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前建成「月球城市」?航天專家:異想天開

2020-11-25 光明網

  作為地球最近的鄰居,月球一直是人類載人航天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不過,與過去由國家級航天機構提出探月計劃相比,近年來許多私營公司也紛紛湧入探月大潮,而且其計劃更為大膽超前。

  據報導,一家名為ispace的日本公司最近宣稱,他們打算在2040年前在月球上建造一座城市,並使其客流量達到每年萬人左右。

  對於這項計劃,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作出了評價:「異想天開。」他說,「別說2040年,2100年也不可能實現。」

  過不了技術關,夢想只是空想

  載人登月不可能一蹴而就,ispace也確實制定了兩項前期任務。

  例如,其計劃在2020年代中期發射一顆探月衛星,以進入月球軌道為任務目標。他們期待這顆衛星能拍攝一些月面照片,並驗證未來任務的導航系統。

  該公司還設計了一臺月面巡視器,由兩臺漫遊車組成。這兩臺「車」一大一小,通過線纜連接,以滿足供電和通信需求。他們希望巡視器能在月面軟著陸並生存一天以上,如果能完成更多探索,將被視為額外的收穫。上述兩項任務都需依靠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九號火箭實施發射。

  然而無論是繞月探測還是落月巡視,全世界已有不少國家和組織實施過。就ispace目前公布的內容來看,其計劃在複雜性、持續時間等方面,與此前已經實施過的一些探月任務相比實在是「小兒科」。對於載人登月,如果僅憑這樣的任務去打前站,無疑遠遠不夠。

  ispace執行長袴田健還透露,該公司正在研發從月球極地開採冰層並轉變成火箭燃料的技術。「在2030年前後,我們期待能夠研發推進器燃料並且將它提供給太空中的火箭。」他向媒體表示,希望到時候已有數百人在月球或月球軌道中工作,建造一個工業基地。

  楊宇光表示,比照美國最新提出的航天規劃就能看出,袴田健的願望只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9月24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國家太空探索活動報告》,其中在月球計劃中提出,從2019年「開始登月架構及任務分析,以支持美國航天員不晚於2029年登陸月球」。在相關計劃中,NASA將在月球軌道建立「深空門戶」空間站作為母艦,由宇航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打造一款巨型月球著陸器,在母艦與月球之間往返,每次搭載4名航天員在月面逗留2周。

  楊宇光認為,美國此項計劃面臨的技術挑戰極大,但其憑藉雄厚的技術基礎開展技術攻關,還有望在2030年左右實現目標。不過,如果說「洛馬」公司把4個人送上月球都大費周折,一家沒有多少技術積累和工程經驗的私營公司憑什麼能送去幾百人?

  月球建城,考慮過成本麼?

  除了技術門檻,開展載人登月活動還必須考慮另一個重要條件——錢。

  畢竟,唯一實現載人登月的阿波羅計劃,是美蘇爭霸背景下的產物。「當時有一種說法:每發射一艘用於登月的土星五號重型火箭,相當於燒掉一艘航空母艦。」楊宇光說。為了政治目的不惜代價將人送上月球的時代早已終結,如今的探月活動,注重的是將科學探索和經濟利益相結合,以探測月球資源為主,為未來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打基礎。

  自1972年阿波羅17號任務至今,全世界再也沒有開展載人登月活動。不是不想,實在是難過金錢關。1989年,美國總統老布希表示要重返月球、建立永久性月球基地,並以此為出發點向火星進發;2004年,小布希宣布「太空探索新構想」,再次提出重返月球並以此為跳板,為載人登陸火星以及其他深空探測活動做準備。但這些計劃均未能完成。「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耗資太大。」航天專家龐之浩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對於錢的問題,袴田健顯得很樂觀。他聲稱ispace已經籌集到9500萬美元,足以完成探月衛星和月面巡視器項目。除了市場資金,日本政府於3月宣布,將在5年內向太空初創企業提供9.4億美元的資金扶持。這想必也給袴田健帶來了底氣。

  但楊宇光認為這並不足以實現袴田健的夢想。「別說在月球兩極建基地開採,地球南極每年又有多少人能去科考?」他說,「相比之下,月球開發的運輸、維護成本高出何止萬倍。」

  楊宇光說,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前往太空的運輸方式並沒有革命性的技術突破,仍然是藉助運載火箭。目前以氫氧為燃料的火箭,性能已達到極致。即使像SpaceX研製的可重複使用火箭,乃至其提出的「大獵鷹」構想,實際成本也不像其設想的那樣美好,達不到大規模頻繁進出空間所需的低成本需求。

  「如果說人類研發出強度比目前納米管高千萬倍的材料,以此造出『太空電梯』,進入太空的成本有望縮減至目前的萬分之一。這時候才有可能在月球建設『城市』。」楊宇光說。然而這一切還遙遙無期。

  萬人登月?籌集資金的噱頭而已

  退一萬步說,即便ispace能攻克技術、解決成本,他們還要面對一個現實問題:數百人在月球工作,每年萬人流量,你是要幹嘛?

  這不是開發月球的「正確打開方式」。

  從月球在航天計劃中的定位來看,它絕非人類的「太空家園」,而更適合作為人類前往火星以及更遙遠深空的中轉站。龐之浩說,人類下一步登月活動勢必以駐月為目標,包括建造能源基地、科研基地等,讓航天員在月球上長期工作和生活。如果能提取、利用月球資源飛向火星,這樣才有意義。

  此前的探測顯示,月球上存在水冰,科學界普遍認為其分布在月球兩極的永久陰影區。楊宇光說,如果能採集這些水資源,原位利用將其製備成火箭發動機所需的氫氧燃料,可以支持未來火星飛船從月球表面起飛,相比從地球出發,載人探測火星的成本將大大降低。為此,許多航天專家強烈建議建設永久性月球基地,派航天員長期駐守。

  但這樣的基地,實在是不用住幾百人。一是花費太大,二是無此需求。楊宇光說,月球水資源具體如何分布、哪些適合開採、如何開採,目前還沒有定論。因此早期的月球基地開展一些科考活動,像國際空間站那樣住4到6人已經足夠。如果發現大量可用水資源,需要擴大基地規模進行開採和燃料製備,那也不需要幾百人。

  「2050年代人類能開始開採月球資源,那就很不錯了。」楊宇光說,ispace沒搞明白開採月球的概念,就想當然地提出這樣的「天方夜譚」,不過是用於籌集資金的噱頭而已。(記者付毅飛)

[責編:袁晴]

相關焦點

  • 中國計劃2040年完成核動力太空梭 美驚嘆落後中國40年
    一家中國航天公司更發下豪語,要在2040年之前,開發出核動力太空梭。美國知名流行科技Engadget網站11月16日報導,中國太空計劃的主要承包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C),為中國的太空計劃發起了一個遠大的目標,直到2040年。計劃包括開發低成本且可重複使用的火箭、重型運載火箭、太空旅遊,還有核動力太空梭。
  • 人類與月球的故事如何續寫?月球兩極將成為未來登月落腳點
    一晃,人類首次登月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再算算,人類最後一次登月也是47年前了。許多科學家都在心心念念這件事情,他們認為,是時候重新回到月球,續寫50年前的故事了。那麼,不久的將來人類與月球的故事將怎樣繼續?
  • 2040年將有100個人生活在月球上 未來甚至有月球人
    據phys網站報導,2040年,將有100個人生活在月球上,他們通過融化冰獲得水,利用3D技術蓋房和製造工具,吃在月壤中生長的食物,在低重力的「飛行」體育活動中一展身手。在回應認為上述場景屬於「痴人說夢」的質疑時,以歐洲空間局主導的「月球村」計劃代表伯納德·福英為代表的專家表示,這一目標不僅合理,也是可行的。
  • 俄專家設想在月球建基地生產太空飛行器:中國有實力進行這一項目
    (參考消息網6月8日報導)俄媒稱,俄羅斯《航天新聞》雜誌觀察家伊戈爾·利索夫表示,為進一步探索太空,人類需要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中國可能參與其中。據俄羅斯衛星網6月7日報導,國際宇航聯合會主席讓-伊夫·勒加爾6月6日在北京舉行的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表示,2030年前可能建成新的國際空間站。據利索夫稱,計劃建造的並非類似現有國際空間站的新空間站。
  • 日本一航天企業公布最終月球著陸器設計,擬2022年發射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實習生 鍾藝璇日本月球探測企業ispace日前公布其最新月球著陸器設計和發射計劃:「任務1」月球著陸器計劃於2021年組裝和集成,並推遲到2022年發射。此次公布最終設計的ispace月球著陸器將用於該公司跨國商業探月計劃「HAKUTO-R」的首個任務。
  • 韓國雄心勃勃 計劃2034年建成自主導航系統
    據科學網10月17日報導,「韓國將在2034年建成自主的區域衛星導航系統,並提供服務。」在2018亞太航空航天技術學術會議上,韓國航空宇航研究院(KARI)技術研發部部長Jun Min Choi說。——韓國國家航天委員會,審議並通過了韓國《第三次航天開發振興基本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明確了未來5年韓國航天發展的目標、任務、實施途徑等。
  • 印媒稱:印度這項科技甩開中國幾十年,美國專家直言:異想天開!
    中國自然不能在科技創新時代中落伍,這數十年的努力,如今已經在航空航天領域、雷射技術等方面都已經站在了世界的頂端。但同樣的我們也要清楚我們的不足之處,我們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沒有哪個國家能做到每項科技實力都是世界頂尖,所以我們也不要妄自菲薄。
  • 韓國雄心勃勃 計劃2034年建成自主導航系統—新聞—科學網
    「韓國將在2034年建成自主的區域衛星導航系統,並提供服務。」
  • 2030年後的月球南極很熱鬧:盤點中美俄歐的月球基地計劃
    根據NASA官網上的時間表,阿爾忒彌斯計劃將在2024年前讓太空人重返月球,史上第一位登月的女性也會從中誕生。登陸地點選在月球南極。隨後,在2028年前,NASA會在月球上建設一個可持續的人類據點,用以發現新科學、展示先進技術,並鼓勵私人企業發展月球經濟。阿爾忒彌斯計劃的第一大特點是給登陸火星做鋪墊。
  • 日本計劃在2035年前在月球建燃料廠!
    東京9月28日電 日本共同社9月28日援引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消息報導,日本計劃在月球上建造燃料生產廠,用來大規模開發月球。據該機構消息,為減少從地球運送燃料的費用,日本希望約在2035年前在月球南極建造一座燃料廠。
  • 「玉兔」在月球看到了什麼?一張圖像傳回後,還驚動了航天界?
    「玉兔」在月球看到了什麼?一張圖像傳回後,還驚動了航天界?人類對月球的嚮往從古代就有了,還為了寫下了很多精彩的神話故事。直到上個世紀美國的阿波羅號成功登月,人類才知道原來月球跟神話故事中有那麼大的區別,沒有生物更沒有嫦娥,即便是這樣,我們對月球的探索也從未停止。
  • 挑戰在月球上不穿航天服?網友:不要命了!
    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乘帶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成功登上月球,在晚上10點,尼爾·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荒蕪月球的地表。從此人類在月球上留下人類的腳印,但是他們都是穿著重量保護級的航天服進入月球,如果有人挑戰在月球上不穿航天服,會怎樣?網友:不要命了!
  • 四十年前都還能登月球,為什麼現在卻不行了?聽聽專家怎麼說
    四十年前都還能登月球,為什麼現在卻不行了?聽聽專家怎麼說四十年前,也就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那個時候蘇聯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國家,緊接著美國也跟上了。肯定會有人好奇,為什麼四十年前都還能登月球,為什麼現在卻不行了?聽聽專家怎麼說。
  • 俄計劃2025年前載人登月 2035年飛火星
    當地時間8月31日,俄羅斯航天署署長佩爾米諾夫宣布,俄制定出到2040年的太空探索計劃,包括2025年實現載人登月,此後在月球建永久基地,以及2035年之後載人飛往火星等。    按照這個計劃,俄羅斯準備在2025年前讓太空人進行登月之旅,然後於2027年至2032年間在月球建立永久考察基地。佩爾米諾夫說:「根據我們的估計,我們可以在2025年前準備就緒,實現登月載人飛行。」     一旦在月球設立基地,俄羅斯便可以利用月球作為遠徵火星的跳板,希望在2035年後開始載人火星之旅。
  • 未來10年科技預測之七-人類重返月球
    ,然後再交付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航天中心。預計將於2028年左右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 在具體時間表上,中國初步規劃了2030年前在月球南極地區開展嫦娥六號月球樣品自動採樣返回,嫦娥七號月球極區環境與資源綜合勘查
  • 印度載人航天不甘落後:欲2022年前與中國平起平坐
    參考消息網1月21日報導新媒稱,印度太空研究組織主席希萬表示,如果印度能在2022年前如期完成載人航天任務,屆時將在載人航天領域與中國平起平坐。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月21日報導,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主席希萬近日表示,儘管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有其獨特優勢,但印度在該領域並不遜色於中國。他說,如果印度能在2022年前如期完成首次載人航天任務——「宇宙飛船」(Gaganyaan)計劃,屆時將在載人航天領域與中國平起平坐。