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1925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Henry Stephen教授發現了一種合成醛類化合物的新方法。反應以芳香族或脂肪族腈作為原料,加入無水SnCl2的Et2O溶液中,與此同時體系中還溶解了飽和的無水HCl,得到亞銨鹽酸鹽中間體。他們進一步向體系中加入水,最終以良好的產率得到水解產物醛。
▲Henry Stephen教授的早期發現(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隨後,人們將該反應的操作流程稍加改進:首先將腈類化合物溶解於Et2O、二氧六環等較為惰性的溶劑中,並在0 ℃條件下通入無水HCl至飽和,再加入相同溶劑的SnX2/HCl(X = Cl, Br)溶液。這種以SnX2/HCl(X = Cl, Br)作為還原體系,將腈類化合物還原為醛的過程稱為Stephen醛合成(Stephen aldehyde synthesis),也叫作Stephen還原(Stephen reduction)。
▲Stephen還原反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Stephen還原反應的機理如下:首先涉及亞氨代醯氯的形成,腈在無水HCl的作用下發生質子化,Cl-作為親核試劑對其親核加成,形成相應的亞氨代醯氯,這種中間體與HCl結合可進一步得到亞銨鹽酸鹽,兩者在體系中存在化學平衡;隨後涉及亞氨代醯氯轉化為醛亞胺,亞銨鹽酸鹽經SnCl2還原為相應的氯代胺陰離子,該物種進一步質子化,Cl-離去得到醛亞胺鹽酸鹽;醛亞胺在H2O的作用下水解,消除一分子NH3得到最終的醛類產物。
▲Stephen還原反應的機理(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該反應在強酸性條件下進行,導致對酸敏感的官能團都不能在該體系中兼容,底物適用範圍受到一定的限制。芳香腈的反應效果往往要比脂肪族腈的好,底物的空間位阻對產率影響較大,鄰位取代的芳香腈反應活性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