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快門、感光度被稱為曝光三要素。
一、快門
1、什麼是快門?
相機曝光時間的長短,是通過快門來實現的,快門又和光圈配合使用,其用途是控制相機內部感光元件的進光量,在光線條件相同時,想要獲得正確的曝光。如果光圈值設定的很小,需要較長的曝光時間,當光圈值設定的比較大時,就需要較短的曝光時間進行曝光。
當你設置的光圈值較小時,想要得到一張曝光正確的照片,那麼就要設置較長的曝光時間,然後相機能得到足夠的進光量。如果你的光圈值比較大,那就設置較短的曝光時間。
快門越快,曝光時間越短,相對來說曝光量越小。
快門 越慢,曝光時間越長,相對來說曝光量越大。
2、原理
當我們按下快門時,數碼單眼相機的反光板會在瞬間升起, 位於感光元件前部的快門也會開啟,開啟的時間遵循攝影師設定好的曝光時間。感光元件在此時接受光線和影像。
快門速度等於曝光時間,我們可以根據情況設置曝光時間。
3、快門的運用
定格運動物體的瞬間狀態
來表現運動物體的運動狀態
4、B檔
單眼相機中特別設置一檔不限制曝光時間的快門速度檔位,就是B檔。根據拍攝需要選擇B檔,可以使用30s以上的任意長度曝光時間來進行拍攝。
設置方式:要把相機拍攝模式設定為M檔,然後把快門速度一直減少,就能看到bulb的英文,就是B門已經打開了。
拍攝星軌可以運用B檔,對星星一直記錄軌跡,經過長達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的曝光時間,才能完成星軌拍攝。
二、光圈(F)
1、什麼是光圈?
光圈是鏡頭內部的一個控制光線進光量的組件。光圈開啟的大小是通過一個可調整的控制器實現的,通常光圈採用多片結構,它類似人類瞳孔的結構,可以很輕鬆的關閉和打開。
光圈的數值越小,光圈越大,進光量也越大。
光圈開啟的大小和快門速度共同決定了相機內感光元件接受光線的多少,也共同決定了數碼照片的曝光值。
光圈大小是決定數碼單眼相機曝光時進光量多少的重要因素。
2、光圈的工作原理
取景是光圈開啟至最大以使取景器明亮清晰。
觸發快門時光圈開始縮放以達到用戶設定的光圈值。
光圈繼續縮放
取景時光圈開啟至最大以使取景器明亮清晰
觸發快門時光圈開始縮放以達到用戶設定的光圈值
光圈繼續縮放
3、光圈大小和畫質的關係?
光圈的大小除了決定照片的曝光量、控制畫面的景深外還直接影響照片的成像質量。
當使用鏡頭的和最大和最小光圈時,照片的成像質量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下降。一般來說,鏡頭最大光圈的成像質量往往不甚理想,而且稍小一檔的光圈在成像質最上就會提高很多。
4、大小光圈
拍攝並不是無腦的大光圈,以保證足夠的進光量和虛化效果,這是根據拍攝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的 。大光圈淺景深可以突出主題,是攝影師常用的表現手法。但是小光圈大景深同樣有其使用價值。在需要表現環境襯託主體或者表現畫面豐富的細節,例如風光攝影時,大景深小光圈才是真正的選擇。
6、景深問題
當鏡頭聚焦於拍攝對象時,被攝體與其前後的景物有一段清晰的範圍,這個範圍就叫做景深。光圈是由鏡頭決定的,與相機無關。
三、感光度(ISO)
1、什麼是感光度?
當感光度增加時,數碼單反感光元件對光線的敏銳程度也會相應的增加,簡單來說就是,在光圈相同的情況下,正常曝光所需要的曝光時間將縮減一半,也就是快門速度快一檔。
數碼單眼相機默認的感光度為ISO100,同時ISO100也是攝影師最常用的感光度設置,當感光度增加時,數碼單反的感光元件對光線的敏銳程度也會相應增加,簡單來說,在光圈相同的情況下,正常曝光所需要的曝光時間將縮減一半,也就是快門速度可以快一點。
2、感光度根據數值可以分為
感光度根據數值高低可以分為幾檔,ISO100以下稱為低感光度,ISO100-ISO200稱為中感光度,ISO400-ISO800稱為高感光度,ISO1600以上稱為超高感光度。
3、快門速度和感光度的關係
在光圈相同、拍攝場景相同的情況下,曝光時間(快門速度)與感光度成反比。與此相對應的是ISO感光度設置越低,正確曝光所需要的快門速度越慢。
感光度越低,快門時間就越長。
感光度設置的最大作用是控制數碼單眼相機拍攝時的快門速度。在暗光條件、低感光度設置下的快門速度往往過慢,攝影師難以手持拍攝,因為相機的抖動會影響畫面的成像質量,導致與焦點不實,畫面模糊。
4、感光度——雙刃劍
感光度每提高一檔,快門速度也隨之變快一倍,這對於無三腳架情況下的手持拍攝和需要定格運動主體瞬間形態的拍攝情況,意義重大。
提高感光度,可以提高數碼單眼相機的快門速度,帶來清晰的相片,但是這種操作是要付出代價的。
隨著感光度的提升照片質量就會下降。早在膠片時代,感光度的提升,對於照片畫面質量的影響,困擾著攝影師,那些需要在暗光條件下手持相機進行拍攝的攝影師,比如說新聞記者,在選擇了高感光度膠片的同時,就意味著對成像品質的追求,隨著感光度的提升,照片不僅噪點增多,同時畫面的細節銳度、色彩飽和度。色彩偏差,畫面層次以及畫面反差。
所以我們在儘量不調整ISO的情況下就不要調整ISO。但是在暗光環境下,手持拍攝,我們應該首先保證畫面的清晰。其次再來考慮高感光度帶來的畫質損失。
合成效果也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介個就叫學習的竅門!
變亮模式:
我們看下變亮模式的合成效果,如果還記得變暗模式的合成效果的話就會發現,正好完全相反。
變亮合成模式是上層與下層互相比較亮度,誰的亮結果就要誰的,黑色最暗,所以合成後黑色不見了,白色最亮,所以合成以後白色沒有變化。中間灰合成後保留一部分,因為比中灰亮的保留了,比中灰暗的顯示為中灰色:
濾色模式:
濾色模式對應的是正片疊底,正片疊底是去白留黑,那麼濾色正好是去黑留白,中間灰色合成後提亮圖像。
所以這個混合模式名稱為啥叫做濾色,因為過濾掉了黑色。
在印刷模式CMYK中,白色被認為是沒有色彩,所以一般用正片疊底來去掉白色。在觀看模式RGB中,黑色被認為是沒有色彩,所以用濾色可以去掉黑色。
顏色減淡:
與顏色加深模式相反,黑色不發生變化,白色還是白色,因為無法再減淡。其它色彩會用降低基色對比度的方式減淡圖像。
我們發現照片中比中灰亮的減淡成了白色。
線性減淡:
線性加深的相反模式。與顏色減淡類似,黑色合成後消失,白色無變化,中間色通過提升亮度的方式來減淡圖像。
線性減淡效果強於濾色模式和顏色減淡模式。
淺色模式:
深色合成模式的相反效果,上下層比較後保留亮色調,所以合成後黑色消失,白色無變化,中間色相互比較,比上層亮保留,比上層暗的變為上層色調。
以上講解為了說明問題用的都是黑白灰來舉例,在實際應用中經常會複製一層,然後兩個相同的層做混合模式。
上節課我曾問過一個問題,如果複製一層用變暗模式會得到什麼結果,有人測試過麼?
複製一層用變亮模式呢?用深色模式呢?用淺色模式呢?
有沒有人能不用PS測試,直接根據我圖層混合模式兩節課的內容推導出正確答案?
然後在後面回復裡說一下,相同圖層用這四種模式都是什麼結果!
我看看有多少人真正的學懂了!
有沒有一個工具,可以一招搞定照片的對比度、黑場、白場、整體亮度等等曝光調整呢?
有的,那就是方便又好用的PS色階工具。今天的教程,託馬斯會在幾分鐘內教會大家色階的使用要點。
1 色階工具在哪兒
和曲線、可選顏色等調整一樣,色階有兩種打開方式:
第一種是直接選擇要調整的圖層,打開「圖像-調整-色階」面板。這樣所做的調整會直接覆蓋到原圖層上,無法再次修改或者撤銷,並不推薦。
更好的方法是使用調整圖層。
圖層面板下方的第四個圖標,包括了所有的調整圖層選項。滑鼠單擊該圖標,然後選擇「色階」,就可以新建一個色階調整圖層了。
調整圖層在原圖層的上方單獨存在,並沒有覆蓋原圖層數據。因此可以隨時修改、刪除我們的色階調整效果,更加好用。
2 色階工具五大滑塊
色階工具中的預設、通道、吸管等等功能幾乎很難用到。大部分時間,我們只需要掌握,下圖中紅框包含的五大滑塊。
色階面板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個巨大的直方圖。
直方圖反映了調整前的圖像,所有像素在0到255的亮度區間的分布。(如果對直方圖不太了解,請閱讀文章《不懂直方圖,還談什麼數碼攝影》)
直方圖下面有三個滑塊:黑色滑塊、白色滑塊和中灰滑塊,分別對應調整照片的最暗部分、最亮部分和整體亮度。
下面我會以這張灰度圖為例,演示色階中各個滑塊的作用。
灰度圖演繹了亞當斯的分區曝光理論,圖片從左到右依次為純黑,不同亮度的灰色和純白共11個區域。
我在調整色階工具的時候,大家可以很直觀的看到灰度圖片各個亮度區域的變化。
首先是黑色滑塊。黑色滑塊定義了照片的黑場位置,也就是畫面中最暗的部分有多少。
如果輸出色階不動,調整黑色滑塊,黑色滑塊左側的亮度區域,都會變成純黑色。而其他區域,則會不同程度的變暗。
下圖中我把黑色滑塊右移到數值顯示64的位置。意味著原圖亮度小於64的深灰色區域,現在都變成了純黑色。
可以看到灰度圖中,原來不同深灰的I、II、III、IV區域,現在已經變成了漆黑一塊。其他灰度區域,也有所變暗。
類似的,白色滑塊定義了照片中的白場位置,也就是照片中最亮的部分。
如果輸出色階不動,調整白色滑塊,白色滑塊右側的亮度區域,都會變成亮度255的純白色。其他區域,亮度則會不同比例的提高。
下圖中我把白色滑塊左移到數值顯示165的位置。意味著原圖亮度大於165的亮灰色區域,現在都變成了亮度255的純白色。
可以看到灰度圖中,原來不同亮灰的 VIII、IX、X區域,現在已經變成了純白一片。
如果同時把黑色滑塊、白色滑塊往中間移動,意味著照片中的純黑、純白區域會大大增加,增加照片的反差對比度。
直方圖中間的滑塊叫中灰滑塊,對應了圖像中亮度值正好為128的中灰部分。
中灰滑塊左側,與黑色滑塊之間,也就是照片的暗部(亮度值小於128大於0)。
中灰滑塊右側,與白色滑塊之間,則是照片的亮部。
如果左移中灰滑塊,可以看到亮部區域大大增加,暗部區域大大減少。
反映到照片中,可以看到整張照片更偏亮了。
如果右移中灰滑塊,則是暗部區域擴大,亮部區域減少。可以看到照片整體更加偏暗了。
通過左右調整中灰滑塊,我們就能改變照片的整體亮度。
直方圖下面還有一個叫做「輸出色階」的工具。
顧名思義,輸出色階控制了調整後圖像的亮度範圍。左邊一個滑塊,控制了調整後照片的亮度下限,右邊一個滑塊,控制了輸出的亮度上限。
默認的輸出色階是0到255。也就是調整後的照片,最暗的部分亮度可以是0(純黑),最亮的部分亮度可以是255(純白)。
如果我右移下限滑塊,輸出色階的下限從0變成了111。也就意味著我調整後的照片,最暗的地方,亮度也有111。
觀察灰度照片,可以看到改變輸出色階下限後,灰度圖中純黑、深灰色的區域都被提亮了。因為照片中最暗的部分,也只能達到亮度111的灰色。
如果右移輸出色階下限的同時,右移黑色滑塊,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只右移黑色滑塊,照片中會有更多的純黑色,原來的I、II、III、IV都從深灰變成了一整塊黑色。
但是現在還移動了輸出色階下限,導致畫面中最暗的地方也要有111的亮度。因此I、II、III、IV作為照片中新的最暗區域,只能達到111的灰色亮度。
輸出色階的上限滑塊,控制了調整後照片最亮的地方可以有多亮。
如果把輸出色階上限左移到88,照片中的純白、亮灰色都會變淡,因為照片中最亮只能到88的亮度。
3 色階的實戰應用
下面我會以這次在巴基斯坦斯卡杜拍攝的一張照片為例,演示色階工具的實戰應用。
觀察原圖可以發現,照片整體偏亮、發灰,顯得不夠通透。
新建色階調整圖層。觀察直方圖可以看到,直方圖兩側都有一些空白,照片中最亮的地方只有250的亮度,最暗的地方也是25左右亮度的灰色,因此整體對比顯得不足。
首先右移黑色滑塊,增加照片中的黑色區域,照片反差大大強化。
再左移白色滑塊,讓照片最亮的地方變成純白色。
現在照片對比度比較充分了,但是整體還是偏亮。因此右移中灰滑塊,壓暗整張照片。
前面的操作大大增加了畫面中的純黑色,而純黑的地方在沙漠中顯得「特別髒」,所以我提高了輸出色階下限到7。
這樣畫面中最暗的地方不再是純黑色,取而代之的是亮度為7的深灰色,從而讓照片看起來比較乾淨。
通過色階工具的簡單調整,是不是馬上照片感覺就不一樣了呢?
看到色彩模式,想必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RGB與CMYK,這兩種色彩模式是Photoshop中最常用的。一般我們要新建一個畫布,除了選擇尺寸和解析度外,還需要選擇色彩模式,選定了色彩模式也就確定你所做內容的視覺呈現方式。
而一般用於視覺呈現的載體有兩種:通過將亮光轉換為色彩的顯示屏;通過油墨顏料來實現各種色彩的印刷品(如紙質、塑質、布藝等)。
這兩種實現視覺呈現的載體正好對應了RGB(紅、綠、藍)色彩三原色與CMY(青、洋紅、黃)顏料三基色,你知道它們是如何實現色彩的呈現嗎?
RGB模型
RGB是我們人眼所能辨識的三種電磁波的波長。如果把RGB三原色分別比作可以發射紅色、綠色、藍色的三個手電筒,那麼它們三個照射處重疊的位置顯現的色彩就是白色(紅+綠+藍=白,又稱相加混合色),即人眼可辨認的最亮的色彩。
圖 1
在Photoshop中,通過控制色度值來調整色彩的濃淡,三個原色都會賦予0~255的色值,單個原色達到255的頂峰值顯現的就是其本色,色值越往下調則越暗,直到指向為0時,色彩就會直接變成黑色,在黑夜無光的環境下,人眼是無法辨認出色彩的,因為我們所看到的各種色彩都必須通過光來反射到我們的眼中。
而通過調整RGB三原色疊加時的比例(即色值比例)就可以混合出我們人眼所能辨識的各種色彩。
CMYK模型
CMYK分別代表的是青色(Cyan)、洋紅色(Magenta)、黃色(Yellow)、黑色(Black),它們形成的色彩則是由RGB三原色中兩種色彩疊加出來的顏色,又稱相減混合色。
【綠+藍=青】,青+黃=白-紅-藍+綠
【紅+藍=洋紅】,洋紅+青=白-紅-綠=藍
【紅+綠=黃】,黃+洋紅=白-綠-藍=紅
(可參考圖 1)
按理說既然紅+綠+藍=白,那麼青+洋紅+黃混合出來的也應該是白色,但由於其應用的載體多為印刷品的原因(印刷品不能顯示出最純的RGB),所以CMY塗料混合的比例越多光線就越無法反射,直至成為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