣細緻地再現有多難得。雖然 DAU 起初是一個俄羅斯的項目,但現在看來,俄羅斯的審查法律一年比一年更嚴格,影片裡面的很多內容讓它無法在國內上映。比如,其中有部電影關於同性愛情,非常露骨,肯定沒法在俄羅斯放。

我並不認為 DAU是因為批判了前蘇聯,所以不能在俄羅斯上映,而主要是因為項目裡的很多元素在俄羅斯可能被算非法的。同時,只把DAU看作對蘇聯的批判,我認為過於簡單。它的確深度展現了蘇聯某些方面是怎樣運作的,比如權力的運作機制。裡面有類似於克格勃(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人員,他們用什麼策略,人們會怎麼反應,有些人可能會出賣朋友。當然視覺 上很像是置身於蘇聯,但我覺得這個項目不只是關於蘇聯,而是再現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可以是蘇聯,也可以是別的什麼,具體是哪個並沒有那麼重要。

我覺得,DAU變成了一種對權力的研究:怎樣招聚一群人而且控制他們?如果你這裡放鬆一些管控,或者那裡增加一些壓力會怎樣?當你改變權力結構,讓它更自由,會怎樣?當你引入一群新來的人,做出一個殘暴的結尾,又會怎樣?我認為這個項目在測試不同群體的影響力。它更像一個社會實驗,而不是蘇聯的再現。很多人誤以為這個項目真的是關於蘇聯的,但我不這麼想。我認為通過創造一個蘇聯的環境,從不同的方面去影響裡面的人物,融入很多和蘇聯完全無關的東西,再加上參與者都是來自於當代,你得到的是很不一樣的結果。

不過,DAU 裡有一樣是和當下的俄羅斯戚戚相關的,那便是:沒有什麼是真實的,所以你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真相」。這就是俄羅斯所謂假新聞或者後真相時代的策略。這件事或許是這樣的,又或許是那樣的。

註:

編譯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0gvG6rSY7k

為便於理解,對敘述順序有適當調整

劇照

《列夫·朗道》DAU項目簡介

DAU是一個匯合了電影,科學,表演,靈性學,社會與藝術實驗,文學與建築等多類別的綜合性項目,它由商人/慈善家謝爾蓋·阿多尼耶夫出資支持,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製作。

該項目最開始是以創作一部傳記片為初衷,講述前蘇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列夫·朗道 的生平事跡。但是,它很快轉變為了一個史詩般規模宏大的項目,帶領數百位志願參與者— —科學家,藝術家,罪犯,特殊勤務工作人員,普通家庭——隔離現實生活,回到前蘇聯。

自 2009 到 2011 年,DAU 項目組在烏克蘭的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建立了一個物理研究所,供數百名經過層層遴選的參與者在其中生活。他們一同回到過去,一起生活工作,有人光鮮亮麗,有人赤身裸體,愛與恨在這裡交織並存。整個實驗過程中,DAU 項目組斷斷續續地拍攝紀錄下了他們無劇本狀態下的生活。

《列夫·朗道:娜塔莎》(2020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時長 02:23:49

娜塔莎在一個 1950 年代的前蘇聯研究機構內部經營著食堂。這是整個 DAU 宇宙的核心場所,每個人都會來到這裡:研究所的僱員,科學家,來自外國的訪問客人。娜塔莎的生活圈子很小,白天她要在食堂工作,到了夜晚,她便和一個比年紀比她小的同事奧爾加,用酒精灌醉彼此,兩人在一起傾訴了她們各自對愛情和未來的期望。某晚派對上,娜塔莎邂逅了一個來自法國的科學家盧克·比格,兩人共度了一夜春宵。第二天,她的生活就發生了出乎意料的轉變,她被國家安全委員會(俗稱「克格勃」)傳喚了。將軍弗拉基米爾·阿奇波親自對她進行了審問,要求她交代清楚她和那位外國訪客,究竟存在什麼不為人知的關係?

《列夫·朗道:娜塔莎》是謝爾蓋·阿多尼耶夫對前蘇聯極權制度,大規模地實景再現的第一部長片。該片的聯合導演為葉卡特琳娜·奧特爾,攝影師于爾根·俞格斯,參演者皆為非職業演員。《娜塔莎》想要講述的一個觀點是:如果極權主義者沒有使用權力介入一個普通人的生活,那麼她的生活理應無比正常。這是一個關於激進,充滿挑釁的暴力故事。

《列夫·朗道:墮落》(2020柏林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

時長 06:01:46

蘇聯一個秘密研究所在動物和人身上進行神秘的科學實驗,目的是為了創造出一個最佳人種。一位克格勃出身的將軍和他的助手對研究所所長的色情冒險、科學家們的放蕩醜聞,以及他們瘋狂而殘忍的研究方法統統視而不見。直到有一天,一群激進的極右翼青年冒充實驗對象來到了研究所。他們面臨著一項嚴峻的任務: 根除這群知識分子沉迷聲色的行徑,如有必要,可以摧毀整個研究所。

以下影片仍在後期製作中

1.《勇敢的人》時長 2:26:41

冷戰初期在一個封閉的科學研究所裡,一對疲憊不堪的夫婦在反抗和服從之間做艱難的選擇。

2.《諾拉的媽媽》時長 1:22:27

一個孤獨的家庭主婦邀請她的母親去她生活的封閉的科學研究所看望她,在那裡她們面對著她們共同的過去的掙扎和醜聞。

3.《帝國》時長 3:38:19

這位古怪的研究所創始人抵制蘇聯當局對他生活和工作的侵犯,而他的門徒和最親密的盟友威脅著要篡奪他一個可能會改變世界的項目。

4.《Katya Tanya》時長 1:36:20

一個無望的浪漫主義者尋找愛情的過程註定是一場悲劇,因為一系列的失望使她投入了一個不合適的對象的懷抱。

5.《服從者》時長 2:52:25

兩個科學家在一個秘密的蘇聯研究所裡一起變老,而唯一在他們滿是失望的人生中可以得到持續的則是兩人之間不一樣的友誼。

6.《三天》時長 1:36:20

一個美麗的女演員和一個經常惹事的科學家在他生活和工作的秘密蘇維埃研究所重新發現了對方。

7. 《Sasha Valera》時長 1:51:10

在一所封閉的蘇聯學院裡,當兩個看護人開始了一場暴力的、以酒精為催化劑的婚外情時,他們發現自己與黨的正統觀念格格不入。

8.《Nikita Tanya》時長 1:27:26

一個科學家試圖說服他的妻子,誠實可以彌補許多輕率的行為,因為他承認有多個風流韻事,並無意結束他們。

9.《弦理論》時長 2:52:25

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研究多維度和同時存在的宇宙,努力將自己限制在一夫一妻制的生活。

10.《新人》時長 1:33:27

一個冷酷無情的共青團實驗對象懷著對「人種改良學」的熱情,與克格勃合謀從一個秘密科學研究所剷除邪惡,同時找時間與一個幻想破滅的女服務員發生婚外情。

11.《諾拉的兒子》時長 1:28:18

一個孤獨的家庭主婦和她十幾歲的兒子與他們居住的科學研究所的其他成員疏遠,打破了終極禁忌,只有他們順從的女僕作證。

12.《再生》時長 02:05:00

蘇聯一個秘密研究所的數學家相信死藤水(用南美一種藤本植物的根泡製而成有致幻作用的飲料)是開啟量子宇宙所有潛能的鑰匙,但是死藤水噩夢般的幻覺也預示著他的悲劇性死亡。

參考連結:

https://www.dau.com/

相關焦點

  • 引爆柏林電影節話題的《列夫·朗道》,時長700小時的14部片子下周...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4月11日傳來消息,俄羅斯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執導的《列夫·朗道》系列的全部14部影片,將於4月中旬開始其官網(dau.com)全部上線。近日,導演赫爾扎諾夫斯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確認了這一消息。
  • 數千人此時此刻正活在前蘇聯,世界上最瘋狂的真實拍攝計劃《列夫·朗道》系列影片全收錄(目前確定的已有15部)
    列夫·朗道 DAU.2019列夫·朗道:退變 DAU. Degeneratsia2020列夫·朗道:三日 DAU. Three Days2021列夫·朗道:新人 DAU. New Man2021列夫·朗道:諾拉與兒子DAU.
  • 《列夫·朗道:娜塔莎》《列夫·朗道:退變》1080P熟肉
    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DAU Project,中文譯名「列夫·朗道計劃」。
  • 14部DAU影片將上線,是偉大藝術還是失常的監獄實驗?
    據外媒報導,今年柏林電影節上引爆話題的影片《列夫·朗道:娜塔莎》《列夫·朗道:退變》將於4月中旬在官網(dau.com)上線!「列夫·朗道」系列剩下的12部影片,以及整個項目超過700小時、用35mm膠片拍攝的影像素材也會在後續上線。
  • 現實版楚門的世界,十年拍攝DAU,上百位演員的「監獄實驗」
    《列夫·朗道:娜塔莎》預告 2020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電影《列夫·朗道:娜塔莎》(DAU.Natasha)今日展映結束,「現實版楚門的世界」登上了微博熱搜。據稱,《DAU》系列中包括本片在內的四部電影沒有拿到俄國文化部的準演執照,原因為「包含色情內容」。
  • 《列夫·朗道》不是電影,是一場運動
    ——《列夫·朗道》聯合導演伊利亞·珀爾馬科夫未來一年之內,也許是十年之內,《列夫·朗道》都會是影迷中間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這話看上去有點危言聳聽,但真正體驗過的觀眾會知道,這樣的表述並不算誇張。電影節期間,《列夫·朗道》兩部作品飽受爭議,不僅在媒體和影迷當中引發激烈討論,而且也讓評委為之打得不可開交。由於分歧實在太大,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娜塔莎》最終只收穫了最佳藝術貢獻(攝影)銀熊獎,然而我們知道,有關《列夫·朗道》這個項目的一切爭議,其實才剛剛開始。
  • 《列夫·朗道》:從電影項目到人類學實驗
    而演員的身份與他們的真實身份往往非常接近,比如作為清潔工的群眾演員原本就從事清潔工的工作,而研究院裡的科學家訪客也不乏一些名人,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大衛·格羅斯(David Gross)、神經學家詹姆斯·法隆(James Fallon)、獲得過菲爾茲獎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
  • 《列夫·朗道:娜塔莎》"楚門的世界"式拍攝方式可取嗎?
    不久前,《列夫·朗道:娜塔莎》(DAU. Natasha)亮相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引發關於藝術邊界和倫理道德的激烈討論。作為籌備製作長達10多年的龐大電影和現代裝置項目系列作品中的一部,該片最具爭議性的焦點在於被稱為「楚門的世界」式的拍攝手法。有人認為它模糊了虛擬與真實,不配稱之為電影,但也有專家指出,這種拍攝方式並不新鮮。如何看待《列夫·朗道:娜塔莎 》對紀錄片形式的拓展?
  • 我在橫店,拍著中國版的《列夫·朗道》
    在《列夫·朗道:娜塔莎》的豆瓣影評上,有網友這樣感嘆。上萬人按照過去的狀態和方式,活在一個1:1還原的蘇聯小鎮上,這個看似瘋狂的計劃如果放在橫店身上,似乎又沒有那麼離奇了。畢竟,橫店在民間可是有著「大橫國」之稱,對於很多常年在那兒拍戲的演員來說,橫店就是另一個故鄉,在那兒的時間可能遠比在家的時間都長。能否拍一個橫店版的《列夫·朗道》?答案是肯定的。
  • 這部柏林高分爆款DAU《列夫朗道》,不是名垂青史就是遺臭萬年
    究竟是怎樣的極權統治,讓人逐漸陷入這樣的卑微與瘋狂?在影片巨大的張力與衝擊力之下,我幾乎像丟了魂魄一樣走出影廳,一時不知道如何評論。同時,我們也拋出一個疑問:影廳裡的觀眾都難以平復這部電影在兩個半小時內帶來的心理創傷,那演員們呢?在審訊室受盡凌辱、性虐待的Natasha呢?
  • 電影圈大事件DAU科普:現實版《楚門的世界》?
    DAU是指一位名叫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的俄羅斯導演所拍攝的,名為《列夫·朗道》的系列片統一片名,這個名字源自前蘇聯物理學家 Lev Davidovich Landau名字的最後三個字母——DAU。
  • 《DAU:娜塔莎》,世紀爆款還是噱頭而已
    關於DAU項目,源頭來自前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他曾於1962年因其「關於凝聚態物質」的開創性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隨後,攝製團隊在這裡招募演員,讓他們擁有一個在封閉空間、集權世界裡的沉浸體驗,並進行集體生活和「真人秀」式的觀察與拍攝。人們遵循著前蘇聯時期的生活,但同時也有著相對的自由,在忍受不了時也可以喊停。
  • 最強大腦皮層神經網絡重建 揭哺乳動物最大神經線路圖
    對於從生物神經網絡中不斷學習的人工神經網絡大趨勢裡,這是第一個裡程碑事件。」所以這究竟是一項怎樣的突破性研究?首次揭秘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元連接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神經過程網絡:又長又薄,有分支,而且非常密集。
  • 棺材裡滿是抓痕,千年乾屍到底要給我們怎樣的真相!
    下面小編帶您去看看:齊齊哈爾乾屍」復活「的真相揭秘?齊齊哈爾乾屍棺材裡竟滿是抓痕!死於三百年前,留有胎盤7年前,齊齊哈爾扎龍溼地保護區發現一具神秘木乃伊。木乃伊保存完整,來歷卻很可疑。溼地為何能保存不腐木乃伊?死者生前究竟有怎樣的經歷?當時,除了能確定其女性身份外,專家們沒有找到更多線索。幾年來,專家們發現一些蛛絲馬跡,隱藏在木乃伊身上的秘密被一一解開。
  • 當代人應怎樣重建與動物的親密關係?
    人獸關係裡的尊重,是必要的條件——騎士必須與他的戰馬合為一體,有經驗的遊牧民會從駱駝的鼻息裡感知前方的土壤和氣候……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動物對於人類似乎不再像以前那麼重要了,冷酷無情、唯利是圖、麻木不仁,人類對於牲畜和動物的態度趨向於野蠻和殘忍。該書的後面兩章講述19世紀中下葉開始興起的動物保護運動和動物的現當代生存狀況。
  •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地球上石油快枯竭了嗎?解讀石油背後的真相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地球上石油快枯竭了嗎?解讀石油背後的真相 2020-11-02 16:53 來源:科學探索之路
  • 成年人世界裡,最扎心的5大真相
    小時候,總想著長大就可以為所欲為,可長大之後才發現,成年人的世界,多的是你不知道的真相。01成年人的崩潰,從缺錢開始有這樣一則新聞:一大媽取快遞時拒絕籤字,被快遞員拒絕後,她氣急敗壞地給了小夥子一巴掌,還多次打罵他。快遞小哥委屈至極,但又不能還手,只好坐在地上抱著大媽腿哭喊著:「我收一個快遞就賺5毛錢,你還欺負我」!
  • 植物人腦裡裝電極 重建語言中樞術後半年被喚醒
    植物人腦裡裝電極 重建語言中樞術後半年被喚醒   腦裡裝上電極,就能喚醒植物人?20個月前,成都市民李先生遭遇車禍成了植物人;10個月前,醫生在他的腦裡裝上了電極,試圖用這種方式將他喚醒……昨日上午,成都商報記者在醫院見到了病床上的李先生,他雖然還無法開口說話,但已經能夠接受指令完成簡單的事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調控中心教授王偉告訴記者,李先生是四川乃至中國西部地區首個通過手術被喚醒的植物人。
  •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但那些從小被剝奪了母愛的孩子,該怎樣與母親建立羈絆?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揭開了真相。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恆河猴實驗」揭開了真相在最初的心理學研究當中,人們普遍認為,嬰兒之所以會依戀自己的母親,是因為解決溫飽問題,所以,只要保證嬰兒的食物和冷暖,母親的存在就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