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家餐廳但凡以「料理」為名,就會瞬間變得高大上起來。如果,「料理」之前還有「分子」二字,那就更加了不得啦。對於「分子料理」,都不能用好吃不好吃來形容,因為這吃的是科學、是藝術,相當神秘。所以,究竟什麼是分子料理,它為什麼這麼厲害呢?
神秘而高端的分子料理 是如何誕生的?
2019年6月,有「美食界的奧斯卡」之稱的世界TOP50最佳餐廳名單,在新加坡金沙酒店揭曉。與米其林的匿名評審制度不同,「世界TOP50最佳餐廳」,是由全球逾千名飲食行業專家評選得出的。中國今年共有兩家上榜。分別是上海的紫外線感官餐廳,和香港的大班樓餐廳。
不同於往年榜單,今年評獎推出了「新規」:自獎項誕生18年間,已經得過第一名的餐廳,都不再進入今年的候選名單,而是被列入一個名為「Best of the Best」的版塊中。這份名單不是很長,18年間,共有8家餐廳獲得過世界50最佳餐廳第一名的頭銜,其中有三家就是分子料理餐廳。
就拿唯一拿過4次的全球最佳餐廳諾瑪餐廳(Noma)來說,它位於丹麥一個小池塘邊的舊倉庫中,過去這裡是丹麥海軍造船廠,餐廳裡的食材全部來自海洋。而且,諾瑪餐廳還是全球聞名的一家分子料理店。
大多數人對分子料理的第一印象就是貴,接觸過它的人更是覺得它難以琢磨,非常神秘。
分子料理,因為與物理化學知識掛鈎太多,又被人稱為「未來食物」,其定義是將可食用物質的分子進行改變,重新組合成一種新的食物。通俗點來講,分子料理就是以分子為單位,進行化學和物理改造,打破食材的原貌,重新搭配和塑形——或者說,這是一個旨在「欺騙」你的烹飪流派。
分子料理是1980年代誕生的,它並不是由某個大廚創始,而是法國化學家艾維·提斯和牛津大學的物理教授尼古拉斯·柯蒂,共同發明的。喜歡吃蘇芙蕾的艾維·提斯在下廚的時候發現,雞蛋放置的數量和次序,對蘇芙蕾的口味有一些影響,作為一個科學家,他萌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開始以科學的角度對食譜進行實驗。後來他的學術前輩尼古拉斯·柯蒂,也加入了這個項目,兩個人將這個研究命名為「分子美食學」。
女聲配音:真是應了那句話:不怕吃貨走天下,就怕吃貨有文化!
兩人的研究,很快吸引了一位名叫皮埃爾的法國米其林三星大廚的注意。這位大廚從業50多年,獲得過18顆米其林星星,在高端餐飲界地位可見一斑。後來,分子料理在皮埃爾的加持下,逐漸走向了世界,走到了料理界的頂端。
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分子料理就是科學與藝術、美食的完美結合!
分子料理,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神秘力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分子料理也被玩出了各種花樣。接下來將為大家列舉一些現代分子料理中,常用的烹飪和加工技術。
別光顧著流口水,背後的科學原理請大家一併品位!
球化技術
第一次嘗試爆爆珠奶茶的朋友,往往會被那種爆發性的口感驚豔到。這些與奶茶珍珠大小相當的晶球,看起來就像高級魚子醬。不過與實心的「珍珠」不同,這些晶球只有一層薄薄的凝膠外膜,裡面包裹著各種風味濃鬱的液體。只要在口中稍微施加壓力,薄膜破裂,瞬間湧出的爆漿就會帶來一種味覺的衝擊感。
這種食物的製作,用到了一種名為球化的技術,它的原理是水溶性的海藻酸鈉,和乳酸鈣反應後,在大分子間形成化學鍵,形成了凝膠層。簡而言之,這是一種常見的化學反應,只不過科學家兼美食家們,將它從化學實驗室搬到了廚房裡,然後製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美食。這不,就有大廚把莫吉託(朗姆調酒之一)做成了一個一個綠色的分子料理球。
真空低溫慢煮技術
低溫慢煮技術源自法語,科學家找出每種食材的蛋白細胞,受熱爆破的溫度範圍,從而計算出爆破溫度以內,用多長的時間把食物煮熟最好。例如雞蛋在68攝氏度的時候,蛋黃跟蛋白都在最佳狀態,兩者的軟硬度一樣,吃起來口感最好,不會一邊軟一邊硬,而蛋白質的保存也最多,美味與營養兼得!
真空低溫慢煮最佳的操作方法,是將食材放進能抵禦高溫的塑膠袋,抽盡空氣呈真空狀態後,放進計算好溫度的恆溫熱水中,浸泡規定的時間,讓食物在熱水中慢慢泡熟,食物便能在最適合的溫度中,釋出最多的穀氨酸鈉,也就是鮮味的分子。頻這樣烹飪既原汁原味,食材的質地與營養也是最佳狀態。整個過程根據食材不同,短則三五小時,長則幾天幾夜。
液氮速冷技術
液氮速冷技術利用液態氮氣的超低溫特性,瞬間冷凍食物。同時,液氮在常溫下會氣化,能夠製造一種雲霧繚繞的特效,宛如魔術秀。
在這種超低溫環境下,食材中的水並不會凝結為大顆粒的冰晶,而是形成細小的顆粒。在極短的時間內分子重組,因此產生特殊的口感和質地。
總的來說,在許多熱愛美食的人眼中,分子料理就是這樣的存在:
眼下的分子料理,已經成為了美食與科學、藝術的結合體,能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感官體驗。其實,我們常吃的棉花糖,也可以說是一種接地氣的分子料理。所以說,「分子料理」並不玄乎。它既能出現在大街小巷,也能出現在世界頂級餐廳的餐桌上,還可以出現在你家廚房——只要你願意學習新知識,讓自己的烹飪技術升級。分子料理最大的賣點,也就在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